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孔子看来,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学得更有兴味,把语文课堂由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学生满足求知渴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净化思想的乐园,千方百计让学生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这才是真正意义的语文课堂教学,也是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088-01
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应结合学生的特点开展教学,让学生在充满趣味性的课堂中,主动地与教师、同学、教材的意义交往,全情地投入到学习中来,使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升华,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才能更好地优化我们的课堂呢?
一、创设情景,激发趣味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这话表明: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教师要依据教材的特点,运用多种形式去的创设情景,去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情感体现,从而引导学生进入语文课堂中,激起学生学习的趣味。如:布置教室,烘托学习氛围;利用多媒体渲染气氛;借助图像再现场景;运用语言,调动学生情感……
二、目标简明,一课一得
教简单快乐的语文,确定教学目标要简明具体。如果目标过多,面面俱到,反而会心中无目标,一面都不到;目标制订不能空泛,要具体。如教学目标“积累描写神态动作的词语,明白陶罐和铁罐各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就比 “通过朗读体会,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更具有操作性和可检测性,体现在两个方面:有利于教师做到心中有数——围绕目标达成设计的每一个环节要达到什么目的?有利于教师的自我监控——目的达到了吗?没达到采取什么措施及时调控?
“一课一得”是陶行知教授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提出来的。小学阶段语文的训练点也很多,涵盖了字、词、句、段、篇,甚至修辞方法、写作特点、文本内涵等等。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阅读教材的引领功能,让学生“一课一得”,进而“得之有效”。所谓“一课一得”,是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时不是面面俱到,而是只取其中一个训练点,重点落实。“得之有效”指学生在一课的学习中,通过扎实地学习一个训练点,真正习得一个方法,且能有效运用。如:在教授《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时,让孩子们学习总分总的结构,练习画出思维导图。在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时,让孩子们按季节顺序,抓住四季中的事物学习具体描写……
三、环节简洁,朗读体验
真正的好课主要教学环节往往只有几步,着重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读写说悟,实实在在地体会揣摩语言文字。如人教版三年级《掌声》,第一个环节默读课文,找出英子前后的变化;第二个环节交流英子变化原因,体会英子内心情感;第三个环节以“爱是什么?”为引子,练习编写小诗。简洁自然的教学环节,使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去主动思考,积极感悟。
“以读代讲,学文悟情。”学生只有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才能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所以,我们应给学生充分读文的时间和自主读文的空间,让学生多读几遍课文,以学生自读自悟,生生交流,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反复的速读,借助联想,再现形象,烘托气氛,通过朗读,感受语言美,然后开展个人朗读表演、小组表演读、课本剧等形式,师生共同评价活动,激励学生表现自我,积极参与朗读活动,体验朗读乐趣。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尝试合作、享受成功。教师退居一旁,牵引、点睛,教者、学者营造出一派浓浓的互动的学习气氛。
四、有效拓展,坚持练笔
“主题阅读”成为一种趋势,在单元主题的基础之是,可进行有效拓展。如由“一句诗、一段文”进入到整首诗、整篇文的拓展阅读。让教材成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出发点,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源头活水”。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6单元“壮丽的祖国山河”这一主题下,语文园地“读读背背”中选取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经典诗句。如果学生的学习只停留于此,确实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感。在学生学有余力的情况下,教师可以把相关诗句所在的全诗《山居秋暝》(王维)、《游山西村》(陆游)呈现出来,将会产生“窥一斑可见全豹”的教学效果。
或者由一篇课文走进一个作家作品的阅读。教材中由一篇课文走进一个作家作品的阅读元素有很多,如果教师能掌握这些元素,就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并由一篇文本顺利过渡到整本书的阅读。学习了法布尔的《蜜蜂》可以安排学生读一读法布尔的《昆虫记》,从而使学生懂得观察与生活的关系、观察与写作的关系。
或者同一主题的比较阅读。同一主题的作品所体现出的“作品风格”,涵盖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流派或一个人的文艺作品所表现的主要的思想特点和艺术特点。丰子恺的《白鹅》与苏联作家叶·诺索夫的《白公鹅》一样清新明快、细腻可人。但前者语句诙谐幽默、善用对比,后者用词考究、喜用细节描写。
叶圣陶说过:“阅读是吸收,作文是倾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特别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教材从三年级开始习作,进行小练笔。小练笔的随机进行,大大提高了阅读教学中写的密度,从而也极大提高了语言文字训练的强度。崔峦老师指出:每篇课文学完后,要腾出8~10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书面语言练习。我们可以反思课文写感受,如《第一次抱母亲》之后以“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谈谈自己对父母的话。可以改写课文编故事,可以续写课文,可以找到留白,补一补……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为主体,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事半功倍,努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088-01
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应结合学生的特点开展教学,让学生在充满趣味性的课堂中,主动地与教师、同学、教材的意义交往,全情地投入到学习中来,使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升华,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才能更好地优化我们的课堂呢?
