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曾说过“身处小国,你要么做‘一个可怜的、眼光狭窄的人’,要么成为一个广闻博识的‘世界性’的人。”正如他自己所言,受个中因素影响,昆德拉最终成为了一个博闻广识的世界性作家,并以其标志性的反讽、怀疑、哲学沉思、复调叙事、悲喜剧难分、人物性格模糊等创作风格风靡二十世纪。
1978年,昆德拉创作了他移居法国后写的第一部小说《笑忘录》,昆氏将它称之为一本表达对捷克思念之情的书。《笑忘录》一书中,昆德拉重点探讨了笑和忘这两个主题,在此基础上还旁涉了历史、天使、边界、性爱、极权主义、儿童统治等次主题。看得出,他是带着深深的忧虑和幻灭感写此书的。苏联的入侵让他意识到,捷克民族随时都有可能被悄悄抹掉。他甚至觉得,整个欧洲都十分脆弱,在劫难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开始思索一些人们容易忽略的问题,如:笑和忘。
综观小说《笑忘录》,文章从以下角度简要分析:
一、结构:复调——同一主题下的多重变奏
《笑忘录》被作为昆德拉众多作品中最具昆式复调艺术特色的作品来研究。在第六章中,昆德拉这样写道:这本书是一本以变奏形式写成的小说,书的各个部分串联在一起,像步步深入的旅行,导向一个主题,一种思想,一个唯一的场景,其意义消失在远方。从整体来看,《笑忘录》的七个章节第四章与第六章被同一个人物塔米娜联在一起;第三章和第五章虽题目相同《天使们》,内容却各不相同;七个章节由同样的主题——笑与忘串联在一起。缺一不可,七部分分別从不同的角度对主题进行复调了演绎。
由一个共同的主题联在一起,“主题的同一性”这是昆德拉所追求的小说诗学之一。除了文体的杂糅之外,昆德拉作品还大胆地将不同时空、不同地点中发生的故事共时地并置,制造时空轮回的立体感,这也是昆德拉式复调艺术的大胆尝试和特别之处。将事情发生的前后顺序打乱,不拘泥于时间先后,根据揭示主题的需要来安排内容。
二、主题:笑与忘之下杂糅其他次主题
笑和遗忘,是作品的两个主题, 在此基础上昆德拉又旁涉了历史、天使、边界、性爱、极权主义、儿童统治等次主题。因此,《笑忘录》可以看作是双主题变奏曲。全书共7章,第一章和第四章都以《失去的信件》为题,讨论记忆和遗忘, 第三章和第六章都以《天使们》为题, 演绎关于笑的主题。两个主题由塔米娜的故事加以衔接,探讨笑的不同含义;第二章《母亲》则是对记忆与遗忘主题的滑稽模拟;第五章《利多斯特》描述的是另一种可笑,由于幼稚和软弱所导致的无力的愤怒和自我毁灭的冲动;第七章《边界》则是从另一种角度继续讨论可笑的问题, 在庄严与可笑两者之间寻找相互转换的边界线,也是一种滑稽模拟。
小说开篇,以一幅帽子的画面描写揭开序言, 1948年2月, 克莱门蒂斯为在风中演讲的领导人哥特瓦尔德戴上自己的毛皮帽。此后,这幅戴皮帽的照片四处发行。4年后,克莱门蒂斯被以叛国罪处死,他被从历史上掉,哥瓦尔德变成独自一人在阳台讲话。奥威尔的著名主题:一种极权制度强制人们遗忘,人与强权的斗争就是记忆与遗忘的斗争。
《笑忘录》中,塔米娜可谓主要人物贯穿其中,昆德拉曾宣称:“她是我所有作品中最让我牵挂的女人。”可以说这是一本关于塔米娜的小说。小说中,塔米娜的原初状态正如海德格尔所称的“对存在的遗忘”状态。在遗忘中,她迷失了自我,当发现自己处于这种状态后,她试图去找回丢失的记忆,以求得对存在的肯定,和对自我身份的回归与认同的渴望。存在,这一昆德拉小说创作种永恒不变的母题,是《笑忘录》中既‘笑’与‘忘’之后的又一次主题。昆德拉曾说“小说家既非历史学家,又非预言家:他是存在的探究者。”
