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城市社区治理是实现有效社会管理的基础,公民参与是社会主义民主工程建设的基础。但是公民参与城市社区治理还有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在公民参与缺乏法律法规保障、缺少通畅的参与渠道、公民自身的素质也使得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效果不佳等方面,本文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以期对公民参与社区治理活动有所帮助。
【关键词】公民参与;城市社区治理
一、城市社区治理的理论基础
1.城市社区治理的内涵
城市社区治理,是以治理理论为重要原则,以城市社区中的公民、自组织、政府组织等为治理主体,通过对话、协商等方式进行处理社区的公共事务的活动过程。
2.城市社区治理的理论依据
(一)社区治理理论
社区治理理论认为,社区治理的主体包括政府及其派出机构、居民自治组织、志愿者组织、企业以及居民个人等。社区治理是为了扩大社会福利。社区治理的方式主要是民主、参与、合作。社区治理的原则主要是人本原則、民主自治原则、循序渐进和全面协调发展原则等。
(二)公众参与理论
公众参与理论涉及参与式民主理论、新公共行政理论等理论,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领域都适用。其中,参与式民主理论兴起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一理论主张的是决策应该由那些受到该决策影响的人来参与制定。这一理论强调要使公民最大限度的实现自治,并且范围应包括社会事务的其他部门。新公众参与理论则认为政府应与公民共同工作,并以实现社会公正为目标之一。
二、公民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问题分析
1.公民参与缺乏法律上的保障
目前国内和社区建设相关的法律和文件大多都是由国务院及民政部制定颁布的,这些政策和文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总揽性,但是公民在参与社区治理时需要的是更加细致规范的指导,而我国的相关法律政策正是缺乏对公民参与权利具体的内容或是参与的方式和途径加规定,同时关于公民参与社区治理时应有的奖励制度或是对非法的参与方式做出相应的惩罚等方面的规定也十分模糊。
2.公民参与缺少畅通的渠道
参与渠道的不畅通主要表现在社区组织的活动形式比较单一,常常以娱乐文化活动为主,只能吸引特定的居民群体参与,缺少针对不同的人群提供的多样化的活动。
3.公民自身因素限制参与效果
公民自身的制约因素体现在公民自身的知识储备有限,尤其是公民对政治知识掌握不足对公民参与产生较强的影响。一方面,现代的公民参与掌握一定的政治知识是行进参与的基本要求,公民在参与城市社区治理时也要运用到基本的政治知识才能对所参与的社区事务有着一定的了解与把握。另一方面,城市社区公共事务的治理也需要具有一定政治参与能力的现代公民参与其中。
三、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对策分析
1.细化法律法规
城市社区建设在我国经过多年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公民参与相关的基础制度框架也已形成,但是相关的法律法規还需细化。首先,需要有关部门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的时候结合公民的实际参与要求,对社区公民具体的参与活动如参与的内容、参与的途径和参与的程序等做出具体的规定。其次,制定具有可实施性的社区居委会直选办法细则也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因为公民对社区事务的参与权利主要也是通过参与社区选举活动实现的。
2.拓宽参与渠道
在社区治理的进程中,多半的居民在遇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寻求社区居委会的帮助。因此,要提高对居委会工作成员的资格考核制度,提高居委会的服务水平;同时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相关的保障制度,建立起优良的教育培训体系和激励机制。最后,在网络日益发达的今天,需要注重对网络平台的建设。
3.提高公民素养
提高公民的素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可支持鼓励公民学习,通过社区宣传栏、图书馆等设施在全社区内形成读书学习的氛围,提升公民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书写能力,从而赢得更多的支持。最后,公民通过不断的参与治理实践,可使自己懂得如何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并且懂得在何种情况下如何理性的选择这些方法,如通过舆论影响、集体行动和游说等方式参与社区治理。
四、小结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社区治理需要妥善进行安排,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拓宽公民参与渠道,提升公民素质迫在眉睫。当然,城市社区治理公民参与困境的化解并不能一蹴而就,在化解老问题的同时,也要解决产生的新问题。培养民主和公民精神是一项长期性的任务公民意识的改变会带来行为的改变,因此要积极培养民主和公民精神。
【参考文献】
[1]薛晓东,王灵垚,刑浩然。城市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的困境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7(4)。
[2]刘露。城市社区环境治理中的居民参与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7。
[3]涂明丽。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问题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15。
