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生态经济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的共同选择,各国纷纷超越传统的经济模式,发展本国的生态经济,以获得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至今,传统的经济模式已不适应新时期的建设,因此我国也要抓紧进行生态经济建设。介绍了我国发展生态经济的必要性,指出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我国生态经济的发展路径,意在促进我国生态经济建设。
关键词:生态经济;必要性;问题;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2-0104-02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因此,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就成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
生态经济是指以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为目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态学原理,按照市场经济理论和系统工程的方法,使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的经济体系。这种经济发展方式既不会为了经济快速发展而牺牲生态环境,也不会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而放弃发展经济,而是努力使二者相协调,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到经济发展的考量之内,使经济建设不超出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和谐。
一、我国建设生态经济的必要性
(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需要
自人类诞生之日起就依赖自然而生存,人类的实践能力改造着自然,一方面改善了自己的生存条件,另一方面也破坏了自然。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初期,人们以狩猎和采集野果为生,但由于过度的狩猎和采集,破坏了生物链,导致物种消失,食物来源短缺,使人们不得不迁往另一个地方,这是人们遇到的最早的生态问题,但在当时人们并没有意识到,对此没有妥善的解决办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农业和畜牧业,刀耕火种的农业技术加上对大片农田的需求,人类破坏了大片的森林,导致许多地方环境恶化,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到了工业文明时期,生产力水平空前提高,人类对自然的索取和干预程度日益增加,造成了更为严重的生态问题。人类是自然长期进化的产物,并以自然为物质基础,自然有其自身的规律和准则,人类并不能无视它们,而是要尊重规律,使自然与人和谐发展。人类应该摆正自己的态度,积极主动地顺应自然。发展生态经济正是顺应了这一要求,将人、经济、社会、生态纳入到一个整体中,形成一个有机系统。
(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取得建设“两型”社会的重大发展。建设“两型”社会,应当基于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要用生态可持续发展这一原则来绿化现代经济发展,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建设以生态发展为基础,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两型”社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生态经济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成为推动“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要建设“两型”社会,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从传统经济转向生态经济。唯有生态经济,才能作为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因为生态经济要求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追求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的相辅相成。因此,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发展生态经济是建设“两型”社会的题中之意。
二、我国生态经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生态经济的认识存在不足和偏差
一是简单地把生态经济等同于环境保护,认为生态经济建设只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延续。实际上,生态经济是经济建设的一部分,是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的,是一种超越传统经济的新形式。相对于传统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增长而言,生态经济是把整个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纳入考量之内,并利用生态学原理更好更持续地发展经济,真正做到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二是把生态经济等同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其本质是利用生态原理构建经济系统,并且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考虑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和谐。而循环经济重点在循环二字上,追求将经济活动形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过程,以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为原则来发展经济。实际上,循环经济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生态经济,但生态经济比循环经济形态更为复杂。
(二)生态科技欠发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资源消耗多,环境污染严重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这时,就需要发展生态经济。我国的生态科技还远远没有达到要求,由于我国生态经济建设还处于起步时期,企业对于生态技术开发的投入不够,加上人才有限,生产设备落后等因素,导致企业的创新能力不足。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成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我国在引进技术过程中信息不对称,重技术引进,轻消化吸收,基础性的研究欠缺,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与设备,这些都阻碍着生态经济的发展。
三、我国生态经济的发展路径
