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活在楼宇高耸的城市里的幼儿,日常上下楼基本以电梯代步,因此,他们接触到楼梯的次数减少了,自然也缺乏了练习爬楼梯的机会,以至于许多幼儿在幼儿园里上下楼梯时异常紧张,或者因为动作不协调而发生拉长队伍,用手拖拽他人,不知道靠右行走等现象。《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健康领域的子领域“动作发展”的目标一“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动作协调、灵敏”中明确指出:3-4岁幼儿要能双脚灵活地上下楼梯[1]。上下楼梯作为幼儿众多的运动能力之一,它的益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如:可以有效地增强幼儿消化系统的功能;让幼儿神经系统处于最佳的休息状态,从而促进睡眠;克服摔倒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惧等。为了切实有效地帮助幼儿学会用正确的方法上下楼梯,增强上下楼梯的勇气和提升幼儿身体的运动协调能力,在开展相关教学活动时,教师应灵活调整教学策略。
关键词:调整;教学策略;解决;幼儿;真问题
基于对小班幼儿“上下楼梯”能力的观察,在了解幼儿现有水平的基础上,为满足幼儿生活能力发展所需,教师设计了一节健康活动《层层高》。通过故事导入——发现问题——师幼共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练习中掌握方法等层层递进的环节,帮助幼儿以小步递进的方式习得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真问题的方法,从而促进幼儿自我服务意识和安全意识的萌发与提高。
1贯穿始终的故事情境,将幼儿带入趣味的游戏化学习
初始教案中,教师在活动导入的环节创设的情境是“上三楼玩游戏”,幼儿对此产生了些许兴趣,随着教师针对“上下楼梯”中一些技能性问题的追问,如:“你刚才是怎么上楼梯的”、“如果不用正确的方法上下楼梯会发生什么事情呢”等,幼儿回应的积极性逐渐减弱,幼儿的注意力转移到了教师口中的“玩游戏”,他们关心的是什么时候才能玩游戏,“如何上下楼梯”自然是没有游戏那样吸引幼儿的。
调整后的教案中,教师创设了适宜的情境且将情境贯穿活动的始终,将幼儿带入到了趣味的游戏化学习中。在 “小猪受伤”的情境中,幼儿通过倾听故事“小猪上下楼梯”,初步感知安全上下楼梯的重要性;接着教师累加了“看望小猪,给小猪送生日礼物”的情境,赋予了幼儿首次练习上楼梯的理由,激发了幼儿爬楼梯的热情。期间,“小猪”角色的出现以及集体为“小猪”唱生日歌的环节,助推活动氛围达到了高潮,同时也为下一情境“礼物忘记带”的出现做了铺垫;最后“下楼拿礼物”的情境使幼儿再次练习“上下楼梯”变得自然而然。
幼儿以积极的状态和饱满的热情流畅地参与活动,有效情境的创设功不可没。正如德国一位教育学者曾做过的比喻:把一勺盐放在你面前,你根本难以下咽,而把这勺盐放入一锅汤中,你会觉得是那么的美味。情境如汤,学习如盐,只有学习,没有情境,学习是枯燥无味的,只有把学习环节情境化,才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让幼兒享受学习的乐趣。
2 借力多途径多策略,给幼儿的学习提供有力的隐性支持
初始教案中,教师在引导幼儿使用哪一只手扶栏杆时,只在语言上给予了幼儿以支持。考虑到小班初期,幼儿的思维特征主要是直觉行动思维,教师仅以语言作为支持幼儿达成某一行为的策略是不够的,所以活动中教师不得不频繁地进行个别指导,支持策略未达到较好的支撑效果。
调整后的教案中,教师提供了多途径多策略,对幼儿的学习起到了隐性的支持作用。一、脚印。教师在楼梯的第一层台阶靠右的位置上贴了一对小脚印,幼儿找到脚印的位置就找到了起点的位置;二、箭头。在楼梯拐弯处贴有向前的箭头,幼儿通过观察箭头的指向就知道下面该往哪个方向走;三、贴画。教师还给每一位幼儿右手的手背上贴了一张小贴画,幼儿有了参照物,哪只手扶楼梯自然也就明确了。脚印、箭头和贴画都有着独特的优势与良性功能,是教师以间接的方式对幼儿的行为进行指导,引导幼儿与材料进行“无声的对话”,为幼儿的学习提供了更为宽松、自由和自主的空间,满足了幼儿能力差异的需要,发挥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指导功能,使幼儿在自主学习的能动过程中获得知识,收获自信,体验成功。
3加强家园合作,促进幼儿的学习经验在生活中得以延续与提升
初始教案中,教师设计的“我会上下楼梯”的表格张贴于教室,鼓励幼儿每天以自我监控的方式监督自己是否使用了正确的方法上下楼梯,鉴于小班幼儿还不具备完善的自我管理能力,尚以自我为中心,不管他今天有没有用正确的方法上下楼梯,他可能都会给自己贴上一张小贴画,因此,贴贴画的方式并未达到激励幼儿持续练习上下楼梯的效果。
调整后的教案中,教师将表格交于家长手中,以幼儿的持续发展为出发点,让家长利用日常,鼓励并通过一对一的互动方式指导幼儿用正确的方法上下楼梯。另外,提醒家长每周将表格带回一次,教师以分享的形式促进同伴间进行相互学习,激励幼儿持续练习上、下楼梯的积极性。
《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2]。家庭教育中一对一的互动方式更有利于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作为教师应主动搭建家园合作的桥梁,将园内活动延伸至家庭,鼓励家长通过一对一的有效观察与指导促进幼儿个性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国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8).
