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转向大众化的背景下,高校弱势群体学生日渐增多,但对弱势群体学生的帮扶工作还存在工作机制不完善、专业化、职业化的社会工作者队伍的缺乏等问题。为此,应尽快健全帮扶工作机制、变革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等,以使高校弱势群体学生受到应有的关照。
关键词 大学生 学校社会工作 弱势群体
一、高校弱势群体的类型与各自的特点
学习能力低下的学生群体。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动机缺乏或过强、方法不当,考试焦虑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不仅会阻碍学生知识的获得和智能的发展,还会造成心理困扰,影响大学甚至以后生活的方方面面。
经济有困难的学生群体。经济有困难的群体主要是指经济条件差的大学生。他们主要来自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或是广大农村。贫困生作为高校弱势群体中的主要构成部分,由于他们特殊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经历,使得他们比同龄人承受着更多生活的磨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和心理。一部分人会因此表现出焦虑、抑郁、封闭、自卑、自尊心极度脆弱等消极心理,而如果当他们通过努力却并没有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改善时,他们容易哀叹自己生不逢时,抱怨父母没有给他们带来好的生活条件,甚至转而怨恨他们,仇视社会。
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群体。这类学生群体主要指心理脆弱或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群体。心理脆弱的学生一般对外界事物十分敏感,过分在意别人的言行,自我情绪控制能力较差,有的过于内向,自我封闭,郁郁寡欢,有的承受能力差,一遇到挫折就心灰意冷,情绪冲动,甚至做出蠢事来。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是由众多心理诱因而导致的有精神问题的群体。大学生的精神问题主要表现在自闭、抑郁、焦虑、偏执、强迫、精神分裂等方面。
二、高校社会工作存在的问题
面对学校的弱势群体,各高校虽然也在各个的方面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开展了相应的学校社会工作,来帮助这些需要帮助的同学走出困境,但是几乎收效甚微。下面让我们来透视一下高校目前社会工作的局限性。
1、工作理念和方式的局限。高校的学生工作者多强调“训导式”的工作方法,所以经常以教育者的身份出现,和学生的关系多是单向的自下而上的关系。在解决学生困难的时候,经常以解决具体的问题为目的,很少或者几乎没有向需要帮助的同学灌输社会工作的核心“助人自助”的思想。在方式上,又以角色固定、单一的约束性管理和训导方法为主。在这样的理念和方式的指导下,所有的社会工作几乎变成了工作者自己“一厢情愿”的事情。
2、专业化、职业化的社会工作者队伍的缺乏。目前,高校的学生工作主要是有高校班主任或辅导员在负责。除此之外,扮演学校社工角色的工作人员还有从事学生工作的老师和学校心理咨询人员。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学生特别是大学生面临的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竞争越来越大,大学生弱势群体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因为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属于社会的精英群体,他们自身的健康发展对学校、社会、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都至关重要。加强高校学生社会工作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界的共识。但是专业化、职业化的社会工作者队伍的缺乏。却制约着当前学生工作的发展。这里的“缺乏”主要表现具有专业的关于学生社会工作学科知识的专职工作者缺乏,另外就是专职学生工作者自身的能力与素养还不能与之身上担负的育人重任有效的结合。
三、高校社会工作应遵循的原则
针对目前高校弱势群体的特征及高校社会工作的局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思维方式来考虑,我们来探讨一下高校社会工作应遵循的原则。
1、差异性原则。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特点,做高校社会工作,就必须注重学生的独特性。高校社会工作特别是个案社会工作不是机械古板的工作,而是一项艺术化的工作。处于弱势群体的大学生他们的生活现状背后都有着不同的背景与原因。所以我们必须遵循差异性原则,重视每个学生的独特性,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走出困境。
2、承认接纳原则。在学校大环境的影响下,对学习生活不适应的同学往往会遭到其他同学的指责、漠视甚至反感。他们会因此常常怀疑自己的能力。这就要求高校社会工作者,不仅不能指责、漠视、反感这些处于弱势的同学,反而还要尊重他们,理解他们,真诚的对待他们,帮助他们从自卑的怀疑的阴影中走出来,让他们学会相信自己、接受自己,并引导他们靠自己能力寻找出让他们摆脱困境的方法。
四、有效开展高校社会工作的具体措施
1、更新高校社会工作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改变学校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单向的“训导式”“救助式”工作理念和方法。要强调学校社会工作的双向互动性。学生工作者不仅要尊重学生的差异与个性,相信每个同学都有发展的潜能,而且要认识到高校学生工作的实质只是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服务,帮助他们成长并达成与环境的协调与适应。
2、加强高校社会工作组织体系的建设,组建专业化、职业化的社会工作队伍,以提供充足的高校社会工作资源。高校社会工作团队,不是任何人只要报名就可以参与的社团。它的实质是社区工作的一种类型,有一个特定的工作地域,并针对一些特殊的服务群体。同时,它还要遵循社会工作的一般性宗旨,即无偿性质的服务。就学校的社会工作者而言,要加强他们的专业知识培训,然后还要让他们在实践中实现自己本职工作与教书育人重任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杨晓龙,张子中.高校社会工作[M].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关键词 大学生 学校社会工作 弱势群体
