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电子科学技术应用领域的扩大,以及社会全面实现现代化的需要,有人预言:“未来世界是电的世界,看一个国家是否发达,主要看其应用电的能力和水平。”由此,电类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和如何有效培养已成为一个社会现实问题。从江苏职业教育中的电工电子类专业教学看,其所培养的学生与企业的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受企业欢迎度不高,由此带来学生专业对口就业率低,这种供需不匹配的结果造成国家教育投入的浪费。究其原因,这与职校的电类专业课授课方式、教学形式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提高电类专业课教学质量,研究、改革教学方法,应成为职校面临的首要问题。
根据笔者调研,现阶段职校大多仍旧沿袭普通中学常用的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强调理论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严密性,殊不知这正是现在职校学生的弱项,他们不善于逻辑思维,不善于从理论推导出结论。电工电子课程更是难上加难,学生厌学情绪加重,老师抱怨学生越来越难教,学生抱怨老师讲的越来越枯燥,导致教学效果很差。
那么,怎样改变这种状况呢?笔者认为在电工电子教学中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解决此问题。
一、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特点
所谓行动导向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造一种学与教互动的职业交往情景,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处于辅助地位,通过学习活动构建知识,培养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从而整合后形成的行动能力,使得学生既能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又能将这种能力用于其他职业,学以致用。这种教学方法能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习行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一是设计整个课程,为教学过程“导航”;二是在具体环节中,起到扶持、推动和矫正的“引导”作用,按照“信息、计划、实施、检查、评估”的行动序列进行行动导向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自觉、有目的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共同参与、共同讨论、共同承担不同的角色,体验“特殊问题”的解决过程。问题最终获得了解决,学生进而认识“一般规律”。不仅如此,还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方法能力,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二、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案例分析
下面以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串联稳压电源”中的应用作为案例,具体感受其教学效果的对比。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从串联稳压电源的原理开始讲,然后再发给同学们电路中的元器件,教他们检测、区分,然后按图进行装配。但是,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的兴趣没有调动起来,好多学生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去操作,都是自作主张地做自己的焊接工作,合格率很低。
行动导向教学法则是首先调动起学生的兴趣,确定项目,并将整个项目划分为若干个具有递进性和连贯性的“子项目”,然后指导学生对项目进行计划、实施、检查、评估,从而以项目带动教学,由浅入深地把知识和技能渗透到项目的实施过程中。
1.项目确定
教师先给学生呈现制作好的一个电路实物,在调节电阻后面接上一个小喇叭或者一个小电灯,让学生看到通过调节电阻阻值可以使小电灯的亮度变亮或变暗(或小喇叭的声音可大可小),这时学生会对电灯的这种变化产生好奇,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制作这个电路的兴趣。然后给学生下达任务书——研制一个同样的电路,其中有3项小任务:由哪些元件构成,电路怎样构成;认识并检测这些元器件;按照电路来焊接。
2.项目分析
在教师的引导下,讨论这个电路是如何构成的,使用了哪些元器件,元器件的参数大小会对电路产生什么影响(最好是以实际演示说明问题)。师生共同分析,学生开始积极准备。
3.制定计划
师生共同探究完成项目的途径和方法,学生进行分组,确定项目的工作流程和组织形式,并制订工作计划。比如,如何选择涉及的元件和参数;画出设计的电路图;按怎样的顺序组装焊接;如何测试等等。经过分组讨论和共同商讨,制订出计划书。然后教师对学生制订的计划书进行点评。
4.项目实施
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按照计划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各阶段的任务,并提供明确的活动记录,包括元件的选择、检测,电路的焊接、测试。
5.项目评价
师生共同讨论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评价项目完成的效果和质量,可以先自评,后互评,再交老师评。完成效果不理想的,分析产生不足的原因;完成好的,可接上灯泡让学生亲身体验成功的快乐。
由此看出,在串联稳压电源的学习中,行动导向教学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实施过程中计划性增强,效果明显,成功率大大提高。
三、行动导向教学实施中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优点显而易见,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1.师资问题
在先进教育理念下进行教学工作的老师,既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要有必备的理论知识,还需要熟悉企业当前的生产实践情况,具有一定的生产实践经验。但就目前情况看,相当一部分教师缺乏足够的生产经验和动手能力。因此推行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时,教师往往会感到力不从心。为解决这个问题,学校要加大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的力度,组织教师参与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培训。
2.教材的编制和选择问题
目前大多数教材强调的是理论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严密性,这并不适合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学校应通过自己的实训基地和教学计划项目,开发出具有自身特点的行动导向型教材。教学目标以知识和技能够用为原则,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中,教师应采用项目任务驱动的模式,使学生通过对每个项目的实际动手操作,增强计划、實施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3.教学资源问题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对教学资源的需求量远远大于传统教学模式。由于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性,学校就需要建立多功能的一体化教室,除了具备传统的教室装备的理论学习区,还要有动手操作的学习区,同时还需备有相应的资料柜和物品柜。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布置工作任务,讲解必要的基础知识,然后组织学生到工作区开展工作,出现个别问题在现场讨论,出现普遍问题回到教学区讲解。另外,学校还需要有一体化专业实验室,让学生能在真实的职业场所环境中,接受综合职业行为能力的培训。所以,中等职业学校必须保证教学设施和教学设备的合理匹配,建立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综合教室,同时引入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和现代教育理念,科学使用和管理设备,为核心课程的实施保驾护航。
