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热点材料】
材料一:2014年5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进一步硬化节能减排降碳指标、量化任务、强化措施,对今明两年节能减排降碳工作作出具体要求。《行动方案》提出了今明两年节能减排降碳的具体目标,从八个方面明确了推进节能减排降碳的三十项具体措施。
材料二:2014年7月12日,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顺利闭幕。本届年会以“改革驱动,全球携手,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政府、企业、公众:绿色发展的制度架构和路径选择”为主题,并发布了2014年年会《贵阳共识》。本次年会从经济社会、环境生态等不同视角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取得了许多开创性、前瞻性、引领性的成果。
材料三:2014年8月14日,环境保护部对外发布了《“同呼吸,共奋斗”公民行为准则》(以下简称《准则》),倡导公众践行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积极参与大气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准则动员公民发现污染大气及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拨打12369热线电话进行举报。准则共有8个方面内容,分别是:关注空气质量、做好健康防护、减少烟尘排放、坚持低碳出行、选择绿色消费、养成节电习惯、举报污染行为、共建美丽中国。
材料四:2015年1月1日,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正式实施,这部被称为史上“最严”的环保法从多个角度体现出前所未有的环境保护、治理力度,法律条款从47条增加到70条,雾霾治理入法、首次设计“按日计罚”制度、明确生态保护红线、扩大环境公益诉讼的主体……大修后的环保法,直指违法成本低、环保意识弱等环境治理顽疾。新法有四个特点:一是定位合理,二是创新理念,三是完善制度,四是强化责任。
【理论分析】
一、从经济生活的角度分析
1. 保护环境,绿色消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新《环境保护法》的实施有助于发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有助于节约资源,提高消费的科学性,保护环境,绿色消费。我们要按照《行动方案》,关注空气质量、做好健康防护、减少烟尘排放、坚持低碳出行、选择绿色消费、养成节电习惯。
2. 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面对严峻的大气污染形势,要形成践行节约、绿色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相互作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3. 企业的经营与发展。企业要响应国家号召,积极践行节能减排,加快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发展向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新的环保法延续了水污染防治法的条款。按照法律的要求,如果一个地方政府环境保护工作没做好,那意味着招商招不来,因为没有总量控制的环境指标了。这是政府利用法律手段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体现。
5.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行动方案》强调不要简单以GDP论英雄,要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效益。《准则》和新的《环境保护法》出台,推动了社会公众参与大气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增强了环境意识、责任意识,提高了环境道德水平,强化了环境法制观念,有利于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从政治生活的角度分析
1. 国家性质与政府的性质、宗旨和原则。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新的《环境保护法》针对过去违法成本低、环保意识弱等环境治理顽疾,加强了对政府的严格考评,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体现我国政府的宗旨和原则。
2. 政府的职能。原环保法立法理念已不适应时代变化的要求、法律定位不清晰、政府环境责任难落实、与单项法的衔接不顺等等。新的《环境保护法》狠抓生态文明建设行动计划的落实,体现了政府履行经济建设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职能。
3. 坚持依法行政。一直以来,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在环保领域长期存在,法律在不断完善的同时,执法也必须要加强。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完善制度,强化责任。新环保法规定了环境公益诉讼,赋予环保部门查封扣押权,有利于提高政府的依法行政水平。
4.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立法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经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修订,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的体现。
5. 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贵阳共识》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到全人类的福祉和未来,也孕育着世界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为此,世界各国应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持续发展,造福世界人民。
6. 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国际潮流。贵阳国际论坛呼吁各方秉持平等、互助、合作、共赢的宗旨,以改革促创新,以创新引领绿色产业、绿色城市和绿色消费的发展。这符合当代世界的主题。
三、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
1. 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和合作。生态文明不只是简单的社会低碳、环保倡导,同时还是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举办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这一活动,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的继承和传播,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和合作,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
2. 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能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优秀文化能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和道德素质。
四、从生活与哲学的角度分析
1. 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的基本国策。这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2.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人类造福。《行动方案》、《准则》编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以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为出发点。表明意识的力量能带来物质的成果,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人类造福。
3. 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加强节能减排,实现低碳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必由之路。因此,要保持经济持续发展,就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4.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是可以实现和谐共赢的,实践表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并非不可调和的。建设生态文明要抓住绿色发展和转型的机遇,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5.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准则》没有规定量化的行为要求,主要是因为公民行为方式受工作性质、生活习惯、经济水平、区域特点等多种因素影响,无法给出统一规定。这就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6.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要善于抓重点。大气环境污染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而《准则》的内容具体针对大气污染问题,重点选择影响突出、有代表性的公民行为作为核心内容。
