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的父爱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kito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母亲急匆匆地打来电话:“快……快回家,你父亲又犯病了……”电话里传来母亲急促的声音。
   我丢下钢笔,一路疯跑。
   等赶到医院,父亲已经从抢救室出来了。大夫告诉我,父亲是急性心肌梗塞发作,已经度过了危险期。
   看着病床上干瘪皱巴、鼻上插着氧气、身上布满了监测仪管线的父亲,我甚感生命的脆弱,但是又心存感激,因为许多人感慨:父母在,尚有来处;父母无,已剩归途。即使我们的父亲老弱病残,但只要看见他在,我的心里便踏实多了。在我30岁之前,我一直认为父亲是一个不会爱的男人,因为不管是家里的吃喝穿,还是侍候老人都是母亲在操心,而父亲不是忙他的工作,就是静静地在书房码他的字。
   我31岁那年,一次不慎重的生意投资,让家庭生活一夜之间从天上掉到了地下。由于一时不能接受生活的打击,我将自己与世隔绝起来,拒绝和任何人来往。父亲听说后,急匆匆地赶来,一进门,看见我憔悴不堪的样子,只说了一句话:“收拾东西,跟我回家。”在我坚决不跟他走的情况下,他没再说多余的话,而是默默地在我家住了下来。每天早上,等我起床,他早已把洗脸水、刷牙水准备好,并且亲自做了饭放在餐桌上。吃饭的时候,他总是喜欢跟我挨在一起,一如往常的平静,什么都不说,什么也不问,只会一直往我碗里夹菜。有时候,我很困惑,为什么别人在我落魄的时候都会说些鼓励和安慰的话,而父亲在我面前却很少言语?慢慢地,我发现,家里的饭菜一天比一天可口,给我打电话的亲戚多了,常常会有一些同学来我家和父亲聊天。他会和同学讲一些他在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同学走时他总会意味深长地总结:“人生没有一帆风顺的,磨难也是一笔财富。”忽然有一天,一个当老板的同学来找我,她说愿意借20万给我,让我还清银行贷款。后来,我去找这个同学的时候,她悄悄地告诉我,是父亲亲自找的她,而且临走时还再三声明他愿意用自己的房子担保这笔借款。
   我终于读懂了一份隐藏的爱!
   父亲痴迷文学,即使现在退休在家,仍是十年如一日,坚持每天码300字。现在,他见了人总是说,人上了年纪,更应该多读书,只有多读书大脑才不会萎缩。自从我生活遭遇打击以后,父亲就一直鼓励我多看书。他说,人在孤独无助的时候,书是最好的朋友,阅读不仅可以让人心中生出无数光芒和力量,还足以穿过痛苦和黑暗。他担心我懒惰不出去买书,每次把自己看完的报纸或书刊,都用塑料袋提到我家,然后用双手郑重其事地递给我。这是一个多么轻微的动作,每当我从他手里接书的那刻,一种欲望总是促使我抬起头,仔细端详渐渐消瘦的父亲,努力想象那曾经壮健的体魄和他轰轰烈烈的事业。
   父亲是一个苦命人,三岁丧母,中年丧子。可是生活没有将父亲变成一个懊丧的怨天怨地的男人,而是用他的心锲而不舍地衔着乐观。他年少参军,一生与书为伴。在青海当兵的时候,他利用一切业余时间,研读了许多中外文学名著,并通过自学考上了甘肃师范大学中文系。父亲复原回到陕北老家后,看到县上的文学事业还处于低谷,就立刻给县上的领导写了申请,而后在县文化馆义务办起了文学写作班。工作之余,为了团结更多的文学爱好者参加到家乡文艺宣传队伍中来,父亲又在县领导的支持下,创办了县上第一家文学社,吸收的会员都是热爱文学的青年。没过多久,一张凝结了父亲辛勤汗水,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油印小报问世了,父亲任主编。而小报的编辑、插图、刻写、校对、印刷、邮寄等费用大都由他一人承担。白天,父亲要为生计而劳作,晚上,他就一头扎进了仅有十平方米的编辑室。小报是免费赠送的,别说没有稿费,就连购买蜡纸、油墨等材料的钱都得自己掏。