作者简介:许家(1992。12-),女,汉族,河南邓州人,硕士,西南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方向:社会保障。
【关键词】公民参与;城市社区治理
一、城市社区治理的理论基础
1.城市社区治理的内涵
城市社区治理,是以治理理论为重要原则,以城市社区中的公民、自组织、政府组织等为治理主体,通过对话、协商等方式进行处理社区的公共事务的活动过程。
2.城市社区治理的理论依据
(一)社区治理理论
社区治理理论认为,社区治理的主体包括政府及其派出机构、居民自治组织、志愿者组织、企业以及居民个人等。社区治理是为了扩大社会福利。社区治理的方式主要是民主、参与、合作。社区治理的原则主要是人本原則、民主自治原则、循序渐进和全面协调发展原则等。
(二)公众参与理论
公众参与理论涉及参与式民主理论、新公共行政理论等理论,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领域都适用。其中,参与式民主理论兴起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一理论主张的是决策应该由那些受到该决策影响的人来参与制定。这一理论强调要使公民最大限度的实现自治,并且范围应包括社会事务的其他部门。新公众参与理论则认为政府应与公民共同工作,并以实现社会公正为目标之一。
二、公民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问题分析
1.公民参与缺乏法律上的保障
目前国内和社区建设相关的法律和文件大多都是由国务院及民政部制定颁布的,这些政策和文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总揽性,但是公民在参与社区治理时需要的是更加细致规范的指导,而我国的相关法律政策正是缺乏对公民参与权利具体的内容或是参与的方式和途径加规定,同时关于公民参与社区治理时应有的奖励制度或是对非法的参与方式做出相应的惩罚等方面的规定也十分模糊。
2.公民参与缺少畅通的渠道
参与渠道的不畅通主要表现在社区组织的活动形式比较单一,常常以娱乐文化活动为主,只能吸引特定的居民群体参与,缺少针对不同的人群提供的多样化的活动。
3.公民自身因素限制参与效果
公民自身的制约因素体现在公民自身的知识储备有限,尤其是公民对政治知识掌握不足对公民参与产生较强的影响。一方面,现代的公民参与掌握一定的政治知识是行进参与的基本要求,公民在参与城市社区治理时也要运用到基本的政治知识才能对所参与的社区事务有着一定的了解与把握。另一方面,城市社区公共事务的治理也需要具有一定政治参与能力的现代公民参与其中。
三、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对策分析
1.细化法律法规
城市社区建设在我国经过多年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公民参与相关的基础制度框架也已形成,但是相关的法律法規还需细化。首先,需要有关部门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的时候结合公民的实际参与要求,对社区公民具体的参与活动如参与的内容、参与的途径和参与的程序等做出具体的规定。其次,制定具有可实施性的社区居委会直选办法细则也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因为公民对社区事务的参与权利主要也是通过参与社区选举活动实现的。
2.拓宽参与渠道
在社区治理的进程中,多半的居民在遇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寻求社区居委会的帮助。因此,要提高对居委会工作成员的资格考核制度,提高居委会的服务水平;同时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相关的保障制度,建立起优良的教育培训体系和激励机制。最后,在网络日益发达的今天,需要注重对网络平台的建设。
3.提高公民素养
提高公民的素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可支持鼓励公民学习,通过社区宣传栏、图书馆等设施在全社区内形成读书学习的氛围,提升公民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书写能力,从而赢得更多的支持。最后,公民通过不断的参与治理实践,可使自己懂得如何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并且懂得在何种情况下如何理性的选择这些方法,如通过舆论影响、集体行动和游说等方式参与社区治理。
四、小结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社区治理需要妥善进行安排,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拓宽公民参与渠道,提升公民素质迫在眉睫。当然,城市社区治理公民参与困境的化解并不能一蹴而就,在化解老问题的同时,也要解决产生的新问题。培养民主和公民精神是一项长期性的任务公民意识的改变会带来行为的改变,因此要积极培养民主和公民精神。
【参考文献】
[1]薛晓东,王灵垚,刑浩然。城市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的困境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7(4)。
[2]刘露。城市社区环境治理中的居民参与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7。
[3]涂明丽。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问题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15。
作者简介:许家(1992。12-),女,汉族,河南邓州人,硕士,西南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方向:社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