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种业企业竞争力培育和提高的思考

来源 :中国种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m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0年12月1日<种子法>的颁布实施预示着我国种业企业市场已由过去的政府保护、区域垄断的温室中走向风雨交加的市场竞争中来.这将使3000多家国有种子企业面临重新洗牌的格局,大量人才流入外资、私营和合资企业,并带走了部分市场.一部分民营科技企业和科研院校竞相成立种业企业,加速了原国有种业企业瓦解速度,彻底打破了计划经济下的垄断、封闭的模式,种子市场化程度显著提高,导致种子供需极不平衡.2001年7月中国加入WTO后中国种子市场又进一步受到世界各跨国种业公司的威胁,如孟山都(美国)、先锋(美国
其他文献
在国家宏观政策调控下,我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平稳发展,与此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为企业家创业、创新和施展才华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企业家的政治地位
进入 21世纪以来,我国种业界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外贸协议的签定为中国种子公司带来空前的挑战和机遇;部分大公司逐步完成资本、技术积累,集团优势逐步形成;<种子法>的实施使县
中国加入 WTO以来,种子企业走出去成为业界讨论的热点和难点,笔者经过近 6年的实践与理论探讨,认为必须对以下 3对关系作出选择:一是自己营销与他人营销;二是自创品牌与贴牌
<种子法>颁布实施后,我国种业市场面临着从传统的种子购销渠道向开放的市场渠道转化,其间国营种子公司与民营、合资种子公司共同竞争的市场机制已经形成.分析这种新型种业市
本文分析了我国种子质量事故处理的现状,提出了建立我国农作物种子质量事故先行赔付制的基本思路,并对实施该项制度的必要性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详细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