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4-0119-01
在目前语文教学中,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是:教师是知识的"信息源","真理"的传播者,学生则是"知识的容器"、"被填的鸭子",没有充分独立思考、学习的机会 ,这样的教学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对知识只能机械模仿,生吞活剥、死记硬背、不求甚解。课后,又陷入大量重复的作业、测试 训练中,学习成了无法解脱的苦役。其结果是学生或者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能博闻强记,但思维的创造力、想象力等综合素质没有得到全面发展,或者因不堪重负而厌倦放弃。因此,实施开放性的语文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使语文教学课堂真正活起来。
一、开放教学情境,创设民主和谐气氛
所谓创设教学情境,就是教师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境中,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出探求性的思维活动。主要表现在设计有矛盾、有新意、有趣味的问题,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悬念,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启动学生思维的闸门,并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能力和习惯。
在一堂课中,不仅在课的开始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动机,而且还应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不断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经常处在问题情境中,从而始终保持认真、主动的态度和情绪,提高学生的学习情感素质。一堂语文课是否成功,我看不是老师讲得如何,而是看教师是如何引导的、学生是否真正的动起来了。学生在动,说明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老师的教学中来了。
例如,我在教授《杨修之死》这节课时,是这样做的:
上课前,我先展示出一张幻灯片,上面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剧照,刘备、孙权、曹操的照片轮流切换。与此同时,杨洪基演唱的《滚滚长江东逝水》也在教室里回荡。一下子,学生的情绪与兴趣就调动起来了。
而后,我又放了一段《三国演义·杨修之死》中的杨修片断。这样一来,学生的热情又被提升了一步,大家纷纷各抒己见,表述的非常好。有一位同学还总结了描写人物的方法,这是我课前没有准备的。
由此可见,学生的积极性一旦调动起来,那么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学习效果都会成倍增长。
二、开放教学时空,联系生活实际
为了培养学生成为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人,教师必须营造一个学生自主活动的氛围,开放教学时空,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把学生的生活与学习语文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带着生活体验走进课堂,并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探讨,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能力。
语文与生活紧密联系,语文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学中,应探索与构建生活语文的教学空间体系。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带进课堂,尝试着用所学知识来解决。这即是语文学习的价值观体现,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能力,让学生认识生活这本大书。
三、开放教学内容,拓展学生学习范围
语文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了语文。要使语文知识渗透于实际生活之中,就必须开放语文教学的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这样才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进行再创造。
语文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关键在于我们教师是否具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利用。我们在要求学生学好教科书的内容,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要求的同时,要鼓励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古今不少学者说过:“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真正在学问上有所造就的人无一不是阅读了大量自己感兴趣的课外读物。
学习《登上地球之巅》以后,同学们迫切希望了解祖国其他的名山大川。教师一方面引导学生通过校园网络查找名山大川资料,另一方面引导家中有电脑的学生从网上查阅并下载,其他学生则从学校图书馆阅览室查找。通过广泛交流,实现资源共享。虽说找到资料只是一点收获,但树立新的学习观是适应时代的需要的,它使学生终身受益。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引导的目的主要是鼓励学生充分运用各种信息源拓展视野,引导学生学会搜寻资料,获取选择信息的技能。此外,学生只学好书中的文章还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要让学生凭借课堂学习中认识的规律,掌握的方法,形成的技能,在课后纵向延伸,由一篇带一批,或体裁相同的,或内容相关的,或写法类似的……大量进行课外阅读,既可以在延伸阅读中巩固所学的知识技能,又可以在广泛阅读中运用学法,巩固学法,更好地阅读。
此外,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走入社会、贴近生活。有人说生活就是一本书,生活就是一所无门的大学,“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这也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倡导的。开放式教学要贴近主体生活的大千世界,要让学生紧跟时代的步伐。信息技术、高科技知识、因特网等富有时代的气息的知识都要让学生有所接触、有所了解,使其保持一颗创造、好奇、新颖的童心。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也是目前教学的当务之急,让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动口是现代教学的特点。语文课程资源随处可见、信手拈来,但我们不能局限于这种表面现象,我们应挖掘深层次的、潜在的语文课程资源,让学生去探讨、去创造。
四、开放教学评价,教师是导学过程中的平等对话者
开放的语文教学模式应该有开放的评价机制,评价不应该只是一张考卷、一个分数来评价学生,评价体系应该是多元的、三维的。
当然,我们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要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等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
华罗庚上中学时,语文老师布置写胡适新诗《尝试集》的读后感。华罗庚写道:卷首序诗:“‘尝试成功自古无’,放翁这话未必是。我今为下转一语:‘自古成功在尝试’。”华罗庚认为:陆游诗中的“尝试”是指“一试”,整句的意思是“自古以来世界上没有一试便成功的事情。”而胡适诗中的“尝试”则指“试验”,整个意思是指“自古以来的成功都是一次一次的尝试得来的。” 胡适误解了陆游。
华罗庚的读后感,令老师大吃一惊:一个14岁的初中生胆敢批评大名鼎鼎的诗人、学者,太狂妄,太放肆!愤愤地批上四个字:“懒人懒话”。呜呼哀哉,初生牛犊遭到了当头棒喝,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被老师无情地摧毁了。华罗庚从此爱上了数学。也许是一个大文学家的天才被扼杀了,大文学家由此变成了大数学家!是否如此?可以深思。
总之,实施开放式教学实现了课本与现实的对话,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使学生的学习充满着时代气息和旺盛的生命力。