(一)生态农业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一个国家乃至全世界的衣食之源和生存之本。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意识到,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物质产品丰富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态问题。如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导致的环境污染;大量使用地膜导致的“白色污染”。所以,各国开始探索发展农业的新途径,生态农业就成为了各国的共同选择。所谓生态农业,是指根据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规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系统工程方法,因地制宜安排生产结构和产业布局,以尽可能少的原材料获得尽可能多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制品,从而获得生态经济效益的农业发展模式。
生态农业系统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在生产时间中要根据各地不同的地理环境及生活方式进行具体操作。我国生态农业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立体生产模式。该模式主要是利用各种生物群落的生产特点,通过人工组合建立立体结构,充分利用空间和物质能量,使生物共生互利,达到物质生产的目的。这种模式在我国普遍存在,主要有农林间作、各种农作物轮作间作与套中、林药间作等。主要是利用空间上的多层次和时间上的差别来进行生产,使各种农作物相得益彰,充分利用太阳能和土地,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 2.不同物种共生模式。该模式利用了生态学的互惠共生原理,人工利用不同生物群落的特点,使其取长补短,互利共生,达到能量在农业生态系统内部循环,达到节约外部能量的目的。这降低了成本,具有很高的生态效益。在我国主要有鱼蚌共生、稻鸭共生、稻鱼萍共生等多种类型。以稻鱼萍共生为例:在稻田里种植萍草,鱼以萍草为食,稻生虫害时,鱼可以以虫为食,鱼的粪便可作为稻田的肥料,鱼在田间游动,可以增加水中的含氧量,有利于水稻生长。在这一模式中,既获得鱼稻的高产,带来经济效益,又减少化肥与农药的投入,带来生态效益。
3.生态农业园区模式。该模式将规模经营的理念运用到生态农业的生产中,将土地、劳动、机械进行优化组合,以实现生态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不同的生态农业园区有不同的主导产业,主要类型有科技示范、休闲度假、旅游观光等。如宜昌凤凰山生态农业园区,以林草为主,建立两个生态平衡模式,即土地—牧草—禽畜—粪便—沼气—沼液—土地肥料和土地—林果—绿肥,其中,禽畜与林果可以投入市场获得收益,自产饲草、沼气、沼液可作为能源与原料,以降低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利用能量转化,资源循环的生态原理实现了整个园区的生态平衡,获得生态效益。
(二)生态工业
工业革命后,生产效率极大提高,工业的发展给人们带来极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灾难,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人们已经认识到要用一种能够把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纳入统一考量的工业模式,生态工业就应运而生了。生态工业是指按照自然界中物质和能量循环的方式,利用科学技术,节约资源、循环生产、集约经营管理的工业生产体系。它的主要特征是节约资源、清洁生产、废弃物多层次利用等。在我国,生态工业的发展主要包括清洁生产和生态工业园区。
清洁生产是指采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从源头削减污染,运用技术设备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生产过程中污染物的排放,产品对人类健康及环境无害,即清洁能源—清洁生产过程—清洁产品。清洁能源是指能源的清洁利用,包括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清洁的生产过程是指尽可能少用或不用有害的原材料,保证中间产品的无毒无害,采用高效的设备,物料再循环、科学量化管理等。清洁产品是指少用甚至不用稀缺原材料生产的产品,使用中或使用后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无害的产品。通过清洁生产,达到两个目标,一是通过资源的综合利用以及短缺资源的替代,缓解资源紧张的压力;二是减少废弃物和污染物的排放,使工业生产对人类及生态环境的危害降到最小。
生态工业园区是一种工业共生系统,企业之间、企业与当地社区居民之间相互合作,进行能源、材料和产品交换,使得能源和原料使用量最小,产品产出量最大,废弃物排放量最小,寻求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最大化,生态工业园区整体利益大于单个企业的利益总和。20世纪70年代丹麦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生态工业园区——卡伦堡工业园区,随着生态工业思想的传播,生态工业园区成为许多国家传统工业园区改造和完善的方向。我国也相继建立以一些生态工业园区,如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园区、包头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等。这些园区通过配套的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保障生态工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形成比较完整的不同工业种类相结合的生态经济系统。
(三)生态旅游业
“生态旅游”一词最早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它源于人们环境伦理观的觉醒,是指以自然为基础的可持续的旅游方式。主要内容是了解及体验自然景观及相关文化,它是合乎生态伦理道德的,不会导致环境资源的退化,并使当地居民和相关企业获得经济利益的一种旅游方式。生态旅游体现着自然与生活的和谐之美,体现了自然和社会的平衡之美,以其丰富的色彩、特异的环境吸引着游客。通过生态旅游活动寓教于游,唤起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增加景观地居民收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具有美学价值、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包括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如桂林山水、长白山天池、黄果树瀑布等;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如北京故宫、丽江古城、敦煌莫高窟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旅游逐渐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我国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应充分加以利用,使得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的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隋秀英,陈士勇.生态文明意识培育势在必行[J].理论界,2010,(8).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面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5.
[3]徐竟成,论传统服务业的生态化建设[J].四川环境,2006,(2).
[4]王万山,生态经济理论与生态经济发展走势探讨[J].生态经济,2001,(5).