7.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准则》编写过程遵循源于公众、用于公众;从公众中来、到公众中去的基本原则,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贯彻了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能力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面对严峻的大气污染形势,每一个人都是“受害者”,同时也是“贡献者”。这就要求我们
①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②践行节约、绿色的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
③不惜一切代价、采取一切手段“向污染宣战”
④为改善空气质量、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 人们通常把尽可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生活方式称为低碳生活。低碳生活离我们很近,把白炽灯换成节能灯、使用环保购物袋、教材循环利用、废物再利用等都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这说明
①消费行为会对社会经济产生影响
②家庭要超前消费,防止消费滞后
③低碳生活会导致消费水平的降低
④要改变消费习惯,提倡绿色消费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③④
新《环境保护法》的法律条款从47条增加到70条,雾霾治理入法、首次设计“按日计罚”制度、明确生态保护红线、扩大环境公益诉讼的主体……大修后的环保法,直指违法成本低、环保意识弱等环境治理顽疾。据此回答3—4题:
3. 践行这些条文,启发人们在生活方式上要
①超前消费,防止消费滞后
②求实消费,避免情绪化消费
③保护环境,提倡绿色消费
④艰苦奋斗,倡导节约消费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于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2014年4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修订。这说明
①全国人大常委会是我国的最高立法机关
②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决定权
③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立法权
④我国法制建设不断发展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5. 一直以来,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在环保领域长期存在,法律在不断完善的同时,执法也必须要加强。这就要求政府部门
A. 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
B. 自觉接受监督,实施“阳光工程”
C. 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
D. 加强队伍建设,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生态文明不只是简单的社会低碳、环保倡导,同时还是文化的继承和创新。许多文明思想和生态哲理蕴藏在传统文化中,青年在环保中要有自己的价值和担当。据此回答6—7题:
6. 举办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这一活动有利于
①促进中华文化的继承和传播
②推动中华文化的现代化
③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
④促进国内不同地域文化的融合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7. 青年在环保中之所以要有自己的价值和担当,是因为
A.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
B. 文化能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C. 文化对人们的影响不是潜移默化的
D. 文化影响是消极被动无目的接受的
8.《准则》编写过程遵循源于公众、用于公众;从公众中来、到公众中去的基本原则。这个原则的哲学依据是
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③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④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9.《准则》给出了公民为减少大气污染可采取的主要行动,但没有规定量化的行为要求,主要是因为公民行为方式受工作性质、生活习惯、经济水平、区域特点等多种因素影响,无法给出统一规定。从辩证法的角度,这启示我们(
材料一:2014年5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进一步硬化节能减排降碳指标、量化任务、强化措施,对今明两年节能减排降碳工作作出具体要求。《行动方案》提出了今明两年节能减排降碳的具体目标,从八个方面明确了推进节能减排降碳的三十项具体措施。
材料二:2014年7月12日,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顺利闭幕。本届年会以“改革驱动,全球携手,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政府、企业、公众:绿色发展的制度架构和路径选择”为主题,并发布了2014年年会《贵阳共识》。本次年会从经济社会、环境生态等不同视角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取得了许多开创性、前瞻性、引领性的成果。
材料三:2014年8月14日,环境保护部对外发布了《“同呼吸,共奋斗”公民行为准则》(以下简称《准则》),倡导公众践行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积极参与大气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准则动员公民发现污染大气及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拨打12369热线电话进行举报。准则共有8个方面内容,分别是:关注空气质量、做好健康防护、减少烟尘排放、坚持低碳出行、选择绿色消费、养成节电习惯、举报污染行为、共建美丽中国。
材料四:2015年1月1日,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正式实施,这部被称为史上“最严”的环保法从多个角度体现出前所未有的环境保护、治理力度,法律条款从47条增加到70条,雾霾治理入法、首次设计“按日计罚”制度、明确生态保护红线、扩大环境公益诉讼的主体……大修后的环保法,直指违法成本低、环保意识弱等环境治理顽疾。新法有四个特点:一是定位合理,二是创新理念,三是完善制度,四是强化责任。
【理论分析】
一、从经济生活的角度分析
1. 保护环境,绿色消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新《环境保护法》的实施有助于发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有助于节约资源,提高消费的科学性,保护环境,绿色消费。我们要按照《行动方案》,关注空气质量、做好健康防护、减少烟尘排放、坚持低碳出行、选择绿色消费、养成节电习惯。
2. 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面对严峻的大气污染形势,要形成践行节约、绿色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相互作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3. 企业的经营与发展。企业要响应国家号召,积极践行节能减排,加快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发展向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新的环保法延续了水污染防治法的条款。按照法律的要求,如果一个地方政府环境保护工作没做好,那意味着招商招不来,因为没有总量控制的环境指标了。这是政府利用法律手段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体现。
5.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行动方案》强调不要简单以GDP论英雄,要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效益。《准则》和新的《环境保护法》出台,推动了社会公众参与大气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增强了环境意识、责任意识,提高了环境道德水平,强化了环境法制观念,有利于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从政治生活的角度分析
1. 国家性质与政府的性质、宗旨和原则。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新的《环境保护法》针对过去违法成本低、环保意识弱等环境治理顽疾,加强了对政府的严格考评,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体现我国政府的宗旨和原则。
2. 政府的职能。原环保法立法理念已不适应时代变化的要求、法律定位不清晰、政府环境责任难落实、与单项法的衔接不顺等等。新的《环境保护法》狠抓生态文明建设行动计划的落实,体现了政府履行经济建设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职能。
3. 坚持依法行政。一直以来,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在环保领域长期存在,法律在不断完善的同时,执法也必须要加强。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完善制度,强化责任。新环保法规定了环境公益诉讼,赋予环保部门查封扣押权,有利于提高政府的依法行政水平。
