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随父亲去“串联”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nDo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是1966年的冬天,“文化大革命”进行了将近半年。我1965年升入高中,一年以后便“停课闹革命”。我因家庭出身不甚过硬,父亲王子淦曾在上海八仙桥为养家糊口摆过几天鞋样摊,核算资产为五角七分,被政府定性为“小业主”成分,便没有资格成为红卫兵,只能参加一个伪红卫兵组织——红旗兵,整天在学校瞎逛凑热闹,同二流子无异。
  父亲王子淦在单位(上海工艺美术研究室,现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前身)里也早不能安心钻研他的剪纸艺术,虽每天上班,想必日子也很不好过。一天回家,父亲对我说,他们几个同事商议好准备一起出去串联(“串联”是“文革”时的一个专用名词,即号召革命群众到全国各地去传播革命精神,输出造反行动,沿途政府要给予方便,除了飞机以外,所有的交通工具对“串联”一律免收费用)。父亲说想带我一起去。见我犹豫,母亲也来帮腔,认为可以同父亲有个照应(其时父亲不到50岁,正属壮年)。于是说定了第二天一清早在松江某地集合。
  我是万没有想到,一生老实厚道的父亲竟然对我撒了一个弥天大谎。第二天凌晨赶到松江,谎言不攻而破。哪里有什么同行的同事,空旷的公路上,寒风凛冽,万物凋零,只有我们父子两人,四目相对,恍惚间瞅见父亲向我投来诡谲的一笑。
  父亲用他敦厚温暖的大手,牵着我迈出了西行“串联”的第一步。
  父亲说,我们到南京去。我不可能有异议。父亲对一切早有筹划。而我,从未远离过家门,因此目的地在哪里对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满足了一个懵懂少年对外部世界的期望。
  后来我知道,从上海到南京约有300多公里的路程,可谓漫漫长途。好在沪宁一带历来富庶,沿途多的是江南小镇,名胜古迹。如果换作现在,那应该是一次多么心旷神怡的旅行啊。有亲情,有父爱,有湖光山色,有美味小吃……可在那革命年代,一路上都是肃杀之气,满眼是大字报、高帽子、红袖章、绿军装,满耳是口号声、语录声……
  我们大约走了8天到了镇江,由镇江到南京则搭乘了汽车。时隔50多年,一路上的行走跋涉,饮食起居,风土人情,趣闻轶事已十分模糊。只记得随身带了一条毛毯,军绿色的,还有只铝制的仿军用水壶,并不保温。是不是还带了干粮,是不是备有换洗衣物等,完全没有印象。
  我们是北上,应该沿着现在的104国道。父子俩一路奮力前行,顶着凛冽的北风,好像并不怎么交谈。只是在落脚投宿后,父亲才会同我讲一些当地的典故。记得在丹阳那天,父亲兴致特别高,不但带我去逛了大街,甚至还买了一包牛肉让我品尝,至今还记得那时的惊喜和牛肉的美味。粉红色的牛肉,区区几片,薄如蝉翼,嚼在口中,两颊生香。
  除了目的地南京逗留了有四五天外,其余地方都仅投宿一晚而已。第一天路最多,落脚在安亭附近的陆家浜镇,然后依次为苏州、望亭、无锡、常州、奔牛、丹阳和镇江。当时没有想到,数年之后我会在无锡工作、安家,30多年奔波在这条线上,直至退休重返上海。
  根据指令,“串联”人员均由当地免费接待。所以沿途不论县市还是小镇、街道都设有接待站,地点大多选在当地学校,也有借用旅馆的。记得第一天在陆家浜,面对接待人员的盘问,父亲竟然掏出来一张介绍信,证明乃师傅带徒弟出来“串联”。父亲说:“一路上人都走散了,只剩下一个徒弟还留在身边,是一个听话有孝心的好孩子。”我愕然。
  这次“串联”连去带回,总有半个月之久。似乎十分顺利。记不得有什么风雨交加或头痛脑热。只是我的脚上起过两个大泡,晶莹透亮,父亲用针将其刺透,使血水流尽,第二天便复原如初。那时在我的眼里,父亲真是无事不晓,无事不能。仅这挑水泡一项,便使我日后受用不小,尤其是到东北下乡以后。
  在无锡停留的一天,父亲带我去走访了一个老友,已记不清是谁了。前一个时期,看到大哥一篇回忆父亲的剪纸师父武万恒的文章,猜想无锡那位是不是武万恒先生的女儿,一位颇具名气的京剧花旦演员,因革命运动的缘故而闲居在家。不过到了南京以后,父亲陆陆续续带我去串了好几个门,好像也与武万恒先生有关,具体是些什么人,一点印象都没有了。我常想,什么是历史,历史就是记忆。没有了记忆,便没有了历史。看来要抹杀历史的最好方法,就是改变甚至抹掉人的记忆。
  今天我已是70高龄。我们4个子女,父亲母亲均是疼爱有加,并不厚此薄彼。当然,我们禀赋各异,承受父母的期望也各有不同。但是50多年前,能与父亲同行串联,半个多月如影随形,这份独得的父爱是其他兄弟妹妹未曾享受到的,是父母亲赠予我的特殊财富。所以,写这篇小文,以追忆天国的父亲母亲,以感激他们的无限恩泽!
