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水利工程建设是维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工程措施;随着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社会生活及生产用水量不断增加,大肆地水土资源开发利用,造成水土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流失破坏。河道是水利工程改造建设的对象,加强对河道治理,探索开发生态水利河道治理方案,实现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就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优势作用,论述了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应用。
【关键词】生态水利;优势;河道治理工程;应用
一、建设生态河道的必要性
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现如今,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导致了我国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规模都是极为巨大的,尤其是水土资源的开发上更是一年比一年增长,这就导致了各地的水土流失情况严重。在各地区的河道两侧水域的不断减少,造成了生态的不平衡,最直接的就是周围植被的退化或消失,动物行迹的减少。因此,建设生态河道迫在眉睫。
二、生态水利的河道治理优势
为了达到河道治理效果达到最佳,实现生态环境的和人类经济发展的和谐统一,将生态水利理念融入到河道治理工程中,采取有效的生态水利方案措施,对改善水环境极其周边的生态环境是现代河道治理工程的新举措、新思路。之所以将生态水利的理念思想同河道治理工程相融合,主要是生态水利具有以下优势:
(1)生态水利理念下的河道治理工程是根据河道周边的自然地形、地貌、水及水生物等通过科学配置将河道、河堤周边植物及水中生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稳定良性循环的河道生态系统。生态水利理念下的河道治理工程,对河流中的水生物及河道周边的鸟类提供良好的栖息和繁衍生殖的环境。河道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河道两侧的植被进行恢复。a)充分开发利用滩地:滩地是河道的特有产物,一般河道滩地较为开阔,洪水期水流漫滩,利于行洪滞洪,应保留其功能,并充分开发利用。流经城区、集镇的河道,在维持滩地行洪功能的同时,利用滩地设置绿化地或湿地,开发其休闲、亲水功能,成为市民娱乐、健身、游玩的好地方。整治中应因河制宜,保留河滩和弯道,恢复河道的天然形态,退地还河,让地还滩,增大河道行洪断面,降低洪水位,减少洪峰压力。b)保留河流弯道,建设蜿蜒曲折的水流形态:河流治理要改变几十年来惯用的治河渠道化的做法,根据保护对象和防洪要求,顺应河势作好河流走向规划和平面布置,建设蜿蜒曲折的水流形态。根据河势,制造丰富多变的河底线、河坡线,在有可能与河边绿地相结合的地方,可修建蜿蜒曲折的水路、水塘,创造较为丰富的水环境,改变原来呆板、单调的河道模式,弯曲的水流更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为各种生物创造适宜的生存环境。
(2)生态水利理念下的河道治理可起到净化河道有机污染物,提高河道水流自我净化能力的作用。有机物是河道水域中的真菌和细菌的主要食物,有机物在氧化作用下造成污染破坏进而分解为无机物,被河道水域中的藻类吸收,藻类在光合作用下在水中和空气中释放氧气,满足水体内好养生物的生长需求。在这样的循环模式下,河道水体自身就能净化,降低水域的污染程度,使污染的水域变得清澈,为河道水域中的鱼虾等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也给河道周边鸟类提供了食物丰富的觅食场所。
(3)基于河道两层的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功能,使得河道两侧的植被能够在河道土壤内细小孔洞渗出的水的供给下正常生长,同时植物在充足的水源下,其根系则变得更加的发达,很好地起到了固土的作用,即使在雨水的冲刷下,不至于造成较大的水土流失。
(4)修筑人工鱼巢,营造水生动物生存繁衍环境的要求
修建人工异型块鱼巢:在满足行洪、排涝等要求的前提下,有条件的地方应考虑修建人工异型块鱼巢,尽量采用毛石护坡,正常水位以下的护岸衬砌采用空心异型块、预制鱼巢等结构形式,提供鱼类等水生动物安身栖息的地方。建设水生与两栖动物通道:在河道中用堰坝拦蓄河水时,应留有一定宽度的辅助性陡坡输水道,以便水生动物上下游交流,有利于鱼类生长繁殖。
三、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实际应用
(1)生态堤型
