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又梦见小柯了/梦见小柯,和一大片向日葵/梦见小柯,和蛇皮一样的砂石路/梦见小柯,和头顶上盘旋的红蜻蜓/梦见小柯,和他的黄书包/和一群相互追逐的少年//和更高的天空棉花糖一样的白云//和我。隔着豆田,走在另一条小路上/梦见豆花开了……”(《未完成的梦》)
这是一首跟梦有关的诗,或者说,是用诗还原的梦。诗中的小柯,是我小学和初中的同学,一位英俊少年。诗中的我,是个十三四岁的小姑娘;诗中的小路,是我上初中时从燕飞里到茨岗之间每天必经的一条乡间土路。
我常想,那条小路或许就是为我存在的吧,它是我生命意识的源头,纯真之爱的源头,诗意的源头。如果我不在意它,便无人在意;倘若有一天,我离开了人世,它将像从来没有存在过一样彻底消失。而除了文字,我不知道有什么办法能让一条路活下去。现在,我想在诗歌之外以另一种方式将它描述下来,描述它先前和后来的样子,实因,我如今确切地知道,它事实上已经不存在了。
上世纪农业生产合作社年代,我们大队由两个自然村组成,一个是小柯家住的村子燕飞里,一个是我家住的村子西房号。那时候,家家都有好几个孩子,一个大队百十户人家就有一所小学。西房号是大队部所在地,学校顺理成章设在这里,坐背朝南的两排灰色砖瓦房,前面一排是教室,后面一排是教工办公室,教室门前有两个用砖垒的乒乓球案子,操场上设有东西两个篮球架,整个校区用泥墙围着,四周有高高的杨树。校门外是一条连接两个村庄的南北走向的土路,隔路相望的是下乡知青的“青年点”,他们有两排宿舍和一片永远长势不喜人的菜园。学校南面是一家下放户,住着一对中年夫妻、两个脸色苍白的小姑娘和一位小脚老太太。他们操着山东口音,沉默寡言,与外界少有往来,外人也很难走近他们。但是,这家人种的花草十分好看,房前屋后都是花,月季、胭粉豆、步登高、虎皮莲、金鸡菊,特别是屋后的两垄萱草,花茎高挑,花朵金黄,引得爱花的女生们常怀着小小侵略者的野心爬到墙头上窥伺。好好的菜园子不种菜,只种花,宁可肚子受屈也爱美,这就是城里人追求的情调。那时,我们不懂,笑话人家不会过日子,素不知人家要的就是那样的“日子”。学校北面一街相隔的是大队部,附带有铁匠铺、磨坊、油房。放学后,孩子们喜欢扒铁匠铺的窗户卖呆,看红透的铁块怎样被铁匠一锤一锤地打成铲子、镐头、二齿钩,其实,总看也没啥好看,没啥好看也看,不过是没啥可看罢了。我和小柯以及所有属于一个大队的孩子,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度过我们的小学生活和童年时光的。
我们的童年,物质生活总体上是清贫的,但心灵绝对自由。在课堂上,淳朴而有责任心的乡村教师从未懈怠传授我们课本上的知识;在田野里,我们与自然融为一体,追随季节,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小小年纪,扛着农具,排着队伍唱着歌走进沃野平畴,付出小小的力气,洒下晶亮的汗水,而大自然开放式的课堂教会我们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我们直接接触到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上的土地、河流、物产,直观感受着四季风霜雨雪等各种自然现象。我们数念着“春雨惊春清谷天”,行走在吹歪树木也吹歪人的大风里,在大人们饥渴的目光中,懂得了土壤急需保墒,知道了什么叫作“春雨贵如油”;我们数念着“夏满芒夏暑相连”,在到处散发着新翻耕的泥土腥味的大地上,跟随犁铧,把大人点进土埯里的种子埋好、踩实,然后,等着各类小苗拱出田垄,铲草,间苗,施肥,之后静听高粱苞米拔节的声音;我们数念着“秋处露秋寒霜降”,在一碧如洗的晴空下,在雁鸣声声的秋风里,帮助大人收割成熟的五谷,让遗落在大地上的粮食颗粒归仓;我们数念着“冬雪雪冬小大寒”,吹化窗玻璃上的霜花,欣赏屋外的大雪和雪地里的麻雀,背起粪箕子叫上小伙伴,到野地里捡牛粪,为来年春耕积攒肥料,有时也跟大人一块扛起冰镩到封冻的河塘上,戳穿冰层,弄一些冻在烂泥里的鲫鱼。在一年四季的劳动中,我们认识了大地上的事物,叫得出一些植物、动物、昆虫、飞鸟和鱼类的名字,并大致了解它们的习性。现在的农村,孩子少得可怜,几个村庄才有一所小学,且教学质量堪忧,一些农民为了孩子的前途着想,千方百计把孩子送到县城或城市读书,乡下的孩子早早告别了乡村,更没有接触过土地,不分五谷是可想而知了,更别说像我们那样直接从自然中获取无穷的知识、美和爱。
