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速写

来源 :骏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jiecum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补鞋匠
  他靠补鞋才补回了本不完美的生活。
  老天只给了他一只脚,一只小于正常人的脚。每天靠拐杖帮助支撑必须活下去的上半身。上半身是比正常人要宽阔多少倍的胸膛和有力的臂膀,否则,他就扛不起男人那半壁江山。
  他坐下来时,没见少些什么。有只大木箱刚刚挡住了他有缺陷的下半身。木箱里装着杂七杂八的行当,他要靠这些家伙勾兑生活。他有一双健康而灵巧的手和一张保持和颜悦色的脸。他专心致志下来时,就忘了外在的一切。
  他具体从什么时候开始补鞋,我不知道,应该是从我父辈那一代吧。他们那一代人,鞋破了是舍不得扔的,破了可以补,补了可以再穿,直到实在不能补了为止。他为那一代人补鞋面、鞋底、鞋跟。缝合、粘胶、钉牢、打磨、校正。每一处漏缝都不放过,再破的鞋,经过他精心修补都成了一双完好的鞋。凡他补过的鞋,既耐穿,又舒适。久而久之,他取得别人的信任,成了那座山城的补鞋品牌,为自己增足了面子。那代人也通过他补的鞋找回了生活的完整和自信。
  到了我们这一代,没有几个人还穿补的鞋。我们是追赶时尚的一代。但他还是觉得我们会去找他。也是他对生活的自信和希冀吧。所以他一直坐在那条老巷里等,从未离开过。我们的鞋不补,我们找到他,只想通过他的智慧找到我们想要的鞋的完美度。比如,我们想要鞋跟的尺寸、鞋底的厚与软、鞋面的颜色和装饰等。他会通过增减、粘衬、喷色、点缀等来一一满足我们的需求。尽管每次去,那里候满了人,但我仍有十足的耐心等下去,直等轮到我时他会给我一个抱歉的笑容。一句话也不说,就认真细致地干他的活儿。所以我们这一代人继续记住了他,他没被这座城给遗忘。不知到了我孩子那一代,他是否还能将这份维持生计的活儿坚持下去,想到孩子这一代丰衣足食、饭来张口的人儿,心里就有些难过。哦,我是不是想多了?其实,这个我们管不了,到那个时候,他可能一切也不需要了。
  知道他有一位美丽的妻子,有一对健康聪明的儿女和一个完美幸福的家。他是值得人们敬重的,还有他美丽善良的妻子和活泼乖巧的孩子,每次被我们遇见,都会被我们的目光包围。谁叫他们活得那么幸福美满没有一点抱怨呢!她用爱和善良为他做饭、洗衣、和做他一辈子的老婆。儿女总是绕膝纠缠、撒娇、耍赖,一点也不会放过他。
  嘿嘿,他敢放弃么?尽管身体残缺,放心,他会加倍努力,用自己的双手,将之补回来!
  有这样一句话:老天从你身上拿走了什么,总有一天会加倍偿还你,你信吗?我信。
  叮当,叮当,这声音在一条幽深的老巷响了几十年,像一支美妙的乐曲,可惜一直未署名。
  穿过堂屋的风
  她说,那个人有黑黑的络腮胡、黑黑的皮肤、黑黑的自然卷发。如果你看见这个人,要立即进屋告诉我,或者以哼声示意一下。
  我只记住了她说的话,她的话好像每天重复叮嘱过我,我每次都是瞪大眼睛看着她好看又柔软的眼神,似懂非懂地点头,点到两个羊角辫直打颤时,她才满意地笑了,才安心去做她的事。
