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银幕后面是什么?看看上海电影节你就会明白的。
2007年6月,中国电影圈迎来了本年度影视圈最盛大的节日——上海电影节。这不仅仅是电影企业、影迷们的节日,也是风险投资的节日。也许把风险投资和异彩纷呈的娱乐圈扯到一起让人感到莫名其妙,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电影的蓬勃发展背后资本的积极介入是功不可没的,张艺谋电影背后张伟平与他的“新画面”,冯小刚电影背后的王中军、王中磊与他的华谊兄弟……这些雄厚的资本不仅成就了导演和电影,还炮制出一幕幕激动人心的票房神话。
本年度人气十足的上海电影节上,一些具有风投背景的电影基金,频频亮相并高调宣布进军中国电影制造业,成了本届电影节上最受瞩目的“明星”。在上海的咖啡馆里拿着电影拍摄计划书给风险投资人讲着生动故事的娱乐公司老板接踵而至,在几个星期内融到几千万美金绝不是天方夜谭。
自去年以来,来自圈外的风险投资已成为中国电影业投资中一股新兴力量,它们的迅速崛起让业界刮目相看。继互联网、IT和新能源之后,娱乐业特别是电影业,逐渐成为风投逐鹿利润市场的新天地。
天上掉下的馅饼
“如果你在酒吧里第一次遇到一个女孩,就告诉她你是一个风险投资人,她会主动跟你约会并替你买单,而事实上你却对风险投资一无所知。”这是在风投圈子里一个广为流传的段子。也许这段子你觉得并不搞笑,但至少可以说明的是风投是一个很受人欢迎的行当。
中国本土化风投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但当时没有相应的机制和人才,纷纷如明日黄花萎地凋谢。近年来风险投资卷土重来汹涌而至,有人比喻就像用钱捆成的砖头满天飞,谁一不小心都能被砸到了。的确,在大多数人还没搞清风投是个什么东西时,已经被它创造的一个个产业神话所蛊惑。“嗜血”的职业风投人背着大把钞票游荡在市场的“江湖”,寻找高风险却高回报的“猎物”。风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向新兴企业“输血”的过程,这对需要融资和出售的中国企业来说,风投就宛如天上掉下的大馅饼,可遇而不可求。
中国作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沃野之一,当然是风投竞相追逐的“淘金地”。在2005年,中国风险投资累计投资总额已高达14亿多美元。而2006年这一年,中国这个纪录已经刷新为17亿美元。当众多老基金还未觅得落地之时,更多的新基金又涌进了这片圣地。2007年,风投以更加强劲的势力充斥我国资本市场,并慢慢地渗透到娱乐产业的核心——电影。
当“风投”遇上电影
而之前在风险投资行业的分布图上,IT行业一直是遥遥的高居榜首。然而风云变幻的市场,让风投之间也物竞天择式地分化和重组,让这种貌似亘古不变的主旋律也被新的力量所篡改。由于今年IT行业投资泡沫不时地泛出,热得坐蒸笼的IT行业转眼间就寒风骤起。一向占据风险投资大头的IT领域却不断地创下史上新低。与此IT行业降温的同时,敏锐的风投早就开始频频把“绣球”抛给娱乐行业。
马云2005年末就向华谊兄弟投下1200万美元;以江南春为首的境内外投资者又在日前向华谊兄弟投入2000万美元。马云和江南春也成了“电影人”,可以有可能像张伟平那样操纵着中国电影和亿万观众。这些种种迹象似乎都在告示我们,在互联网、IT和新兴能源之后,一个风投竞相追逐的一个新领域——娱乐业特别是电影业出现了。
