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类语言除了事实表征外,还存在非事实表征。对于运动事件,亦有事实表征与非事实表征,非事实表征可称之为虚构运动,虚构运动在语言中的表征存在许多共性与些许差异。运动事件包含运动主体、运动、路径、背景等四个语义要素,虚构运动事件亦如此。研究表明,壮、汉、英三种语言在表征虚构运动时在这四个语义要素方面彰显许多共性与一些异性;虚构运动的语言表征具有主观性、抽象性、意向性和隐喻性等认知特性,表明人类语言的认知机制具有体验性与具身性等特点。
【关键词】虚构运动;壮语;认知特性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用表示动态的词汇或表达来表征或描述静态事物,将静态事物描述成可运动的,即非真实运动,或称虚构运动(fictive motion)。不同的语言在表征这些静态事物时采用不同的词汇或表征方式,这种对非真实现象的认知表征是认知组织“系统交叉”(overlapping systems)模型的一个具体表现形式,表明不同认知系统在构建感知、概念或其他认知表征时存在异与同。这种表征形式、认知模型在不同语言中是否具有普遍性、是否存在异同,值得进一步探讨。
一、虚构运动的缘起及其相关研究
Talmy认为,虚构运动是“以动态事物为基本参照点的结构来系统而广泛地描述静态场景的语言现象”,是以运动形式来描写静止状态,即“以动写静”。[1]Talmy根据运动路径特点将虚构运动分为散射型(emanation)、模式路径型(pattern paths)、相对框架运动型(frame-relative motion)、显现路径型(advent paths)、接近路径型(access paths)与共同延展路径型(coextension paths)等六种类型。[2]其中“共同延展路径型”运动在Talmy早期作品中称之为“虚拟运动”或“虚拟位移”,也有学者称之为“延伸运动”(extension)、抽象运动(abstract motion)和主观运动(subjective motion)。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虚构运动进行了研究,如Teenie Matlock[3],Langacker[4],Suzanne Kemmer[5],李秋杨[6]、钟书能、黄瑞芳等。还有学者对比不同语言在表征虚构运动时的异同,如Matsumoto[7]对比英、日语;Rojo、Valenzuela[8]对比英语与西班牙语;李秋杨
【关键词】虚构运动;壮语;认知特性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用表示动态的词汇或表达来表征或描述静态事物,将静态事物描述成可运动的,即非真实运动,或称虚构运动(fictive motion)。不同的语言在表征这些静态事物时采用不同的词汇或表征方式,这种对非真实现象的认知表征是认知组织“系统交叉”(overlapping systems)模型的一个具体表现形式,表明不同认知系统在构建感知、概念或其他认知表征时存在异与同。这种表征形式、认知模型在不同语言中是否具有普遍性、是否存在异同,值得进一步探讨。
一、虚构运动的缘起及其相关研究
Talmy认为,虚构运动是“以动态事物为基本参照点的结构来系统而广泛地描述静态场景的语言现象”,是以运动形式来描写静止状态,即“以动写静”。[1]Talmy根据运动路径特点将虚构运动分为散射型(emanation)、模式路径型(pattern paths)、相对框架运动型(frame-relative motion)、显现路径型(advent paths)、接近路径型(access paths)与共同延展路径型(coextension paths)等六种类型。[2]其中“共同延展路径型”运动在Talmy早期作品中称之为“虚拟运动”或“虚拟位移”,也有学者称之为“延伸运动”(extension)、抽象运动(abstract motion)和主观运动(subjective motion)。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虚构运动进行了研究,如Teenie Matlock[3],Langacker[4],Suzanne Kemmer[5],李秋杨[6]、钟书能、黄瑞芳等。还有学者对比不同语言在表征虚构运动时的异同,如Matsumoto[7]对比英、日语;Rojo、Valenzuela[8]对比英语与西班牙语;李秋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