  一个阳光很好的冬日下午,我在门前与童伴们玩得忘形。有黑的络腮胡、黑的皮肤和黑的卷发的人竟然出现了,似乎是突然耸出我的视线,一切来不及了,我简单的童年和简单的童心没有机智地哼出声,而是丢了魂似的奔向堂屋。那人见我慌乱的样子,立即意识到了什么,猫抓老鼠似的敏锐急促跟随而入,居然比我先一步踏进门槛。一进门,就气势汹汹地揪住她好看的长发,扇了她几大耳光,嘴里咆哮着我那个年龄听不懂的话。黑的络腮胡、黑的皮肤和黑的卷发被凸显得更清晰,甚至是有些让人害怕。眨眼工夫,屋里挤满了人,有的点头,有的哧笑,有的是渺视的目光,来的人全是村子里的,却没有一个向前劝拉的。父母亲都不在家。她蜷缩着青春的细腰,头紧埋向两臂间,一声不吭。
  那人总算找到她了,将满肚子愤恨释放出来后,走了。围观的人逐一散去。
  有风穿过堂屋。
  堂屋显得异常的静、异常的冷。她开始有了抽泣,身子蜷缩得更紧。
  从此以后,村子里的女人只要拢坐一起,就闲嚼此事。有时与母亲发生口角也会牵扯到此件事,并将母亲一起贬,说王姓的都不是好人,她姓王,母亲也姓王。
  没被那个黑黑的人找到之前,她住在我们家的那些日子是快乐的。她个子高挑,声音细润,笑起来的丹凤眼特别好看。她教我识字、唱歌,给我扎羊角辫。记得伸出的手指特别白嫩纤细,好像是读过书的人,有城市人的气息。当时,她大概十八九岁的样子吧。
  后来母亲回来了,一个劲指责我没把那个黑黑的人看住。就是不見母亲责怪过她半句。那一夜,我像被母亲的指责定了滔天大罪似的,折腾得一夜翻来覆去,满脑子都是白天所发生的事。
  我很喜欢她,觉得村里从没这么好看的女人,也从没觉得有像她那么对我好的人。母亲是个很挑剔又有几分娇气的人,脾气极暴躁,遇到不顺心的事儿,经常打骂我们,从没得到过她的一句赞美。自她来后,母亲没打骂过我,也不生气,因为母亲是个极其要面子的人。
  那是我第一次感觉到母性的温暖。
  她还会做饭、打扫卫生、挑水,这些也是母亲平日不太喜欢做的事,她来后,家被收拾得干干净净、井井有条、焕然一新。母亲不让她干,说她是难得的客人,她却抢着干。我总是跟在她身后当小帮手。她喜欢表扬我,不像母亲那样老是训斥这没做好那没做好。她说我深凹的眼睛很特别,很好看,她把母亲视为缺点的地方却加倍赞美,我窃喜。那些日子,我过得特别的开心,也有了些自信。
  自那个男子闹过后,她就走了,再也没来过我们家。我有好长一段时间在想她,想她的时候,就把那段有关她的日子,包括她的笑她被打都在脑子里过滤一遍。想她的时候,就翻到屋后的山尖尖踮脚望。记得她当时走时,就是从对面的那座山消失的。
  后来才知道她为了躲那个黑黑的男子,把订婚的彩礼退还后逃到我们家来了,因为她心里早有心上人。那门亲事,纯属双方父母私定。   后来也知道她与我的母亲毫无丁点血亲关系。她是母亲娘家人,名叫丽芳。母亲曾回娘家时找她家借宿过几次。母亲大她十多岁,她呼母亲姐,我自是呼她芳姨。
  此事,直至长大后,我才弄懂弄明白。
  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退婚逃婚的女孩是需要勇气的,要顶得住世俗的风言风语和今后面临的各种压力。我能想象得到她当时的处境,要不是实在走投无路了,她绝不会投奔母亲一个谈不上亲戚的人。
  无论别人怎么看待,那么多年过去,她的美在我心里从未减分。只是有风吹过时,很想问句,芳姨,你现在好吗?