电影资本格局的革命
金融资本真正以规模化、集团化进驻娱乐产业是在2005年这年。由于受“无线增值业务热”的鼓舞,中国数字音乐成了资本攻城略地的战场:太合麦田、海碟等知名音乐内容供应商,先后从软银、IDG手中拿到了千万美元的风险投资;A8音乐、华友世纪等无线增值巨头大肆收购了创盟、京文等知名音乐公司。
在娱乐业尝到甜头的风投资本大鳄们,并没浅尝辄止,而是再接再厉的向娱乐产业的核心领域——电影业进发。TOM集团可谓是中国电影的最早一批“捞仔”之一。一直在内地媒体中寻求机会的TOM集团瞄准了电影业,并出资1000万美元收购华谊兄弟国际控股有限公司35%股份。这完成了华谊兄弟第一次融资,为华谊兄弟带来每年数千万港币的资金来源。
进入2007年后,风投把中国电影搅得天翻地覆。凭借早期介入和深度干预,原本在美国排不上号的IDG创投却在中国屡战屡胜。作为中国风投领袖的IDG创投,其掌门人熊晓鸽用他2亿美元的“新媒体基金”在电影市场纵横跋扈,仅仅2007年上半年,就投资了包括中博影视、中影集团、印象创新在内的三家娱乐上游公司,最大一笔投资高达5000万美元。
由于风投的进入,中博影视逐渐把自己定位为一家新媒体内容供应商,不光投拍以创意取胜的故事短片,还至少要拍摄五部励志片和制作各种健康、娱乐、教育、生活类的视频服务信息。就在前几天,双方合作拍摄的第一部影片《胡同里的阳光》已经杀青。中博影视创始人陈伟明表示,定位的转变很大程度是出于资本的推动,从而令娱乐企业也必须更多地考虑现实的盈利模式。
鼎鼎大名的红杉资本近期注资国内最大的民营电影发行公司保利博纳,第一笔注资规模约为3000到4000万元人民币。红杉资本还有个大手笔,其中国基金合伙人沈南鹏表示将打造中国的“迪斯尼”,正在积极推进中国最大的动漫企业宏梦卡通和三辰卡通进行合并。
香港导演徐克的妻子施南生与保利博纳总裁于冬、《墨攻》日韩投资人共同组成了“联军”——名为“A3国际”的亚洲电影基金。该基金将在未来三月募集多达1亿美元,然后把矛头直指中国电影,开展新一轮的“烧钱攻势”。
这时几名远在大洋彼岸,工作在哥伦比亚、华纳兄弟等美国电影公司的华裔经理人,仿佛也闻到中国电影的“血腥”,不失时机地组建了名叫“铁池”的私募电影基金。这个资金的主要东家是个规模数十亿美元的专投电影的基金会,在他们雄伟的计划中将在五年投拍20到30部中国电影。
华谊兄弟的新伙伴
风投的大量涌入,华谊兄弟可谓功不可没。成立较早的王中军、王中磊兄弟的华谊兄弟,业务涵盖了电影投资发行、电视剧制作发行、音乐、艺人经纪、广告等诸多领域,旗下导演和艺人包括冯小刚、张纪中、周迅、李冰冰、黄晓明、羽泉等。公司业绩斐然,冯小刚系列作品为这家公司赢得了中国电影市场“淘金王”的美誉。
华谊兄弟的优势在于电影融资和制作。2006年,十部票房最高的国产片里,华谊兄弟投资或参与制作的就占了《夜宴》、《宝贝计划》、《墨攻》、《情癫大圣》这四部。作为老板的王中军和他的团队早已彻底异化为“电影人”,他们的脑子里充满的是经济词汇:市场、投资、成本、产品、销售,他们是这个领域地地道道的商人,王中军也“点拨”了很多风投资本家。
据圈内人说,在几年前一次海南博鳌会议期间,王中军曾经在一次沙龙上坦陈,投资电影其实回报率是很高的,不明白的是为什么爱凑热闹的资本就是不来赶这个早集?他因此向包括IDG的老板麦戈文风投资本家们发问:“你们知道中国的电影市场水有多深吗?”也许正是这巧妙的发问,使得风险投资家们把目光转向了电影业。后来IDG向电影业出手阔绰,王中军的话是不是起到了作用?