  (作者为工艺美术特级大师、剪纸艺术家王子淦之子)责任编辑 崖丽娟 王岚
其他文献
摘 要 国铁企业年鉴真实完整地记述铁路行业(企业)年度情况资料,是国铁企业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铁路改革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提升年鉴编纂质量,本文通过总结编纂经验、分析存在问题,从年鉴理论学习研究、年鉴编纂规范贯彻落实、具体操作改进创新等方面,提出正确认识、把握和处理年鉴的12个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应影响的重点关系。   关键词 国铁企业 年鉴 编纂质量   国铁企业年鉴是
期刊
摘要:1900年义和团运动期间,俄、日等国试图利用危机从中国攫取土地,美国由于其主张“门户开放”政策,被视为对中国最没有领土野心的国家。然而,通过对该时期美国国家档案馆藏外交与军事档案的挖掘考查可以发现,就在倡导维护中国的领土与主权完整的同时,美国也曾觊觎过中国的领土,努力想要重新获得天津美租界,建立鼓浪屿公共租界,并在中国占领一个海军基地。上至美国总统、国务院、陆海军,下至美国驻华公使、领事等,
期刊
摘 要 1939年至1940年间,侵华日军宣抚班在华北地区的沦陷区内开展了大规模的“教化”活动。针对不同的目标群体,宣抚班以宣传“中日亲善”思想和维护“新东亚秩序”为目标,先后开展了“基础教育恢复”“社会教育”“青少年教育”“宗教工作”“特殊工作”等多个方面的活动,妄图在思想上彻底征服中国。本文以华北地区宣抚班“教化”工作报告为线索,全面揭示其“教化”活动内容,分析其殖民宣传特征及根本目的。  
期刊
摘 要 監司人事改革是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期政治改革的重要内容。为能任命合意的监司,王安石通过在官员差遣上加“权”或“权发遣”的方式,降低了监司任用人员的资序要求,扩大了监司选用人员的范围。从首批常平官的履历可以看出,熙丰时期“权发遣”制度普遍推行,大批“年少资浅”的官员因此得以升任监司。王安石这一举措实现了监司队伍的更新,刺激了官员之间的竞争,为新法迅速而有力地推行提供了重要支撑。   关键词 王
期刊
摘 要 司马光家训非常重视家庭美德教育。在其“正家而天下定”的家庭美德教育目的指导下,司马光把“治家莫如礼”作为家庭美德建设的核心;把德教为先、教子义方,父慈子孝、爱而不溺,约束心性、崇俭戒奢,蒙以养正、诗书传家等作为家庭美德教育内容。其家庭美德教育具有注重儒家思想熏陶、强调以惩罚辅助家庭教化、家长要率先垂范和将“圣贤”人格作为立家的人格范式等特点。司马光家庭美德教育思想的启示是:进行家庭建设要注
期刊
摘 要 日本入唐僧早已为学界注意,但较少有人从旅行视角考察其活动。通过研究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可以发现,入唐僧在使团中的实际地位不高,仅为附庸而已。在其游历过程中,公验和过所是必备品;口头询问和参看“候子”是确认方位与里程的普遍方式,实体地图并未发挥作用;驿驴和船只是其主要交通工具;寺院和民居则为主要寄宿地,偶有馆驿破格接纳。日本入唐僧的中国行存在着由使团活动的从属到自主精神巡礼的转变,对入唐
期刊
近代以来 ,中国社会一直处于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之中。西方炮舰迫使中国门户开放,按李鸿章的说法,那是“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近代中国在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尽管已是独立自强的社会主义大国,可是仍然需要应对剧烈动荡的世界局势和国内社会发展的挑战,所以变革始终是时代的主旋律。  由于传统社会的衰败和崩塌,中国曾经被动地纳入了以西方资本主义为中心的世界
期刊
摘 要: 被中国人称作佛郎机的葡萄牙、西班牙、法兰西,是新航路开辟后与明清中国相继交往、互动不断的三个标志性西方大国。但与历史上以大秦为代表的较为正面的西方印象相比,明清之际的三个佛郎机国却给中国人留下相当深刻的负面印象。这主要表现为体貌怪异的白番印象、凶狡桀骜的强番印象、横行海上的好战印象、掠食小儿的食人番印象和四处扩张的侵略者印象。随着明清中国对天主教负面认知的日益固化,以及佛郎机与传教士、天
期刊
摘要: 有辽一代,在诸多手工业及建筑行业中,均有大量的工匠存在。出土石刻文字表明,辽朝工匠的类别,除了人数较多的“木匠”“石匠”外,还有诸如“砌匠”“铁匠”“瓦匠”“锻匠”“贴金匠”“画匠”等等。辽朝政府对工匠的管理至少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各类工匠“作头”管理,二是建筑行业各部门“提点”“勾当”类官员管理,三是手工业大类行业“使”“都监”等官员管理。少量石刻文字资料显示,辽朝初年应仿唐制,中央设有“
期刊
我在“文革”中改行从事自然科学研究。为响应毛泽东研究“四大起源”的号召,探求天体起源、地球起源、生命起源、人类起源,1978年初,中国科学院筹办《自然辩证法研究》月刊时便把我借调了过去,住在科学会堂周边的北京友谊宾馆里。  邓小平伸出两根指头  当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召开,领导吩咐我参与编写与会专家的发言简报。这样,我得以接触到老一辈科学家。有些科学家是第一次见面,他们即使看到我的胸卡,也不愿多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