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台寺写生谈笔墨的现实运用

来源 :美术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eysa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长时间的山水画写生实践中,我个人对于如何实现笔墨语言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实景与意境的结合等有了一定的思考.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笔墨与景谐”即笔墨与物象的关系问题不同的场景具有不同的物象语言符号,人们对其也有着不同的审美感受,那么,对景写生的笔墨也应该因景而异.与景相谐。
其他文献
2021年6月19日至8月20日,由中共阿拉善盟委员会宣传部、阿拉善盟文化旅游广电局主办.阿拉善博物馆承办的“文脉永续走向复兴一阿拉善岩画拓片题跋特展”在阿拉善博物馆举行:该展览由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题写展名.内蒙古自治区文联副主席艺如乐图担任总策划.展出阿拉善岩画拓片题跋作品100幅。
苏百钧在工笔花鸟绘画创作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态度和逸格精神.他追摹古意,继承了宋元以来工笔花鸟画在立意、构成、布局、设色、表现技法等古法的基础上,打破传统工笔花
期刊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景观少见于古典山水画的题材表现中.直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部分山水画家的西部写生作品中,才出现了一些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人文景观20世纪50年代中国画改造以来,山水画拓宽了题材范围、文化叙事内涵.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景观也被山水画家作为一类写生和创作题材来进行表现。
近几年,当代水墨创作非常活跃,成为艺术界影响广泛的一股新力量,备受瞩目.有关水墨与中国画的探讨,也随着这些当代水墨画家的创作得以推动展开,《美术观察》[热点述评]栏目也
期刊
海派巨擘任伯年在肖像画创作上的探索对清代人物盛的发展有着振衰起敝之功,也因此成为近代中国人物画“由古向今”转型过程中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当代与任伯年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数量可观,但在其肖像画的相关研究文献中也出现了一些不严谨或讹误之处,给相关的学术研究带来不利影响。笔者通过查阅、考证、辨析,就此提出一些个人认识与思考,以期对任伯年肖像画研究能有所助益。
两宋民窑瓷器,从造型到纹饰,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映射了当时的社会主体意识形态。两宋以人为本,人物纹饰尤以婴儿纹最具时代性,传递着“多子”“宜子”“优养”的香火观念;又因其时三教合一,瓷器一度成为民间宣扬儒释道的“讲坛与道场”。
2020年11月,“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担任该展策展人,展览以“淋漓华章”为主题,系统梳理了孙博文的艺术历程。2021年6月,“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在山东美术馆举行。范迪安出席展览开幕式并致辞,他指出,孙博文的作品是充满生命热情的绘画,是拥有顽强毅力、坚定信念的绘画,这些都化为他笔下的淋漓华章。展览期间,6月6日、12日和17日先后三次组织召开了学术研讨会,国内六十余位美术史论专家及艺术家参与孙博文的深度发掘、发现和研究,旨在对其在2
雷德侯(Lothar Ledderose,1942一),德国汉学家、艺术史学者=1942年7月生于德国慕尼黑,自20世纪70年代在科隆、波恩、巴黎、台北、海德堡、普林斯顿等多地学习艺术史、汉学、日本学,先后师从德国科隆东亚艺术博物馆(Museum fiir Ostasiatische Kunst Koln)史拜斯(Werner Speiser)、法国赛努奇博物馆(Paris Cemuschi Museum)叶利塞耶夫(Vadime Elisseeff)、德国海德堡大学谢恺(Dietrich Seckel)
随着时代发展与社会变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虽然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但囿于其自身发展规律,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面临着巨大挑战,黑陶文化就是其中一种。而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则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本文基于黑陶文化当下的发展困境,结合数字化的时代背景,对其保护与传播方式的创新进行探究,以期这份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焕发新的光彩。
本文关注英国乡村庄园中式亭阁类建筑及其相关 图像伴随中西贸易交流的拓展与植物引进,庄园内逐渐营 造出较为完整的中式园林景观本文通过实地考察邱园、斯 陀园、沙格堡公园、比多福农庄等现存的各类中式建筑探讨 其空间与功能、形式与结构、表面与内部装饰陈设的发展变 化体现出的图、景、物之多重互动关系、庄园关系网络以及 中西文明间的对话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