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体,是培养小学生说话、写话、识字等能力的重要途径。培养阅读能力就是要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高效阅读,领悟文本,不断提高语文素质。【关键词】小学语文
领悟文本
阅读能力
培养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师的观念和教学方式都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效阅读是每一个教师梦寐以求的期待。语文阅读是小学生根据已有的语文知识,自己阅读材料,主动获得语文信息、获取语文知识、发展语文创新思维、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必须抓住“读”字,让小学生在自读课文中理解课文内容,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热爱学生、提高学生,充分调动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打破陈规旧俗,大胆质疑。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1.创设和谐情境,激发阅读兴趣1.1. 巧设悬念,激发兴趣巧设悬念,就是运用简洁的语言、生动传神的表情、惟妙惟肖的讲述,把知识和技能巧妙地转化为一个悬而未决的“谜团”,适时地“抛”给小学生,能激起小学生探索追求的兴趣。用悬念作为挑逗小学生好奇心的触发点,使小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欲望,非要弄个水落石出不可。古人云:“学贵于思,思源于疑”。设置问题,令学生思考,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造成“欲知又止,悬而未结”的情境,让学生处于一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让学生以最佳的心理去学习语文知识,使学生尽快进入课文角色,成为语文课堂学习的主人。如:教学《数星星的孩子》一课时,教师为了激发小学生的探究欲望,开始上课,就让学生试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引导学生质疑:① 数星星的孩子是谁呢? ② 他为什么要数星星?③张衡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想知道星星的什么秘密呢?通过连续的追问,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让疑问引领学生主动探索,使学生迫切地想知原因及答案,形成了知识上的悬念,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提高了阅读效率。1.2. 师生互动,领悟文本语文课堂要营造交流、融合的氛围,使教师从“独奏者”的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师生应处在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争论。教师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营造独立思考、积极参与的学习气氛。充分调动小学生自身的经验储备,灵活、多角度地体会、领悟文本,与作者、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对话。教师要注意倾听学生的见解,让学生在课堂上敢说爱说,甚至提出不同的想法。如:教学《麻雀》一课时,教师进行小结,说:“读了《麻雀》这篇课文后,我们从老麻雀奋不顾身地救小麻雀的故事中,感到了母爱的伟大”。此时,一位小男生立刻举起手,并且大声说道:“老师,我有不同意见,我认为说是母爱不准确。课文从头到尾也没有写老麻雀是公还是母啊?”老师听了他的问题后,立刻笑着说:“你对课文读得很认真,对课文理解很透彻。老师的总结看来不是很准确,那么你认为怎么总结才准确呢?”课堂又一次活跃起来了,那位同学说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之情,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教师要细心观察并充分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对善于提出问题、勇于挑战权威、敢于质疑问难的学生要适时鼓励表扬,及时交流沟通,强化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使小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2. 鼓励自主学习,培养阅读习惯2.1.抓住重点,高效阅读小学语文阅读,应该让学生自主去读书。抓住字句的理解是高效阅读的金钥匙,只要学生理解了文中的词语和句子,就能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以精读带略读,以课内带课外,以一篇带多篇,有重点、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课前布置预习题,让小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帮助学生阅读文本,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如:教学《草原》一课时,教师运用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小学生带着问题去感悟文本,在读中理解、感受文本涵义。范读时,让学生把眼睛闭起来,静静地感受草原之美,在头脑中形成一幅美丽的画面,达到一种想象的境界,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在学生自己读文时,让学生找出描写草原景色的优美词句,这些词语、句子描绘了草原怎样的特点?边读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理解:清新、明朗、一碧千里、无边的绿毯的含义,体味“是……也是……”“连……都……”等句子的意思。把作者初次看到草原美丽景色的感受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被草原优美的风光所陶醉。教师有意识地培养了小学生的阅读习惯,鼓励学生阅读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对草原的爱。学生有的深情地诵读课文,有的高歌一曲,有的拿起笔来描绘草原,有的和同桌交流,语文课堂成了小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表现的舞台。2.2. 理清思路,掌握方法小学阅读教学过程是一个理清思路的过程,教师的引导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架起了一条通道。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全局,促成原始感悟。明确文章作者是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写的,写的是什么内容,用什么方式写的。要读懂一篇文章,就要先理清文章的思路,否则,读多少遍都是糊涂的。如:阅读《太阳》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人类与太阳、自然的密切关系,教师根据书后思考题,让学生认真思考,很快就能够理清文章的思路,即:作者先写太阳远、大、热的特点,然后写太阳和我们人类的密切关系。这样学生就掌握了阅读的方法,理解了作者字斟句酌的匠心,阅读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总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必须以读引路,读中悟情。激发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实践中促进小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形成阅读技能,提高阅读能力和素养。【参考文献】[1]邓明志. 小学阅读教学中的一些创新[J]. 中国校外教育,2009(S5):88.[2]崔秀丰.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究[J]. 学周刊,2011(05):135. [3]陈明芳.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J]. 教育科研论坛,2008(06):79-80.