一边在课堂上读书,一边在田野里参加支农劳动,流水带走光阴的故事。不知不觉地,小学毕业了。我们升入初中的那一年,刚好赶上全国恢复高考制度,想继续求学的孩子从土地上全身而退,一头扎进书本里。老师给我们灌输的理念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不想继续求学的孩子,或者直接务农,或者托亲靠友在乡办工厂谋一份临时工。令我暗自喜欢的是,小柯和我一样选择了升初中。
上小学时,学校就在我家住的村子里,我从家往南走10分钟的路就到学校了。上初中,则需要继续向南,先经过小柯家住的燕飞里,再往东南方向走大约40分钟,中间穿过大片田野及两个相距较近的村庄——虾米沟和茨岗,然后,越过一条国道就到学校了,行程大约70分钟。我想描述的就是从燕飞里到茨岗的那条小路。
出了燕飞里,有一条向南再向东伸进田野的土路,路边有三棵上了年纪的榆树,苍老怪异,树顶有脸盆大的两个老鸹窝。从这儿望向西南,满眼尽是空旷无垠的土地,看不见更远处的村庄,仿佛田野的尽头就是天边;只有东南方向,远远地隐约看见绿树掩映中的一个小村落——虾米沟。这村子的得名源于村后依傍的一条蜿蜒的小河——虾米沟,不用说,小河里盛产河虾。从老榆树那儿再向南,有个岔路口,一条是向东新修的直通国道的砂石路,一条是向东南通往虾米沟的乡间小路。
我永远选择走“我的乡间小路”。
理由之一:它美。一条自然形成的河流,朝东南方向蜿蜒两余里。初春,冰雪融化,河水阴凉。随着阳气上升,当四野仍然一派萧瑟之际,湿润的河边最先长出一丛丛鲜绿的菖蒲,为河水镶上好看的睫毛。随后,香蒲、水葱、芦苇以及各种蒿草也长出来了,小河立刻有了生机,也有了柔软妩媚的身段,阳光照射下来,水边的小虾贴着发白的泥沙轻盈游动。当夏天到来,水面上漂浮着开小白花的慈姑、开小黄花的荇菜、开小紫花的凤眼莲,像晾在水面上的一块一块美丽的小花布。也有一片片浮萍摊在水面上,如绿色和紫色的布头儿。有一种叫金鱼藻的藻类植物,颜色鲜绿,在水中姿态可人,似一棵棵袖珍小树,出了水,就成了一团滑溜溜的绿颜料。蜻蜓在水上无声地飞来飞去,累了歇在草尖上喘息。水草中有不计其数的青蛙,歌声不绝于耳,好像整条河都是青蛙的歌剧院,你也许难以看见它们的踪影,只在走近草丛时,听见扑通扑通的跳水声。“我的乡间小路”位于河水右岸,几乎是依着河的身形人为踩出来的,细实的泥土路面有着别样的光滑,赤脚走在上面,十分舒服。小路的另一边有一段狭长的盐碱地,不生杂草,夏天却长一种叫不出名字的低矮植物,叶与茎呈灰白色,且覆盖着白色绒毛,花不甚好看,却能散发出甜丝丝的香味。虾米沟是个只有几户人家的村庄,有许多桃树,桃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像一片紫色云雾。茨岗的街上有许多高大的刺槐,春天里,白色花穗挂满树枝,散发着另一种甜丝丝的香味。一路上经过的田野中,除了高粱、苞米、大豆,有一大片兴致勃勃的向日葵,像一大群总也跑不出田野的孩子。我每天沿着“我的乡间小路”上学放学,它让我有种说不出的喜悦,仿佛我天生就属于它,属于小河,属于这地方随便一种植物,好像它们的美丽让我自己也变得一天天美丽起来。 理由之二:我不走那条砂石路——砂石路是“小柯的路”。说不上是怎样一种默契,一开始我就不走小柯的路,小柯也不走我的路。两条路之间隔着小河以及小河北面的一大片土地。夏天的时候,那地里种着豆子,豆秧低矮,即使盛夏长到及腰深也挡不住视线。