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和信息技术新课标对信息技术课提出的要求,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提出当今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分析原因,从巧妙设计上机实践任务这一角度出发,提出对学生的信息素养进行有效培养。
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网络化时代,人们进入了一个信息海洋。现在的《纽约时报》一天的信息量等于17世纪一个人一生所能得到的信息的总和。面对滚滚而来的信息洪流,培养好学生的信息素养,不但是人们生存于信息时代的当务之急,更是实现终身学习的必经途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提出:“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生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目标。那么,信息技术教学准备好了吗?
1 当今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有一些学生问这样的问题:“老师,我的文件怎么不能重命名啊?”(文件未关闭)“老师,为什么我的按钮是灰色的?”(没有选定操作内容)“老师,我的格式工具栏怎么找不到了?”(隐藏了)……学生碰到问题后的第一个反应就是举手,等老师来帮忙解决问题,而不是自己尝试着解决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是教师当初没有讲解到?肯定不是,有些问题是平时在教学中反复强调过的。
真正的原因是在传统的教学中,“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自觉不自觉地充当了知识的讲述者、信息的传授者、教学活动的领导者。学生已经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机械地模仿操作。课上,每位信息技术教师除了讲课,同时还要辅导50名左右的学生。对于以实践操作为主的信息技术课,教师力量尤显单薄。学生上机后,觉得自己一节课下来,什么也没有学会,仅仅是在机械地重复模仿老师的技术操作。而教师只顾着教,赶进度,一心只想完成教学任务,把课上的内容教给学生。因此设计的上机任务都带有明确的操作步骤,这样就完全剥夺了学生的思考空间与思考时间。教师变成了学生的知识仓库,只要有需要,学生随时可以到教师这里来取。一段时间下来,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操作都掌握不了,或者说只是在当时掌握了,更确切地说是会模仿了,过后就悉数还给了老师,更谈不上融会贯通了。
2 什么是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概念。它不仅包括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包括选择、获取、识别、加工、处理、传递信息并创造信息的能力。信息素养的本质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简单的定义来自198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ALA),它包括: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
从理性上说,信息素养应该包括信息意识、信息技能和信息伦理三方面。
1)信息意识是指个人具有信息需求的意念,对信息价值有敏感性,有寻求信息的兴趣,具有利用信息为个人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愿望。
2)信息技能是指能够有效地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包括操纵信息工具的能力、检索获取信息的能力、加工提炼信息的能力、整合创建信息的能力、交流传播信息的能力等。
3)信息伦理是指个人在信息活动中的道德情操,能够合法、合情、合理地利用信息解决个人和社会所关心的问题,使信息产生合理的价值。
但是,在信息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这三方面是交织在一起的,因此有人提出了一种过程性的信息素养结构,俗称信息素养的六大技能。
1)确定任务:描述信息问题和确定信息需求;
2)决定策略:识别各种可能的信源并选取最佳信源;
3)搜索获取:探明信源的位置并从中提取信息;
4)加工利用:感受、解读、提炼相关信息;
5)合成展示:整合多种信源的信息,组织和构建便于交流和展示的信息作品;
6)鉴赏评价:判定信息作品的效果和评价信息问题解决过程的效率。
新课标实施后,信息技术学科发生了很大变化,课程更加注重学生的信息素养的提升;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动手能力、与人合作等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注重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注重学生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
3 巧妙设计上机任务,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3.1 上机任务模糊化
经常会看到如下所示的上机操作题:
根据要求绘制如图1所示的课程表。
要求如下:
1)使用表格→插入→表格命令,插入一个9行7列的表格;
2)合并第一行的第一、第二两个单元格;
3)合并第一列的第二至第五单元格;
……
学生处理这样的上机任务可以说是得心应手,因为不需要经过思考这一步骤,直接运用相应的操作要点就能解决问题了。这种上机任务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有很大的局限性,学生如果长期完成这种上机任务,必将极大地束缚自己思维的发展空间,养成不积极思考的习惯,更谈不上能够灵活熟练地运用自己所学的信息技术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极为不利的,是背道而驰的。
3.2 上机任务生活化
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最终目的是为生活服务的,是要解决实际生活中碰到的问题的。那么在设计上机实践任务时完全可以引入生活中的实例,学生有了生活的体验,在解决问题时会更有想法,会更加自信。
在学习“搜索引擎”这一节时,完全可以设计这样一个任务:
国庆长假期间,你北京的表哥要来太仓玩两天。请你安排好表哥两天的出游计划,景点局限在整个太仓市范围内,要了解所去景点名称、所在地、开放时间、路线(公交或自驾)和门票情况。 1)第一步:选择要去的景点 、 、 、……
2)第二步:了解各景点的基本情况(表1)。
3)第三步:规划路线(表2)。
4)第四步:组内交流(表3)。
对于这样的上机任务,学生非常乐于接受,并且个个热情高涨,兴趣极高,最后的完成情况也非常好。通过这一任务的完成,不仅达成了掌握使用“搜索引擎”这一教学目标,而且使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家乡,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3.3 上机任务主题化