一、创设情景,激发趣味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这话表明: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教师要依据教材的特点,运用多种形式去的创设情景,去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情感体现,从而引导学生进入语文课堂中,激起学生学习的趣味。如:布置教室,烘托学习氛围;利用多媒体渲染气氛;借助图像再现场景;运用语言,调动学生情感……
二、目标简明,一课一得
教简单快乐的语文,确定教学目标要简明具体。如果目标过多,面面俱到,反而会心中无目标,一面都不到;目标制订不能空泛,要具体。如教学目标“积累描写神态动作的词语,明白陶罐和铁罐各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就比 “通过朗读体会,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更具有操作性和可检测性,体现在两个方面:有利于教师做到心中有数——围绕目标达成设计的每一个环节要达到什么目的?有利于教师的自我监控——目的达到了吗?没达到采取什么措施及时调控?
“一课一得”是陶行知教授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提出来的。小学阶段语文的训练点也很多,涵盖了字、词、句、段、篇,甚至修辞方法、写作特点、文本内涵等等。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阅读教材的引领功能,让学生“一课一得”,进而“得之有效”。所谓“一课一得”,是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时不是面面俱到,而是只取其中一个训练点,重点落实。“得之有效”指学生在一课的学习中,通过扎实地学习一个训练点,真正习得一个方法,且能有效运用。如:在教授《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时,让孩子们学习总分总的结构,练习画出思维导图。在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时,让孩子们按季节顺序,抓住四季中的事物学习具体描写……
三、环节简洁,朗读体验
真正的好课主要教学环节往往只有几步,着重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读写说悟,实实在在地体会揣摩语言文字。如人教版三年级《掌声》,第一个环节默读课文,找出英子前后的变化;第二个环节交流英子变化原因,体会英子内心情感;第三个环节以“爱是什么?”为引子,练习编写小诗。简洁自然的教学环节,使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去主动思考,积极感悟。
“以读代讲,学文悟情。”学生只有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才能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所以,我们应给学生充分读文的时间和自主读文的空间,让学生多读几遍课文,以学生自读自悟,生生交流,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反复的速读,借助联想,再现形象,烘托气氛,通过朗读,感受语言美,然后开展个人朗读表演、小组表演读、课本剧等形式,师生共同评价活动,激励学生表现自我,积极参与朗读活动,体验朗读乐趣。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尝试合作、享受成功。教师退居一旁,牵引、点睛,教者、学者营造出一派浓浓的互动的学习气氛。
四、有效拓展,坚持练笔
“主题阅读”成为一种趋势,在单元主题的基础之是,可进行有效拓展。如由“一句诗、一段文”进入到整首诗、整篇文的拓展阅读。让教材成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出发点,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源头活水”。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6单元“壮丽的祖国山河”这一主题下,语文园地“读读背背”中选取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经典诗句。如果学生的学习只停留于此,确实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感。在学生学有余力的情况下,教师可以把相关诗句所在的全诗《山居秋暝》(王维)、《游山西村》(陆游)呈现出来,将会产生“窥一斑可见全豹”的教学效果。
或者由一篇课文走进一个作家作品的阅读。教材中由一篇课文走进一个作家作品的阅读元素有很多,如果教师能掌握这些元素,就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并由一篇文本顺利过渡到整本书的阅读。学习了法布尔的《蜜蜂》可以安排学生读一读法布尔的《昆虫记》,从而使学生懂得观察与生活的关系、观察与写作的关系。
或者同一主题的比较阅读。同一主题的作品所体现出的“作品风格”,涵盖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流派或一个人的文艺作品所表现的主要的思想特点和艺术特点。丰子恺的《白鹅》与苏联作家叶·诺索夫的《白公鹅》一样清新明快、细腻可人。但前者语句诙谐幽默、善用对比,后者用词考究、喜用细节描写。
叶圣陶说过:“阅读是吸收,作文是倾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特别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教材从三年级开始习作,进行小练笔。小练笔的随机进行,大大提高了阅读教学中写的密度,从而也极大提高了语言文字训练的强度。崔峦老师指出:每篇课文学完后,要腾出8~10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书面语言练习。我们可以反思课文写感受,如《第一次抱母亲》之后以“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谈谈自己对父母的话。可以改写课文编故事,可以续写课文,可以找到留白,补一补……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为主体,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事半功倍,努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