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能“吸住”人体吗?

来源 :物理教学探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ruir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听人们有这种说法:触电时人被“吸”住了,手才会抽不开。实际中的这个说法正确吗?
  我们知道,不论是否存在电流,在一般情况下,导线中、电器中的正、负电荷的电量是相等的,对外的静电作用会相互抵消。即使局部地方偶尔出现少许正、负电荷不相等,其静电引力也是微不足道的。
  那么,人触电时,为什么有时不能把手抽回来?是触电者不想抽回来,还是触电者被“吸”住了抽不回来?对这一问题要用电流的生理效应来解释。
  人触电时,由于电流的刺激,手或身体会由痉挛到麻痹。即使大脑发出抽回手的指令,无奈手已无法执行这一指令了。这是因为电流通过人体不同的部位,刺激该处神经,导致肌肉往不同方向收缩的结果。动物和人的神经受到强烈刺激时,在刺激下肌肉的收缩往往是无意识的,而且是顺着方便的方向动作。调查表明,绝大多数触电死亡者,都是手心或手指与掌心的同侧部位触电。刚触电时,手因为条件反射而弯曲,而弯曲的方向恰使手不自觉的握住了导线。这样,就加长了触电的时间,手很快的痉挛以致麻痹。这时即使想松开手指、抽回手臂,也已不可能,就像真的被“吸“住了一样。若触电的时间再长一点,人的中枢神经都会麻痹,此时更无法抽手了。这些过程一般只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已发生。
  如手的背面触电,对一般的居民电,则不容易导致死亡。有经验的电工为了判断用电器是否漏电而手边又无验电笔,有时就用食指指甲一面去轻触用电器外壳。若漏电,则食指将因条件反射方向而弯曲,弯曲的方向又恰好是脱离用电器的方向。这样,触电的时间很短,不致有危险。
  当然,电压很高时,这样做也会有生命危险。
其他文献
题目 将一个实心物体先后投入到足量的水和酒精中,物体静止后,所受的浮力分别为6N和5N,则物体的密度是多少?(ρ酒精=0.8×103kg/m3,g取10N/kg)  分析 根据ρ=m/V,要求物体的密度,应先求出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如果物体在液体中漂浮或悬浮,根据二力平衡:F浮=G,从浮力的大小可知道重力,根据m=G/g,便可求出物体的质量m; 如果物体在液体中被浸没,V排=V物,物体的体积可
从开动的车上跳下来,要向前跳才安全吗?这个问题,无论你把它向什么人提出,一定会得到相同的答案,“根据惯性定律,是应该向前跳的”。但是,你不妨请他把这个道理说得更详细些,问他:惯性对于这个问题究竟起着什么作用?我们可以预言,这位朋友会肯定地滔滔不绝地开始叙述;但是,只要你不去打断他的话,他很快自己也会迷惑起来,他的结论竟是:由于惯性的存在,下车的时候要向后跳才会更安全!  事实上,惯性在这个问题上
如果有人告诉你,有一种像头发丝那样细的金属丝,能够吊起一辆小型的汽车,你相信吗?  确实,我们目前用的铜丝、铁丝和钢丝,是不能胜任的。例如,在常温下横截面积是1mm2的铜丝,最多只能承担50kg,同样粗细的高强度钢丝,最多只能承担160kg,多了也要被拉断。  难道这是无法逾越的极限吗?不,决非如此。  根据X射线衍射等实验分析结果,我们知道金属材料都是以结晶状态存在的,而每个晶体的内部是由
在波数域应用重力归一化总梯度及相位法研究了4种典型的台阶模型,讨论了GH场等值线和相位曲线与台阶断面的对应关系;应用该方法对大庆探区外围丹青河林场—道台桥剖面(简称DB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作为人机交互的信息载体,在计算机领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现今在高校中的教学却陷入了误区,如何把握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的精髓--算法设计在教学中的定位
关于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以下简称"事务所")在内部治理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人们已多有论述,但这些论述大多是从现象到现象,缺乏理论的抽象,难以形成一个用于分析的框架.无论何种
环境污染作为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已经困扰了人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随着环境破坏造成的危害越来越严重,人类越来越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明提出了“具有关心、保
对HEVORF2 (HumanHepatitisEopenreadingframe)重组菌菌种进行稳定性研究并将其表达的融合蛋白用于酶标试剂。将重组菌种传 10 0代次 ,每隔 10代取样检测蛋白表达、质粒性状
随着世界能源消耗的不断增加和能源危机的不断加剧,科学家们正在努力寻找新的能源开发途径,以便作为未来能耗的补充。现在除了正在使用的煤炭、石油、核裂变和核聚变发电以外,科学家们正在努力开发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磁流体发电、水力发电等。同学们,你知道吗?当今世界除了上述我们比较熟悉的水力发电、火力发电、风力发电和核能发电以外,科学家们还另辟蹊径,研究和开发了其它一些奇妙的发电方式呢!  (1)空气发电
李嫂把一只地瓜种在玻璃罐里,块茎大半外露,茎上瓜叶舒展着绿意,微信传照而来,赞而叹之:这地瓜也能整成盆景啊!就不禁浮想联翩起来。查地瓜的洋学名叫甘薯,原产于南美洲,据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