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城市”强调人与自然和谐,为人的健康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健康城市”要求健康社会、健康环境、健康人群协调、持续地向前发展,“健康生态新城”涵盖健康产业、健康人群、健康环境和健康社会等四大领域。海沧具有打造健康生态新城的基础条件,生物与新医药产业初具规模、休闲度假旅游产业初现成效;健康水平位居前列、构建了区、镇(街)、村三级健康服务网络;人均绿化水平全市领先、垃圾处理情况良好、公共交通四通八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较为完善、开展系列健康社会构建活动;社会保障水平较高等等。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打造健康生态新区的重要元素之一,如何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打造健康生态新区创设更好的基础条件,我们就此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全面了解海沧区在打造生态健康城市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情况,并就此提出意见。
总的来说,海沧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海沧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近几年来,在软硬件上双手抓,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满足了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也存在文化服务网络、文化队伍建设不健全、文化服务资金投入不均匀等现象。随着海沧健康生态新区的建设发展,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势在必行。
1 构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标准
(1)设施网络建设。1)公益性文化设施实现市、区、镇(街)、村(居)四级全覆盖。区文化馆、图书馆均达到部颁二级以上标准。2)公共图书馆人均占有藏书1册以上;区图书馆平均每册藏书年流通率1次以上等。3)公共文化设施设置率和覆盖率达到100%,公共文化服务的受益率达到70%以上。4)100%镇(街)、社区建有标准配置的公共阅览室和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
(2)服务供给。1)公共文化设施内的电子阅览室等服务时间不少于56小时,文化馆等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42小时。2)组织电影放映、文艺演出,群文艺活动,群众人均参加活动的时间每周不少于7个小时。3)组织流动演出、流动展览、图书流动等服务。
(3)人员编制。1)镇街文化站人员编制3名以上,每个村居至少配备一名财政补贴的文体协管员。2)区级文化事业单位业务人员占职工总数不低于80%。
2 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现建设的现状
(1)设施网络建设逐步推进。基本形成覆盖区、镇(街)、村(居、场)三级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投资近8亿元建设海沧区文化中心、体育中心,东孚文体中心和新阳文化中心启动建设,区图书馆RFID智能馆藏系统建成投用,区文化馆、区图书馆均为国家一级馆。全区3个镇(街)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达到3个100%:全区镇(街)综合文化站建设面积100%达到300平方米以上,全区38个村(居、场)文化室建设面积100%达到200平方米以上,全区各镇(街)和村(居、场)100%建有公共电子阅览室。
(2)文化供给日趋丰富。其一,精心组织策划文艺演出和活动为主线,推进文艺精品创作和生产。近年来,开展各类文化活动200多场次、播放电影200多场,协助镇(街)做好文艺下乡、流动图书进校园下基层和征文比赛等活动,协助企业、学校做好各种文化建设活动。以重大演出和活动为契机,加大艺术精品和群众性文艺作品创作,推动文艺创新,打造特色品牌,涌现出一批如舞蹈《龙的传人》等文化精品。其二、着力打造品牌文化活动。近几年,为了让广大群众都充分享受文化生活,海沧区对接农民的文化需求、因地制宜,创设了由农民作为舞台主角的农民歌手唱好歌“温馨海沧”文化系列活动,这活动走遍了海沧的每一个村落,被海沧人民喻为海沧的“同一首歌”,成为海沧品牌文化活动。第三,加大对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建设。农村入户率达到90.46%,率先实现了90%的入户指标,成为岛外第一个实现入户率超过90%的行政区。第四,引进厦门歌舞剧院精品文化在海沧区文化中心广场演出,让群众免费享受到高雅的精品文化服务。
(3)文化队伍逐步完善。区里设立了文化馆、图书馆、少体校等文化服务机构,村居聘任了 38位文体协管员从事文体工作,充实基层文体队伍。海沧街道和东孚镇设有独立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和人员编制。组建各类业余文化队伍170多队,其中,村村都有腰鼓队和排舞队;成立文化社团6个;少年儿童艺术培训基地5个;各类文艺演出121场次;选送的各类优秀文艺作品在全国、省、市级的评选中获得40多个奖项。
3 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现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文化阵地建设网络不健全,街、镇阵地建设速度相对滞后;海沧区建区已8年多,海沧街道文化站面积300多平方米,人口剧增的新阳街道和东孚镇的文化中心尚在立项中。尽管近年来政府大力推动村居文化活动中心的建设,但仍有近一半的村居文化场所满足不了村居民的需求。二是文化投入资金分配不均匀,重硬件建设,轻软件扶持;近几年,投入硬件建设近八个亿,但在软件建设,资金投入方面重视不够,区级财政对文化培训、文化活动、队伍建设等软件投入有经费预算,而镇街财政在文化软件投入基本为零预算。三是文化场所建设和管理不相适应,重投入建设,轻使用管理,文化资源保护力度与城市建设的速度不相适应。四是镇街文化专职干部无法做到专职专用。