此外,由于升华主题的需要,昆德拉一方面将个人经历和历史场面等真实材料直接插进小说,另一方面又将梦和幻觉等虚构情形引入小说。所有这些并置在一起,使得小说产生了虚和实、轻和重、生活和艺术、政治和小说的强烈反差。
三、风格:人物的模糊性、主观介入叙事
(一)人物的模糊性
昆德拉曾说“让一个人物‘生动’意味着:挖掘他的存在问题。这就意味着:挖掘一些处境、一些动机,甚至一些构成他的词语.而非任何其他别的。” 这也是昆氏小说的一个特点,昆德拉从不相信也从不追求人物的真实、饱满和有血有肉。他甚至觉得相信人物的真实性是件荒唐可笑的事。这也是他的人物大多没有过去,没有成长过程,没有心理活动,只有片段,只有动作,只有隐隐约约的现在的理由。在他的笔下,人物就是符号,就是媒介,就是工具。他要通过他们来提出问题,探索存在,呈现人类景况。因此,他认为要把握住人物,就是要捕捉住他或她的存在编码,而人物的编号又是由一些关键词组成的。比如,塔米娜的存在编码就是存在、轻重、遗忘、迷失、回归等这些词。
(二)主观介入叙事
从《笑忘录》开始,昆德拉本人常常从作品背后跳出来,以小说人物的身份,发表议论,陷入沉思或进行评说,有意打破小说的连贯性和真实性,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向一些严肃的思考。这种主观插入,打断小说原有的内部叙事,作者另起角度叙述他事,却导向同一个主题的方式成为日后昆德拉小说特有的风格。昆德拉说“我喜欢时不时地直接介入,作为作者,作为我自己。在这种情况下,一切都在于口吻。从第一个字开始,我的思考就是一种游戏、讽刺、挑衅,带着实验性或探寻性的口吻。”
(作者简介:王婷,女,重庆师范大学文艺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产业与文化传播方向。)
1978年,昆德拉创作了他移居法国后写的第一部小说《笑忘录》,昆氏将它称之为一本表达对捷克思念之情的书。《笑忘录》一书中,昆德拉重点探讨了笑和忘这两个主题,在此基础上还旁涉了历史、天使、边界、性爱、极权主义、儿童统治等次主题。看得出,他是带着深深的忧虑和幻灭感写此书的。苏联的入侵让他意识到,捷克民族随时都有可能被悄悄抹掉。他甚至觉得,整个欧洲都十分脆弱,在劫难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开始思索一些人们容易忽略的问题,如:笑和忘。
综观小说《笑忘录》,文章从以下角度简要分析:
一、结构:复调——同一主题下的多重变奏
《笑忘录》被作为昆德拉众多作品中最具昆式复调艺术特色的作品来研究。在第六章中,昆德拉这样写道:这本书是一本以变奏形式写成的小说,书的各个部分串联在一起,像步步深入的旅行,导向一个主题,一种思想,一个唯一的场景,其意义消失在远方。从整体来看,《笑忘录》的七个章节第四章与第六章被同一个人物塔米娜联在一起;第三章和第五章虽题目相同《天使们》,内容却各不相同;七个章节由同样的主题——笑与忘串联在一起。缺一不可,七部分分別从不同的角度对主题进行复调了演绎。
由一个共同的主题联在一起,“主题的同一性”这是昆德拉所追求的小说诗学之一。除了文体的杂糅之外,昆德拉作品还大胆地将不同时空、不同地点中发生的故事共时地并置,制造时空轮回的立体感,这也是昆德拉式复调艺术的大胆尝试和特别之处。将事情发生的前后顺序打乱,不拘泥于时间先后,根据揭示主题的需要来安排内容。
二、主题:笑与忘之下杂糅其他次主题
