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說到蒙古草原生活,离不开长调民歌的陪伴,蒙古族长调民歌以其鲜明的游牧文化特征和独特的演唱形式,在草原民歌中独树一帜,讲述着蒙古民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艺术的感悟,是当之无愧的“草原音乐活化石”。本文对蒙古族长调民歌的起源、分部及特点进行探究,感受蒙古草原的风土人情。
关键词:蒙古族;长调民歌;特点
一、蒙古族长调民歌的起源
蒙古族长调民歌在蒙古语中被称为“乌日图道”,意为长歌,其歌词一般字少腔长,分为上、下各两句,内容多为咏颂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湖泊等,擅长叙事和抒情,表达高亢悠远、舒缓自由之情。早在2005年11月,蒙古族长调民歌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蒙古族长调民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以前,蒙古族的祖先由额尔古纳河山林地区向蒙古高原迁徙,生产方式亦有所转变,由原来的狩猎业转变为畜牧业,长调民歌这一音乐形式就在这个时候发展起来。与结构方整的狩猎歌曲不同,蒙古音乐抒情性较强,尤其是长调集中体现了蒙古族游牧文化的特色,与蒙古民族的历史、宗教、语言、文学、风俗习惯等联系在一起,贯穿于蒙古族全部社会生活中。其题材种类也是多元化的,牧歌、思乡曲、赞歌、酒歌、婚礼歌等屡见不鲜。
蒙古族长调民歌的发展经历了山林狩猎音乐、草原游牧音乐、亦农亦牧音乐三个历史发展时期。山林狩猎音乐风格以结构短小、音调简洁、节奏明快为显著特点,注重叙述性和歌舞表达,例如至今还在民间流传的《追猎斗智歌》、《白海青舞》。由于蒙古族人民生产方式的转变,其音乐风格也由狩猎时期的短调民歌向长调民歌风格演变,这一时期的蒙古族音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由简至繁、由低到高的过程,既保留了狩猎时期音乐风格,又逐步形成了长调风格。从公元7世纪到公元17世纪,长调民歌不断继承和创新,在蒙古族整体音乐文化风格中占据主导地位。大约自公元18世纪以后,随着北方草原与中原内地历史文化生活的交流进一步加强,各民族融合成为新时代发展特色,中原地区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也渗透到草原,在这样文化交流的背景下,蒙古族长调民歌又得到了新发展,蒙古族音乐进入到亦农亦牧音乐时期,其音乐风格可以概括为:短调民歌重获新生快速发展,长调民歌保持特色更加成熟。
二、蒙古族长调民歌的分布
蒙古族向来多以游牧为生产生活方式,加之生存环境地广人稀,使他们对生活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和表达方式,一首马头琴民间独奏《走马》,给人以庄严肃穆、排山倒海、辉煌壮丽的气势;再比如《辽阔的草原》虽然曲式结构简洁,只有上下两个对偶乐句旋律,但却热情奔放、辽阔壮美,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诸如此类,长调民歌无刻不体现着蒙古民族的生活与爱的本质和内涵,
蒙古部落的分布以我国北方的锡林郭勒草原为中心,东连科尔沁草原、昭乌达草原和呼伦贝尔草原,西接鄂尔多斯高原、阿拉善大漠,以及青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的蒙古族聚居地区,北邻蒙古国,形成一个巨大的马蹄形分布格局,而蒙古族长调民歌的分布也是基于此。自13世纪中叶以来, 锡林郭勒草原以其水草丰美的牧业和优良的畜牧业发展,草原文化发展水平已有一定基础,长调民歌在这里广为流传。特别是元朝以后,锡林郭勒草原作为元朝国都所在地,一度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宫廷音乐应运而生并对民间音乐产生深远影响,其长调民歌以婉转缠绵、深沉内在、华丽典雅为显著风格特征,哈扎布善于运用“诺古拉”唱法,是锡林郭勒草原长调流派的代表人物。时至今日,长调宫廷歌曲以及“潮尔”合唱等宫廷音乐形式依然在锡林郭勒草原上广为传唱。内蒙古东部的呼伦贝尔草原是长调民歌分布的又一重要地区,其风格特色高亢明丽、热情奔放,代表人物比如宝音德力格尔,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率先在国际声乐比赛中获得金奖,为祖国和民族赢得了荣誉。
三、蒙古族长调民歌的特点
蒙古族民歌节奏自由、声音宏大、装饰细腻,高亢悠扬,具有较强的抒情性和朗诵性,内容非常豐富生动,很好的刻画了蒙古社会的风土人情,有描写爱情和嫁娶的,有赞颂骏马、草原、山川、河流的,有赞颂草原英雄的。长调民歌很好的继承了蒙古音乐的风格特色,声音高亮悠长、曲调亲切、沁人心脾,其歌词注重写景又善于抒情,体现了有蒙古民族对草原和家乡的热爱,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完美统一。蒙古牧歌的节奏一般是舒缓自由的,上行乐句一般悠长徐缓,下行乐句一般活泼跳跃,采用三连音节奏,这样“密-疏-更密-疏”的节奏,形成绚丽的华彩乐章。