  搬运工女孩
  围墙外零乱堆放一摊摊施工后的废墟。那里有一群男人在围观,不时有唏嘘或尖叫。凑近看,一个女孩在搬砖,一块接一块,很认真很卖力,沿着围墙码上,整整齐齐,已码成很高很远的长队了。
  砖是水泥混筑而成。是现代建筑都会用到的,大致为六十五乘三十五的立方砖,一块约三十多斤重。
  女孩一直在工地上干活,她不会砌墙,就做搬运工,将砖搬进板车,一车可拉二十一块,拉向工地,又一块一块搬向吊梯。一整天就这样,搬、拉、搬,反复来回。整个工程完成,不知要搬多少块,没人为她计算,她自己已无以计数。整个工程已完毕,她又将散乱在围墙外的砖,一块一块地搬,码向围墙处。不会是有使不完的力气吧?一旁围观的人似乎感到惊诧。
  抬头望,围墙内的摩天高楼已与云朵接吻。
  围观中的男人,有些在此工地做工,有些是路过此地停下来观看的。一位昨日刚搬过砖的工人,伸开手掌示人,只见两手硌满血红色伤痕。他说今天不敢搬了。其中的两位与女孩是同乡,你一句我一句向围观的人炫耀着女孩,说一般的男人都打不过她,曾有男人被她摔倒在地不得动弹,女孩听到此句时马上停下来,咯咯地笑起回他们:“瞎吹!哪只眼看到?”然后又继续搬她的。
  我为女孩的大力气感到吃惊,便使力试搬,它居然纹丝不动,惹一旁围观的男人们咧笑,心想,笑什么笑,所谓的女汉子就是这样炼成的,知道不?
  女孩个头不高,微胖,被晒得与非洲人可有一比。是常说的那种没心没肺的女孩。我说,可以为你拍张照吗,她说那有什么不可以的咧,只是不要让我一夜网红就行。说完又咯咯地笑开了,青春的脸笑出一地阳光。
  我已把她列入我十年一见的最健康的女孩。
  我很想说,你一个年轻女孩为何不去外地闯一下,为什么不去城里找点轻松活,要到工地来干这男人都不愿干的苦重活,我内心有一百个为什么想问,可是话到嘴边又收回去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或许是她觉得这种日子过得很自由轻松吧,而我的内心却早被那沉重的砖压得喘不过气了。
  因为昨日我还在想着自己的一些不顺心的事,居然自怜大哭一场。
  女孩是90后,刚满二十岁。算算年龄,应该在上大学,就是没考上也应该上自费大学,或者泡酒吧网吧,或者什么也不干成天睡觉看手机,实在无聊和不开心时就找父母要钱及哭鼻子。我这样想,是不是把90后的女孩都想得很坏很没出息?
  我的邻居们
  我们谁也没告诉谁来自何方、做些什么工作,就这样陆陆续续地搬入这栋大楼住进了各自的屋子。至于其他单元住些什么人,就更不知了。
  只知道,我们住入的单元像个洞。我们像群蚂蚁每天都得从这个洞里出入。进了自己的窝,很快关住了外面的世界。
  与一楼至五楼的人相遇,微微点头或一笑而过。有时也说句话,或不说。就算是经过吧。
  遇见六楼至八楼的,是必打招呼。我住七楼。六楼应是书香门第,一家几个是教师,是从乡下慢慢迁入城里的,一大家子住在一起,从未见其争吵过。老头老妈是退休老师,每天起得很早,锻炼身体,买买菜,做做饭,以此打发退休后的日子。有时也会回乡下住一阵子,种种菜什么的。然后将自己种的那些水灵灵的、嫩嫩的新鲜瓜菜一点一点往城里搬。两位老人非常谦逊可亲,看到我会很客气地请我进屋坐,但我从未进去坐过。有时楼梯上遇到,我在后头走,他们进屋后,没有随即将门关上,而是很自然地让其敞开。八楼夫妻俩每天忙于工地,早出晚归,是传统型的树上鸟儿成双对。那男的老李大块头,黑黑的皮肤,每天像有使不完的力气,见人就咧嘴憨憨地笑。有时遇人拎着重物,会很热心地帮拎上,连句谢都不需要。我的七楼对门,一年到头只过年时才照见面。过完年一家老老小小照旧外出打工。
