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朗读是一把钥匙,打开理解的锁;朗读是一种调味品,可以使学生兴味盎然;朗读是一支兴奋剂,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初中語文教学一定要重视学生地朗读。把学生引入最优的朗读情境,让朗读教学重新焕发出她应有的风采。因此教师需掌握朗读指导技巧才能把理念物化到教育教学行为的过程中。
关键词:初中语文;朗读教学;重视朗读
学习语文,历来都非常重视朗读。
想起大学时期,每每跟着苍颜白发的老先生摇头晃脑地读着一篇篇文言文,那种齿颊留香的感觉依旧让我无法忘怀,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学校里的琅琅书声却越来越来少,甚至听不到了。课堂上不闻书声琅琅,只见习题海洋。这令我不仅迷茫起来:现在的学生怎么了?
是因为学生都读得好了?不,事实是很多学生不会朗读。我曾对学生进行了朗读水平检测。这次检测以学生已学过的课文为朗读材料,以读音准确、句读清晰不增、不漏、不回读的基本要求为标准,结果百分之八十的学生达不到一般的朗读要求,甚至有一部分学生还读得前言不搭后语,结结巴巴,如果选用未学过的课文,用严格规范的朗读标准去要求,不达标的比例更大。
一、为什么会忽视朗读教学
1.朗读的时间本就不够充分。一节课45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个过渡环节而已。
2.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3.朗读的参与面窄。我们什么时候能让那些“板凳球员”正式上场呢?不管是检查陛的朗读还是分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有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语文教育中最基本的一分子一——会读?
4.朗读指导机械匮乏。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某某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熔“导”、“练”于一炉,不能集理解、感悟于—体。有时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面的技巧,不重语言环境中的内涵。常听一些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些,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
那么,教师要掌握怎样的朗读指导技巧才能把理念物化到教育教学行为的过程中?我开始思考:“如何把学生引入最优的朗读情境,让朗读教学重新焕发出她应有的风采呢?”于是,在进行现代诗歌教学懂的时候,我发起了一场比赛。首先明确得分标准:情感的表现度,当然可以借助道具。其次以小组为单位比赛。六人一个小组,每组一个负责人,负责组织和算分。就像电视台的“歌手大奖赛”一样,每个小组成员都是评委。每人发一张评分卡,当一个成员朗读完毕,其他同学开始打分并依次出示所评成绩。负责人去掉一个最高分,再去掉一个最低分,求出这个同学的最后得分,最后评出本组前三名,由老师发给纪念品。这场比赛中学生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许多以前想读而不敢读的学生声情并茂,朗读得十分出色,“诞生”了许多老师以前没发现的朗读苗子。爱读的读得更好,不敢读的也急于表现,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原本最容易被学生忽视的诗歌翻身成为印象最深,最受喜爱的部分。
通过这次的比赛,我深深地感受到,此时有声胜无声啊!也更加坚定了我朗读教学的信心。
二、让学生学会朗读
1.向学生讲解朗读的一般要求。朗读是一种技巧,它需要经过有意识的训练,达到一定的要求,才能传情达意,发挥它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师要向学生讲解朗读的一般要求:重音、速度、停顿和语调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在朗读训练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教师的范读与指导是关键。好的范读是最好的朗读指导,它对培养学生的兴趣,形成班级的朗读风气作用很大。同时也可适当利用电化教学,让学生倾听录音和模仿进行朗读。教师指导要切实中肯,在学生朗读前,根据课文特点,具体地从朗读速度、停顿、语调方面一一给予指导,使学生把握朗读要领。在学生朗读中,发现问题及时指正。
3.要有计划地选择时机进行朗读。旨在理解课文,既可在分析课文前读,也可以在分析课文中读;旨在训练说话,可以分析课文后读;诗歌散文和古文的教学,朗读可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使朗读教学成为理解课文的基本手段。
4.要合理选取朗读的方式。朗读方式可分为单独读、分组读、齐声朗读和分角色朗读。如需要起示范作用或检查时采用单独朗读;如遇到课文中精彩段落可采用分组读或全班齐声朗读;若课文中有人物对话多采用分角色朗读或全班齐声朗读。如《茶馆》一课就可以分角色朗读。
朗读是一把钥匙,打开理解的锁;朗读是一种调味品,可以使学生兴味盎然;朗读是一支兴奋剂,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初中语文教学一定要重视学生地朗读。
关键词:初中语文;朗读教学;重视朗读
学习语文,历来都非常重视朗读。
想起大学时期,每每跟着苍颜白发的老先生摇头晃脑地读着一篇篇文言文,那种齿颊留香的感觉依旧让我无法忘怀,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学校里的琅琅书声却越来越来少,甚至听不到了。课堂上不闻书声琅琅,只见习题海洋。这令我不仅迷茫起来:现在的学生怎么了?
