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久前写了一篇论文,刊出时吃惊地发现,编辑把文章中的“我”,都改成了“笔者”。虽然这并不影响“文责自负”,但是,终究觉得别别扭扭的——好像“我”的主体性被抹掉了。
闲来查百度,上面说:自称的词语有很多,像“余”“吾”“某”“予”“愚”“在下”“鄙人”,等等。之所以会用这么一个词,而不用其他的,是因为一方面它既有一定的文学气息,又不至于太过于文言。而且,在表述个人观点时,如果太直接,就会显得自负;如果太过于谦虚,就会显得说服力不足。用“笔者”一词可以很好地表现出一种适当的委婉。
可是我的感觉偏偏不是这样!人们习惯用“笔者”,如同英文中的“This Paper”,乃是一种巧妙的伪装:假装自己站在一个中立的角度,客观地审视自己的研究对象。而在论文中用“我”,却是为了打破这种幻觉,也就是等于承认这乃是“我”的主张,并等待“你”来反驳!
我觉得文科的研究,不应该总是坚信只有一种真理,只有一种立场——浩浩荡荡和冒充公允,是不能说服别人的。
2015年8月成都双流机场
闲来查百度,上面说:自称的词语有很多,像“余”“吾”“某”“予”“愚”“在下”“鄙人”,等等。之所以会用这么一个词,而不用其他的,是因为一方面它既有一定的文学气息,又不至于太过于文言。而且,在表述个人观点时,如果太直接,就会显得自负;如果太过于谦虚,就会显得说服力不足。用“笔者”一词可以很好地表现出一种适当的委婉。
可是我的感觉偏偏不是这样!人们习惯用“笔者”,如同英文中的“This Paper”,乃是一种巧妙的伪装:假装自己站在一个中立的角度,客观地审视自己的研究对象。而在论文中用“我”,却是为了打破这种幻觉,也就是等于承认这乃是“我”的主张,并等待“你”来反驳!
我觉得文科的研究,不应该总是坚信只有一种真理,只有一种立场——浩浩荡荡和冒充公允,是不能说服别人的。
2015年8月成都双流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