4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议和措施
(1)建立组织保障体系。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海沧区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海沧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纳入财政预算,纳入城乡建设整体规划,纳入打造海沧健康生态城市的战略构想。健全完善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机制。
(2)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布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和福建省有关文件规定,围绕海沧发展大局,结合我区文体事业今后5年发展的实际情况,建议区、镇(街)两级财政设立文化体育建设专项资金,增加文化体育事业经费投入,确保重点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继续推动在各村(居)、居民小区配备公共文化体育设施,进一步改善我区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现状。力争到2016年,我区要基本建成建设“城乡十分钟文化圈”,提升区、镇(街)、村(居)三级文化网络,镇镇(街)有达标的文化站(文化中心)、村村有一定规模的文化体育室(俱乐部),社区建有居民读书和休闲娱乐文化广场,使群众能就近就地参加各种文化体育活动,形成与我区相符合、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与社会总体发展相协调的文化新格局。 (3)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其一,统筹城乡公共文化发展,公共文化服务要实现均等化为目标,实现重心下移,资源下移。其二,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管理。对各级各类场馆、制定和完善服务项目、服务时间、服务流程、便民措施及服务规范,向社会公示。免费参与各项培训、免费观看各类展览、免费观看精品文化演出。
(4)充分发挥区文化中心的阵地作用,免费向社会开放。充分发挥这些设施所具有的宣传、教育、娱乐等多功能作用,开展各项文化活动,举办各种类型的文化、科技培训班、时事政策讲座等。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努力把文化中心建设成为海沧的“艺术展示中心、文献资源中心、信息服务中心、社会教育中心、学术研讨中心”。免费向群众开放。
(5)加强精品文化建设,把高雅文化服务从城区辐射到街镇,农村。
(6)健全农村文化队伍网络,加强农村文化队伍自身建设。一是健全区、镇(街道)、村三级文体工作者队伍网络,镇级文化机构每镇至少设1名文化专干,专职专用,配齐配强。镇文化服务中心一定要做到编制到人,人员到岗,有岗有责,加强考核管理。二是加强 “文化协管员”的管理,使之成为文化基层队伍的中坚力量。文化主管部门制定农村文化队伍的培训计划,采取函授、选送到文化艺术院校深造、从艺术院团派教员到农村兴趣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为农村文化工作者提供学习机会,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以适应新形势下农村文化工作的需要。三是加强农村业余文体队伍的建设。区文化馆组建并掌握1~2支演出队伍,充分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各镇、街道重点扶持2~3支文体队伍,培养一批农村文化活动的骨干。加强对民间艺人的关心、引导和管理,充分发挥他们在传承和发展民间传统文化方面的作用。
(7)夯实公共文化服务基础,扶持农村特色文化,激发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继续做好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扶持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展“特色文化之乡,特色文化团队,特色文化家庭,特色文化个人”的调查、命名和进行必要的扶持。使之逐步建成农村文化活动示范村,并形成我区独特的文化品牌。加强对农村文化活动的引导,定期举办农村文化赛事,激发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把服务农民放在首位,深入基层,加强沟通,因地制宜,找准切入点,扎实工作,让更多的农民受益,不断丰富和充实农民的文化生活。
(8)落实中央、省关于扶持农村文化建设的各项工程,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具体项目的实施。为扶持农村文化建设,中央各有关部委都相继推出了面向农民的重点文化工程,如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农村电影“2131”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作为推动农村文化工作的重要抓手,结合我区实际情况,扎实推进这些工程建设,不断带动农村文化资源的整合,增加为农村服务的文化资源总量。
(9)传承弘扬地方非遗文化。完善非遗文化保护体系建设。传承弘扬非遗文化,在现有3个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保生大帝信俗、蜈蚣阁民俗、送王船民俗),以及多个省级、市级非遗保护项目的基础上,持续推动一批优秀非遗项目申报市级、省级、国家级保护名录予以保护。推进海峡两岸中医药博物馆、青礁慈济宫保生慈济文化生态展览馆、海沧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厅提升建设,全方位展示海沧优秀非遗项目。持续推进拆迁村落民俗文化调查、整理工作,完成“风土海沧”系列民俗文化丛书六个拆迁村落“一村(社区)一书”的任务。培育“一村(社区)一品”文化活动。结合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努力挖掘闽南民间文化优势资源,培育村(社区)特色非遗文化活动。充分发挥民间文艺骨干和民间艺人作用,采取共同缔造方式,让他们发挥所长,就地取材,参与文艺作品的创作,用优秀文艺作品服务基层群众。重点培育青礁村保生大帝信俗、钟山社区送王船民俗、东屿村蜈蚣阁民俗、新垵村五祖拳等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开展。
