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正确把握科学知识点,确立幼儿感兴趣的主题内容
我让孩子们进行的科学研究基本上是从他们身边常见的事物或者身边发生的事情开始的,而且所选取的每个主题的目标,其科学知识点都尽量简单、明了、正确,还要考虑我们班孩子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幼儿园老师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位启蒙老师,由我们直接传授给孩子的科学知识有可能会影响孩子一生的认识,为孩子终身的学习奠定基础。这就要求我们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高度的责任感,先充分正确地把握好每个主题所要明确的科学概念和科学知识点是什么,本班幼儿能否理解这一概念,达到一定的要求,再确立具体的内容。由此,我选定了《彩色的世界》、《风》、《节约用水》、《最先喝水的纸》、《颜色变变变》等一系列主题内容,让幼儿逐步了解、发现和认识自然界物体间的相互关系。
二、提供能引发孩子探究并能实现教育目标和内容的材料
在明确了教育目标和内容之后,就是要围绕目标、内容提供相应的材料,让孩子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去探索,发现和学习,从而获得更多的经验,提高自己的认识,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所以在活动中,我们要创造相应的物质环境,投放丰富、多样的材料供幼儿自由选择,让幼儿乐意与操作材料相互作用主动建构知识。在科学活动中,材料是科学环境的一部分,是幼儿探索的主要对象。为了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我们在提供材料时注意了以下两点:
1、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提供蕴含教育价值的材料,如:在《风》的活动中,我提供了许多需要风才能玩的玩具:风车、风铃、风筝……让幼儿想想这些东西应该怎么玩?你是怎么玩的?并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教室里没有风,你怎么玩呢?让幼儿大胆尝试,自由探索,体验探索的乐趣,让幼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自身的能力。
2、根据活动需要,提供丰富的、便于幼儿操作与观察的材料。例如,在《神奇的小细管》的活动中,我准备了大白菜、萝卜、藕这种白色的植物根茎,而在透明的水中加入了红色的颜料,这样能让幼儿观察的更清楚,从而引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在实验中,我强调让孩子亲身经历探究和发现过程,获得有关的经验,获得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首先要设置一个有趣的能够引起孩子探究动机的情境或方式来引入主题,形成鼓励孩子探究的氛围。教师以有趣的情境引入,孩子的注意力能很快地集中,并被教师所设置的悬念所吸引,这时候再适时提出问题让孩子思考,或让孩子们自己提出疑问,鼓励孩子把自己想到的都大胆地表达出来,使孩子感到他们能提问,能发言,有权利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作为孩子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我考虑到孩子由于年龄、经验和认识水平的局限,常常用独特的、不同于成人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去思考,不可能说出绝对正确的答案,所以在这个时候,我允许孩子出错,并倾听孩子的每一句话,即使孩子说得不着边际,也要尊重孩子间的差异,接纳每一个孩子的观点,面向每一个孩子,力求真正了解到孩子的真实想法。例如:通过实验,幼儿已经知道红色和黄色调配在一起会变成橙色,那么红色和蓝色调配在一起呢?蓝色和黄色调配在一起呢?幼儿纷纷畅所欲言,有的说不会变色了,有的说变成红色,有的说变成黑色,而我并没有马上告诉孩子正确答案,只是说:到底它们混在一起后会怎样呢?我们一起动手来试一试吧!这样孩子就可以有目的地带着问题去做实验。
三、多提供动手做的机会——让幼儿学会探索
科学教育的核心是让幼儿充分经历探究、发现的过程,发展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关注知识本身的价值,更要让幼儿在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自身的能力。
我在活动中总结出中班科学活动中影响幼儿探索性学习的有关因素,知道在科学活动中,应该让幼儿亲历探索过程,让幼儿用科学的方法探索问题,如:在《我来试一试》的活动中,先提出问题:用纸做桥,你能放上几块积木呢?然后请幼儿边做实验边试着将自己想出来的桥的形状和能放的积木数量进行简单的记录。一开始,很多幼儿都选择了直接将纸平铺在两个杯子上,但只能放一到两块积木,桥就会塌下来。在老师的一再鼓励下,有的幼儿将纸折一折,折厚一点再放,就能多放两块积木,看到幼儿动脑筋想办法并且成功了,我会非常高兴的表扬他,其他的幼儿就会更加努力的去想办法,最终想出了四五种纸桥的做法,积木最多可以放到二十块而不塌。幼儿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将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上,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这个过程就是科学活动中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问题——进行实验——记录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他们在活动过程中大胆探索,自主学习,自由思考,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多思考、勤发现——学习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索