领悟文本
阅读能力
培养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师的观念和教学方式都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效阅读是每一个教师梦寐以求的期待。语文阅读是小学生根据已有的语文知识,自己阅读材料,主动获得语文信息、获取语文知识、发展语文创新思维、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必须抓住“读”字,让小学生在自读课文中理解课文内容,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热爱学生、提高学生,充分调动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打破陈规旧俗,大胆质疑。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1.创设和谐情境,激发阅读兴趣1.1. 巧设悬念,激发兴趣巧设悬念,就是运用简洁的语言、生动传神的表情、惟妙惟肖的讲述,把知识和技能巧妙地转化为一个悬而未决的“谜团”,适时地“抛”给小学生,能激起小学生探索追求的兴趣。用悬念作为挑逗小学生好奇心的触发点,使小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欲望,非要弄个水落石出不可。古人云:“学贵于思,思源于疑”。设置问题,令学生思考,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造成“欲知又止,悬而未结”的情境,让学生处于一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让学生以最佳的心理去学习语文知识,使学生尽快进入课文角色,成为语文课堂学习的主人。如:教学《数星星的孩子》一课时,教师为了激发小学生的探究欲望,开始上课,就让学生试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引导学生质疑:① 数星星的孩子是谁呢? ② 他为什么要数星星?③张衡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想知道星星的什么秘密呢?通过连续的追问,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让疑问引领学生主动探索,使学生迫切地想知原因及答案,形成了知识上的悬念,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提高了阅读效率。1.2. 师生互动,领悟文本语文课堂要营造交流、融合的氛围,使教师从“独奏者”的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师生应处在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争论。教师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营造独立思考、积极参与的学习气氛。充分调动小学生自身的经验储备,灵活、多角度地体会、领悟文本,与作者、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对话。教师要注意倾听学生的见解,让学生在课堂上敢说爱说,甚至提出不同的想法。如:教学《麻雀》一课时,教师进行小结,说:“读了《麻雀》这篇课文后,我们从老麻雀奋不顾身地救小麻雀的故事中,感到了母爱的伟大”。此时,一位小男生立刻举起手,并且大声说道:“老师,我有不同意见,我认为说是母爱不准确。课文从头到尾也没有写老麻雀是公还是母啊?”老师听了他的问题后,立刻笑着说:“你对课文读得很认真,对课文理解很透彻。老师的总结看来不是很准确,那么你认为怎么总结才准确呢?”课堂又一次活跃起来了,那位同学说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之情,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教师要细心观察并充分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对善于提出问题、勇于挑战权威、敢于质疑问难的学生要适时鼓励表扬,及时交流沟通,强化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使小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2. 鼓励自主学习,培养阅读习惯2.1.抓住重点,高效阅读小学语文阅读,应该让学生自主去读书。抓住字句的理解是高效阅读的金钥匙,只要学生理解了文中的词语和句子,就能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以精读带略读,以课内带课外,以一篇带多篇,有重点、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课前布置预习题,让小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帮助学生阅读文本,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如:教学《草原》一课时,教师运用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小学生带着问题去感悟文本,在读中理解、感受文本涵义。范读时,让学生把眼睛闭起来,静静地感受草原之美,在头脑中形成一幅美丽的画面,达到一种想象的境界,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在学生自己读文时,让学生找出描写草原景色的优美词句,这些词语、句子描绘了草原怎样的特点?边读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理解:清新、明朗、一碧千里、无边的绿毯的含义,体味“是……也是……”“连……都……”等句子的意思。把作者初次看到草原美丽景色的感受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被草原优美的风光所陶醉。教师有意识地培养了小学生的阅读习惯,鼓励学生阅读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对草原的爱。学生有的深情地诵读课文,有的高歌一曲,有的拿起笔来描绘草原,有的和同桌交流,语文课堂成了小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表现的舞台。2.2. 理清思路,掌握方法小学阅读教学过程是一个理清思路的过程,教师的引导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架起了一条通道。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全局,促成原始感悟。明确文章作者是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写的,写的是什么内容,用什么方式写的。要读懂一篇文章,就要先理清文章的思路,否则,读多少遍都是糊涂的。如:阅读《太阳》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人类与太阳、自然的密切关系,教师根据书后思考题,让学生认真思考,很快就能够理清文章的思路,即:作者先写太阳远、大、热的特点,然后写太阳和我们人类的密切关系。这样学生就掌握了阅读的方法,理解了作者字斟句酌的匠心,阅读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总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必须以读引路,读中悟情。激发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实践中促进小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形成阅读技能,提高阅读能力和素养。【参考文献】[1]邓明志. 小学阅读教学中的一些创新[J]. 中国校外教育,2009(S5):88.[2]崔秀丰.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究[J]. 学周刊,2011(05):135. [3]陈明芳.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J]. 教育科研论坛,2008(06):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