长调民歌是反映蒙古族游牧生活的牧歌形式载体,用蒙古语来演唱长调民歌,配合独特细腻的颤音装饰,节奏舒缓自由,气息宽广,情感深沉。例如锡林郭勒草原上流行的《小黄马》、《走马》,声音嘹亮悠长;阿拉善地区流行的长调民歌《富饶辽阔的阿拉善》,节奏舒缓自由;科尔沁草原民歌多以抒情为主,代表作有《思乡曲》、《威风矫健的马》;再比如昭乌达草原的《翠玲》、《孟阳》等。长调民歌的长音可以根据演唱者情绪自由延长,衬词一般有“嗒咿”、“咿呦”、“啊哈辉咿”等,衬词灵活,从旋律风格和唱腔上来看,蒙古族长调民歌具有高亢辽阔、豪爽粗放的草原民歌特色。
古老的宴歌《六十个美》,仅在一首淳朴的乐段中就歌唱出60个美的事物:草原土地、青春生命、骏马牛羊、鲜花流水、阳光山川、山河湖泊、蓝天白云、候鸟鸿雁、明月繁星、琴弦歌声、父母恩情、兄弟情义、尊老爱幼、太平盛世……这首歌简直是一本让人拍案叫绝的音乐和美学教科书,其教育和艺术价值是不可言喻的。其实北方游牧民族除了粗犷豪放的外在性格,也具有善良多忧的内在品质,恰似阴阳互补,长调民歌把蒙古族的智慧和其心灵深处的感受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结语
蒙古族长调民歌是流淌在蒙古族人血液里的音乐,是民族标志,蒙古长调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它是离自然最近的音乐,或者可以说是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精神,你可以不动蒙语,但却无法不被蒙古族长调所动容。蒙古族长调民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堪称蒙古族音乐的“活化石”。文章最后,我宣扬要注重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使蒙古族长调这一“瑰宝”深刻、长远的流传下去。
参考文献:
[1] 乌兰杰.蒙古族音乐史[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2.
[2] 刘一占.民族艺术审美[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13(4).
[3] 朝鲁.蒙古族长调牧歌研究[M].呼和浩特: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14.
[4] 李宝珠,木兰.各族民间歌曲选[C].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13.
关键词:蒙古族;长调民歌;特点
一、蒙古族长调民歌的起源
蒙古族长调民歌在蒙古语中被称为“乌日图道”,意为长歌,其歌词一般字少腔长,分为上、下各两句,内容多为咏颂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湖泊等,擅长叙事和抒情,表达高亢悠远、舒缓自由之情。早在2005年11月,蒙古族长调民歌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蒙古族长调民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以前,蒙古族的祖先由额尔古纳河山林地区向蒙古高原迁徙,生产方式亦有所转变,由原来的狩猎业转变为畜牧业,长调民歌这一音乐形式就在这个时候发展起来。与结构方整的狩猎歌曲不同,蒙古音乐抒情性较强,尤其是长调集中体现了蒙古族游牧文化的特色,与蒙古民族的历史、宗教、语言、文学、风俗习惯等联系在一起,贯穿于蒙古族全部社会生活中。其题材种类也是多元化的,牧歌、思乡曲、赞歌、酒歌、婚礼歌等屡见不鲜。
蒙古族长调民歌的发展经历了山林狩猎音乐、草原游牧音乐、亦农亦牧音乐三个历史发展时期。山林狩猎音乐风格以结构短小、音调简洁、节奏明快为显著特点,注重叙述性和歌舞表达,例如至今还在民间流传的《追猎斗智歌》、《白海青舞》。由于蒙古族人民生产方式的转变,其音乐风格也由狩猎时期的短调民歌向长调民歌风格演变,这一时期的蒙古族音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由简至繁、由低到高的过程,既保留了狩猎时期音乐风格,又逐步形成了长调风格。从公元7世纪到公元17世纪,长调民歌不断继承和创新,在蒙古族整体音乐文化风格中占据主导地位。大约自公元18世纪以后,随着北方草原与中原内地历史文化生活的交流进一步加强,各民族融合成为新时代发展特色,中原地区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也渗透到草原,在这样文化交流的背景下,蒙古族长调民歌又得到了新发展,蒙古族音乐进入到亦农亦牧音乐时期,其音乐风格可以概括为:短调民歌重获新生快速发展,长调民歌保持特色更加成熟。
二、蒙古族长调民歌的分布