   小区里的很多人知道他,他们说父亲很不平凡,40年写了20本书,六百多万字,县上的好多文人曾经都接受过他的指导,而且他带出來的学生现在好多都是文学界的骨干;还有他亲手创办的县城有史以来第一份文学杂志,曾经被很多人喜爱……
   前年腊月,当听说我要外出学习两年时,他竟然不顾寒风,拄着拐棍一点一点地挪到大门外的包子店,给我买最爱吃的酸菜包。等我找到他时,他正左脚轻轻地抬起一点,向前迈上一小步,右脚再慢慢地拖向前,一点一点地往回挪,而且怕酸菜包凉了,他竟然敞开棉袄,把包子用食品袋包好放在衣服里保温。看到父亲艰难的动作,我终于忍不住内心的火气,跑到跟前就对他大吼:“这么冷的天,你出去万一感冒了,万一跌倒了,万一脑梗心梗了,万一……”父亲像一个犯罪的孩子,站在我的面前不知所措,他颤颤巍巍地从棉衣里拿出酸菜包,口齿不清地向我解释个不停。最后,当我脸上沾满感动的泪水时,他又伸出那双粗糙而干枯的大手为我擦泪,并用另一只手不停地指着酸菜包,示意我赶紧趁热吃……
   在此后离家的两年里,我对自己那天的态度总是万分自责。每次在微信上和父亲视频,我看到他眼中满是留恋、牵挂与慈爱。我知道,他将继续隐藏自己对儿女的那份关爱,儿女们将继续成为他日后担心的主要内容。而就在挂断视频的每一瞬间,我总是会一次次想,也许千千万万的中国父亲,都如我的父亲一样,内心深爱着自己的孩子,但并没有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这份隐藏的爱有些也许直到老也不会说出来。
   看着躺在病床上的父亲,我的眼泪一直往下掉,这一件件往事就像电影一样在我脑海里一一回放。年轻的时候,经常抱怨父亲是一个不懂爱的男人,可是作为女儿,自己又为老人做过些什么呢?没有,什么都没有,年轻的时候自己爱吃、爱玩、爱打扮,身在校园,痛恨书本。是父亲,他任劳任怨地供女儿完成一份又一份学业;是父亲,用自己的言传身教让女儿成了一位有担当有责任而且喜爱阅读的人。而今,当我也可以洋洋洒洒地码字,也可以用文字换取一点稿费,这,无不是父亲的功劳啊!
   但是,当我回报父亲这份隐藏的爱时,岁月却让他从一个干练、伟岸、挺拔的男人变成了一个瘦小、干枯的丑老头儿。有时候,文字是优美的,但有时候,文字又是残酷的。虽然现在,我的父亲也用上了“老态龙钟”“风烛残年”这样的字眼,但他在我们心中依然是那座巍峨的大山,这座山看似沉默,但里面都是爱的柔软,抗严寒,化冰雪,为儿女们遮风挡雨,撑起一片灿烂的天!
其他文献
确切说,那是亮晃晃汹涌着的水光,神情十分镇定的水——你把脑袋缓慢着探出了水面。   光,立马像一把利剑刺向你,你吓得闭上眼睛,然后睁开。你看见了花花绿绿的世界,泥沙挟裹着被摧残掉了的枝叶和动物排泄物毛发甚至白花花的几具尸体,厚厚地漂浮过来,一圈一圈荡漾开来,热情着把你拥抱,簇拥你走向那棵你刚才讲话时的杨树底下,你呢,正在艰难地动了动身子和四肢,啊,奇迹,你竟然,竟然还活着,多么万幸。大难之后必有
期刊
表弟五六岁那年在院子里和孩子们一起玩,一个孩子拿着水枪朝表弟飙射,混战中表弟“哎呀”一声“中弹”倒下。一群孩子一边奔跑,一边嬉笑,都当表弟是故意表演。片刻,表弟开始抽搐,口吐白沫。射击的孩子吓坏了,举枪投降,表弟仍然弯曲身子,表情痛苦。  胆大的一个孩子跑去叫我小姨。  匆忙赶来的小姨惊魂未定,双膝跪地,把表弟紧紧搂在怀里,拍打着:“乖乖啊,我的乖乖啊,你这是咋了?”表弟尖叫着,胳膊开始抖动,脸色
期刊