  这一切,都是平日点滴看到或听到,日久,便了解。
  算算我们住进这个单元很多年了,但谁也没进谁家坐过。虽然一部分人是从乡下搬进来的,但并不像乡下兴串门。炎热的夏日,一些人会像鱼儿吐泡泡一样偶尔站到自己的阳台上透透气。
  这个单元有单复式和大小不等的十来套房。那几家住复式的,听说都是大生意人,很难见其出入。我是上班族,家又有小孩子上学,应该是这单元里出入最多次的吧。每天来回必四趟。
  这里既成我们的起点和终点,也是我们必要的自然过渡。
  因此,愿意住进来的人会担当好各自的角色,该老去的老去,该长大的长大,该做爸妈的做爸妈,该做孩子的做孩子。谁也改变不了这个事实。或许,晃眼间就有了新生,晃眼间就把自己给弄丢了或永远消失。尽管如此,我还是感觉时光静悄悄的,今天不会长一些,明天不会短一些。在这些平淡的日子里,依然有老李、老劉、老王、老林一些人的存在。
  前年对门七楼的老王在腊月最后两天赶回来过年时,发现他把两颗重要的门牙丢在外地了,听说是被人打掉了的,说话已是不关风了。他在外除了带些钱回也把外面的冷风给带回了。
  六楼两位已退休的老师,男的老刘,今年足有大半年未见,再见到时,像换了个人似的。本是满面红光的他脸上已没有了一丝血色,土灰土灰的,两个眼窝深深地陷了下去,刚从武汉化疗回来,已被这个食道癌折磨得倾家荡产。看到他这个样子,就是找遍所有的词语,也找不出合适的一个字来安慰他。谁不知道这癌病的厉害性呢。
  这使我很快想起近两年没拿《通山文艺》给他看了,感到十分的内疚。《通山文艺》是他最爱看的,每期必看不可。他教了一辈子的语文,平常也爱写写画画的,很关心本土的文化人,一口气能说出一大堆名字来。回办公室后,我找了一大摞子新编的《通山文艺》亲手送给他,希望他能一直看下去。
  六楼的每天习惯将门前上下楼梯擦扫得像打了一层蜡似的干净发亮,有时也会扫到我们必经的上下七楼以至五楼四楼。而后好长一段日子未见其打扫了,应该是刘老师病重的缘故吧。他们的门前已满是灰尘。这使我突然有想好好打扫一回楼梯的想法。平日都是匆匆忙忙支配好自己的时间,即便是扫也是各扫门前雪。
  我包扎好头发,就这么认真地一级一级地扫着,一级一级地擦着,从八楼打扫到七楼,从七楼打扫到六楼,从六楼打扫到五楼。扫着扫着,就有想一口气将整个楼层扫完的冲动。
  扫着扫着,就想起了六楼的刘老师。抬头看天,太阳已升得老高。
其他文献
有时,他想那位在一棵大树下独坐的人。  面对整个原野和庄稼,河流与山峦,云雾和日出,他静思许久。他会淋着一场大雨,就那样站立,然后等雨停后,赤身裸体面对整个世界。他迟早要做这样的人,这样的事。也许会有一匹马,在远方陪伴他。彩虹正将马和马鞍映照得神圣。天边的云雾,风起涌动,宁静的世界里也会有喧哗。他知道,人的内心会有河流、大树、日升日落,也会有风起的时候。但无论什么时候,都必须有一点光照亮。哪怕是暗
期刊
1  哈斯巴根出事了。  刘方明的右脚背一麻。  手机从左手换到右手,大声地问:“哪个哈斯巴根?”  因为在雅漠营子,重名的人很多。在这里,叫巴图,巴特尔的多。叫“柱”的多,铁柱,巴柱,双柱,占柱,落柱。叫“剩儿”的多,为了区别开他们,人们往往以年龄来划分。老剩儿,大剩儿,小剩儿。叫小明的也多,人们也在说到他们的时候,前面加上定语,前街的小明,中街的小明,后街的小明。  刘方明来到这里一年多,在人
期刊
春节前,厂里突然发出通知,要求大家响应国家号召,就地过年,工资照发,加班费是平时的三倍。  老江如释重负。今年因为疫情,厂里订单减少,工人工资锐减。老江家里负担重,上有瘫痪的老母,下有读高三的儿子,全指望自己一个人。这就地过年,不仅节省开支,还增加了收入。  但毕竟是过年,哪有不想回家的呢?老江心里还是挺失落的。  临近除夕,厂里又在微信群发来通知:“大年三十晚上六点,留守人员全部在大礼堂集合,一
