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摄影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一门重要课程,对提高学生设计思维、提升学生美学修养有着重要意义。目前国内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摄影课没有像专业课那般受待见,加上其他复杂综合的因素,难以形成有效的教学方法。“五进”理念是广州工商学院院长邝邦洪教授提出的,从“进课室”、“进图书馆”、“进实验实训室”、“进体育场馆”、“进社会”五个方面提供教学思路,本文通过具体问题的分析,归纳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摄影教学的“五进”,提供了有效的教学指导路线。
[关键词]五进、摄影课、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TP1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0-0176-01
一、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摄影课程的特点和不足
作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一门必修课程,摄影课程具有实践性强、审美标准高这两个特点。
实践性强这是由摄影本身技术性决定的,审美标准高是针对艺术类学生审美修养的教学目标来讲的,这两个特点对于理解这门课程十分重要。
目前这门课程主要存在两大问题:要么严重偏向理论课堂,缺乏摄影实操的环节,学生摄影实践能力得不到加强;要么严重偏向摄影技术教学,学生缺乏美学方面的熏陶,审美修养难以提升。
二、制约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摄影课程教学效果的因素
制约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摄影课教学效果的因素很多,这里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课程定位、教学目标不清晰。目前国内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定位为基础课,摄影课有偏理论或偏技术的倾向,并且多数以课堂理论学习和后期修图软件学习为主,而对于摄影实践这一块往往无法完全实施。摄影涉及庞大的知识系统,如果不能在课程的定位和教学目标上有所侧重,必定导致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最终无法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二)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检验教学效果。由于摄影课没有像专业课那样严格的考核机制,同时,由于受场场地的局限,多数以课后作业形式让学生自行拍摄作品,缺乏现场手把手指导创作的形式,因此难以体现学生实际的摄影知识掌握程度和审美修养。
(三)教学内容选择不恰当。目前国内偏向摄影实践的优质专业书籍较多,而针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摄影的优秀教材十分罕见,加上学校没有重视教材的选购,课本外又缺乏增设适宜的教学内容,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四)教师专业水平良莠不齐。除了摄影专业本身的课程,目前高校艺术类摄影课程大多是非摄影专业的教师承担,多数教师本身并不具备一定的摄影实践经验。所以,教师本身摄影技术、摄影美学修养直接关系到课程设定的高度。
(五)摄影学习相关资源缺乏。由于资金、场地的限制,目前有一部分高校的图书馆、摄影场地和摄影器材资源匮乏,这直接导致课程实践环节难以实施,学生没法直接进行摄影实践的学习。
三、基于“五进”理念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摄影课教学方法
分析高校艺术类专业摄影课程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运用“五进”理念进行分析,可得到五个方面的教学方法:
(一)进多种形式的课堂学习摄影。摄影的课堂学习还是十分重要,然而单一的课室讲授的教学效果十分有限,多种形式的课堂形式都是十分必要的。可以根据专业和课程学习的特点邀请专业和知名人士来学校举办讲座、论坛、活动、比赛等形式。让学生可以在这过程中与摄影专业人士进行交流,这样不但可以拓展学生的摄影理论知识,还能跟教师课堂上的内容进行系统地连接,弥补了课本和课堂知识的不足,扩大他们的见识并激发他们学习摄影的热情,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摄影理论知识,为摄影实践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进校内外图书馆和媒体资源学习摄影。借助校内外图书馆资源,可以弥补校内图书音像资源匮乏的不足。学校应适当放权给任课教师,让教师选择合适的上课地点,引导学生系统地阅读优质的摄影读物,不但可以弥补教材和教师摄影素养的不足,而且有利于增进学生摄影知识、提升美学修养。同时,可以定期举办读书分享会,教师引导学生之间进行自主分享学习,通过校内外阅读的活动,学生可以学到课堂上上学不到的摄影知识,并渐渐找到学习摄影的乐趣,最终找到学习摄影的动机和目标。
(三)进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实践。综合校内外实训基地,可以改善校内摄影场地和设备缺乏的状况。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作用,通过联合周围的摄影公司或摄影工作室等实训基地,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操作摄影设备,走到第一线去进行摄影实践。另外,结合课程特点,让学生参与校外实训基地的一些项目和活动,这样有利于对学生的摄影实践水平进行检验。校内外实训的方式,可以让摄影学习资源最大化,讓学生可以直接向专业人士学习,弥补校内教师摄影实践经验的短板。