冷风吹着,昏黄的电灯下,对面的街头有人在卖酱鸭脖,也是那种暗紫红色,上面的筋络与肉质收得紧紧的,得一条一条往下撕,让人吃着吃着更感到冷。   深更半夜,躺在床上,楼下工地,吭啷、吭啷也不知敲打着什么,声音听起来是清钢的,再直伸向远方,伴着一声汽车的轰隆而过,更显得这声音的冷。那汽车的声音倒是有一点热意的,可惜如手电筒的光一样,只打一下瞬间便过了,只留下夜慢慢前行。   是在上小学吧,那时家里境
期刊
那晚,上五年级的儿子打来电话,声音有些不对:“爸爸,你以后不用为打扫小鸟的卫生烦恼了。”我急问:“怎么啦?”儿子哭了:“二黑死了。”  二黑是一只八哥的名字。上一年春天,我家养过一只叫黑土的八哥,因我不慎,让它啄食鸡蛋壳,被卡死了,害得一家人好生伤心。不久,妻子到花鸟市场又买回一只八哥,起名二黑。  因黑土的死与我的过失有关,心里一直有种负疚感,所以二黑买来后,喂养和打扫卫生的事我差不多包揽下来。
期刊
那年秋天,父亲坐在门前的场上看粮食。他坐在自己多年前置下的颜色黄亮的藤椅上,手边放一根细竹竿,竹竿头上绑一根红布条。头年,父亲忽然中风了,彻底放慢了他几十年行走如风的脚步。  晾晒的秋庄稼有大片金黄的稻谷和小片麻黄的花生。稻子的敌人是鸡,一群公鸡母鸡藏在不远处的草垛旁或树荫下,扎着架势,随时准备俯冲过来拼抢一番。父亲就紧急扬起手中的竹竿,做出凌空投掷的姿势。已经口中得食的公雞母鸡们应势转身逃走,似
期刊
距今40年的相亲往事一直难忘。   我那时是知青,插队在偏远贫困山区,所在的祁峰村,光棍成群。   插队那年冬天,家里为我添置了一件新棉袄,普通棉布做的,军绿色,里外一模一样,正反两面都可以穿,很合身,平时舍不得,只有农闲时偶尔穿在身上。村里年轻人见了,纷纷投来羡慕的目光。   一天晚上,队里一个叫庆平的小伙子,急急忙忙来到我的住处。一进门,他就从口袋里掏出一把熟花生放在绳床上,随后拘谨地站
期刊
1976年底,我铁道兵第49团13连在青海湖边刚察县火车站负责修建的青藏线北段西宁至格尔木刚察段的20公里铁路已基本完工,进入维护保养阶段。为保障铁路的行车安全,负责武装巡逻的15班16名战士夜间两人一组,每天来回巡逻在20公里长的铁轨中间的水泥枕木上。   一天夜里,营房外面下着鹅毛大雪,零下三十多度,疲劳一天的战士在帐篷里已进入甜蜜的梦乡,在临近12点的时候,15班两位巡道战士把一个偷拆铁路
期刊
过日子,中国人都喜欢讲究运气。一直以来,我的父亲就是个财运极差的人。   记得小时候,做木匠的他仗着木匠这个在农村很吃香的行业,带着我们一家人省吃俭用,也勉强存了一些钱。有一年,盖了一个假楼房(因为经费问题,第二层的房子没有全部做齐),我们五个人挤着住也还行。我们姐弟三个心里想着,如果能像邻居家买台“韶峰”牌黑白小电视机看看也是好的。“知子莫若父”,父亲自然知道我们的心思,他跟我们许诺,第二年的
期刊
从湖河走村道往返到吉河,都要经过毛家山。   毛家山的名字好记,总会让人把这山和伟人联想在一起,不过,这个山只是一个名字而已,山上没有姓毛的人家,也许最初的时候有姓毛的人户,不知何年何月搬走了。   每次车过山顶,我对同行的人说:“这儿有棵爱情树,下去看看吧。”于是,感興趣的,无意趣的,见我热情,都下车去看树,看一番,问一番,拍一番,感叹一番,然后又继续赶路。   这一次过毛家山,是一车采访
期刊
那天,我们一行人去碎虎家时,他不在。   这次,是我第几次去碎虎家,已记不清了。对他家,我并不感到陌生,因为以前下乡时,我们常去他家嘘寒问暖、慰问、走访调查。但由于工作的关系,我也有近一年没去他家了。这次到他家,他家完全变了,变得不仅让我感到眼前一亮,甚至还有点陌生起来。如今,他家的院子全都用水泥打了,听村上的李书记说,这是村民帮着打的。就连厕所都是新盖的,并且上面还架着一个太阳能。院墙也全部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