[5]刘思华,论经济思想和理论的生态革命[J].西北大学学报,2005,35(2).
[6]郭艳华.走向生态文明[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关键词:生态经济;必要性;问题;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2-0104-02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因此,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就成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
生态经济是指以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为目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态学原理,按照市场经济理论和系统工程的方法,使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的经济体系。这种经济发展方式既不会为了经济快速发展而牺牲生态环境,也不会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而放弃发展经济,而是努力使二者相协调,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到经济发展的考量之内,使经济建设不超出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和谐。
一、我国建设生态经济的必要性
(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需要
自人类诞生之日起就依赖自然而生存,人类的实践能力改造着自然,一方面改善了自己的生存条件,另一方面也破坏了自然。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初期,人们以狩猎和采集野果为生,但由于过度的狩猎和采集,破坏了生物链,导致物种消失,食物来源短缺,使人们不得不迁往另一个地方,这是人们遇到的最早的生态问题,但在当时人们并没有意识到,对此没有妥善的解决办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农业和畜牧业,刀耕火种的农业技术加上对大片农田的需求,人类破坏了大片的森林,导致许多地方环境恶化,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到了工业文明时期,生产力水平空前提高,人类对自然的索取和干预程度日益增加,造成了更为严重的生态问题。人类是自然长期进化的产物,并以自然为物质基础,自然有其自身的规律和准则,人类并不能无视它们,而是要尊重规律,使自然与人和谐发展。人类应该摆正自己的态度,积极主动地顺应自然。发展生态经济正是顺应了这一要求,将人、经济、社会、生态纳入到一个整体中,形成一个有机系统。
(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取得建设“两型”社会的重大发展。建设“两型”社会,应当基于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要用生态可持续发展这一原则来绿化现代经济发展,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建设以生态发展为基础,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两型”社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生态经济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成为推动“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要建设“两型”社会,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从传统经济转向生态经济。唯有生态经济,才能作为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因为生态经济要求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追求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的相辅相成。因此,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发展生态经济是建设“两型”社会的题中之意。
二、我国生态经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生态经济的认识存在不足和偏差
一是简单地把生态经济等同于环境保护,认为生态经济建设只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延续。实际上,生态经济是经济建设的一部分,是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的,是一种超越传统经济的新形式。相对于传统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增长而言,生态经济是把整个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纳入考量之内,并利用生态学原理更好更持续地发展经济,真正做到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二是把生态经济等同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其本质是利用生态原理构建经济系统,并且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考虑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和谐。而循环经济重点在循环二字上,追求将经济活动形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过程,以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为原则来发展经济。实际上,循环经济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生态经济,但生态经济比循环经济形态更为复杂。
(二)生态科技欠发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资源消耗多,环境污染严重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这时,就需要发展生态经济。我国的生态科技还远远没有达到要求,由于我国生态经济建设还处于起步时期,企业对于生态技术开发的投入不够,加上人才有限,生产设备落后等因素,导致企业的创新能力不足。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成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我国在引进技术过程中信息不对称,重技术引进,轻消化吸收,基础性的研究欠缺,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与设备,这些都阻碍着生态经济的发展。
三、我国生态经济的发展路径