是因为学生都读得好了?不,事实是很多学生不会朗读。我曾对学生进行了朗读水平检测。这次检测以学生已学过的课文为朗读材料,以读音准确、句读清晰不增、不漏、不回读的基本要求为标准,结果百分之八十的学生达不到一般的朗读要求,甚至有一部分学生还读得前言不搭后语,结结巴巴,如果选用未学过的课文,用严格规范的朗读标准去要求,不达标的比例更大。
一、为什么会忽视朗读教学
1.朗读的时间本就不够充分。一节课45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个过渡环节而已。
2.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3.朗读的参与面窄。我们什么时候能让那些“板凳球员”正式上场呢?不管是检查陛的朗读还是分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有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语文教育中最基本的一分子一——会读?
4.朗读指导机械匮乏。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某某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熔“导”、“练”于一炉,不能集理解、感悟于—体。有时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面的技巧,不重语言环境中的内涵。常听一些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些,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
那么,教师要掌握怎样的朗读指导技巧才能把理念物化到教育教学行为的过程中?我开始思考:“如何把学生引入最优的朗读情境,让朗读教学重新焕发出她应有的风采呢?”于是,在进行现代诗歌教学懂的时候,我发起了一场比赛。首先明确得分标准:情感的表现度,当然可以借助道具。其次以小组为单位比赛。六人一个小组,每组一个负责人,负责组织和算分。就像电视台的“歌手大奖赛”一样,每个小组成员都是评委。每人发一张评分卡,当一个成员朗读完毕,其他同学开始打分并依次出示所评成绩。负责人去掉一个最高分,再去掉一个最低分,求出这个同学的最后得分,最后评出本组前三名,由老师发给纪念品。这场比赛中学生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许多以前想读而不敢读的学生声情并茂,朗读得十分出色,“诞生”了许多老师以前没发现的朗读苗子。爱读的读得更好,不敢读的也急于表现,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原本最容易被学生忽视的诗歌翻身成为印象最深,最受喜爱的部分。
通过这次的比赛,我深深地感受到,此时有声胜无声啊!也更加坚定了我朗读教学的信心。
二、让学生学会朗读
1.向学生讲解朗读的一般要求。朗读是一种技巧,它需要经过有意识的训练,达到一定的要求,才能传情达意,发挥它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师要向学生讲解朗读的一般要求:重音、速度、停顿和语调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在朗读训练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教师的范读与指导是关键。好的范读是最好的朗读指导,它对培养学生的兴趣,形成班级的朗读风气作用很大。同时也可适当利用电化教学,让学生倾听录音和模仿进行朗读。教师指导要切实中肯,在学生朗读前,根据课文特点,具体地从朗读速度、停顿、语调方面一一给予指导,使学生把握朗读要领。在学生朗读中,发现问题及时指正。
3.要有计划地选择时机进行朗读。旨在理解课文,既可在分析课文前读,也可以在分析课文中读;旨在训练说话,可以分析课文后读;诗歌散文和古文的教学,朗读可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使朗读教学成为理解课文的基本手段。
4.要合理选取朗读的方式。朗读方式可分为单独读、分组读、齐声朗读和分角色朗读。如需要起示范作用或检查时采用单独朗读;如遇到课文中精彩段落可采用分组读或全班齐声朗读;若课文中有人物对话多采用分角色朗读或全班齐声朗读。如《茶馆》一课就可以分角色朗读。
朗读是一把钥匙,打开理解的锁;朗读是一种调味品,可以使学生兴味盎然;朗读是一支兴奋剂,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初中语文教学一定要重视学生地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