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弗朗索瓦·米勒(1814-1875年)是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以表现农民题材而著称的现实主义画家。历来有人热恋华贵,也有人崇尚俭朴,米勒一生就过着俭朴的生活。他创作的作品以描绘农民的劳动和生活为主,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他将丰富的色彩统一于柔和的调子之中,虽然所画的内容通俗易懂,简明单纯,但又绝不是平庸浅薄,一览无余,而是寓意深长,发人深思的,这是米勒艺术的重要特色。他的大量的以农民题材为主的油画、素描、版画至今仍给我们深刻的启示与鼓舞。
1849他携家迁居到巴黎郊区枫丹白露附近的巴比松村,这时他已35岁。在巴比松村他结识了科罗、卢梭、特罗容等画家,在这个穷困闭塞的乡村,他一住就是27年之久。米勒对大自然和农村生活有一种特殊的深厚感情,他早起晚归,上午在田间劳动,下午就在不大通光的小屋子里作画,他的生活异常困苦,但这并没有减弱他对艺术的酷爱和追求,他常常由于没钱买颜料就自己制造木炭条画素描。他曾说这样说过:“我愿意到死也是一个农民,我要描绘我所感受到的东西。”《播种》、《晚钟》、《牧羊女》、《死神与樵夫》和《扶锄的人》等都描绘和歌颂农民的劳动生活和淳朴性格的杰作。
米勒喜欢根据自己的记忆作画,他不到户外写生,而是在工作室里安排模特进行创作。通常他画的土地,表面似乎弥漫着泥土的芬芳。他把投影画得很重,目的是利用工作室里的冷光和暖阴影形成的强烈对比来强调画面的光线效果。光线是18世纪法国画家夏尔丹在静物和风俗画中运用的典型传统样式—高光处的颜料硬而成糊状,中间色和投影都很稀薄,但是,米勒的阴影还是一反往常地用了厚涂法。色层和中间色调的底色相互对应,糊状区域颜色涂得很厚盖住了底色,鲜亮的浅色地区保留底色,但在暗底色上,经过时间的作用颜色将会变沉。肉色部分的塑造减化为简洁的中间色调的明暗对比。如硬壳一样的画面效果由于明朗的干颜色拖过帆布肌理,而产生点状的耐人寻味的效果。
米勒的版画技巧和他的油画技巧一样精彩,强调肌理和光的效果。他的彩色粉笔画特别喜欢使用网状的浅粉色,再用流畅的线条加强轮廓,这可以在他的油画里见到。
他对水性的把握在油画里就是通过颜色的透明和不透明特性来表达自然的效果。在暗部由于油的透明性而在浅底色上能够得到稀薄、透明的棕色,而在天空和亮面则用短笔触不透明、散置的白色和蓝色绘制,产生玲珑的空间感。
下面就主要以米勒的作品《去工作的人们》的局部(腿部)画法为例来解析一下绘画要点:
1.通常在帆布上涂一层白或灰色的底色,然后用炭笔或黑粉笔画出大的构图。
2.用薄涂的颜色加强轮廓线和主要的暗部:生褐色画风景,熟褐色画人物。
3.然后加上高光和更暗的阴影,让第一遍的笔触产生中间色调。
4.用干、硬的颜色画出厚而不透明的亮面。
5.风景用不透明的绿色轻轻薄涂在褐色上,呈半透明状。
6.用软毛画笔蘸稀释的褐色加强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