(一)生态农业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一个国家乃至全世界的衣食之源和生存之本。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意识到,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物质产品丰富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态问题。如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导致的环境污染;大量使用地膜导致的“白色污染”。所以,各国开始探索发展农业的新途径,生态农业就成为了各国的共同选择。所谓生态农业,是指根据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规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系统工程方法,因地制宜安排生产结构和产业布局,以尽可能少的原材料获得尽可能多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制品,从而获得生态经济效益的农业发展模式。
生态农业系统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在生产时间中要根据各地不同的地理环境及生活方式进行具体操作。我国生态农业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立体生产模式。该模式主要是利用各种生物群落的生产特点,通过人工组合建立立体结构,充分利用空间和物质能量,使生物共生互利,达到物质生产的目的。这种模式在我国普遍存在,主要有农林间作、各种农作物轮作间作与套中、林药间作等。主要是利用空间上的多层次和时间上的差别来进行生产,使各种农作物相得益彰,充分利用太阳能和土地,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 2.不同物种共生模式。该模式利用了生态学的互惠共生原理,人工利用不同生物群落的特点,使其取长补短,互利共生,达到能量在农业生态系统内部循环,达到节约外部能量的目的。这降低了成本,具有很高的生态效益。在我国主要有鱼蚌共生、稻鸭共生、稻鱼萍共生等多种类型。以稻鱼萍共生为例:在稻田里种植萍草,鱼以萍草为食,稻生虫害时,鱼可以以虫为食,鱼的粪便可作为稻田的肥料,鱼在田间游动,可以增加水中的含氧量,有利于水稻生长。在这一模式中,既获得鱼稻的高产,带来经济效益,又减少化肥与农药的投入,带来生态效益。
3.生态农业园区模式。该模式将规模经营的理念运用到生态农业的生产中,将土地、劳动、机械进行优化组合,以实现生态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不同的生态农业园区有不同的主导产业,主要类型有科技示范、休闲度假、旅游观光等。如宜昌凤凰山生态农业园区,以林草为主,建立两个生态平衡模式,即土地—牧草—禽畜—粪便—沼气—沼液—土地肥料和土地—林果—绿肥,其中,禽畜与林果可以投入市场获得收益,自产饲草、沼气、沼液可作为能源与原料,以降低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利用能量转化,资源循环的生态原理实现了整个园区的生态平衡,获得生态效益。
(二)生态工业
工业革命后,生产效率极大提高,工业的发展给人们带来极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灾难,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人们已经认识到要用一种能够把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纳入统一考量的工业模式,生态工业就应运而生了。生态工业是指按照自然界中物质和能量循环的方式,利用科学技术,节约资源、循环生产、集约经营管理的工业生产体系。它的主要特征是节约资源、清洁生产、废弃物多层次利用等。在我国,生态工业的发展主要包括清洁生产和生态工业园区。
清洁生产是指采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从源头削减污染,运用技术设备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生产过程中污染物的排放,产品对人类健康及环境无害,即清洁能源—清洁生产过程—清洁产品。清洁能源是指能源的清洁利用,包括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清洁的生产过程是指尽可能少用或不用有害的原材料,保证中间产品的无毒无害,采用高效的设备,物料再循环、科学量化管理等。清洁产品是指少用甚至不用稀缺原材料生产的产品,使用中或使用后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无害的产品。通过清洁生产,达到两个目标,一是通过资源的综合利用以及短缺资源的替代,缓解资源紧张的压力;二是减少废弃物和污染物的排放,使工业生产对人类及生态环境的危害降到最小。
生态工业园区是一种工业共生系统,企业之间、企业与当地社区居民之间相互合作,进行能源、材料和产品交换,使得能源和原料使用量最小,产品产出量最大,废弃物排放量最小,寻求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最大化,生态工业园区整体利益大于单个企业的利益总和。20世纪70年代丹麦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生态工业园区——卡伦堡工业园区,随着生态工业思想的传播,生态工业园区成为许多国家传统工业园区改造和完善的方向。我国也相继建立以一些生态工业园区,如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园区、包头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等。这些园区通过配套的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保障生态工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形成比较完整的不同工业种类相结合的生态经济系统。
(三)生态旅游业
“生态旅游”一词最早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它源于人们环境伦理观的觉醒,是指以自然为基础的可持续的旅游方式。主要内容是了解及体验自然景观及相关文化,它是合乎生态伦理道德的,不会导致环境资源的退化,并使当地居民和相关企业获得经济利益的一种旅游方式。生态旅游体现着自然与生活的和谐之美,体现了自然和社会的平衡之美,以其丰富的色彩、特异的环境吸引着游客。通过生态旅游活动寓教于游,唤起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增加景观地居民收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具有美学价值、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包括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如桂林山水、长白山天池、黄果树瀑布等;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如北京故宫、丽江古城、敦煌莫高窟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旅游逐渐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我国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应充分加以利用,使得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的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隋秀英,陈士勇.生态文明意识培育势在必行[J].理论界,2010,(8).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面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5.
[3]徐竟成,论传统服务业的生态化建设[J].四川环境,2006,(2).
[4]王万山,生态经济理论与生态经济发展走势探讨[J].生态经济,2001,(5).
[5]刘思华,论经济思想和理论的生态革命[J].西北大学学报,2005,35(2).
[6]郭艳华.走向生态文明[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