上学或放学的路上,我时常远远地看见小柯背着黄书包走在那条砂石路上,有时一个人安静地走路,有时跟两三个男生搭伴,一路上相互追逐,戏闹不休。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事开心,但是,我知道自己为“我的乡间小路”开心,为能看见小柯开心——我喜欢看着小柯!每天早晨,我和他就这样通过不同的两条路走进同一间教室。不可思议的是,两年里,我们没说过一句话。那个年代,乡下的少男少女奇怪地遵守着男女授受不亲的古训,不光在校园里男女生不说话,即使在路上,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面对面遇见了,彼此也假装没看见。我讨厌那种尴尬,不能想象在路上遇见小柯是什么感觉,所以,我宁愿远远地望着他,也不愿意与他走在同一条路上。
初中毕业,小柯到外地读中专,我升入县城的高中。从此,他告别了那条砂石路,我也告别了“我的乡间小路”。
1985年,我从南方一所中专学校毕业回到沈阳工作,成了城里人。而我对“我的乡间小路”始终念念不忘,小路似乎也时常念着我,三十多年里,无数次以固有的原生态出现在我梦里。每当回乡探亲,我总有一种冲动,想再看看、走走那条小路,可长途汽车站在我父母住的老房子附近,每次回家,母亲都要去车站接我,走了,又要到车站送,使我难得抽出身来还愿。
2015年中秋节,我回老家看望母亲。返程那天上午,母亲的教友来了,约她一起去邻村看望一位生病的老姐妹。母亲送不上我了,满怀愧疚地嘱咐我带好该带的东西,记住开车的钟点。我连声答应“知道了,放心吧”,心中却欢喜地做着另外的盘算——我要走一走“我的乡间小路”。
母亲一离开家门,我就动身上路了。
沿着“村村通”的水泥路,从我家的村子走向燕飞里。出了燕飞里,我最先想见到的就是记忆中的那三棵老榆树。而我不得不羞愧地说,我的愿望太奢侈了。抬眼望去,那条土路大体还在原来的位置,而老榆树挺立的地方,一棵树也没有了。我奔过去,在那地方徘徊了足有十分钟。不知当初三棵榆树被砍伐的日子,归巢的老鸹们是否也像我一样在此徘徊?这样想着,一种惆怅感油然而生。
沿着土路往前走出一段,又一个意想不到的发现是,小柯的那条砂石路消失了,那里生长着连片的水稻。似乎以脚下的土路为界,左边种的尽是水稻,右边种的尽是苞米。不知道小柯现在何处,后来是否也像我一样回到故乡,并发现他的砂石路不见了?我们念初中时,家乡还没有稻田。那时候,土地上生长着高粱、苞米、大豆、谷子、麦子、荞麦等粮食作物,也生长油菜、向日葵、亚麻、苏子等经济作物,可谓物产丰富。而现在,好像土地上只会生长水稻和苞米,一来自然是这两种作物高产,二来是种植它们省事。因为使用了除草剂,苞米种到地里,稻秧插到田里,就不用怎样经管了,省下时间,勤快的农民到城里打工,懒惰的宁愿在家打麻将。
眼下,还不到收获的季节,地里一个干活的人也没有,只有水稻和苞米各自享受着最后的秋阳,以使籽粒更饱满、更成熟。我在一侧是稻田、一侧是苞米的旷野里走着,脚下野草丛生的土路印着既不是牛车也不是马车,而是任何一种机动车留下的深深的辙痕,耳边喧响着秋风刮过苞米叶子发出的海涛一般此起彼伏的沙沙声。天空那么蓝、那么高远,大地那么黄、那么富庶,秋阳那么暖、那么可人,就连燕子的呢喃也是那么亲切、那么好听,蝴蝶无声地飞,小鸟尖锐地叫,一切如此祥和美好。我对自己说,你没有理由不为故乡的巨变高兴。是的,我该喜形于色才是!可是,当我回望身后的村庄,又转身望向右前方不知谁家的坟茔地,望向田边随风飘浮的雪白的芦花,望着脚下向远处延伸的我少小时走过的路,一种苍凉感直要逼出眼泪来。我一边赶路,一边“啊啊”地发出连自己也弄不明白的痛苦的呻吟。突然,在我面前出现一处深陷的低地,上面稀稀落落地长着枯黄的苞米。我惊讶地望着这幅景象,恍惚如在隔世。哦,难道这就是伴随我半生记忆的“我的小河”吗?它连一滴水都没有了,一茬又一茬水稻吸干了它的血!它干涸了,瞎了,死了,而残骸上竟然长着苞米。苞米苞米唯有苞米!那曾经的菖蒲哪去了?青蛙哪去了?小虾哪去了?开小白花的慈姑、开小黄花的荇菜、开小紫花的凤眼莲哪去了?浮萍哪去了?金鱼藻哪去了?
