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雨你无瓜”相继出现在人们的各种社交空间之中,一时间成为又一大网络热词。“雨你无瓜”在短视频的带动下急速传播,在一次次传播和网络空间的互动中拥有着全新的语言符号意义。从“雨你无关”的衍生意义中我们看到了解构、狂欢等网络亚文化的特征。本文从传播和符号视角分析“雨你无关”,探究其走红之因。
关键词:“雨你无瓜”;符号;网络互动;亚文化
5月4日,B站上用户注册名为up主吴木木-的一条剪辑视频以200多万的播放量捧红了一个网络热词——“雨你无瓜”。一时间,抖音评论、视频弹幕、网络话题全是“雨女无瓜”。这个词来源于2018年播出的真人版科幻电视剧《巴拉啦小魔仙》,“雨女无瓜”出自高冷人设的男主角游乐王子之口。魔仙小蓝问游乐王子为什么老是戴着面具,游乐王子一脸高傲地说出四个字:“与(雨)你(女)无关(瓜)”。因为游乐王子说话的语音问题,所以“与你无关”听起来更像是“雨女无瓜”,一时间风靡网络。
一、短视频助攻“雨你无瓜”的病毒式传播
“雨你无瓜”出自电视剧《巴拉啦小魔仙》,这部电视剧早在11年前就已播出,现在在社交网络上多次被重新提及甚至爆红网络,原因之一在于短视频的病毒式传播。现如今,短视频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机,各类短视频平台陆续出现,短视频以其轻量直观的传播容量吸引着新媒体时代下人们碎片化的注意力,并且以制作简单便捷、传播灵活快速的传播特点受到人们的极大欢迎。[1]
荧屏前受众早已习惯电视剧中的演员专业、规范的发音,当出现“口胡”(指不规范、语调奇怪的发音)时总会吸引众多的注意力,特别当其出自于高冷人设的男主角之口时,反差巨大,让人印象深刻,当注册名为up主吴木木-将剪辑好的视频发布在B站上,短视频自由灵活的转发方式引发人们传播此条视频的热潮。再加上短视频零制作门槛的特点引起网民创作此类视频的热情,所以随即在各类短视频平台上出现关键词“雨你有关”的各类自创小视频,“雨你无瓜”瞬间在网络空间爆红。
二、所指转移,“雨你无瓜”成为另一种语言符号
前文说到“雨你无瓜”其实是“与你无关”的意思,因其电视剧中人物的发音问题,“与你无关”听起来就是“雨你无瓜”。索绪尔说,每一个语言上的符号都可以人为地分为能指部分和所指部分,能指部分是指音响形象,所指部分是符号引起我们大脑中的联想。[2]在“雨你无瓜”走红之前,其能指部分就是可以展现这个文字的表达方式,比如笔墨或者电子屏幕等。现在,“雨你无瓜”的能指层面分别是播放出来的电视剧和在各类社交空间的二次创作,比如表情包、网络文本、网络短视频。“雨你无瓜”这四个字所指就是人类大脑中可以学习到的四个文字,因此从“雨你无瓜”本身来说并无实质意义。
罗兰·巴特认为当能指指向新的所指时就创造了神话[3]。本来无任何实质性的意义四个字,在新的语境下成为了“与你无关”意义的代表。由不规范的口音引发出网络病毒式传播,在次次传播中,能指与所指反差巨大,“雨你无瓜”就扩展出语言上的意义。于是“雨你无瓜”就跳脱成为另一种语言上的符号,走入人们的视野,为人们所广泛使用。
三、“雨你无瓜”的意义来源于网络空间的互动
布鲁默认为,人类赋予事物的意义来源于社会互动,换而言之,人类是通过社会互动达成对事物共同意义的认知。网络空间人类创造的除了现实空间的一个新的场域。在网络空间中,人们进行着与现实不同的交流和互动活动。所以在网络空间中,人类照样可以进行社会互动,达成对事物的共同意义的认知。而模仿是网络互动的类型之一。
