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巴尔扎克雕像前

来源 :文化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eabor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21年,被流放的法国皇帝拿破仑在大西洋的一座小岛上凄然离世。1829年,刚刚以长篇小说《舒昂党人》的成功而步入文坛的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立下誓言:要用笔完成拿破仑用剑所没有完成的事业!1850年,巴尔扎克撒手人寰。雨果在他的葬礼上所致悼词中满怀深情地指出:
  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第一等的一个;在最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最高的一个。他的全部书仅仅形成了一本书:一本有生命的、有光亮的、深刻的书,一部了不起的书。愿意也罢,不愿意也罢,同意也罢,不同意也罢,这部庞大而又奇特的作品的作者,就在自己不知道的时候,加入了革命作家的强大行列。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今天,他安息了。他在同一天步入了光荣,也步入了坟墓。从今以后,他和祖国的星星在一起,熠耀于我们上空的星云之上!
  如今,巴尔扎克和拿破仑这两位影响了19世纪欧洲历史的巨人都长眠在巴黎。由于在法国的行程紧张,我非常遗憾地没能前往仰慕已久的巴尔扎克的故居朝拜。然而,当我偶然间漫步于罗丹博物馆时,不但意外地看到了巴尔扎克的雕像,而且还惊喜地发现衬托着这位文学大师雕像的背景竟是拿破仑的寝陵!军事家拿破仑和“文学拿破仑”就这样奇迹般地被扭结到了一起。
  拿破仑的寝陵富丽堂皇,尽显豪华与尊贵,那是法国人民至今溢于言表的骄傲。而巴尔扎克的雕像则静静地伫立在罗丹博物馆的花园中,默默地注视着前来瞻仰他的人们。这个在冷酷的家庭中长大,在冷酷的社会中挣扎,在冷酷的环境中创作,几乎没有过上一天消停日子的文学巨人,身后的雕像也没能享受到他企盼了一生的幸福。贫穷了一辈子,挥霍了一辈子;劳累了一辈子,幻想了一辈子:幻想发财是他从未中断过的梦想,但老天爷只给了他写作的才能,区区稿费只能糊口;幻想找个有钱的寡妇做妻子,以摆脱经济上的窘境,是他从年轻时就有的梦想。可是当那个富有的、家财万贯的寡妇真的成为他妻子,使他梦想成真的时候,这个高大、魁梧、精力旺盛的男子却积劳成疾,在50岁刚出头就无奈地倒下,再也没有能力去继续他的小说创作,再也没有机会去享受他憧憬了一辈子的幸福!那座由96部半作品构成的《人间喜剧》,是迄今为止世界文学领域中没有人能够企及的文学大厦。虽然与他所设计的140部作品和3000个人物的建筑构想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却足以令后人望尘莫及了!
  听说巴尔扎克的名字很早了,第一次阅读是在大学一年级。1978年北国的春天,依旧寒风料峭。我们这群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学子,满怀好奇和梦想走进了校园。刚刚告别冬天,大地尚未解冻。当同学偷偷借来一本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时,饥不择食的我们便一哄而上,争相抢阅。巴尔扎克就这样走进了我的生活:从一本一本地读,到一个系列一个系列地读。从那时起,巴尔扎克—法国文学—世界文学,就成为我大学生活中最可宝贵的精神食粮。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在那个光荣与梦想的年代,我是在简陋的教室里、拥挤的宿舍中和昏暗的灯光下,将一本本繁体字、竖排版的,包括巴尔扎克著作在内的法国小说用尽心力读完的。毕业后,我留在高校从事外国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其间有幸去北京师范大学深造。在那里,我聆听巴尔扎克专家动情地讲授这位传奇人物的生平,并用微薄的、还要抚养双生子的工资购买了《巴尔扎克传》。巴尔扎克的作品、专家的精彩讲授、名人手笔的传记,都成为我日后教学的源泉。直到眼下,每次在课堂上讲巴尔扎克,我仍会情不自禁地全身心投入,以至于下课铃响过、人去楼空时,走廊里只投下我疲惫的身影和蹒跚的步履。
  巴尔扎克,这位文学上硕果累累、成就辉煌的伟大作家的雕像,就梦幻般地伫立在眼前,令我思绪万千:感慨?感叹?感悟?复杂的情感一齐涌上心头。从年轻时接触法国文学、阅读巴尔扎克起,我就一直渴望去巴黎,到他的故居看上一眼。然而,当我真正瞻仰他的雕像时,却少了激情,少了兴奋,少了激动,进而陷入了久久的沉思。
  巴尔扎克,这位含辛茹苦的《人间喜剧》的建筑大师,自己贫穷了一生,却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文学遗产;自己痛苦了一生,却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精神享受。他离开了吗?没有!因为他的作品还在!他结束了吗?没有!因为他的精神还在!雨果说对了,他的离去,不是夜晚,而是光明!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不是虚无,而是永生!□
  (除署名外,本文图片由袁建平、梁凤英提供)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