在痛苦中恋恋不舍地告别小河遗址。原以为沿着脚下的路仍然可以穿过虾米沟去茨岗,而我的梦想再一次破灭了。我在虾米沟东西走向的街道上走出两百米,便走到了街的尽头,再往前是稻田,没有路。向一位在院子里干活的农妇求助,她为我指了一条向南再向东的路。那是一条“村村通”的水泥路,很宽敞,可以双向跑汽车,然而,显然已不是我要走的路了。
所谓乡愁,就是故乡还在,而故乡的一切都与你无关了。
很久以前,听过一段爱情故事。一个女孩深爱着初恋的男孩,然而,命运弄人,有情人未能终成眷属。但她从未忘记那段美好的恋情,常在梦里与男孩相会。数年后,两人均已人到中年,一次不期而遇让她见到了梦中情人,而现实中的他与梦里的他判若两人。仿佛圆满的月亮掉在地上碎了,再也回不到天上,从此,佳人相约的美梦再也不来造访她……
因为这个故事,我希望永远不要见到现实中的小柯。然而,我担心,“我的乡间小路”已不会再到我的梦里来。倘若如此,“未完成的梦”也不会再做了!
这是一首跟梦有关的诗,或者说,是用诗还原的梦。诗中的小柯,是我小学和初中的同学,一位英俊少年。诗中的我,是个十三四岁的小姑娘;诗中的小路,是我上初中时从燕飞里到茨岗之间每天必经的一条乡间土路。
我常想,那条小路或许就是为我存在的吧,它是我生命意识的源头,纯真之爱的源头,诗意的源头。如果我不在意它,便无人在意;倘若有一天,我离开了人世,它将像从来没有存在过一样彻底消失。而除了文字,我不知道有什么办法能让一条路活下去。现在,我想在诗歌之外以另一种方式将它描述下来,描述它先前和后来的样子,实因,我如今确切地知道,它事实上已经不存在了。
上世纪农业生产合作社年代,我们大队由两个自然村组成,一个是小柯家住的村子燕飞里,一个是我家住的村子西房号。那时候,家家都有好几个孩子,一个大队百十户人家就有一所小学。西房号是大队部所在地,学校顺理成章设在这里,坐背朝南的两排灰色砖瓦房,前面一排是教室,后面一排是教工办公室,教室门前有两个用砖垒的乒乓球案子,操场上设有东西两个篮球架,整个校区用泥墙围着,四周有高高的杨树。校门外是一条连接两个村庄的南北走向的土路,隔路相望的是下乡知青的“青年点”,他们有两排宿舍和一片永远长势不喜人的菜园。学校南面是一家下放户,住着一对中年夫妻、两个脸色苍白的小姑娘和一位小脚老太太。他们操着山东口音,沉默寡言,与外界少有往来,外人也很难走近他们。但是,这家人种的花草十分好看,房前屋后都是花,月季、胭粉豆、步登高、虎皮莲、金鸡菊,特别是屋后的两垄萱草,花茎高挑,花朵金黄,引得爱花的女生们常怀着小小侵略者的野心爬到墙头上窥伺。好好的菜园子不种菜,只种花,宁可肚子受屈也爱美,这就是城里人追求的情调。那时,我们不懂,笑话人家不会过日子,素不知人家要的就是那样的“日子”。学校北面一街相隔的是大队部,附带有铁匠铺、磨坊、油房。放学后,孩子们喜欢扒铁匠铺的窗户卖呆,看红透的铁块怎样被铁匠一锤一锤地打成铲子、镐头、二齿钩,其实,总看也没啥好看,没啥好看也看,不过是没啥可看罢了。我和小柯以及所有属于一个大队的孩子,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度过我们的小学生活和童年时光的。