期刊
她七十五六岁,也可能有八十岁吧,跟我的家乡众多这个年龄段的老太太一般,短发整齐地梳向耳后,头顶箍一只黑发卡。蓝布褂子外面,五冬六夏的喜欢罩一件坎肩,黑底的牡丹大花或者蓝底的夸张的大白菊图案。  牡丹大花坎肩是前些年带她去草原,途中的小商铺里淘来的,她非常喜欢。她的身体还算健康,可以远行。  照片上,她笑得眯眯着眼,比坎肩上的牡丹大花还耐看。  我回家,她在迷迷瞪瞪的小睡里睁开眼睛,我伸出双手,她立
期刊
在风水极佳的喇叭沟门古镇,生活着跟随努尔哈赤入关后在此居住的不少满族家庭的后裔们。  这天,大户人家许财主家设擂台招亲,这是这个狩猎民族大户人家的惯常作法。  选定的吉日风和日丽,搭在镇中央的擂台彩旗招展,震天的锣鼓催人兴奋。  许财主和他请的各路乡绅谈笑风声,台下看热闹的人群越聚越大,孩子们追逐着,打闹着,把气氛烘托得像过节一样喜庆。  比武开始前,许大财主的女儿许金花第一个出场,她打扮得楚楚动
期刊
春天的马蹄声  当一万匹战马的蹄音,匆匆掠过草原  大风踏着青草的肩膀,将绿色一寸寸垫高  一个姹紫嫣红的季节,被擂鼓人惊醒  远山静谧,长空如洗。碧波里涌动的梵音  正在敲醒尘世中微弱的生命  那些时空里发黄的叶子,历经蜕变,从腐朽到再生  每一次都染尽春色  等待开花的种子,高举生命的火把  一遍遍擦亮岁月的眼睛,寻找自己的花期  策马赶路的人,捡拾光阴的碎片  冰雪消融,万物吐发着生机  与
期刊
偏居小镇一隅,品茶  写诗,骑一辆电动车  跟风賽跑,并摔倒在风里  一晚上无眠,忍受伤口  蚂蚁般嘶咬  第二天起来,装作若无其事  继续上班,开小差  挤开光阴的裂缝  不哭。痴傻。内心偏执  将流放,当作梦想  一个人,活在现实中  做着无用的事,并为之  沾沾自喜,像一颗偏离轨道的星球  有着自己的快乐和危险  惊喜  或许是一只蝴蝶  它来得早了  忍冬花只开了小半  亲爱的篱笆墙上  
期刊
1  年轻的时候呦  眼界高過头顶  拼命前行  喝过四海的水井  沐过大理的风  五体投地在布达拉宫朝圣  2  年轻的时候呦  谎言都是那么懵懂  我害怕说出自己的出生地  要我怎样解释  我不是安分的内蒙人  我住在星星的城堡中  3  年轻的时候呦  性格都是泾渭分明  我没有蒙古袍  我上班不骑马  更不会有蒙古刀  我从来没看过蒙古包的风景  4  年轻的时候呦  轻易错过香樟  父亲
期刊
一弯彩虹挂门前,那是一座桥,却分明又是一段历史。站在桥头,望着纷繁流淌的现代元素,我时常感慨万端,不经意便坠入了一段难忘的岁月……  那是1949年春天,解放战争已经接近尾声。那时我还小,闹不清为啥打仗,谁在跟谁过不去,只知道每天都有一拨拨荷枪实弹的人马,走马灯似的打河桥上过,挺热闹的。  我是个孤儿,虽然年幼殁亲,但我不想做叫花子,因为妈妈在世的时候就说过,十个“讨米佬”,九个光棍汉,没哪家女子
期刊
那达慕大会从元朝起形成赛马、射箭、摔跤这三大比赛的固定形式,逐渐成了蒙古人的一种民俗。  那达慕大会多半选择在牧草茂盛、牛羊肥壮的七八月份举行,大型的赛马活动要有三百匹左右的骏马参与。如果谁家的马能在比赛中夺魁,那是十分荣耀的事,夺魁的小伙子也就成了年轻姑娘青睐的对象,故而牧民们都把这事看得很重。  胡和鲁家族在达茂草原是有头有脸的暴发户,老爷子一直希望后辈子孙中能出个赛马、射箭、摔跤的高手,一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