鼓励幼儿多思考、勤发现,往往使幼儿在探索活动中事半功倍。要让幼儿在不断尝试、发现、探索的过程中,学习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升自主探究的能力,这样可以使探索活动更加科学有效。
五、善于启发引导——让幼儿体验探索成功的乐趣
幼儿年龄小,他们有时虽然发现了问题但因为能力有限,无法独立解决而放弃了探索,这时就需要教师给与正确的启发和耐心的引导,从而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纲要》中指出,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应随时关注幼儿的活动,敏感地觉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如在《风》的活动中,老师提出问题:怎样产生风?幼儿开始只会用嘴吹,用手扇,玩了一会觉得没什么意思,这时我指着桌子上的纸、书、小盒子等物品说:“小朋友可以试试桌子上的这些东西能产生风吗?不用嘴,不用东西帮助能产生风吗?”幼儿马上接着第二轮的探索,不但用老师准备的物品产生了风,有的幼儿还拿着风车围着教室跑起来,风车果然被吹动了。老师及时鼓励幼儿从各个方面去探索产生风的方法,让幼儿拓宽了思路,在活动中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从而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通过开展科学小实验教育活动,现在,孩子们对参加科学活动十分有兴趣,在科学活动中,孩子更加主动、积极、创造性地进行探究,并能较完整连贯的语言表述自己的实验过程,用科学的方法去主动探索事物,亲历科学发现的过程,这是孩子们学习科学的能力发展的一大进步,在此过程中,孩子们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都明显得到提高。而我也在此过程中提高了认识,积累了经验。在以后的科学实验活动中,我会继续学习,让我的工作更上一层楼。
(作者地址:赤峰市翁牛特旗第一幼儿园 ,内蒙古赤峰,024000)
我让孩子们进行的科学研究基本上是从他们身边常见的事物或者身边发生的事情开始的,而且所选取的每个主题的目标,其科学知识点都尽量简单、明了、正确,还要考虑我们班孩子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幼儿园老师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位启蒙老师,由我们直接传授给孩子的科学知识有可能会影响孩子一生的认识,为孩子终身的学习奠定基础。这就要求我们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高度的责任感,先充分正确地把握好每个主题所要明确的科学概念和科学知识点是什么,本班幼儿能否理解这一概念,达到一定的要求,再确立具体的内容。由此,我选定了《彩色的世界》、《风》、《节约用水》、《最先喝水的纸》、《颜色变变变》等一系列主题内容,让幼儿逐步了解、发现和认识自然界物体间的相互关系。
二、提供能引发孩子探究并能实现教育目标和内容的材料
在明确了教育目标和内容之后,就是要围绕目标、内容提供相应的材料,让孩子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去探索,发现和学习,从而获得更多的经验,提高自己的认识,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所以在活动中,我们要创造相应的物质环境,投放丰富、多样的材料供幼儿自由选择,让幼儿乐意与操作材料相互作用主动建构知识。在科学活动中,材料是科学环境的一部分,是幼儿探索的主要对象。为了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我们在提供材料时注意了以下两点:
1、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提供蕴含教育价值的材料,如:在《风》的活动中,我提供了许多需要风才能玩的玩具:风车、风铃、风筝……让幼儿想想这些东西应该怎么玩?你是怎么玩的?并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教室里没有风,你怎么玩呢?让幼儿大胆尝试,自由探索,体验探索的乐趣,让幼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自身的能力。