我们的童年,物质生活总体上是清贫的,但心灵绝对自由。在课堂上,淳朴而有责任心的乡村教师从未懈怠传授我们课本上的知识;在田野里,我们与自然融为一体,追随季节,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小小年纪,扛着农具,排着队伍唱着歌走进沃野平畴,付出小小的力气,洒下晶亮的汗水,而大自然开放式的课堂教会我们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我们直接接触到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上的土地、河流、物产,直观感受着四季风霜雨雪等各种自然现象。我们数念着“春雨惊春清谷天”,行走在吹歪树木也吹歪人的大风里,在大人们饥渴的目光中,懂得了土壤急需保墒,知道了什么叫作“春雨贵如油”;我们数念着“夏满芒夏暑相连”,在到处散发着新翻耕的泥土腥味的大地上,跟随犁铧,把大人点进土埯里的种子埋好、踩实,然后,等着各类小苗拱出田垄,铲草,间苗,施肥,之后静听高粱苞米拔节的声音;我们数念着“秋处露秋寒霜降”,在一碧如洗的晴空下,在雁鸣声声的秋风里,帮助大人收割成熟的五谷,让遗落在大地上的粮食颗粒归仓;我们数念着“冬雪雪冬小大寒”,吹化窗玻璃上的霜花,欣赏屋外的大雪和雪地里的麻雀,背起粪箕子叫上小伙伴,到野地里捡牛粪,为来年春耕积攒肥料,有时也跟大人一块扛起冰镩到封冻的河塘上,戳穿冰层,弄一些冻在烂泥里的鲫鱼。在一年四季的劳动中,我们认识了大地上的事物,叫得出一些植物、动物、昆虫、飞鸟和鱼类的名字,并大致了解它们的习性。现在的农村,孩子少得可怜,几个村庄才有一所小学,且教学质量堪忧,一些农民为了孩子的前途着想,千方百计把孩子送到县城或城市读书,乡下的孩子早早告别了乡村,更没有接触过土地,不分五谷是可想而知了,更别说像我们那样直接从自然中获取无穷的知识、美和爱。
一边在课堂上读书,一边在田野里参加支农劳动,流水带走光阴的故事。不知不觉地,小学毕业了。我们升入初中的那一年,刚好赶上全国恢复高考制度,想继续求学的孩子从土地上全身而退,一头扎进书本里。老师给我们灌输的理念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不想继续求学的孩子,或者直接务农,或者托亲靠友在乡办工厂谋一份临时工。令我暗自喜欢的是,小柯和我一样选择了升初中。
上小学时,学校就在我家住的村子里,我从家往南走10分钟的路就到学校了。上初中,则需要继续向南,先经过小柯家住的燕飞里,再往东南方向走大约40分钟,中间穿过大片田野及两个相距较近的村庄——虾米沟和茨岗,然后,越过一条国道就到学校了,行程大约70分钟。我想描述的就是从燕飞里到茨岗的那条小路。
出了燕飞里,有一条向南再向东伸进田野的土路,路边有三棵上了年纪的榆树,苍老怪异,树顶有脸盆大的两个老鸹窝。从这儿望向西南,满眼尽是空旷无垠的土地,看不见更远处的村庄,仿佛田野的尽头就是天边;只有东南方向,远远地隐约看见绿树掩映中的一个小村落——虾米沟。这村子的得名源于村后依傍的一条蜿蜒的小河——虾米沟,不用说,小河里盛产河虾。从老榆树那儿再向南,有个岔路口,一条是向东新修的直通国道的砂石路,一条是向东南通往虾米沟的乡间小路。
我永远选择走“我的乡间小路”。