对于电影这块“唐僧肉”,像马云、江南春这样的嗅觉灵敏的商人当然也不会放过。早在2005年12月,华谊兄弟控股的第二轮私募融资中,马云的名字就赫然在列,这次华谊兄弟成功募集到以马云为代表的1200万美元境内外资金。
在今年7月的第三轮融资中,包括分众传媒江南春在内的境内外投资者,联合向华谊兄弟投入了2000万美元。这标志江南春和分众传媒也向电影业插上了一脚。分众传媒联席董事长虞峰还代表投资人出任华谊兄弟董事。
马云和江南春们从风投的受益者,摇身转变成一个风投者,也去赶中国电影这个早集,期望从电影业里分一杯羹。是什么让他们去追逐中国电影?
为何谁都想啃一口?
房地产大亨潘石屹在他主演的电影《阿司匹林》中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女人啊,都跟风险投资似的,谁更有利可图,就奔着谁去了!”这句具有典型的房地产句式的话,如果反过来用在中国的风险投资领域,便让看似玄乎的风投突然生动了。
除了娱乐业,没有别的产业。这是美国好莱坞的一句俚语。当娱乐成为唯一开放的言论空间,它也将成为社会唯一的公共生活,任何产业都围绕着娱乐。在产业化运作相对成熟的美国,全年的电影票房总计达到70亿美元,而这一数字仅占总利润的27%,其余73%的利润全部来自于电影后产品,除了电视、海内外音像制品,还有出版物、主题公园等。可以想象,电影产业就像一棵摇钱树,谁用钱砸过去,都能砸个盆满钵溢。
在当今娱乐至死的大潮中,电影大片带来无与伦比的视觉冲击,使得电影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日益加强。原摩根斯坦利主管电影投资的负责人米勒有句名言:“好莱坞像一盏灯,总会有飞蛾扑过来。”对于娱乐这样一个高风险、高回报、高眼球效应的名利场来说,永远不缺少逐利者和冒险家。
在好莱坞,风投逐渐成为电影投资的一个重要资金来源,即便是八大电影公司投拍的电影,也有差不多一半左右资金来自风投。在新西兰,亚太电影基金会成立了一只基金,专为新西兰、韩国的独立电影融资。
随着这种风气的东渐,众多风投也对中国电影业的垂青,当然还是得益于中国电影市场的火爆,特别是大陆市场。据广电总局的数据显示,2004年,中国电影市场赢得15亿元票房,2005年达到20亿元票房,而2006年,这个数字再次创下26亿元的新高。
长期以来,电影在中国作为国家宣传机器的一种力量,绝对服从于政治。随着中国社会历经20多年的市场经济磨砺,资本对电影的掌控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中国是一个新兴的市场,电影这个产业市场刚放开不久,真正的竞争局面还未形成,其间存在着巨大的市场机会。
电影的投资回报期很长,除了影院,还有电视台、DVD等音像制品的放映渠道,有着长达50年的版权回报期。如果是高票房,回报率会更高。比如张伟平投资的张艺谋大片,其惊人的回报率让每个风投人垂涎:《英雄》此前曾创造出2.5亿元的票房神话,《满城尽带黄金甲》上映第一个周,票房便飙至1亿元。
一系列的数字和例子都表明,中国电影市场的美好前景与发展空间。中国电影丰厚利润和前程前景,使它打扮得像个肉唐僧一样诱人,哪个“嗜血”的风投“妖精”不都想上去啃一口。
你想投资电影吗?
假如你有私房钱,请投资电影。假如5年后,你还有私房钱,请不要再买盗版碟。这是成龙倡导的。这个貌似不切实际的口号,正反映了电影投资的未来动向——人人都来投资电影!