学生平时所学的基本操作可以看作一颗颗的珍珠,但这些珍珠缺少一根能串在一起的绳索,它们还无法成为美丽的项链。去哪儿找这根绳索呢?主题活动就是一根强有力的绳索。在主题活动中首先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信息意识,经常要思考学到的技术究竟有什么用。平时要让学生多参与和经历问题的解决过程,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有了一定的经历,再引导学生对其自身的信息技术与信息能力产生判断,对用到的信息工具和所处信息环境多思考多分析,知道下次再遇到同样的问题时应该怎么做。经过不断的总结、对比达到能力的提升,下次解决问题就会自如很多,从容很多。因此,每学完一个单元,完全可以围绕本单元的相关内容,为学生设计多个主题活动,由学习小组自主选择一个主题展开活动。
在主题活动中,组成课堂的各个要素的角色都将发生转变:教师由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学习的指导者;学生由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发现探究者;教材由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资源之一;计算机、多媒体变展示工具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通过主题活动,学生将初步树立协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这既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要求。
以Excel2003这个软件为例,实际活动中可采取以下环节进行。
1)确定主题:确立主题活动的题目和要完成的具体内容,激发起学生创作的欲望。学习小组根据组内成员的兴趣爱好等,确定自己小组的主题。
2)分析主题:围绕主题,考虑用什么知识解决具体问题,优选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再由学习小组组长为组员分配任务,每个组员明确自己的任务。
3)自主探究:学习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围绕主题去探索、解决问题。从设计调查问卷开始,依次经过分发调查问卷、回收调查问卷、整理统计调查问卷、规划工作表、录入数据、分析数据、处理统计数据直至最后将数据转换成直观的图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仔细甄别得到的信息,合法、合情、合理地利用信息解决自己的问题,使信息产生合理的价值。
4)交流展示:各学习小组交流学习成果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的困难和解决困难的方法。通过交流展示,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5)评价:教师对学生评价,对学习小组评价;学习小组、学生之间相互评价。推选出最佳学习小组。通过评比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更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也是影响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因此要注意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转变自己的角色,改变教学方法,精心设计上机实践任务,注意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
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网络化时代,人们进入了一个信息海洋。现在的《纽约时报》一天的信息量等于17世纪一个人一生所能得到的信息的总和。面对滚滚而来的信息洪流,培养好学生的信息素养,不但是人们生存于信息时代的当务之急,更是实现终身学习的必经途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提出:“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生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目标。那么,信息技术教学准备好了吗?
1 当今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有一些学生问这样的问题:“老师,我的文件怎么不能重命名啊?”(文件未关闭)“老师,为什么我的按钮是灰色的?”(没有选定操作内容)“老师,我的格式工具栏怎么找不到了?”(隐藏了)……学生碰到问题后的第一个反应就是举手,等老师来帮忙解决问题,而不是自己尝试着解决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是教师当初没有讲解到?肯定不是,有些问题是平时在教学中反复强调过的。
真正的原因是在传统的教学中,“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自觉不自觉地充当了知识的讲述者、信息的传授者、教学活动的领导者。学生已经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机械地模仿操作。课上,每位信息技术教师除了讲课,同时还要辅导50名左右的学生。对于以实践操作为主的信息技术课,教师力量尤显单薄。学生上机后,觉得自己一节课下来,什么也没有学会,仅仅是在机械地重复模仿老师的技术操作。而教师只顾着教,赶进度,一心只想完成教学任务,把课上的内容教给学生。因此设计的上机任务都带有明确的操作步骤,这样就完全剥夺了学生的思考空间与思考时间。教师变成了学生的知识仓库,只要有需要,学生随时可以到教师这里来取。一段时间下来,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操作都掌握不了,或者说只是在当时掌握了,更确切地说是会模仿了,过后就悉数还给了老师,更谈不上融会贯通了。
2 什么是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概念。它不仅包括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包括选择、获取、识别、加工、处理、传递信息并创造信息的能力。信息素养的本质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简单的定义来自198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ALA),它包括: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
从理性上说,信息素养应该包括信息意识、信息技能和信息伦理三方面。
1)信息意识是指个人具有信息需求的意念,对信息价值有敏感性,有寻求信息的兴趣,具有利用信息为个人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愿望。