一开始,人们并不是都知道“雨你无瓜”这个词具体意义,然而,进入虚拟的网络社区必须以此为敲门砖,因而引发了网民的模仿行为,通过表情包的使用,短视频的传播等形式复读机般的使用“雨你无瓜”。互通场域对“雨女无瓜”的使用进行了社会互动,产生了共鸣,“雨女无瓜”的网络共通意义最终形成。就在使用者的群体的无意识中,“雨你无瓜”的亚文化意义得以拓展和传播在整个网络空间。
四、解构、恶搞和身份认同网络亚文化的狂欢
“雨你无瓜”充满了“反抗”和“解构”色彩,契合青年网络使用群体表达特征,成为其情绪宣泄的出口。在当今的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青年群体面临升学、工作、婚恋的压力,在这种社会环境下,“雨你无瓜”的出现吸引青年人的注意力,片段式的解救了青年人的情绪压力,因而爆红网络。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雨你无瓜”体现了青年群体对社会规制的“结构”与反抗,具有引发集体无力和焦虑的作用,这种焦虑和情绪的释放成为了一种网络狂欢。
“雨女无瓜”体现出网络恶搞的特征,在不断的恶搞中二次赋予其新的意义。网络恶搞最大的作用就是把本来无意义的行为变成有意义的创作活动,又或者是断章取义地改变其原有的意义,赋予其新的内涵。受众通过把本无意义的“雨女无瓜”作为适用性极强的“与你无关”的代名词,并在网络上广泛使用便是一場宣泄情感、释放压力的网络狂欢,最终完成了亚文化意义的二次赋予。
注释
[1]陆佳楠.新媒体环境下短视频内容的发展与创新研究[J].传媒论坛,2019,2(15):46.
[2]孔娅妮.基于符号学理论的电视广告研究[D].兰州大学,2013.
[3]<法>罗兰·巴特.符号学原理:结构主义文学理论文选[M].北京:三联店,1988.
参考文献
[1]《符号互动论视野下“蓝瘦香菇”流行机制研究》,姚尧
[2]《我国青年亚文化的历史演进》,闫翠娟.
[3]《互联网公共空间中青年文化的话语生产-基于青年网络流行语的一项研究》,王琦.
[4]《网络社交媒体环境下青年流行语的解读与思考》,王琦,巩彦博.
关键词:“雨你无瓜”;符号;网络互动;亚文化
5月4日,B站上用户注册名为up主吴木木-的一条剪辑视频以200多万的播放量捧红了一个网络热词——“雨你无瓜”。一时间,抖音评论、视频弹幕、网络话题全是“雨女无瓜”。这个词来源于2018年播出的真人版科幻电视剧《巴拉啦小魔仙》,“雨女无瓜”出自高冷人设的男主角游乐王子之口。魔仙小蓝问游乐王子为什么老是戴着面具,游乐王子一脸高傲地说出四个字:“与(雨)你(女)无关(瓜)”。因为游乐王子说话的语音问题,所以“与你无关”听起来更像是“雨女无瓜”,一时间风靡网络。
一、短视频助攻“雨你无瓜”的病毒式传播
“雨你无瓜”出自电视剧《巴拉啦小魔仙》,这部电视剧早在11年前就已播出,现在在社交网络上多次被重新提及甚至爆红网络,原因之一在于短视频的病毒式传播。现如今,短视频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机,各类短视频平台陆续出现,短视频以其轻量直观的传播容量吸引着新媒体时代下人们碎片化的注意力,并且以制作简单便捷、传播灵活快速的传播特点受到人们的极大欢迎。[1]
荧屏前受众早已习惯电视剧中的演员专业、规范的发音,当出现“口胡”(指不规范、语调奇怪的发音)时总会吸引众多的注意力,特别当其出自于高冷人设的男主角之口时,反差巨大,让人印象深刻,当注册名为up主吴木木-将剪辑好的视频发布在B站上,短视频自由灵活的转发方式引发人们传播此条视频的热潮。再加上短视频零制作门槛的特点引起网民创作此类视频的热情,所以随即在各类短视频平台上出现关键词“雨你有关”的各类自创小视频,“雨你无瓜”瞬间在网络空间爆红。
二、所指转移,“雨你无瓜”成为另一种语言符号