一衣带水的邻邦——韩国影视发展的如火如荼,仔细分析其崛起的深层原因,除了韩国政府给予电影业的推动和支持外,风投应该是其中最大的秘诀。目前韩国每年出产的80部左右的电影,分别由当地的30家电影制作公司投产制作。这些制片人早期大多通过销售发行权和版权获取投资,之后则主动寻找风投,或采取向银行贷款、抵押版权的融资方式,在韩国,电影投资的回报率一般都在30%以上。
韩国还出现一些相当大胆和富有创意的投资方式。著名的家庭主妇黑帮片《我的老婆是大佬》,全部拍摄资金为300万美元,竟是从网上募集所得,每个网民为这部电影投资5000韩元,这样的投资约等于一张半电影票。“老鼠会”似的攒起了约300万美元,即16亿8千万韩元,也就是最多有336000人成为该电影的投资方,而这些投资方铁定成为电影的潜在票房,哪个投资人不关心自己投资的项目呢?
中国影视与韩国相比较,在融资方面我国电影行业起步稍晚,1995年以前只有16家国有电影制片厂拥有影片出品权。2003年国家广电总局在《外商投资电影院暂行规定》允许外资在北京、上海、广州等7个城市内的影院最高入股比例为75%。逐步允许外资的介入和宽松的审查制度使得电影还是吸引来一批风投的先驱,在2007年风投的相继涌入着实让中国电影界欢欣不已。
与其他行业相比,尽管近年来政策逐步开放,但由于电影市场尚不规范,因此电影人在融资拍片方面相对困难较大。社会资金、民间资本的进入明显不足,融资方式相对单一,这些还待逐步地完善。■
编辑:陈畅鸣
链接
国务院《电影管理条例》(2002年2月1日起施行)第五条
国家对电影摄制、进口、出口、发行、放映和电影片公映实行许可制度。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电影片的摄制、进口、发行、放映活动,不得进口、出口、发行、放映未取得许可证的电影片。
外商投资电影院暂行规定(自2004年1月1日起施行)第四条
外商投资电影院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符合当地文化设施的布局与规划;
(二)注册资本不少于600万元人民币;
(三)有固定的营业(放映)场所;
(四)中外合资电影院,合营中方在注册资本中的投资比例不得低于51%;对全国试点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武汉、南京市中外合资电影院,合营外方在注册资本中的投资比例最高不得超过75%;
(五)合资、合作期限不超过30年;
(六)符合中国有关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
2007年6月,中国电影圈迎来了本年度影视圈最盛大的节日——上海电影节。这不仅仅是电影企业、影迷们的节日,也是风险投资的节日。也许把风险投资和异彩纷呈的娱乐圈扯到一起让人感到莫名其妙,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电影的蓬勃发展背后资本的积极介入是功不可没的,张艺谋电影背后张伟平与他的“新画面”,冯小刚电影背后的王中军、王中磊与他的华谊兄弟……这些雄厚的资本不仅成就了导演和电影,还炮制出一幕幕激动人心的票房神话。
本年度人气十足的上海电影节上,一些具有风投背景的电影基金,频频亮相并高调宣布进军中国电影制造业,成了本届电影节上最受瞩目的“明星”。在上海的咖啡馆里拿着电影拍摄计划书给风险投资人讲着生动故事的娱乐公司老板接踵而至,在几个星期内融到几千万美金绝不是天方夜谭。
自去年以来,来自圈外的风险投资已成为中国电影业投资中一股新兴力量,它们的迅速崛起让业界刮目相看。继互联网、IT和新能源之后,娱乐业特别是电影业,逐渐成为风投逐鹿利润市场的新天地。
天上掉下的馅饼
“如果你在酒吧里第一次遇到一个女孩,就告诉她你是一个风险投资人,她会主动跟你约会并替你买单,而事实上你却对风险投资一无所知。”这是在风投圈子里一个广为流传的段子。也许这段子你觉得并不搞笑,但至少可以说明的是风投是一个很受人欢迎的行当。