在目前语文教学中,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是:教师是知识的"信息源","真理"的传播者,学生则是"知识的容器"、"被填的鸭子",没有充分独立思考、学习的机会 ,这样的教学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对知识只能机械模仿,生吞活剥、死记硬背、不求甚解。课后,又陷入大量重复的作业、测试 训练中,学习成了无法解脱的苦役。其结果是学生或者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能博闻强记,但思维的创造力、想象力等综合素质没有得到全面发展,或者因不堪重负而厌倦放弃。因此,实施开放性的语文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使语文教学课堂真正活起来。
一、开放教学情境,创设民主和谐气氛
所谓创设教学情境,就是教师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境中,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出探求性的思维活动。主要表现在设计有矛盾、有新意、有趣味的问题,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悬念,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启动学生思维的闸门,并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能力和习惯。
在一堂课中,不仅在课的开始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动机,而且还应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不断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经常处在问题情境中,从而始终保持认真、主动的态度和情绪,提高学生的学习情感素质。一堂语文课是否成功,我看不是老师讲得如何,而是看教师是如何引导的、学生是否真正的动起来了。学生在动,说明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老师的教学中来了。
例如,我在教授《杨修之死》这节课时,是这样做的:
上课前,我先展示出一张幻灯片,上面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剧照,刘备、孙权、曹操的照片轮流切换。与此同时,杨洪基演唱的《滚滚长江东逝水》也在教室里回荡。一下子,学生的情绪与兴趣就调动起来了。
而后,我又放了一段《三国演义·杨修之死》中的杨修片断。这样一来,学生的热情又被提升了一步,大家纷纷各抒己见,表述的非常好。有一位同学还总结了描写人物的方法,这是我课前没有准备的。
由此可见,学生的积极性一旦调动起来,那么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学习效果都会成倍增长。
二、开放教学时空,联系生活实际
为了培养学生成为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人,教师必须营造一个学生自主活动的氛围,开放教学时空,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把学生的生活与学习语文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带着生活体验走进课堂,并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探讨,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能力。
语文与生活紧密联系,语文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学中,应探索与构建生活语文的教学空间体系。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带进课堂,尝试着用所学知识来解决。这即是语文学习的价值观体现,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能力,让学生认识生活这本大书。
三、开放教学内容,拓展学生学习范围
语文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了语文。要使语文知识渗透于实际生活之中,就必须开放语文教学的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这样才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进行再创造。
语文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关键在于我们教师是否具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利用。我们在要求学生学好教科书的内容,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要求的同时,要鼓励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古今不少学者说过:“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真正在学问上有所造就的人无一不是阅读了大量自己感兴趣的课外读物。
学习《登上地球之巅》以后,同学们迫切希望了解祖国其他的名山大川。教师一方面引导学生通过校园网络查找名山大川资料,另一方面引导家中有电脑的学生从网上查阅并下载,其他学生则从学校图书馆阅览室查找。通过广泛交流,实现资源共享。虽说找到资料只是一点收获,但树立新的学习观是适应时代的需要的,它使学生终身受益。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引导的目的主要是鼓励学生充分运用各种信息源拓展视野,引导学生学会搜寻资料,获取选择信息的技能。此外,学生只学好书中的文章还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要让学生凭借课堂学习中认识的规律,掌握的方法,形成的技能,在课后纵向延伸,由一篇带一批,或体裁相同的,或内容相关的,或写法类似的……大量进行课外阅读,既可以在延伸阅读中巩固所学的知识技能,又可以在广泛阅读中运用学法,巩固学法,更好地阅读。
此外,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走入社会、贴近生活。有人说生活就是一本书,生活就是一所无门的大学,“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这也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倡导的。开放式教学要贴近主体生活的大千世界,要让学生紧跟时代的步伐。信息技术、高科技知识、因特网等富有时代的气息的知识都要让学生有所接触、有所了解,使其保持一颗创造、好奇、新颖的童心。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也是目前教学的当务之急,让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动口是现代教学的特点。语文课程资源随处可见、信手拈来,但我们不能局限于这种表面现象,我们应挖掘深层次的、潜在的语文课程资源,让学生去探讨、去创造。
四、开放教学评价,教师是导学过程中的平等对话者
开放的语文教学模式应该有开放的评价机制,评价不应该只是一张考卷、一个分数来评价学生,评价体系应该是多元的、三维的。
当然,我们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要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等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
华罗庚上中学时,语文老师布置写胡适新诗《尝试集》的读后感。华罗庚写道:卷首序诗:“‘尝试成功自古无’,放翁这话未必是。我今为下转一语:‘自古成功在尝试’。”华罗庚认为:陆游诗中的“尝试”是指“一试”,整句的意思是“自古以来世界上没有一试便成功的事情。”而胡适诗中的“尝试”则指“试验”,整个意思是指“自古以来的成功都是一次一次的尝试得来的。” 胡适误解了陆游。
华罗庚的读后感,令老师大吃一惊:一个14岁的初中生胆敢批评大名鼎鼎的诗人、学者,太狂妄,太放肆!愤愤地批上四个字:“懒人懒话”。呜呼哀哉,初生牛犊遭到了当头棒喝,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被老师无情地摧毁了。华罗庚从此爱上了数学。也许是一个大文学家的天才被扼杀了,大文学家由此变成了大数学家!是否如此?可以深思。
总之,实施开放式教学实现了课本与现实的对话,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使学生的学习充满着时代气息和旺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