[2]中华人国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
关键词:调整;教学策略;解决;幼儿;真问题
基于对小班幼儿“上下楼梯”能力的观察,在了解幼儿现有水平的基础上,为满足幼儿生活能力发展所需,教师设计了一节健康活动《层层高》。通过故事导入——发现问题——师幼共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练习中掌握方法等层层递进的环节,帮助幼儿以小步递进的方式习得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真问题的方法,从而促进幼儿自我服务意识和安全意识的萌发与提高。
1贯穿始终的故事情境,将幼儿带入趣味的游戏化学习
初始教案中,教师在活动导入的环节创设的情境是“上三楼玩游戏”,幼儿对此产生了些许兴趣,随着教师针对“上下楼梯”中一些技能性问题的追问,如:“你刚才是怎么上楼梯的”、“如果不用正确的方法上下楼梯会发生什么事情呢”等,幼儿回应的积极性逐渐减弱,幼儿的注意力转移到了教师口中的“玩游戏”,他们关心的是什么时候才能玩游戏,“如何上下楼梯”自然是没有游戏那样吸引幼儿的。
调整后的教案中,教师创设了适宜的情境且将情境贯穿活动的始终,将幼儿带入到了趣味的游戏化学习中。在 “小猪受伤”的情境中,幼儿通过倾听故事“小猪上下楼梯”,初步感知安全上下楼梯的重要性;接着教师累加了“看望小猪,给小猪送生日礼物”的情境,赋予了幼儿首次练习上楼梯的理由,激发了幼儿爬楼梯的热情。期间,“小猪”角色的出现以及集体为“小猪”唱生日歌的环节,助推活动氛围达到了高潮,同时也为下一情境“礼物忘记带”的出现做了铺垫;最后“下楼拿礼物”的情境使幼儿再次练习“上下楼梯”变得自然而然。
幼儿以积极的状态和饱满的热情流畅地参与活动,有效情境的创设功不可没。正如德国一位教育学者曾做过的比喻:把一勺盐放在你面前,你根本难以下咽,而把这勺盐放入一锅汤中,你会觉得是那么的美味。情境如汤,学习如盐,只有学习,没有情境,学习是枯燥无味的,只有把学习环节情境化,才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让幼兒享受学习的乐趣。
2 借力多途径多策略,给幼儿的学习提供有力的隐性支持
初始教案中,教师在引导幼儿使用哪一只手扶栏杆时,只在语言上给予了幼儿以支持。考虑到小班初期,幼儿的思维特征主要是直觉行动思维,教师仅以语言作为支持幼儿达成某一行为的策略是不够的,所以活动中教师不得不频繁地进行个别指导,支持策略未达到较好的支撑效果。
调整后的教案中,教师提供了多途径多策略,对幼儿的学习起到了隐性的支持作用。一、脚印。教师在楼梯的第一层台阶靠右的位置上贴了一对小脚印,幼儿找到脚印的位置就找到了起点的位置;二、箭头。在楼梯拐弯处贴有向前的箭头,幼儿通过观察箭头的指向就知道下面该往哪个方向走;三、贴画。教师还给每一位幼儿右手的手背上贴了一张小贴画,幼儿有了参照物,哪只手扶楼梯自然也就明确了。脚印、箭头和贴画都有着独特的优势与良性功能,是教师以间接的方式对幼儿的行为进行指导,引导幼儿与材料进行“无声的对话”,为幼儿的学习提供了更为宽松、自由和自主的空间,满足了幼儿能力差异的需要,发挥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指导功能,使幼儿在自主学习的能动过程中获得知识,收获自信,体验成功。
3加强家园合作,促进幼儿的学习经验在生活中得以延续与提升
初始教案中,教师设计的“我会上下楼梯”的表格张贴于教室,鼓励幼儿每天以自我监控的方式监督自己是否使用了正确的方法上下楼梯,鉴于小班幼儿还不具备完善的自我管理能力,尚以自我为中心,不管他今天有没有用正确的方法上下楼梯,他可能都会给自己贴上一张小贴画,因此,贴贴画的方式并未达到激励幼儿持续练习上下楼梯的效果。
调整后的教案中,教师将表格交于家长手中,以幼儿的持续发展为出发点,让家长利用日常,鼓励并通过一对一的互动方式指导幼儿用正确的方法上下楼梯。另外,提醒家长每周将表格带回一次,教师以分享的形式促进同伴间进行相互学习,激励幼儿持续练习上、下楼梯的积极性。
《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2]。家庭教育中一对一的互动方式更有利于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作为教师应主动搭建家园合作的桥梁,将园内活动延伸至家庭,鼓励家长通过一对一的有效观察与指导促进幼儿个性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国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8).
[2]中华人国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