中国本土化风投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但当时没有相应的机制和人才,纷纷如明日黄花萎地凋谢。近年来风险投资卷土重来汹涌而至,有人比喻就像用钱捆成的砖头满天飞,谁一不小心都能被砸到了。的确,在大多数人还没搞清风投是个什么东西时,已经被它创造的一个个产业神话所蛊惑。“嗜血”的职业风投人背着大把钞票游荡在市场的“江湖”,寻找高风险却高回报的“猎物”。风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向新兴企业“输血”的过程,这对需要融资和出售的中国企业来说,风投就宛如天上掉下的大馅饼,可遇而不可求。
中国作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沃野之一,当然是风投竞相追逐的“淘金地”。在2005年,中国风险投资累计投资总额已高达14亿多美元。而2006年这一年,中国这个纪录已经刷新为17亿美元。当众多老基金还未觅得落地之时,更多的新基金又涌进了这片圣地。2007年,风投以更加强劲的势力充斥我国资本市场,并慢慢地渗透到娱乐产业的核心——电影。
当“风投”遇上电影
而之前在风险投资行业的分布图上,IT行业一直是遥遥的高居榜首。然而风云变幻的市场,让风投之间也物竞天择式地分化和重组,让这种貌似亘古不变的主旋律也被新的力量所篡改。由于今年IT行业投资泡沫不时地泛出,热得坐蒸笼的IT行业转眼间就寒风骤起。一向占据风险投资大头的IT领域却不断地创下史上新低。与此IT行业降温的同时,敏锐的风投早就开始频频把“绣球”抛给娱乐行业。
马云2005年末就向华谊兄弟投下1200万美元;以江南春为首的境内外投资者又在日前向华谊兄弟投入2000万美元。马云和江南春也成了“电影人”,可以有可能像张伟平那样操纵着中国电影和亿万观众。这些种种迹象似乎都在告示我们,在互联网、IT和新兴能源之后,一个风投竞相追逐的一个新领域——娱乐业特别是电影业出现了。
电影资本格局的革命
金融资本真正以规模化、集团化进驻娱乐产业是在2005年这年。由于受“无线增值业务热”的鼓舞,中国数字音乐成了资本攻城略地的战场:太合麦田、海碟等知名音乐内容供应商,先后从软银、IDG手中拿到了千万美元的风险投资;A8音乐、华友世纪等无线增值巨头大肆收购了创盟、京文等知名音乐公司。
在娱乐业尝到甜头的风投资本大鳄们,并没浅尝辄止,而是再接再厉的向娱乐产业的核心领域——电影业进发。TOM集团可谓是中国电影的最早一批“捞仔”之一。一直在内地媒体中寻求机会的TOM集团瞄准了电影业,并出资1000万美元收购华谊兄弟国际控股有限公司35%股份。这完成了华谊兄弟第一次融资,为华谊兄弟带来每年数千万港币的资金来源。
进入2007年后,风投把中国电影搅得天翻地覆。凭借早期介入和深度干预,原本在美国排不上号的IDG创投却在中国屡战屡胜。作为中国风投领袖的IDG创投,其掌门人熊晓鸽用他2亿美元的“新媒体基金”在电影市场纵横跋扈,仅仅2007年上半年,就投资了包括中博影视、中影集团、印象创新在内的三家娱乐上游公司,最大一笔投资高达5000万美元。
由于风投的进入,中博影视逐渐把自己定位为一家新媒体内容供应商,不光投拍以创意取胜的故事短片,还至少要拍摄五部励志片和制作各种健康、娱乐、教育、生活类的视频服务信息。就在前几天,双方合作拍摄的第一部影片《胡同里的阳光》已经杀青。中博影视创始人陈伟明表示,定位的转变很大程度是出于资本的推动,从而令娱乐企业也必须更多地考虑现实的盈利模式。
鼎鼎大名的红杉资本近期注资国内最大的民营电影发行公司保利博纳,第一笔注资规模约为3000到4000万元人民币。红杉资本还有个大手笔,其中国基金合伙人沈南鹏表示将打造中国的“迪斯尼”,正在积极推进中国最大的动漫企业宏梦卡通和三辰卡通进行合并。
