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北地区保护性耕作关键技术试验研究

来源 :农业科技与装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o10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辽西北地区垄作栽培模式,结合保护性耕作技术要求,通过几年的试验研究,探索出适合辽宁垄作区特别是辽西北地区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为辽宁大面积实施保护性耕作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设备保证。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少耕覆盖;免耕播种机
  中图分类号:S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5)04-0007-04
  辽宁及东北地区的玉米种植模式是一年一作垄作。垄作会给保护性耕作的核心技术——免耕播种的实施带来极大的困难,如原垄免耕播种时机具容易掉垄、侧深施肥开沟深度不易保证及覆土不均匀等。为此,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结合东北农村的农业生产条件,在满足辽西北地区旱作农业农艺要求的基础上,为当地的垄作保护性耕作配套合适的免耕播种机,探索、总结适合当地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
  1 辽西北地区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试验
  1.1 辽西北地区自然情况
  辽西北地区包括阜新、朝阳、铁岭3个地级市,沈阳市康平县、法库县,锦州市义县、北镇市、黑山县,以及葫芦岛市建昌县,共有28个县(市、区),404个乡镇。该区属温带季风大陆性气候区,年平均气温7~8 ℃,10 ℃以上积温为2 900~3 400 ℃,无霜期为135~165 d,5—9月份日照时数为1 200~1 300 h,全区土地面积约为5.8万km2,耕地面积约为197.1万hm2,玉米是该区主要农作物。辽西北地区土地和光热资源十分丰富,年降水量为300~700 mm,区域内年降水量的总分布趋势为从东部到西部逐渐递减,铁岭地区年降水量为700 mm,东部的康平、法库年降水量为450~500 mm,中部的阜新周边地区为350~500 mm,而西部的朝阳地区仅为300~400 mm。
  1.2 试验内容及技术路线
  辽宁省农机推广站与中国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辽宁省农科院等部门的有关专家,深入示范区进行调查研究,在认真研究辽西北垄作区农业生产特点、种植方式及种植习惯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保护性耕作的成功经验,利用秸秆残茬处理技术、少(免)耕播种施肥技术、深松机技术和杂草及病虫害控制技术,对辽西北地区及东北旱作农业的主要作物——玉米进行多种技术模式的保护性耕作试验,并分析各种模式对土壤温度、含水率、理化性状、肥力、粮食产量的影响及经济效益等。
  试验耕作模式技术路线:1) 碎秆少耕覆盖技术模式。玉米收获—秸秆粉碎还田—春季苗带破茬播种(破茬深度5~7 cm)—药剂或人工除草—垄作(人工除草的需中耕一次)。2) 整秆少耕覆盖技术模式。玉米成熟人工收穗—立秆越冬—春季秸秆处理(用直刀灭茬机或圆盘耙)—免耕播种深施肥(或处理秸秆、播种联合作业)—药剂或人工除草—垄作(人工除草的需中耕一次)。3) 传统垄作模式。玉米成熟人工收穗—拉运秸秆—春季灭茬起垄—播种施肥—药剂或人工除草—中耕一次。
  1.3 试验设计与方法
  针对辽西北区域的气候特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阜蒙县,于2007—2009年连续3 a开展了保护性耕作关键技术集成研究。试验以当地主栽作物玉米(铁研24)为研究对象,采取大区处理,设整秆少耕覆盖、碎秆少耕覆盖和常规种植(对照)3个处理。调查土壤水分、土壤肥力、风蚀、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情况。试验区基本理化性状见表1。
  2 辽西北地区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应用效果
  2.1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2007—2009年连续3 a保护性耕作和常规种植模式的土壤水分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