在河道治理工程施工前,应对河道周边的地形、地貌及河道自身的功能特征进行综合考虑,进而制定科学合理的河道生态护坡施工方案。此外,还应根据河道周边植被类型和分布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进而确保河道周边植被在稳定的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对河道进行工程区域性划分,通常将河道划分为 3 个区域,即常露区、变化区和常淹区; 进而根据不同的区域选择不同类型的适应生长的植物在护坡区域进行栽植。在长露区域种植耐旱的植物,在变化区域种植适应干旱和水淹的植物,在常淹区种植水生植物。
(2)在河道断面留出生长空间
河道不仅具有排涝泄洪的作用,同时还能对周边的环境产生一定的美化作用及降低大气污染,调节生态平衡等作用,更能对河道周边的居民创造一个休闲娱乐的空间环境。所以,为了更好地发挥出河道的功能性作用,可在河道治理工程施工中在河道的亲水平台及台阶外种植各种野生的水体植物。
(3)通过动植物生长提高水评自净能力
在河道治理工程施工中可采用人工湿地处理技术、生物膜法技术及生物操作等技术来修复遭受污染破坏的水体。通过水体中各种生物的转化和转移及分解的方式提高水体的自我净化能力。并结合河道水环境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地在不造成水体生态系统稳定的基础上多种植植物和放养水生动物,丰富河道水环境资源,为人们提供多感官的愉悦享受。
(4)构建水生动物种群
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应用的另外一个方面,就是要保证河流流域的生物多样性原则。提高流域的物种数量和种类,从而保证河流内部生态平衡和稳定,具体的措施就是构建有效的水生动物种群,提高水生生物的数量维持平衡和发展,比如可以适当提高鲢、螺、鲫的种群数量,这些生物在以消费浮游生物和流域水内垃圾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河流内循环有效地保证河道建设的生态发展、维护生态平衡。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工程主要指的是为了构建健康稳定的生态系统,在满足人们对水资源利用的基础上采取的河道治理措施; 生态水利以突出自然特征为主调,让人们更加地亲近自然,享受大自然的馈赠。生态水利以尊重自然发展规律为主线,发挥生态效益,利用河道流水的自我净化能力消除河道水体污染问题,具有极高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董哲仁 . 河流生态恢复的目标[J]. 中国水利,2004( 10) : 3,4 -7.
[2]孙宗凤,聂建平 . 生态水利的哲学思考及其研究框架[J]. 水利发展研究,2003( 12) : 15 -18.
[3]张志荣 . 处理好河道整治护岸工程与景观关系的几个关键环节[J]. 浙江水利科技,2003( 05) : 37 -39.
[4]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可持续发展水利理论分析课题组 .可持续发展水利的生态学分析[J]. 水利发展研究,2003( 10) : 5 -10.
[5]王薇,李传奇. 河流廊道与生态修复[J]. 水利水电技术,2003( 09) : 57 - 59.
【关键词】生态水利;优势;河道治理工程;应用
一、建设生态河道的必要性
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现如今,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导致了我国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规模都是极为巨大的,尤其是水土资源的开发上更是一年比一年增长,这就导致了各地的水土流失情况严重。在各地区的河道两侧水域的不断减少,造成了生态的不平衡,最直接的就是周围植被的退化或消失,动物行迹的减少。因此,建设生态河道迫在眉睫。
二、生态水利的河道治理优势
为了达到河道治理效果达到最佳,实现生态环境的和人类经济发展的和谐统一,将生态水利理念融入到河道治理工程中,采取有效的生态水利方案措施,对改善水环境极其周边的生态环境是现代河道治理工程的新举措、新思路。之所以将生态水利的理念思想同河道治理工程相融合,主要是生态水利具有以下优势:
(1)生态水利理念下的河道治理工程是根据河道周边的自然地形、地貌、水及水生物等通过科学配置将河道、河堤周边植物及水中生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稳定良性循环的河道生态系统。生态水利理念下的河道治理工程,对河流中的水生物及河道周边的鸟类提供良好的栖息和繁衍生殖的环境。河道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河道两侧的植被进行恢复。a)充分开发利用滩地:滩地是河道的特有产物,一般河道滩地较为开阔,洪水期水流漫滩,利于行洪滞洪,应保留其功能,并充分开发利用。流经城区、集镇的河道,在维持滩地行洪功能的同时,利用滩地设置绿化地或湿地,开发其休闲、亲水功能,成为市民娱乐、健身、游玩的好地方。整治中应因河制宜,保留河滩和弯道,恢复河道的天然形态,退地还河,让地还滩,增大河道行洪断面,降低洪水位,减少洪峰压力。b)保留河流弯道,建设蜿蜒曲折的水流形态:河流治理要改变几十年来惯用的治河渠道化的做法,根据保护对象和防洪要求,顺应河势作好河流走向规划和平面布置,建设蜿蜒曲折的水流形态。根据河势,制造丰富多变的河底线、河坡线,在有可能与河边绿地相结合的地方,可修建蜿蜒曲折的水路、水塘,创造较为丰富的水环境,改变原来呆板、单调的河道模式,弯曲的水流更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为各种生物创造适宜的生存环境。