香港导演徐克的妻子施南生与保利博纳总裁于冬、《墨攻》日韩投资人共同组成了“联军”——名为“A3国际”的亚洲电影基金。该基金将在未来三月募集多达1亿美元,然后把矛头直指中国电影,开展新一轮的“烧钱攻势”。
这时几名远在大洋彼岸,工作在哥伦比亚、华纳兄弟等美国电影公司的华裔经理人,仿佛也闻到中国电影的“血腥”,不失时机地组建了名叫“铁池”的私募电影基金。这个资金的主要东家是个规模数十亿美元的专投电影的基金会,在他们雄伟的计划中将在五年投拍20到30部中国电影。
华谊兄弟的新伙伴
风投的大量涌入,华谊兄弟可谓功不可没。成立较早的王中军、王中磊兄弟的华谊兄弟,业务涵盖了电影投资发行、电视剧制作发行、音乐、艺人经纪、广告等诸多领域,旗下导演和艺人包括冯小刚、张纪中、周迅、李冰冰、黄晓明、羽泉等。公司业绩斐然,冯小刚系列作品为这家公司赢得了中国电影市场“淘金王”的美誉。
华谊兄弟的优势在于电影融资和制作。2006年,十部票房最高的国产片里,华谊兄弟投资或参与制作的就占了《夜宴》、《宝贝计划》、《墨攻》、《情癫大圣》这四部。作为老板的王中军和他的团队早已彻底异化为“电影人”,他们的脑子里充满的是经济词汇:市场、投资、成本、产品、销售,他们是这个领域地地道道的商人,王中军也“点拨”了很多风投资本家。
据圈内人说,在几年前一次海南博鳌会议期间,王中军曾经在一次沙龙上坦陈,投资电影其实回报率是很高的,不明白的是为什么爱凑热闹的资本就是不来赶这个早集?他因此向包括IDG的老板麦戈文风投资本家们发问:“你们知道中国的电影市场水有多深吗?”也许正是这巧妙的发问,使得风险投资家们把目光转向了电影业。后来IDG向电影业出手阔绰,王中军的话是不是起到了作用?
对于电影这块“唐僧肉”,像马云、江南春这样的嗅觉灵敏的商人当然也不会放过。早在2005年12月,华谊兄弟控股的第二轮私募融资中,马云的名字就赫然在列,这次华谊兄弟成功募集到以马云为代表的1200万美元境内外资金。
在今年7月的第三轮融资中,包括分众传媒江南春在内的境内外投资者,联合向华谊兄弟投入了2000万美元。这标志江南春和分众传媒也向电影业插上了一脚。分众传媒联席董事长虞峰还代表投资人出任华谊兄弟董事。
马云和江南春们从风投的受益者,摇身转变成一个风投者,也去赶中国电影这个早集,期望从电影业里分一杯羹。是什么让他们去追逐中国电影?
为何谁都想啃一口?
房地产大亨潘石屹在他主演的电影《阿司匹林》中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女人啊,都跟风险投资似的,谁更有利可图,就奔着谁去了!”这句具有典型的房地产句式的话,如果反过来用在中国的风险投资领域,便让看似玄乎的风投突然生动了。
除了娱乐业,没有别的产业。这是美国好莱坞的一句俚语。当娱乐成为唯一开放的言论空间,它也将成为社会唯一的公共生活,任何产业都围绕着娱乐。在产业化运作相对成熟的美国,全年的电影票房总计达到70亿美元,而这一数字仅占总利润的27%,其余73%的利润全部来自于电影后产品,除了电视、海内外音像制品,还有出版物、主题公园等。可以想象,电影产业就像一棵摇钱树,谁用钱砸过去,都能砸个盆满钵溢。
在当今娱乐至死的大潮中,电影大片带来无与伦比的视觉冲击,使得电影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日益加强。原摩根斯坦利主管电影投资的负责人米勒有句名言:“好莱坞像一盏灯,总会有飞蛾扑过来。”对于娱乐这样一个高风险、高回报、高眼球效应的名利场来说,永远不缺少逐利者和冒险家。
在好莱坞,风投逐渐成为电影投资的一个重要资金来源,即便是八大电影公司投拍的电影,也有差不多一半左右资金来自风投。在新西兰,亚太电影基金会成立了一只基金,专为新西兰、韩国的独立电影融资。
随着这种风气的东渐,众多风投也对中国电影业的垂青,当然还是得益于中国电影市场的火爆,特别是大陆市场。据广电总局的数据显示,2004年,中国电影市场赢得15亿元票房,2005年达到20亿元票房,而2006年,这个数字再次创下26亿元的新高。