总之,健康、生态,是人类共同的愿望。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能使人群更加强健、生态环境更加友好、社会更加和谐,也能更快实现海沧健康生态示范区的创建。
总的来说,海沧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海沧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近几年来,在软硬件上双手抓,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满足了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也存在文化服务网络、文化队伍建设不健全、文化服务资金投入不均匀等现象。随着海沧健康生态新区的建设发展,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势在必行。
1 构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标准
(1)设施网络建设。1)公益性文化设施实现市、区、镇(街)、村(居)四级全覆盖。区文化馆、图书馆均达到部颁二级以上标准。2)公共图书馆人均占有藏书1册以上;区图书馆平均每册藏书年流通率1次以上等。3)公共文化设施设置率和覆盖率达到100%,公共文化服务的受益率达到70%以上。4)100%镇(街)、社区建有标准配置的公共阅览室和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
(2)服务供给。1)公共文化设施内的电子阅览室等服务时间不少于56小时,文化馆等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42小时。2)组织电影放映、文艺演出,群文艺活动,群众人均参加活动的时间每周不少于7个小时。3)组织流动演出、流动展览、图书流动等服务。
(3)人员编制。1)镇街文化站人员编制3名以上,每个村居至少配备一名财政补贴的文体协管员。2)区级文化事业单位业务人员占职工总数不低于80%。
2 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现建设的现状
(1)设施网络建设逐步推进。基本形成覆盖区、镇(街)、村(居、场)三级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投资近8亿元建设海沧区文化中心、体育中心,东孚文体中心和新阳文化中心启动建设,区图书馆RFID智能馆藏系统建成投用,区文化馆、区图书馆均为国家一级馆。全区3个镇(街)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达到3个100%:全区镇(街)综合文化站建设面积100%达到300平方米以上,全区38个村(居、场)文化室建设面积100%达到200平方米以上,全区各镇(街)和村(居、场)100%建有公共电子阅览室。
(2)文化供给日趋丰富。其一,精心组织策划文艺演出和活动为主线,推进文艺精品创作和生产。近年来,开展各类文化活动200多场次、播放电影200多场,协助镇(街)做好文艺下乡、流动图书进校园下基层和征文比赛等活动,协助企业、学校做好各种文化建设活动。以重大演出和活动为契机,加大艺术精品和群众性文艺作品创作,推动文艺创新,打造特色品牌,涌现出一批如舞蹈《龙的传人》等文化精品。其二、着力打造品牌文化活动。近几年,为了让广大群众都充分享受文化生活,海沧区对接农民的文化需求、因地制宜,创设了由农民作为舞台主角的农民歌手唱好歌“温馨海沧”文化系列活动,这活动走遍了海沧的每一个村落,被海沧人民喻为海沧的“同一首歌”,成为海沧品牌文化活动。第三,加大对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建设。农村入户率达到90.46%,率先实现了90%的入户指标,成为岛外第一个实现入户率超过90%的行政区。第四,引进厦门歌舞剧院精品文化在海沧区文化中心广场演出,让群众免费享受到高雅的精品文化服务。
(3)文化队伍逐步完善。区里设立了文化馆、图书馆、少体校等文化服务机构,村居聘任了 38位文体协管员从事文体工作,充实基层文体队伍。海沧街道和东孚镇设有独立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和人员编制。组建各类业余文化队伍170多队,其中,村村都有腰鼓队和排舞队;成立文化社团6个;少年儿童艺术培训基地5个;各类文艺演出121场次;选送的各类优秀文艺作品在全国、省、市级的评选中获得40多个奖项。
3 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现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文化阵地建设网络不健全,街、镇阵地建设速度相对滞后;海沧区建区已8年多,海沧街道文化站面积300多平方米,人口剧增的新阳街道和东孚镇的文化中心尚在立项中。尽管近年来政府大力推动村居文化活动中心的建设,但仍有近一半的村居文化场所满足不了村居民的需求。二是文化投入资金分配不均匀,重硬件建设,轻软件扶持;近几年,投入硬件建设近八个亿,但在软件建设,资金投入方面重视不够,区级财政对文化培训、文化活动、队伍建设等软件投入有经费预算,而镇街财政在文化软件投入基本为零预算。三是文化场所建设和管理不相适应,重投入建设,轻使用管理,文化资源保护力度与城市建设的速度不相适应。四是镇街文化专职干部无法做到专职专用。
4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议和措施
(1)建立组织保障体系。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海沧区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海沧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纳入财政预算,纳入城乡建设整体规划,纳入打造海沧健康生态城市的战略构想。健全完善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机制。