一、高校弱势群体的类型与各自的特点
学习能力低下的学生群体。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动机缺乏或过强、方法不当,考试焦虑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不仅会阻碍学生知识的获得和智能的发展,还会造成心理困扰,影响大学甚至以后生活的方方面面。
经济有困难的学生群体。经济有困难的群体主要是指经济条件差的大学生。他们主要来自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或是广大农村。贫困生作为高校弱势群体中的主要构成部分,由于他们特殊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经历,使得他们比同龄人承受着更多生活的磨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和心理。一部分人会因此表现出焦虑、抑郁、封闭、自卑、自尊心极度脆弱等消极心理,而如果当他们通过努力却并没有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改善时,他们容易哀叹自己生不逢时,抱怨父母没有给他们带来好的生活条件,甚至转而怨恨他们,仇视社会。
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群体。这类学生群体主要指心理脆弱或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群体。心理脆弱的学生一般对外界事物十分敏感,过分在意别人的言行,自我情绪控制能力较差,有的过于内向,自我封闭,郁郁寡欢,有的承受能力差,一遇到挫折就心灰意冷,情绪冲动,甚至做出蠢事来。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是由众多心理诱因而导致的有精神问题的群体。大学生的精神问题主要表现在自闭、抑郁、焦虑、偏执、强迫、精神分裂等方面。
二、高校社会工作存在的问题
面对学校的弱势群体,各高校虽然也在各个的方面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开展了相应的学校社会工作,来帮助这些需要帮助的同学走出困境,但是几乎收效甚微。下面让我们来透视一下高校目前社会工作的局限性。
1、工作理念和方式的局限。高校的学生工作者多强调“训导式”的工作方法,所以经常以教育者的身份出现,和学生的关系多是单向的自下而上的关系。在解决学生困难的时候,经常以解决具体的问题为目的,很少或者几乎没有向需要帮助的同学灌输社会工作的核心“助人自助”的思想。在方式上,又以角色固定、单一的约束性管理和训导方法为主。在这样的理念和方式的指导下,所有的社会工作几乎变成了工作者自己“一厢情愿”的事情。
2、专业化、职业化的社会工作者队伍的缺乏。目前,高校的学生工作主要是有高校班主任或辅导员在负责。除此之外,扮演学校社工角色的工作人员还有从事学生工作的老师和学校心理咨询人员。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学生特别是大学生面临的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竞争越来越大,大学生弱势群体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因为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属于社会的精英群体,他们自身的健康发展对学校、社会、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都至关重要。加强高校学生社会工作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界的共识。但是专业化、职业化的社会工作者队伍的缺乏。却制约着当前学生工作的发展。这里的“缺乏”主要表现具有专业的关于学生社会工作学科知识的专职工作者缺乏,另外就是专职学生工作者自身的能力与素养还不能与之身上担负的育人重任有效的结合。
三、高校社会工作应遵循的原则
针对目前高校弱势群体的特征及高校社会工作的局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思维方式来考虑,我们来探讨一下高校社会工作应遵循的原则。
1、差异性原则。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特点,做高校社会工作,就必须注重学生的独特性。高校社会工作特别是个案社会工作不是机械古板的工作,而是一项艺术化的工作。处于弱势群体的大学生他们的生活现状背后都有着不同的背景与原因。所以我们必须遵循差异性原则,重视每个学生的独特性,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走出困境。
2、承认接纳原则。在学校大环境的影响下,对学习生活不适应的同学往往会遭到其他同学的指责、漠视甚至反感。他们会因此常常怀疑自己的能力。这就要求高校社会工作者,不仅不能指责、漠视、反感这些处于弱势的同学,反而还要尊重他们,理解他们,真诚的对待他们,帮助他们从自卑的怀疑的阴影中走出来,让他们学会相信自己、接受自己,并引导他们靠自己能力寻找出让他们摆脱困境的方法。
四、有效开展高校社会工作的具体措施
1、更新高校社会工作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改变学校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单向的“训导式”“救助式”工作理念和方法。要强调学校社会工作的双向互动性。学生工作者不仅要尊重学生的差异与个性,相信每个同学都有发展的潜能,而且要认识到高校学生工作的实质只是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服务,帮助他们成长并达成与环境的协调与适应。
2、加强高校社会工作组织体系的建设,组建专业化、职业化的社会工作队伍,以提供充足的高校社会工作资源。高校社会工作团队,不是任何人只要报名就可以参与的社团。它的实质是社区工作的一种类型,有一个特定的工作地域,并针对一些特殊的服务群体。同时,它还要遵循社会工作的一般性宗旨,即无偿性质的服务。就学校的社会工作者而言,要加强他们的专业知识培训,然后还要让他们在实践中实现自己本职工作与教书育人重任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杨晓龙,张子中.高校社会工作[M].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