理由之一:它美。一条自然形成的河流,朝东南方向蜿蜒两余里。初春,冰雪融化,河水阴凉。随着阳气上升,当四野仍然一派萧瑟之际,湿润的河边最先长出一丛丛鲜绿的菖蒲,为河水镶上好看的睫毛。随后,香蒲、水葱、芦苇以及各种蒿草也长出来了,小河立刻有了生机,也有了柔软妩媚的身段,阳光照射下来,水边的小虾贴着发白的泥沙轻盈游动。当夏天到来,水面上漂浮着开小白花的慈姑、开小黄花的荇菜、开小紫花的凤眼莲,像晾在水面上的一块一块美丽的小花布。也有一片片浮萍摊在水面上,如绿色和紫色的布头儿。有一种叫金鱼藻的藻类植物,颜色鲜绿,在水中姿态可人,似一棵棵袖珍小树,出了水,就成了一团滑溜溜的绿颜料。蜻蜓在水上无声地飞来飞去,累了歇在草尖上喘息。水草中有不计其数的青蛙,歌声不绝于耳,好像整条河都是青蛙的歌剧院,你也许难以看见它们的踪影,只在走近草丛时,听见扑通扑通的跳水声。“我的乡间小路”位于河水右岸,几乎是依着河的身形人为踩出来的,细实的泥土路面有着别样的光滑,赤脚走在上面,十分舒服。小路的另一边有一段狭长的盐碱地,不生杂草,夏天却长一种叫不出名字的低矮植物,叶与茎呈灰白色,且覆盖着白色绒毛,花不甚好看,却能散发出甜丝丝的香味。虾米沟是个只有几户人家的村庄,有许多桃树,桃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像一片紫色云雾。茨岗的街上有许多高大的刺槐,春天里,白色花穗挂满树枝,散发着另一种甜丝丝的香味。一路上经过的田野中,除了高粱、苞米、大豆,有一大片兴致勃勃的向日葵,像一大群总也跑不出田野的孩子。我每天沿着“我的乡间小路”上学放学,它让我有种说不出的喜悦,仿佛我天生就属于它,属于小河,属于这地方随便一种植物,好像它们的美丽让我自己也变得一天天美丽起来。 理由之二:我不走那条砂石路——砂石路是“小柯的路”。说不上是怎样一种默契,一开始我就不走小柯的路,小柯也不走我的路。两条路之间隔着小河以及小河北面的一大片土地。夏天的时候,那地里种着豆子,豆秧低矮,即使盛夏长到及腰深也挡不住视线。上学或放学的路上,我时常远远地看见小柯背着黄书包走在那条砂石路上,有时一个人安静地走路,有时跟两三个男生搭伴,一路上相互追逐,戏闹不休。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事开心,但是,我知道自己为“我的乡间小路”开心,为能看见小柯开心——我喜欢看着小柯!每天早晨,我和他就这样通过不同的两条路走进同一间教室。不可思议的是,两年里,我们没说过一句话。那个年代,乡下的少男少女奇怪地遵守着男女授受不亲的古训,不光在校园里男女生不说话,即使在路上,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面对面遇见了,彼此也假装没看见。我讨厌那种尴尬,不能想象在路上遇见小柯是什么感觉,所以,我宁愿远远地望着他,也不愿意与他走在同一条路上。
初中毕业,小柯到外地读中专,我升入县城的高中。从此,他告别了那条砂石路,我也告别了“我的乡间小路”。
1985年,我从南方一所中专学校毕业回到沈阳工作,成了城里人。而我对“我的乡间小路”始终念念不忘,小路似乎也时常念着我,三十多年里,无数次以固有的原生态出现在我梦里。每当回乡探亲,我总有一种冲动,想再看看、走走那条小路,可长途汽车站在我父母住的老房子附近,每次回家,母亲都要去车站接我,走了,又要到车站送,使我难得抽出身来还愿。
2015年中秋节,我回老家看望母亲。返程那天上午,母亲的教友来了,约她一起去邻村看望一位生病的老姐妹。母亲送不上我了,满怀愧疚地嘱咐我带好该带的东西,记住开车的钟点。我连声答应“知道了,放心吧”,心中却欢喜地做着另外的盘算——我要走一走“我的乡间小路”。
母亲一离开家门,我就动身上路了。