前文说到“雨你无瓜”其实是“与你无关”的意思,因其电视剧中人物的发音问题,“与你无关”听起来就是“雨你无瓜”。索绪尔说,每一个语言上的符号都可以人为地分为能指部分和所指部分,能指部分是指音响形象,所指部分是符号引起我们大脑中的联想。[2]在“雨你无瓜”走红之前,其能指部分就是可以展现这个文字的表达方式,比如笔墨或者电子屏幕等。现在,“雨你无瓜”的能指层面分别是播放出来的电视剧和在各类社交空间的二次创作,比如表情包、网络文本、网络短视频。“雨你无瓜”这四个字所指就是人类大脑中可以学习到的四个文字,因此从“雨你无瓜”本身来说并无实质意义。
罗兰·巴特认为当能指指向新的所指时就创造了神话[3]。本来无任何实质性的意义四个字,在新的语境下成为了“与你无关”意义的代表。由不规范的口音引发出网络病毒式传播,在次次传播中,能指与所指反差巨大,“雨你无瓜”就扩展出语言上的意义。于是“雨你无瓜”就跳脱成为另一种语言上的符号,走入人们的视野,为人们所广泛使用。
三、“雨你无瓜”的意义来源于网络空间的互动
布鲁默认为,人类赋予事物的意义来源于社会互动,换而言之,人类是通过社会互动达成对事物共同意义的认知。网络空间人类创造的除了现实空间的一个新的场域。在网络空间中,人们进行着与现实不同的交流和互动活动。所以在网络空间中,人类照样可以进行社会互动,达成对事物的共同意义的认知。而模仿是网络互动的类型之一。
一开始,人们并不是都知道“雨你无瓜”这个词具体意义,然而,进入虚拟的网络社区必须以此为敲门砖,因而引发了网民的模仿行为,通过表情包的使用,短视频的传播等形式复读机般的使用“雨你无瓜”。互通场域对“雨女无瓜”的使用进行了社会互动,产生了共鸣,“雨女无瓜”的网络共通意义最终形成。就在使用者的群体的无意识中,“雨你无瓜”的亚文化意义得以拓展和传播在整个网络空间。
四、解构、恶搞和身份认同网络亚文化的狂欢
“雨你无瓜”充满了“反抗”和“解构”色彩,契合青年网络使用群体表达特征,成为其情绪宣泄的出口。在当今的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青年群体面临升学、工作、婚恋的压力,在这种社会环境下,“雨你无瓜”的出现吸引青年人的注意力,片段式的解救了青年人的情绪压力,因而爆红网络。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雨你无瓜”体现了青年群体对社会规制的“结构”与反抗,具有引发集体无力和焦虑的作用,这种焦虑和情绪的释放成为了一种网络狂欢。
“雨女无瓜”体现出网络恶搞的特征,在不断的恶搞中二次赋予其新的意义。网络恶搞最大的作用就是把本来无意义的行为变成有意义的创作活动,又或者是断章取义地改变其原有的意义,赋予其新的内涵。受众通过把本无意义的“雨女无瓜”作为适用性极强的“与你无关”的代名词,并在网络上广泛使用便是一場宣泄情感、释放压力的网络狂欢,最终完成了亚文化意义的二次赋予。
注释
[1]陆佳楠.新媒体环境下短视频内容的发展与创新研究[J].传媒论坛,2019,2(15):46.
[2]孔娅妮.基于符号学理论的电视广告研究[D].兰州大学,2013.
[3]<法>罗兰·巴特.符号学原理:结构主义文学理论文选[M].北京:三联店,1988.
参考文献
[1]《符号互动论视野下“蓝瘦香菇”流行机制研究》,姚尧
[2]《我国青年亚文化的历史演进》,闫翠娟.
[3]《互联网公共空间中青年文化的话语生产-基于青年网络流行语的一项研究》,王琦.
[4]《网络社交媒体环境下青年流行语的解读与思考》,王琦,巩彦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