2)信息技能是指能够有效地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包括操纵信息工具的能力、检索获取信息的能力、加工提炼信息的能力、整合创建信息的能力、交流传播信息的能力等。
3)信息伦理是指个人在信息活动中的道德情操,能够合法、合情、合理地利用信息解决个人和社会所关心的问题,使信息产生合理的价值。
但是,在信息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这三方面是交织在一起的,因此有人提出了一种过程性的信息素养结构,俗称信息素养的六大技能。
1)确定任务:描述信息问题和确定信息需求;
2)决定策略:识别各种可能的信源并选取最佳信源;
3)搜索获取:探明信源的位置并从中提取信息;
4)加工利用:感受、解读、提炼相关信息;
5)合成展示:整合多种信源的信息,组织和构建便于交流和展示的信息作品;
6)鉴赏评价:判定信息作品的效果和评价信息问题解决过程的效率。
新课标实施后,信息技术学科发生了很大变化,课程更加注重学生的信息素养的提升;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动手能力、与人合作等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注重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注重学生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
3 巧妙设计上机任务,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3.1 上机任务模糊化
经常会看到如下所示的上机操作题:
根据要求绘制如图1所示的课程表。
要求如下:
1)使用表格→插入→表格命令,插入一个9行7列的表格;
2)合并第一行的第一、第二两个单元格;
3)合并第一列的第二至第五单元格;
……
学生处理这样的上机任务可以说是得心应手,因为不需要经过思考这一步骤,直接运用相应的操作要点就能解决问题了。这种上机任务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有很大的局限性,学生如果长期完成这种上机任务,必将极大地束缚自己思维的发展空间,养成不积极思考的习惯,更谈不上能够灵活熟练地运用自己所学的信息技术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极为不利的,是背道而驰的。
3.2 上机任务生活化
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最终目的是为生活服务的,是要解决实际生活中碰到的问题的。那么在设计上机实践任务时完全可以引入生活中的实例,学生有了生活的体验,在解决问题时会更有想法,会更加自信。
在学习“搜索引擎”这一节时,完全可以设计这样一个任务:
国庆长假期间,你北京的表哥要来太仓玩两天。请你安排好表哥两天的出游计划,景点局限在整个太仓市范围内,要了解所去景点名称、所在地、开放时间、路线(公交或自驾)和门票情况。 1)第一步:选择要去的景点 、 、 、……
2)第二步:了解各景点的基本情况(表1)。
3)第三步:规划路线(表2)。
4)第四步:组内交流(表3)。
对于这样的上机任务,学生非常乐于接受,并且个个热情高涨,兴趣极高,最后的完成情况也非常好。通过这一任务的完成,不仅达成了掌握使用“搜索引擎”这一教学目标,而且使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家乡,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3.3 上机任务主题化
学生平时所学的基本操作可以看作一颗颗的珍珠,但这些珍珠缺少一根能串在一起的绳索,它们还无法成为美丽的项链。去哪儿找这根绳索呢?主题活动就是一根强有力的绳索。在主题活动中首先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信息意识,经常要思考学到的技术究竟有什么用。平时要让学生多参与和经历问题的解决过程,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有了一定的经历,再引导学生对其自身的信息技术与信息能力产生判断,对用到的信息工具和所处信息环境多思考多分析,知道下次再遇到同样的问题时应该怎么做。经过不断的总结、对比达到能力的提升,下次解决问题就会自如很多,从容很多。因此,每学完一个单元,完全可以围绕本单元的相关内容,为学生设计多个主题活动,由学习小组自主选择一个主题展开活动。
在主题活动中,组成课堂的各个要素的角色都将发生转变:教师由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学习的指导者;学生由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发现探究者;教材由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资源之一;计算机、多媒体变展示工具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通过主题活动,学生将初步树立协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这既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要求。
以Excel2003这个软件为例,实际活动中可采取以下环节进行。
1)确定主题:确立主题活动的题目和要完成的具体内容,激发起学生创作的欲望。学习小组根据组内成员的兴趣爱好等,确定自己小组的主题。
2)分析主题:围绕主题,考虑用什么知识解决具体问题,优选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再由学习小组组长为组员分配任务,每个组员明确自己的任务。
3)自主探究:学习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围绕主题去探索、解决问题。从设计调查问卷开始,依次经过分发调查问卷、回收调查问卷、整理统计调查问卷、规划工作表、录入数据、分析数据、处理统计数据直至最后将数据转换成直观的图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仔细甄别得到的信息,合法、合情、合理地利用信息解决自己的问题,使信息产生合理的价值。
4)交流展示:各学习小组交流学习成果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的困难和解决困难的方法。通过交流展示,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5)评价:教师对学生评价,对学习小组评价;学习小组、学生之间相互评价。推选出最佳学习小组。通过评比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更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也是影响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因此要注意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转变自己的角色,改变教学方法,精心设计上机实践任务,注意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