(2)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布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和福建省有关文件规定,围绕海沧发展大局,结合我区文体事业今后5年发展的实际情况,建议区、镇(街)两级财政设立文化体育建设专项资金,增加文化体育事业经费投入,确保重点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继续推动在各村(居)、居民小区配备公共文化体育设施,进一步改善我区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现状。力争到2016年,我区要基本建成建设“城乡十分钟文化圈”,提升区、镇(街)、村(居)三级文化网络,镇镇(街)有达标的文化站(文化中心)、村村有一定规模的文化体育室(俱乐部),社区建有居民读书和休闲娱乐文化广场,使群众能就近就地参加各种文化体育活动,形成与我区相符合、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与社会总体发展相协调的文化新格局。 (3)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其一,统筹城乡公共文化发展,公共文化服务要实现均等化为目标,实现重心下移,资源下移。其二,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管理。对各级各类场馆、制定和完善服务项目、服务时间、服务流程、便民措施及服务规范,向社会公示。免费参与各项培训、免费观看各类展览、免费观看精品文化演出。
(4)充分发挥区文化中心的阵地作用,免费向社会开放。充分发挥这些设施所具有的宣传、教育、娱乐等多功能作用,开展各项文化活动,举办各种类型的文化、科技培训班、时事政策讲座等。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努力把文化中心建设成为海沧的“艺术展示中心、文献资源中心、信息服务中心、社会教育中心、学术研讨中心”。免费向群众开放。
(5)加强精品文化建设,把高雅文化服务从城区辐射到街镇,农村。
(6)健全农村文化队伍网络,加强农村文化队伍自身建设。一是健全区、镇(街道)、村三级文体工作者队伍网络,镇级文化机构每镇至少设1名文化专干,专职专用,配齐配强。镇文化服务中心一定要做到编制到人,人员到岗,有岗有责,加强考核管理。二是加强 “文化协管员”的管理,使之成为文化基层队伍的中坚力量。文化主管部门制定农村文化队伍的培训计划,采取函授、选送到文化艺术院校深造、从艺术院团派教员到农村兴趣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为农村文化工作者提供学习机会,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以适应新形势下农村文化工作的需要。三是加强农村业余文体队伍的建设。区文化馆组建并掌握1~2支演出队伍,充分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各镇、街道重点扶持2~3支文体队伍,培养一批农村文化活动的骨干。加强对民间艺人的关心、引导和管理,充分发挥他们在传承和发展民间传统文化方面的作用。
(7)夯实公共文化服务基础,扶持农村特色文化,激发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继续做好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扶持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展“特色文化之乡,特色文化团队,特色文化家庭,特色文化个人”的调查、命名和进行必要的扶持。使之逐步建成农村文化活动示范村,并形成我区独特的文化品牌。加强对农村文化活动的引导,定期举办农村文化赛事,激发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把服务农民放在首位,深入基层,加强沟通,因地制宜,找准切入点,扎实工作,让更多的农民受益,不断丰富和充实农民的文化生活。
(8)落实中央、省关于扶持农村文化建设的各项工程,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具体项目的实施。为扶持农村文化建设,中央各有关部委都相继推出了面向农民的重点文化工程,如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农村电影“2131”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作为推动农村文化工作的重要抓手,结合我区实际情况,扎实推进这些工程建设,不断带动农村文化资源的整合,增加为农村服务的文化资源总量。
(9)传承弘扬地方非遗文化。完善非遗文化保护体系建设。传承弘扬非遗文化,在现有3个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保生大帝信俗、蜈蚣阁民俗、送王船民俗),以及多个省级、市级非遗保护项目的基础上,持续推动一批优秀非遗项目申报市级、省级、国家级保护名录予以保护。推进海峡两岸中医药博物馆、青礁慈济宫保生慈济文化生态展览馆、海沧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厅提升建设,全方位展示海沧优秀非遗项目。持续推进拆迁村落民俗文化调查、整理工作,完成“风土海沧”系列民俗文化丛书六个拆迁村落“一村(社区)一书”的任务。培育“一村(社区)一品”文化活动。结合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努力挖掘闽南民间文化优势资源,培育村(社区)特色非遗文化活动。充分发挥民间文艺骨干和民间艺人作用,采取共同缔造方式,让他们发挥所长,就地取材,参与文艺作品的创作,用优秀文艺作品服务基层群众。重点培育青礁村保生大帝信俗、钟山社区送王船民俗、东屿村蜈蚣阁民俗、新垵村五祖拳等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开展。
总之,健康、生态,是人类共同的愿望。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能使人群更加强健、生态环境更加友好、社会更加和谐,也能更快实现海沧健康生态示范区的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