蒙古族向来多以游牧为生产生活方式,加之生存环境地广人稀,使他们对生活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和表达方式,一首马头琴民间独奏《走马》,给人以庄严肃穆、排山倒海、辉煌壮丽的气势;再比如《辽阔的草原》虽然曲式结构简洁,只有上下两个对偶乐句旋律,但却热情奔放、辽阔壮美,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诸如此类,长调民歌无刻不体现着蒙古民族的生活与爱的本质和内涵,
蒙古部落的分布以我国北方的锡林郭勒草原为中心,东连科尔沁草原、昭乌达草原和呼伦贝尔草原,西接鄂尔多斯高原、阿拉善大漠,以及青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的蒙古族聚居地区,北邻蒙古国,形成一个巨大的马蹄形分布格局,而蒙古族长调民歌的分布也是基于此。自13世纪中叶以来, 锡林郭勒草原以其水草丰美的牧业和优良的畜牧业发展,草原文化发展水平已有一定基础,长调民歌在这里广为流传。特别是元朝以后,锡林郭勒草原作为元朝国都所在地,一度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宫廷音乐应运而生并对民间音乐产生深远影响,其长调民歌以婉转缠绵、深沉内在、华丽典雅为显著风格特征,哈扎布善于运用“诺古拉”唱法,是锡林郭勒草原长调流派的代表人物。时至今日,长调宫廷歌曲以及“潮尔”合唱等宫廷音乐形式依然在锡林郭勒草原上广为传唱。内蒙古东部的呼伦贝尔草原是长调民歌分布的又一重要地区,其风格特色高亢明丽、热情奔放,代表人物比如宝音德力格尔,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率先在国际声乐比赛中获得金奖,为祖国和民族赢得了荣誉。
三、蒙古族长调民歌的特点
蒙古族民歌节奏自由、声音宏大、装饰细腻,高亢悠扬,具有较强的抒情性和朗诵性,内容非常豐富生动,很好的刻画了蒙古社会的风土人情,有描写爱情和嫁娶的,有赞颂骏马、草原、山川、河流的,有赞颂草原英雄的。长调民歌很好的继承了蒙古音乐的风格特色,声音高亮悠长、曲调亲切、沁人心脾,其歌词注重写景又善于抒情,体现了有蒙古民族对草原和家乡的热爱,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完美统一。蒙古牧歌的节奏一般是舒缓自由的,上行乐句一般悠长徐缓,下行乐句一般活泼跳跃,采用三连音节奏,这样“密-疏-更密-疏”的节奏,形成绚丽的华彩乐章。
长调民歌是反映蒙古族游牧生活的牧歌形式载体,用蒙古语来演唱长调民歌,配合独特细腻的颤音装饰,节奏舒缓自由,气息宽广,情感深沉。例如锡林郭勒草原上流行的《小黄马》、《走马》,声音嘹亮悠长;阿拉善地区流行的长调民歌《富饶辽阔的阿拉善》,节奏舒缓自由;科尔沁草原民歌多以抒情为主,代表作有《思乡曲》、《威风矫健的马》;再比如昭乌达草原的《翠玲》、《孟阳》等。长调民歌的长音可以根据演唱者情绪自由延长,衬词一般有“嗒咿”、“咿呦”、“啊哈辉咿”等,衬词灵活,从旋律风格和唱腔上来看,蒙古族长调民歌具有高亢辽阔、豪爽粗放的草原民歌特色。
古老的宴歌《六十个美》,仅在一首淳朴的乐段中就歌唱出60个美的事物:草原土地、青春生命、骏马牛羊、鲜花流水、阳光山川、山河湖泊、蓝天白云、候鸟鸿雁、明月繁星、琴弦歌声、父母恩情、兄弟情义、尊老爱幼、太平盛世……这首歌简直是一本让人拍案叫绝的音乐和美学教科书,其教育和艺术价值是不可言喻的。其实北方游牧民族除了粗犷豪放的外在性格,也具有善良多忧的内在品质,恰似阴阳互补,长调民歌把蒙古族的智慧和其心灵深处的感受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结语
蒙古族长调民歌是流淌在蒙古族人血液里的音乐,是民族标志,蒙古长调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它是离自然最近的音乐,或者可以说是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精神,你可以不动蒙语,但却无法不被蒙古族长调所动容。蒙古族长调民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堪称蒙古族音乐的“活化石”。文章最后,我宣扬要注重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使蒙古族长调这一“瑰宝”深刻、长远的流传下去。
参考文献:
[1] 乌兰杰.蒙古族音乐史[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2.
[2] 刘一占.民族艺术审美[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13(4).
[3] 朝鲁.蒙古族长调牧歌研究[M].呼和浩特: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14.
[4] 李宝珠,木兰.各族民间歌曲选[C].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