4.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立法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经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修订,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的体现。
5. 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贵阳共识》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到全人类的福祉和未来,也孕育着世界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为此,世界各国应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持续发展,造福世界人民。
6. 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国际潮流。贵阳国际论坛呼吁各方秉持平等、互助、合作、共赢的宗旨,以改革促创新,以创新引领绿色产业、绿色城市和绿色消费的发展。这符合当代世界的主题。
三、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
1. 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和合作。生态文明不只是简单的社会低碳、环保倡导,同时还是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举办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这一活动,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的继承和传播,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和合作,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
2. 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能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优秀文化能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和道德素质。
四、从生活与哲学的角度分析
1. 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的基本国策。这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2.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人类造福。《行动方案》、《准则》编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以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为出发点。表明意识的力量能带来物质的成果,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人类造福。
3. 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加强节能减排,实现低碳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必由之路。因此,要保持经济持续发展,就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4.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是可以实现和谐共赢的,实践表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并非不可调和的。建设生态文明要抓住绿色发展和转型的机遇,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5.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准则》没有规定量化的行为要求,主要是因为公民行为方式受工作性质、生活习惯、经济水平、区域特点等多种因素影响,无法给出统一规定。这就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6.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要善于抓重点。大气环境污染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而《准则》的内容具体针对大气污染问题,重点选择影响突出、有代表性的公民行为作为核心内容。
7.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准则》编写过程遵循源于公众、用于公众;从公众中来、到公众中去的基本原则,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贯彻了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能力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面对严峻的大气污染形势,每一个人都是“受害者”,同时也是“贡献者”。这就要求我们
①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②践行节约、绿色的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
③不惜一切代价、采取一切手段“向污染宣战”
④为改善空气质量、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 人们通常把尽可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生活方式称为低碳生活。低碳生活离我们很近,把白炽灯换成节能灯、使用环保购物袋、教材循环利用、废物再利用等都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这说明
①消费行为会对社会经济产生影响
②家庭要超前消费,防止消费滞后
③低碳生活会导致消费水平的降低
④要改变消费习惯,提倡绿色消费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③④
新《环境保护法》的法律条款从47条增加到70条,雾霾治理入法、首次设计“按日计罚”制度、明确生态保护红线、扩大环境公益诉讼的主体……大修后的环保法,直指违法成本低、环保意识弱等环境治理顽疾。据此回答3—4题:
3. 践行这些条文,启发人们在生活方式上要
①超前消费,防止消费滞后
②求实消费,避免情绪化消费
③保护环境,提倡绿色消费
④艰苦奋斗,倡导节约消费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于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2014年4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修订。这说明
①全国人大常委会是我国的最高立法机关
②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决定权
③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立法权
④我国法制建设不断发展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5. 一直以来,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在环保领域长期存在,法律在不断完善的同时,执法也必须要加强。这就要求政府部门
A. 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
B. 自觉接受监督,实施“阳光工程”
C. 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
D. 加强队伍建设,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生态文明不只是简单的社会低碳、环保倡导,同时还是文化的继承和创新。许多文明思想和生态哲理蕴藏在传统文化中,青年在环保中要有自己的价值和担当。据此回答6—7题:
6. 举办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这一活动有利于
①促进中华文化的继承和传播
②推动中华文化的现代化
③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
④促进国内不同地域文化的融合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7. 青年在环保中之所以要有自己的价值和担当,是因为
A.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
B. 文化能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C. 文化对人们的影响不是潜移默化的
D. 文化影响是消极被动无目的接受的
8.《准则》编写过程遵循源于公众、用于公众;从公众中来、到公众中去的基本原则。这个原则的哲学依据是
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③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④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9.《准则》给出了公民为减少大气污染可采取的主要行动,但没有规定量化的行为要求,主要是因为公民行为方式受工作性质、生活习惯、经济水平、区域特点等多种因素影响,无法给出统一规定。从辩证法的角度,这启示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