(2)生态水利理念下的河道治理可起到净化河道有机污染物,提高河道水流自我净化能力的作用。有机物是河道水域中的真菌和细菌的主要食物,有机物在氧化作用下造成污染破坏进而分解为无机物,被河道水域中的藻类吸收,藻类在光合作用下在水中和空气中释放氧气,满足水体内好养生物的生长需求。在这样的循环模式下,河道水体自身就能净化,降低水域的污染程度,使污染的水域变得清澈,为河道水域中的鱼虾等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也给河道周边鸟类提供了食物丰富的觅食场所。
(3)基于河道两层的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功能,使得河道两侧的植被能够在河道土壤内细小孔洞渗出的水的供给下正常生长,同时植物在充足的水源下,其根系则变得更加的发达,很好地起到了固土的作用,即使在雨水的冲刷下,不至于造成较大的水土流失。
(4)修筑人工鱼巢,营造水生动物生存繁衍环境的要求
修建人工异型块鱼巢:在满足行洪、排涝等要求的前提下,有条件的地方应考虑修建人工异型块鱼巢,尽量采用毛石护坡,正常水位以下的护岸衬砌采用空心异型块、预制鱼巢等结构形式,提供鱼类等水生动物安身栖息的地方。建设水生与两栖动物通道:在河道中用堰坝拦蓄河水时,应留有一定宽度的辅助性陡坡输水道,以便水生动物上下游交流,有利于鱼类生长繁殖。
三、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实际应用
(1)生态堤型
在河道治理工程施工前,应对河道周边的地形、地貌及河道自身的功能特征进行综合考虑,进而制定科学合理的河道生态护坡施工方案。此外,还应根据河道周边植被类型和分布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进而确保河道周边植被在稳定的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对河道进行工程区域性划分,通常将河道划分为 3 个区域,即常露区、变化区和常淹区; 进而根据不同的区域选择不同类型的适应生长的植物在护坡区域进行栽植。在长露区域种植耐旱的植物,在变化区域种植适应干旱和水淹的植物,在常淹区种植水生植物。
(2)在河道断面留出生长空间
河道不仅具有排涝泄洪的作用,同时还能对周边的环境产生一定的美化作用及降低大气污染,调节生态平衡等作用,更能对河道周边的居民创造一个休闲娱乐的空间环境。所以,为了更好地发挥出河道的功能性作用,可在河道治理工程施工中在河道的亲水平台及台阶外种植各种野生的水体植物。
(3)通过动植物生长提高水评自净能力
在河道治理工程施工中可采用人工湿地处理技术、生物膜法技术及生物操作等技术来修复遭受污染破坏的水体。通过水体中各种生物的转化和转移及分解的方式提高水体的自我净化能力。并结合河道水环境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地在不造成水体生态系统稳定的基础上多种植植物和放养水生动物,丰富河道水环境资源,为人们提供多感官的愉悦享受。
(4)构建水生动物种群
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应用的另外一个方面,就是要保证河流流域的生物多样性原则。提高流域的物种数量和种类,从而保证河流内部生态平衡和稳定,具体的措施就是构建有效的水生动物种群,提高水生生物的数量维持平衡和发展,比如可以适当提高鲢、螺、鲫的种群数量,这些生物在以消费浮游生物和流域水内垃圾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河流内循环有效地保证河道建设的生态发展、维护生态平衡。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工程主要指的是为了构建健康稳定的生态系统,在满足人们对水资源利用的基础上采取的河道治理措施; 生态水利以突出自然特征为主调,让人们更加地亲近自然,享受大自然的馈赠。生态水利以尊重自然发展规律为主线,发挥生态效益,利用河道流水的自我净化能力消除河道水体污染问题,具有极高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董哲仁 . 河流生态恢复的目标[J]. 中国水利,2004( 10) : 3,4 -7.
[2]孙宗凤,聂建平 . 生态水利的哲学思考及其研究框架[J]. 水利发展研究,2003( 12) : 15 -18.
[3]张志荣 . 处理好河道整治护岸工程与景观关系的几个关键环节[J]. 浙江水利科技,2003( 05) : 37 -39.
[4]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可持续发展水利理论分析课题组 .可持续发展水利的生态学分析[J]. 水利发展研究,2003( 10) : 5 -10.
[5]王薇,李传奇. 河流廊道与生态修复[J]. 水利水电技术,2003( 09) : 57 -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