笑和遗忘,是作品的两个主题, 在此基础上昆德拉又旁涉了历史、天使、边界、性爱、极权主义、儿童统治等次主题。因此,《笑忘录》可以看作是双主题变奏曲。全书共7章,第一章和第四章都以《失去的信件》为题,讨论记忆和遗忘, 第三章和第六章都以《天使们》为题, 演绎关于笑的主题。两个主题由塔米娜的故事加以衔接,探讨笑的不同含义;第二章《母亲》则是对记忆与遗忘主题的滑稽模拟;第五章《利多斯特》描述的是另一种可笑,由于幼稚和软弱所导致的无力的愤怒和自我毁灭的冲动;第七章《边界》则是从另一种角度继续讨论可笑的问题, 在庄严与可笑两者之间寻找相互转换的边界线,也是一种滑稽模拟。
小说开篇,以一幅帽子的画面描写揭开序言, 1948年2月, 克莱门蒂斯为在风中演讲的领导人哥特瓦尔德戴上自己的毛皮帽。此后,这幅戴皮帽的照片四处发行。4年后,克莱门蒂斯被以叛国罪处死,他被从历史上掉,哥瓦尔德变成独自一人在阳台讲话。奥威尔的著名主题:一种极权制度强制人们遗忘,人与强权的斗争就是记忆与遗忘的斗争。
《笑忘录》中,塔米娜可谓主要人物贯穿其中,昆德拉曾宣称:“她是我所有作品中最让我牵挂的女人。”可以说这是一本关于塔米娜的小说。小说中,塔米娜的原初状态正如海德格尔所称的“对存在的遗忘”状态。在遗忘中,她迷失了自我,当发现自己处于这种状态后,她试图去找回丢失的记忆,以求得对存在的肯定,和对自我身份的回归与认同的渴望。存在,这一昆德拉小说创作种永恒不变的母题,是《笑忘录》中既‘笑’与‘忘’之后的又一次主题。昆德拉曾说“小说家既非历史学家,又非预言家:他是存在的探究者。”
此外,由于升华主题的需要,昆德拉一方面将个人经历和历史场面等真实材料直接插进小说,另一方面又将梦和幻觉等虚构情形引入小说。所有这些并置在一起,使得小说产生了虚和实、轻和重、生活和艺术、政治和小说的强烈反差。
三、风格:人物的模糊性、主观介入叙事
(一)人物的模糊性
昆德拉曾说“让一个人物‘生动’意味着:挖掘他的存在问题。这就意味着:挖掘一些处境、一些动机,甚至一些构成他的词语.而非任何其他别的。” 这也是昆氏小说的一个特点,昆德拉从不相信也从不追求人物的真实、饱满和有血有肉。他甚至觉得相信人物的真实性是件荒唐可笑的事。这也是他的人物大多没有过去,没有成长过程,没有心理活动,只有片段,只有动作,只有隐隐约约的现在的理由。在他的笔下,人物就是符号,就是媒介,就是工具。他要通过他们来提出问题,探索存在,呈现人类景况。因此,他认为要把握住人物,就是要捕捉住他或她的存在编码,而人物的编号又是由一些关键词组成的。比如,塔米娜的存在编码就是存在、轻重、遗忘、迷失、回归等这些词。
(二)主观介入叙事
从《笑忘录》开始,昆德拉本人常常从作品背后跳出来,以小说人物的身份,发表议论,陷入沉思或进行评说,有意打破小说的连贯性和真实性,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向一些严肃的思考。这种主观插入,打断小说原有的内部叙事,作者另起角度叙述他事,却导向同一个主题的方式成为日后昆德拉小说特有的风格。昆德拉说“我喜欢时不时地直接介入,作为作者,作为我自己。在这种情况下,一切都在于口吻。从第一个字开始,我的思考就是一种游戏、讽刺、挑衅,带着实验性或探寻性的口吻。”
(作者简介:王婷,女,重庆师范大学文艺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产业与文化传播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