2、根据活动需要,提供丰富的、便于幼儿操作与观察的材料。例如,在《神奇的小细管》的活动中,我准备了大白菜、萝卜、藕这种白色的植物根茎,而在透明的水中加入了红色的颜料,这样能让幼儿观察的更清楚,从而引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在实验中,我强调让孩子亲身经历探究和发现过程,获得有关的经验,获得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首先要设置一个有趣的能够引起孩子探究动机的情境或方式来引入主题,形成鼓励孩子探究的氛围。教师以有趣的情境引入,孩子的注意力能很快地集中,并被教师所设置的悬念所吸引,这时候再适时提出问题让孩子思考,或让孩子们自己提出疑问,鼓励孩子把自己想到的都大胆地表达出来,使孩子感到他们能提问,能发言,有权利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作为孩子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我考虑到孩子由于年龄、经验和认识水平的局限,常常用独特的、不同于成人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去思考,不可能说出绝对正确的答案,所以在这个时候,我允许孩子出错,并倾听孩子的每一句话,即使孩子说得不着边际,也要尊重孩子间的差异,接纳每一个孩子的观点,面向每一个孩子,力求真正了解到孩子的真实想法。例如:通过实验,幼儿已经知道红色和黄色调配在一起会变成橙色,那么红色和蓝色调配在一起呢?蓝色和黄色调配在一起呢?幼儿纷纷畅所欲言,有的说不会变色了,有的说变成红色,有的说变成黑色,而我并没有马上告诉孩子正确答案,只是说:到底它们混在一起后会怎样呢?我们一起动手来试一试吧!这样孩子就可以有目的地带着问题去做实验。
三、多提供动手做的机会——让幼儿学会探索
科学教育的核心是让幼儿充分经历探究、发现的过程,发展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关注知识本身的价值,更要让幼儿在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自身的能力。
我在活动中总结出中班科学活动中影响幼儿探索性学习的有关因素,知道在科学活动中,应该让幼儿亲历探索过程,让幼儿用科学的方法探索问题,如:在《我来试一试》的活动中,先提出问题:用纸做桥,你能放上几块积木呢?然后请幼儿边做实验边试着将自己想出来的桥的形状和能放的积木数量进行简单的记录。一开始,很多幼儿都选择了直接将纸平铺在两个杯子上,但只能放一到两块积木,桥就会塌下来。在老师的一再鼓励下,有的幼儿将纸折一折,折厚一点再放,就能多放两块积木,看到幼儿动脑筋想办法并且成功了,我会非常高兴的表扬他,其他的幼儿就会更加努力的去想办法,最终想出了四五种纸桥的做法,积木最多可以放到二十块而不塌。幼儿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将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上,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这个过程就是科学活动中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问题——进行实验——记录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他们在活动过程中大胆探索,自主学习,自由思考,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多思考、勤发现——学习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索
鼓励幼儿多思考、勤发现,往往使幼儿在探索活动中事半功倍。要让幼儿在不断尝试、发现、探索的过程中,学习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升自主探究的能力,这样可以使探索活动更加科学有效。
五、善于启发引导——让幼儿体验探索成功的乐趣
幼儿年龄小,他们有时虽然发现了问题但因为能力有限,无法独立解决而放弃了探索,这时就需要教师给与正确的启发和耐心的引导,从而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纲要》中指出,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应随时关注幼儿的活动,敏感地觉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如在《风》的活动中,老师提出问题:怎样产生风?幼儿开始只会用嘴吹,用手扇,玩了一会觉得没什么意思,这时我指着桌子上的纸、书、小盒子等物品说:“小朋友可以试试桌子上的这些东西能产生风吗?不用嘴,不用东西帮助能产生风吗?”幼儿马上接着第二轮的探索,不但用老师准备的物品产生了风,有的幼儿还拿着风车围着教室跑起来,风车果然被吹动了。老师及时鼓励幼儿从各个方面去探索产生风的方法,让幼儿拓宽了思路,在活动中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从而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通过开展科学小实验教育活动,现在,孩子们对参加科学活动十分有兴趣,在科学活动中,孩子更加主动、积极、创造性地进行探究,并能较完整连贯的语言表述自己的实验过程,用科学的方法去主动探索事物,亲历科学发现的过程,这是孩子们学习科学的能力发展的一大进步,在此过程中,孩子们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都明显得到提高。而我也在此过程中提高了认识,积累了经验。在以后的科学实验活动中,我会继续学习,让我的工作更上一层楼。
(作者地址:赤峰市翁牛特旗第一幼儿园 ,内蒙古赤峰,02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