沿着“村村通”的水泥路,从我家的村子走向燕飞里。出了燕飞里,我最先想见到的就是记忆中的那三棵老榆树。而我不得不羞愧地说,我的愿望太奢侈了。抬眼望去,那条土路大体还在原来的位置,而老榆树挺立的地方,一棵树也没有了。我奔过去,在那地方徘徊了足有十分钟。不知当初三棵榆树被砍伐的日子,归巢的老鸹们是否也像我一样在此徘徊?这样想着,一种惆怅感油然而生。
沿着土路往前走出一段,又一个意想不到的发现是,小柯的那条砂石路消失了,那里生长着连片的水稻。似乎以脚下的土路为界,左边种的尽是水稻,右边种的尽是苞米。不知道小柯现在何处,后来是否也像我一样回到故乡,并发现他的砂石路不见了?我们念初中时,家乡还没有稻田。那时候,土地上生长着高粱、苞米、大豆、谷子、麦子、荞麦等粮食作物,也生长油菜、向日葵、亚麻、苏子等经济作物,可谓物产丰富。而现在,好像土地上只会生长水稻和苞米,一来自然是这两种作物高产,二来是种植它们省事。因为使用了除草剂,苞米种到地里,稻秧插到田里,就不用怎样经管了,省下时间,勤快的农民到城里打工,懒惰的宁愿在家打麻将。
眼下,还不到收获的季节,地里一个干活的人也没有,只有水稻和苞米各自享受着最后的秋阳,以使籽粒更饱满、更成熟。我在一侧是稻田、一侧是苞米的旷野里走着,脚下野草丛生的土路印着既不是牛车也不是马车,而是任何一种机动车留下的深深的辙痕,耳边喧响着秋风刮过苞米叶子发出的海涛一般此起彼伏的沙沙声。天空那么蓝、那么高远,大地那么黄、那么富庶,秋阳那么暖、那么可人,就连燕子的呢喃也是那么亲切、那么好听,蝴蝶无声地飞,小鸟尖锐地叫,一切如此祥和美好。我对自己说,你没有理由不为故乡的巨变高兴。是的,我该喜形于色才是!可是,当我回望身后的村庄,又转身望向右前方不知谁家的坟茔地,望向田边随风飘浮的雪白的芦花,望着脚下向远处延伸的我少小时走过的路,一种苍凉感直要逼出眼泪来。我一边赶路,一边“啊啊”地发出连自己也弄不明白的痛苦的呻吟。突然,在我面前出现一处深陷的低地,上面稀稀落落地长着枯黄的苞米。我惊讶地望着这幅景象,恍惚如在隔世。哦,难道这就是伴随我半生记忆的“我的小河”吗?它连一滴水都没有了,一茬又一茬水稻吸干了它的血!它干涸了,瞎了,死了,而残骸上竟然长着苞米。苞米苞米唯有苞米!那曾经的菖蒲哪去了?青蛙哪去了?小虾哪去了?开小白花的慈姑、开小黄花的荇菜、开小紫花的凤眼莲哪去了?浮萍哪去了?金鱼藻哪去了?
在痛苦中恋恋不舍地告别小河遗址。原以为沿着脚下的路仍然可以穿过虾米沟去茨岗,而我的梦想再一次破灭了。我在虾米沟东西走向的街道上走出两百米,便走到了街的尽头,再往前是稻田,没有路。向一位在院子里干活的农妇求助,她为我指了一条向南再向东的路。那是一条“村村通”的水泥路,很宽敞,可以双向跑汽车,然而,显然已不是我要走的路了。
所谓乡愁,就是故乡还在,而故乡的一切都与你无关了。
很久以前,听过一段爱情故事。一个女孩深爱着初恋的男孩,然而,命运弄人,有情人未能终成眷属。但她从未忘记那段美好的恋情,常在梦里与男孩相会。数年后,两人均已人到中年,一次不期而遇让她见到了梦中情人,而现实中的他与梦里的他判若两人。仿佛圆满的月亮掉在地上碎了,再也回不到天上,从此,佳人相约的美梦再也不来造访她……
因为这个故事,我希望永远不要见到现实中的小柯。然而,我担心,“我的乡间小路”已不会再到我的梦里来。倘若如此,“未完成的梦”也不会再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