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正确把握并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使文章情、教师情、学生情三情交融,和谐共振,达到语文审美教育的最佳境界?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以下三方面人手:
一、入境动情——挖掘美
小学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如独具风格的文字美、生动活泼的语言美、抑扬顿挫的韵律美、栩栩如生的形象美、情景交融的意境美等。
正确认识、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感情是语文审美教育实施的前提。教师要把蕴藏在教材中的思想感情成功地传达给学生,首先要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要使学生动情,教师必须先动情;要使学生获得美感,教师自己必须先有美感。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深入剖析作品,竭力挖掘作者创作的匠心,设身处地地体会教材中的真情实感和美的内涵。这样教师就具有一种激情,再把这种激情融化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才能讲则如同出我口,读则如同出我心,才能用作者高尚的思想情感和自己健康的思想感情来扣动学生的心弦,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如一位教师在准备《十里长街送总理》这一课时,查阅了大量的周总理生平资料。为周总理卓越的外交才华和领导能力而折服;为总理日理万机积劳成疾的奉献精神所感动;为总理病危时仍在关心人民疾苦、国家前途的伟大情怀而落泪。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手段紧扣学生心弦,激发起学生对总理的怀念、爱戴、敬仰之情,使学生仿佛看见十里长街上人们望着灵车缓缓驶去而掩面痛哭的场面;仿佛听见高亢悲壮的悼歌在天穹回旋缭绕的情景;仿佛进入了群山呜咽、大海悲号、天地万物共悼总理的境界中。学生受到了强烈的情感力量的震撼,在动人心魂的情感中,文章、教师、学生三者之间迸发出强烈的感情共鸣。
总而言之,在语文审美教育中,情感体验来自教师体验过的情感,而教师体验的情感则来源于对教材所蕴含的情感的体验。这种体验越深刻,传达时就越能引发学生的美感 因此教师必须在“入境动情”上狠下工夫。
二、设境传情——欣赏美
“入境动情”是为了“设境传情”,“设境传情”即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课文意境。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人境始与亲。”只有入境,文章的意境情感才能对学生产生影响,引起共鸣;只有入境,课文的艺术形象才能在学生头脑中再现,产生感染力,使其动心动情。引导学生入境的方法很多,有电教媒体传情,反复诵读中悟情等。
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教师怀着沉痛的心情,用低沉缓慢的声音这样导人:1976年1月8日,这是一个令人难忘的黑色日子,在这一天,一颗心脏停止了跳动,一个为国为民操劳了一辈子的伟大身躯倒下了。群山屹立,为之默哀;大海怒吼,为之悲痛;日月无光,为之洒泪。华夏神州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世界五湖四海,都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他,就是我们无比敬爱的周总理。说着说着,教师的眼眶湿润了,孩子们沉浸在教师用语言创设出的充满悲痛伤感的氛围之中,有的女同学还忍不住低声啜泣。
三、大胆表达——创造美
“入境动情”、“设境传情”培养了学生初步的寻美、赏美的能力。然而,从人才发展的连续陆、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角度看,寻美、赏美仅仅是审美教育的起点和发展,而非最终目的。我们应当在语文审美教育中重视启迪学生创造美的灵性,挖掘学生丰富的创造潜质,培养创造美的能力,而美的创造同样需要情感的点燃。
学生在发现美之后,经过反复地品析和深入地领悟,往往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强烈感情。教师要引导他们用适当的方法表达出自己心中对美的情感,这一过程即创造美的过程。
如有位老师在教学《火烧云》一课时,让学生通过观看课件,品词析句及感情朗读,了解了火烧云颜色美,样子多,变化快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你还看到了什么颜色,什么样子的火烧云?它是怎么变化的?学生们纷纷举手,有的在理解书中描写火烧云颜色的词语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的词汇:黄澄澄,青幽幽,苹果绿,草莓红,半粉半紫……有的受到启发这样描述变化中的火烧云:“这时天边出现了一只老鳖,老鳖身上还有五只小鳖呢!说时快,那时慢,一只顽皮的小鳖又不知哪里去了,再看那只老鳖,转眼间又变成了一头猛烈的狮子……”学生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结合自己生活中所了解的事物从模仿到创造,更丰富了课文的内容,使他们内心中美的情感得以自然地流露和表达,受到了美的熏陶。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把握和加强学生的情感功能,对学生进行积极情感的渗透,从多方面,多角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使学生在审美活动中阅读和理解文章,在文、情、理的交融中学习知识、发展语言,从而升华美的情感,培养美的想象,激发美的发现,实现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协调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入境动情——挖掘美