(作者单位:江苏省邗江中等专业学校)
根据笔者调研,现阶段职校大多仍旧沿袭普通中学常用的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强调理论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严密性,殊不知这正是现在职校学生的弱项,他们不善于逻辑思维,不善于从理论推导出结论。电工电子课程更是难上加难,学生厌学情绪加重,老师抱怨学生越来越难教,学生抱怨老师讲的越来越枯燥,导致教学效果很差。
那么,怎样改变这种状况呢?笔者认为在电工电子教学中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解决此问题。
一、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特点
所谓行动导向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造一种学与教互动的职业交往情景,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处于辅助地位,通过学习活动构建知识,培养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从而整合后形成的行动能力,使得学生既能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又能将这种能力用于其他职业,学以致用。这种教学方法能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习行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一是设计整个课程,为教学过程“导航”;二是在具体环节中,起到扶持、推动和矫正的“引导”作用,按照“信息、计划、实施、检查、评估”的行动序列进行行动导向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自觉、有目的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共同参与、共同讨论、共同承担不同的角色,体验“特殊问题”的解决过程。问题最终获得了解决,学生进而认识“一般规律”。不仅如此,还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方法能力,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二、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案例分析
下面以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串联稳压电源”中的应用作为案例,具体感受其教学效果的对比。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从串联稳压电源的原理开始讲,然后再发给同学们电路中的元器件,教他们检测、区分,然后按图进行装配。但是,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的兴趣没有调动起来,好多学生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去操作,都是自作主张地做自己的焊接工作,合格率很低。
行动导向教学法则是首先调动起学生的兴趣,确定项目,并将整个项目划分为若干个具有递进性和连贯性的“子项目”,然后指导学生对项目进行计划、实施、检查、评估,从而以项目带动教学,由浅入深地把知识和技能渗透到项目的实施过程中。
1.项目确定
教师先给学生呈现制作好的一个电路实物,在调节电阻后面接上一个小喇叭或者一个小电灯,让学生看到通过调节电阻阻值可以使小电灯的亮度变亮或变暗(或小喇叭的声音可大可小),这时学生会对电灯的这种变化产生好奇,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制作这个电路的兴趣。然后给学生下达任务书——研制一个同样的电路,其中有3项小任务:由哪些元件构成,电路怎样构成;认识并检测这些元器件;按照电路来焊接。
2.项目分析
在教师的引导下,讨论这个电路是如何构成的,使用了哪些元器件,元器件的参数大小会对电路产生什么影响(最好是以实际演示说明问题)。师生共同分析,学生开始积极准备。
3.制定计划
师生共同探究完成项目的途径和方法,学生进行分组,确定项目的工作流程和组织形式,并制订工作计划。比如,如何选择涉及的元件和参数;画出设计的电路图;按怎样的顺序组装焊接;如何测试等等。经过分组讨论和共同商讨,制订出计划书。然后教师对学生制订的计划书进行点评。
4.项目实施
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按照计划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各阶段的任务,并提供明确的活动记录,包括元件的选择、检测,电路的焊接、测试。
5.项目评价
师生共同讨论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评价项目完成的效果和质量,可以先自评,后互评,再交老师评。完成效果不理想的,分析产生不足的原因;完成好的,可接上灯泡让学生亲身体验成功的快乐。
由此看出,在串联稳压电源的学习中,行动导向教学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实施过程中计划性增强,效果明显,成功率大大提高。
三、行动导向教学实施中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优点显而易见,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1.师资问题
在先进教育理念下进行教学工作的老师,既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要有必备的理论知识,还需要熟悉企业当前的生产实践情况,具有一定的生产实践经验。但就目前情况看,相当一部分教师缺乏足够的生产经验和动手能力。因此推行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时,教师往往会感到力不从心。为解决这个问题,学校要加大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的力度,组织教师参与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培训。
2.教材的编制和选择问题
目前大多数教材强调的是理论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严密性,这并不适合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学校应通过自己的实训基地和教学计划项目,开发出具有自身特点的行动导向型教材。教学目标以知识和技能够用为原则,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中,教师应采用项目任务驱动的模式,使学生通过对每个项目的实际动手操作,增强计划、實施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3.教学资源问题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对教学资源的需求量远远大于传统教学模式。由于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性,学校就需要建立多功能的一体化教室,除了具备传统的教室装备的理论学习区,还要有动手操作的学习区,同时还需备有相应的资料柜和物品柜。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布置工作任务,讲解必要的基础知识,然后组织学生到工作区开展工作,出现个别问题在现场讨论,出现普遍问题回到教学区讲解。另外,学校还需要有一体化专业实验室,让学生能在真实的职业场所环境中,接受综合职业行为能力的培训。所以,中等职业学校必须保证教学设施和教学设备的合理匹配,建立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综合教室,同时引入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和现代教育理念,科学使用和管理设备,为核心课程的实施保驾护航。
(作者单位:江苏省邗江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