  由图1可以看出:采用保护性耕作处理的土壤水分含量明显高于常规种植,而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在2009年辽西北地区遭受特大旱灾的情况下,保护性耕作处理的土壤含水量依然表现很稳定。保护性耕作处理中以碎秆少耕覆盖处理效果最好,2007年作物生育不同关键期土壤含水量分别为10.01%,12.51%和14.85%,比常规种植(CK)高出8.33%,32.52%和20.25%;2008年分别为10.501%,12.87%和14.75%,比常规种植(CK)高出17.42%,36.33%和19.43%;2009年分别为10.12%,11.52%和13.51%,比常规种植(CK)高出9.52%,22.03%和9.39%。可见,保护性耕作技术在辽西北地区具有很好的保墒作用,其中以碎秆少耕覆盖处理的效果最好。
  2.2 保护性耕作对出苗率的影响
  保苗一直是辽西北地区玉米种植的重点,2007—2009年连续3 a保护性耕作和常规种植模式的玉米出苗率情况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保护性耕作处理的玉米出苗率与常规种植相比均有提高。其中碎秆少耕覆盖的出苗率最好,在2007—2009年分别为91.6%,91.8%和93.6%,较常规种植提高了7.0%,5.0%和9.0%,提高幅度较大。可见,保护性耕作技术对辽西北地区玉米的保苗作用显著,其中以碎秆少耕覆盖效果最好。
  2.3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保护性耕作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提高土壤有机质及微量元素含量,培肥地力。2007—2009年连续3 a保护性耕作和常规种植模式土壤肥力情况见表3。
  由表3可以看出:保护性耕作与常规种植相比明显提高了土壤的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其中以碎秆少耕覆盖效果最好,2007—2009年土壤机质含量分别为1.54%,1.58%和1.59%,比对照提高了10.00%,12.86%和13.57%;速效氮含量分别为134.35,178.35和178.02 mg/kg,比对照提高了9.47%,158.40%和158.00%;速效磷含量分别为12.67,12.92和13.40 mg/kg,比对照提高了23.01%,25.44%和30.10%;速效钾含量分别为69.47,68.77和72.43 mg/kg,比对照提高了53.15%,51.61%和59.68%。可见,保护性耕作对辽西北地区土壤肥力增强作用显著。
其他文献
通过对公共艺术的研究,结合南阳市发展现状,详细阐述了公共艺术在提升城市品位、美化城市环境方面所起的作用,指出公共艺术是展现城市精神与文化品位的艺术载体,对城市品位的
挖掘铲的性能和质量直接影响挖掘部件的作业效果。以两种常见的挖掘铲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初步的受力分析.模拟田间作业状态,并利用ANSYS软件进行有限元分析。通过分析不同条件
分析了河北省现阶段采用合理低价中标法的理由;提出了常用的评价合理性的标准;对该方法的评审内容进行了探索,为合理低价中标法在实践应用中的进一步改进提供了指导和帮助。
结合某框架结构的加固施工,介绍了碳纤维在框架结构加固中的施工工艺,实践表明:通过使用碳纤维加固补强处理,能有效提高框架梁的承载能力,且施工简便快捷。
平利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地表径流水量充沛,水资源极为丰富。县城区现有水厂一座,位于坝河南岸古仙洞二级电站前池西侧,设计供水规模1.1万m~3/d,水源为古仙洞一级电站尾水,从
从读者行为的角度,对天津大学图书馆进行了使用后评价,分析了该图书馆在人性化设计方面的优缺点,作出行为心理需求分析,初步得出高校图书馆人性化设计的主观需求及空间表现。
以北京喜创国际大厦结构设计为背景,围绕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特点,就该建筑结构主体设计、基础设计作了论述,并对结构局部设计提出相应措施,同时总结了几点体会,使得类似高层
宝鸡市所辖凤翔、岐山和扶风三县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西部,沿渭河自西向东而居,均地处渭河以北黄土台塬上,是陕西省重要的粮食主产区,水利设施配套完善。多年来,地下水作为主
介绍了综合交通运输规划的过程和步骤,提出了综合交通运输规划决策支持系统的概念及模型结构,同时进行了决策支持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最后介绍了该系统研究的总体思路,具有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