(四)进户外大自然进行摄影活动。适当带领学生进行户外爬山或徒步等活动,同时进行摄影实践,这样可以减轻学生课室学习的疲劳,有利于学生放松身心、增强体力、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有利于保证课堂学习的效率。在活动过程中进行知识讲解和摄影实践,有利于开拓学生思路并创作出优秀的摄影作品。任课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加短途旅行,在接触大自然的过程中进行摄影作品的创作和训练,可以检验学生掌握摄影知识和技能的水平,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慢慢感受大自然、感受摄影的魅力,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升摄影实践能力和审美修养。
(五)进社会服务与实践。通过展览、义工、志愿者等活动形式,带领学生进行考察和学习,给学生多一些接触社会的机会,并通过学习到的摄影知识和技能服务社会,这对他们加深社会认识、爱护人文自然环境、关注弱势群体有重要的作用。通过这样的方式开展摄影实践,可以引导学生把摄影学习跟社会实践有效地进行结合,这有利于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为学生摄影创作提供更多的素材和思路。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积累更多的作品,通过参加比赛或者校内展览的形式检验学生摄影学习的效果。
四、结语
本文旨在通过“五进”思想梳理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摄影课程的五个教学方法,五种教学方法作为摄影教学的指导思路理论上是可行的,然而每个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特色不同,应当结合高校自身的资金、师资、硬件等综合的情况进行教学策略调整。值得一提的是,高校教学改革中行政限制一直是存在的,如何做到平衡教学与行政,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建利.当代高校摄影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品牌,2014.(11).
[2] 程艳华.高校摄影教育现状分析及改革思路[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0).
[3] 叶振艳.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摄影课程现状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4.(2).
[4] 史文龙.浅析提高高校摄影教学效率的策略[J].读与写杂志,2016,10.
[5] 蒋昊朋.现代高校艺术类摄影课程教学措施和机制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6.(16).
[关键词]五进、摄影课、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TP1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0-0176-01
一、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摄影课程的特点和不足
作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一门必修课程,摄影课程具有实践性强、审美标准高这两个特点。
实践性强这是由摄影本身技术性决定的,审美标准高是针对艺术类学生审美修养的教学目标来讲的,这两个特点对于理解这门课程十分重要。
目前这门课程主要存在两大问题:要么严重偏向理论课堂,缺乏摄影实操的环节,学生摄影实践能力得不到加强;要么严重偏向摄影技术教学,学生缺乏美学方面的熏陶,审美修养难以提升。
二、制约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摄影课程教学效果的因素
制约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摄影课教学效果的因素很多,这里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课程定位、教学目标不清晰。目前国内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定位为基础课,摄影课有偏理论或偏技术的倾向,并且多数以课堂理论学习和后期修图软件学习为主,而对于摄影实践这一块往往无法完全实施。摄影涉及庞大的知识系统,如果不能在课程的定位和教学目标上有所侧重,必定导致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最终无法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二)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检验教学效果。由于摄影课没有像专业课那样严格的考核机制,同时,由于受场场地的局限,多数以课后作业形式让学生自行拍摄作品,缺乏现场手把手指导创作的形式,因此难以体现学生实际的摄影知识掌握程度和审美修养。