小学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如独具风格的文字美、生动活泼的语言美、抑扬顿挫的韵律美、栩栩如生的形象美、情景交融的意境美等。
正确认识、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感情是语文审美教育实施的前提。教师要把蕴藏在教材中的思想感情成功地传达给学生,首先要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要使学生动情,教师必须先动情;要使学生获得美感,教师自己必须先有美感。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深入剖析作品,竭力挖掘作者创作的匠心,设身处地地体会教材中的真情实感和美的内涵。这样教师就具有一种激情,再把这种激情融化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才能讲则如同出我口,读则如同出我心,才能用作者高尚的思想情感和自己健康的思想感情来扣动学生的心弦,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如一位教师在准备《十里长街送总理》这一课时,查阅了大量的周总理生平资料。为周总理卓越的外交才华和领导能力而折服;为总理日理万机积劳成疾的奉献精神所感动;为总理病危时仍在关心人民疾苦、国家前途的伟大情怀而落泪。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手段紧扣学生心弦,激发起学生对总理的怀念、爱戴、敬仰之情,使学生仿佛看见十里长街上人们望着灵车缓缓驶去而掩面痛哭的场面;仿佛听见高亢悲壮的悼歌在天穹回旋缭绕的情景;仿佛进入了群山呜咽、大海悲号、天地万物共悼总理的境界中。学生受到了强烈的情感力量的震撼,在动人心魂的情感中,文章、教师、学生三者之间迸发出强烈的感情共鸣。
总而言之,在语文审美教育中,情感体验来自教师体验过的情感,而教师体验的情感则来源于对教材所蕴含的情感的体验。这种体验越深刻,传达时就越能引发学生的美感 因此教师必须在“入境动情”上狠下工夫。
二、设境传情——欣赏美
“入境动情”是为了“设境传情”,“设境传情”即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课文意境。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人境始与亲。”只有入境,文章的意境情感才能对学生产生影响,引起共鸣;只有入境,课文的艺术形象才能在学生头脑中再现,产生感染力,使其动心动情。引导学生入境的方法很多,有电教媒体传情,反复诵读中悟情等。
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教师怀着沉痛的心情,用低沉缓慢的声音这样导人:1976年1月8日,这是一个令人难忘的黑色日子,在这一天,一颗心脏停止了跳动,一个为国为民操劳了一辈子的伟大身躯倒下了。群山屹立,为之默哀;大海怒吼,为之悲痛;日月无光,为之洒泪。华夏神州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世界五湖四海,都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他,就是我们无比敬爱的周总理。说着说着,教师的眼眶湿润了,孩子们沉浸在教师用语言创设出的充满悲痛伤感的氛围之中,有的女同学还忍不住低声啜泣。
三、大胆表达——创造美
“入境动情”、“设境传情”培养了学生初步的寻美、赏美的能力。然而,从人才发展的连续陆、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角度看,寻美、赏美仅仅是审美教育的起点和发展,而非最终目的。我们应当在语文审美教育中重视启迪学生创造美的灵性,挖掘学生丰富的创造潜质,培养创造美的能力,而美的创造同样需要情感的点燃。
学生在发现美之后,经过反复地品析和深入地领悟,往往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强烈感情。教师要引导他们用适当的方法表达出自己心中对美的情感,这一过程即创造美的过程。
如有位老师在教学《火烧云》一课时,让学生通过观看课件,品词析句及感情朗读,了解了火烧云颜色美,样子多,变化快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你还看到了什么颜色,什么样子的火烧云?它是怎么变化的?学生们纷纷举手,有的在理解书中描写火烧云颜色的词语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的词汇:黄澄澄,青幽幽,苹果绿,草莓红,半粉半紫……有的受到启发这样描述变化中的火烧云:“这时天边出现了一只老鳖,老鳖身上还有五只小鳖呢!说时快,那时慢,一只顽皮的小鳖又不知哪里去了,再看那只老鳖,转眼间又变成了一头猛烈的狮子……”学生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结合自己生活中所了解的事物从模仿到创造,更丰富了课文的内容,使他们内心中美的情感得以自然地流露和表达,受到了美的熏陶。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把握和加强学生的情感功能,对学生进行积极情感的渗透,从多方面,多角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使学生在审美活动中阅读和理解文章,在文、情、理的交融中学习知识、发展语言,从而升华美的情感,培养美的想象,激发美的发现,实现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协调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