长期以来,电影在中国作为国家宣传机器的一种力量,绝对服从于政治。随着中国社会历经20多年的市场经济磨砺,资本对电影的掌控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中国是一个新兴的市场,电影这个产业市场刚放开不久,真正的竞争局面还未形成,其间存在着巨大的市场机会。
电影的投资回报期很长,除了影院,还有电视台、DVD等音像制品的放映渠道,有着长达50年的版权回报期。如果是高票房,回报率会更高。比如张伟平投资的张艺谋大片,其惊人的回报率让每个风投人垂涎:《英雄》此前曾创造出2.5亿元的票房神话,《满城尽带黄金甲》上映第一个周,票房便飙至1亿元。
一系列的数字和例子都表明,中国电影市场的美好前景与发展空间。中国电影丰厚利润和前程前景,使它打扮得像个肉唐僧一样诱人,哪个“嗜血”的风投“妖精”不都想上去啃一口。
你想投资电影吗?
假如你有私房钱,请投资电影。假如5年后,你还有私房钱,请不要再买盗版碟。这是成龙倡导的。这个貌似不切实际的口号,正反映了电影投资的未来动向——人人都来投资电影!
一衣带水的邻邦——韩国影视发展的如火如荼,仔细分析其崛起的深层原因,除了韩国政府给予电影业的推动和支持外,风投应该是其中最大的秘诀。目前韩国每年出产的80部左右的电影,分别由当地的30家电影制作公司投产制作。这些制片人早期大多通过销售发行权和版权获取投资,之后则主动寻找风投,或采取向银行贷款、抵押版权的融资方式,在韩国,电影投资的回报率一般都在30%以上。
韩国还出现一些相当大胆和富有创意的投资方式。著名的家庭主妇黑帮片《我的老婆是大佬》,全部拍摄资金为300万美元,竟是从网上募集所得,每个网民为这部电影投资5000韩元,这样的投资约等于一张半电影票。“老鼠会”似的攒起了约300万美元,即16亿8千万韩元,也就是最多有336000人成为该电影的投资方,而这些投资方铁定成为电影的潜在票房,哪个投资人不关心自己投资的项目呢?
中国影视与韩国相比较,在融资方面我国电影行业起步稍晚,1995年以前只有16家国有电影制片厂拥有影片出品权。2003年国家广电总局在《外商投资电影院暂行规定》允许外资在北京、上海、广州等7个城市内的影院最高入股比例为75%。逐步允许外资的介入和宽松的审查制度使得电影还是吸引来一批风投的先驱,在2007年风投的相继涌入着实让中国电影界欢欣不已。
与其他行业相比,尽管近年来政策逐步开放,但由于电影市场尚不规范,因此电影人在融资拍片方面相对困难较大。社会资金、民间资本的进入明显不足,融资方式相对单一,这些还待逐步地完善。■
编辑:陈畅鸣
链接
国务院《电影管理条例》(2002年2月1日起施行)第五条
国家对电影摄制、进口、出口、发行、放映和电影片公映实行许可制度。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电影片的摄制、进口、发行、放映活动,不得进口、出口、发行、放映未取得许可证的电影片。
外商投资电影院暂行规定(自2004年1月1日起施行)第四条
外商投资电影院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符合当地文化设施的布局与规划;
(二)注册资本不少于600万元人民币;
(三)有固定的营业(放映)场所;
(四)中外合资电影院,合营中方在注册资本中的投资比例不得低于51%;对全国试点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武汉、南京市中外合资电影院,合营外方在注册资本中的投资比例最高不得超过75%;
(五)合资、合作期限不超过30年;
(六)符合中国有关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