(三)教学内容选择不恰当。目前国内偏向摄影实践的优质专业书籍较多,而针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摄影的优秀教材十分罕见,加上学校没有重视教材的选购,课本外又缺乏增设适宜的教学内容,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四)教师专业水平良莠不齐。除了摄影专业本身的课程,目前高校艺术类摄影课程大多是非摄影专业的教师承担,多数教师本身并不具备一定的摄影实践经验。所以,教师本身摄影技术、摄影美学修养直接关系到课程设定的高度。
(五)摄影学习相关资源缺乏。由于资金、场地的限制,目前有一部分高校的图书馆、摄影场地和摄影器材资源匮乏,这直接导致课程实践环节难以实施,学生没法直接进行摄影实践的学习。
三、基于“五进”理念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摄影课教学方法
分析高校艺术类专业摄影课程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运用“五进”理念进行分析,可得到五个方面的教学方法:
(一)进多种形式的课堂学习摄影。摄影的课堂学习还是十分重要,然而单一的课室讲授的教学效果十分有限,多种形式的课堂形式都是十分必要的。可以根据专业和课程学习的特点邀请专业和知名人士来学校举办讲座、论坛、活动、比赛等形式。让学生可以在这过程中与摄影专业人士进行交流,这样不但可以拓展学生的摄影理论知识,还能跟教师课堂上的内容进行系统地连接,弥补了课本和课堂知识的不足,扩大他们的见识并激发他们学习摄影的热情,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摄影理论知识,为摄影实践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进校内外图书馆和媒体资源学习摄影。借助校内外图书馆资源,可以弥补校内图书音像资源匮乏的不足。学校应适当放权给任课教师,让教师选择合适的上课地点,引导学生系统地阅读优质的摄影读物,不但可以弥补教材和教师摄影素养的不足,而且有利于增进学生摄影知识、提升美学修养。同时,可以定期举办读书分享会,教师引导学生之间进行自主分享学习,通过校内外阅读的活动,学生可以学到课堂上上学不到的摄影知识,并渐渐找到学习摄影的乐趣,最终找到学习摄影的动机和目标。
(三)进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实践。综合校内外实训基地,可以改善校内摄影场地和设备缺乏的状况。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作用,通过联合周围的摄影公司或摄影工作室等实训基地,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操作摄影设备,走到第一线去进行摄影实践。另外,结合课程特点,让学生参与校外实训基地的一些项目和活动,这样有利于对学生的摄影实践水平进行检验。校内外实训的方式,可以让摄影学习资源最大化,讓学生可以直接向专业人士学习,弥补校内教师摄影实践经验的短板。
(四)进户外大自然进行摄影活动。适当带领学生进行户外爬山或徒步等活动,同时进行摄影实践,这样可以减轻学生课室学习的疲劳,有利于学生放松身心、增强体力、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有利于保证课堂学习的效率。在活动过程中进行知识讲解和摄影实践,有利于开拓学生思路并创作出优秀的摄影作品。任课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加短途旅行,在接触大自然的过程中进行摄影作品的创作和训练,可以检验学生掌握摄影知识和技能的水平,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慢慢感受大自然、感受摄影的魅力,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升摄影实践能力和审美修养。
(五)进社会服务与实践。通过展览、义工、志愿者等活动形式,带领学生进行考察和学习,给学生多一些接触社会的机会,并通过学习到的摄影知识和技能服务社会,这对他们加深社会认识、爱护人文自然环境、关注弱势群体有重要的作用。通过这样的方式开展摄影实践,可以引导学生把摄影学习跟社会实践有效地进行结合,这有利于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为学生摄影创作提供更多的素材和思路。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积累更多的作品,通过参加比赛或者校内展览的形式检验学生摄影学习的效果。
四、结语
本文旨在通过“五进”思想梳理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摄影课程的五个教学方法,五种教学方法作为摄影教学的指导思路理论上是可行的,然而每个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特色不同,应当结合高校自身的资金、师资、硬件等综合的情况进行教学策略调整。值得一提的是,高校教学改革中行政限制一直是存在的,如何做到平衡教学与行政,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建利.当代高校摄影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品牌,2014.(11).
[2] 程艳华.高校摄影教育现状分析及改革思路[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0).
[3] 叶振艳.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摄影课程现状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4.(2).
[4] 史文龙.浅析提高高校摄影教学效率的策略[J].读与写杂志,2016,10.
[5] 蒋昊朋.现代高校艺术类摄影课程教学措施和机制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