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如果上帝也是个孩子,他也无法抵挡草莓的诱惑。
——美国女诗人狄金森《篱笆那边》
被誉为“水果皇后”的草莓以鲜嫩诱人的外形、清爽的气味和甜美的口感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当“周末去郊区采草莓”成为越来越多都市人的休闲选择时,人们对这种风味浓郁的鲜食浆果的食用安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标准化生产”,成为草莓产业健康发展的必经之路。
果形端正、饱满,果面光泽亮丽,果肉质地细腻,口感纯正、香味浓郁,果实硬度较大,耐贮运,果实着色度≥90%,大果型品种单果重≥25克,中小果型单果重≥20克——想要做一枚合格的“昌平草莓”,必须达到这些近乎苛刻的“硬标准”。北京市昌平区真顺村仕芳农家乐观光采摘园的种植户张仕芳告诉记者,在今年果品礼盒需求量整体下滑的大环境下,她家的草莓一直保持着不低于120元/千克的价格:“哪里来得及装盒?每天接待的采摘游客就把地里的鲜果‘包圆儿’了。”
在北京市昌平区,一栋栽培面积为400平方米的日光温室草莓,每年能给果农带来2.5万~3万元的收入,经营好的甚至能收入五六万元,草莓已经成为昌平乃至北京市郊各区县效益最好的特色种植业之一。
昌平的草莓卖得贵,但是贵得有道理。昌平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王崇旺告诉记者,昌平的草莓产业已建立起一整套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日光温室的建设标准、土壤的持续改良、农药肥料的规范使用,乃至包装销售,都有严格细致、可操作性强的标准及规范。
1 产地有标准:北纬40°的草莓生长黄金带
昌平草莓的风味独特得益于当地特殊的产地环境。昌平地处北纬40°的国际公认“草莓生产黄金带”,燕山和太行山在昌平境内蜿蜒成百里山前暖带,显著的昼夜温差有利于草莓糖分的积聚和风味的形成。当地微酸性的沙质土壤和燕山麦饭石中渗透而下的纯净水源给草莓生长提供了优良的水土资源,2010年“昌平草莓”成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仅仅天时地利还不够。为了使种植草莓的土壤条件达到“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在15克/千克”的标准,昌平的果农都掌握了一套改良土壤的操作规范。
43岁的宋俊次种植草莓已有七八个年头,每年5月份草莓的生长季告一段落,宋俊次一家便要开始一场“攻坚战”。在十几个大棚里种上玉米,一个月后,将齐膝的秸秆打碎,把鸡粪和蚯蚓粪配比好的农家肥连同玉米秸秆一起施入土壤,深翻,灌水,再将灌透水的土壤覆膜扣棚进行“闷棚”。
土壤在7、8月份的烈日下升温到70℃,40天的“闷棚”之后,土壤中的病虫害被高温消除在萌芽状态,各种有机肥也都充分腐熟,这样健康肥厚的土壤孕育出的草莓自然芳香馥郁,味道醇厚。说起这“闷棚”的技术,宋俊次可是毫不含糊,农家肥要如何配比,灌水要达到多少深度全有讲究:“不能舍不得人工和物力,如果舍不得用水,灌水深度不够,土里的病虫害一准儿灭不干净。”
2 管理有标准:秧苗长得壮,不生病,化肥农药自然没有用武之地
在辛庄村魏国来的草莓大棚里,已经快70岁的魏国来老两口正忙着给草莓疏果、劈杈。拇指大的草莓青果,瞅准了,毫不吝惜地揪下来,扔到一边儿成了沤农家肥的原材料。
“这些都不要了?”
“不要了!果子太多,长不开!”边干活,魏老汉边给记者比划:“匍匐茎、花穗顶上的花都是没用的,还有多余的果子也要及时清理。多余的茎叶少了,病虫自然就少,透光透气效果好,这样长出的草莓才个大味甜!”
几年前魏老汉还是开出租的司机,种草莓是他想都没想过的事。2012年世界草莓大会在昌平举办,区里鼓励老百姓发展草莓标准化生产,棚里装滴灌设备、安卷帘机,还有买种苗、有机肥,政府样样给补贴。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和昌平区农业服务中心的技术员一次次在田间开展草莓种植大讲堂的活动,魏老汉老两口从草莓种植的“门外汉”变成了“行家里手”,今年年初还作为草莓骨干农民参加了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组织的赴台考察学习。“草莓就是咱的孩子,你对它好,它才能长好,才有回报咱的一天。”
兴寿镇鑫城缘果品专业合作社是一家拥有300多家社员的合作社,理事长崔维国有这样一条管理思路——想给市场提供优质安全的农产品,得先培育有安全生产理念的生产者,“昌平草莓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一套规范化的流程来规范农户的种植行为,我们合作社的果农已经成为有着标准化生产理念,严格按照规程从事‘甜蜜事业’的生产者。”
随便走进鑫城缘果品专业合作社的一个草莓大棚,都会看到大棚里挂着温度计和湿度计。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的推广研究员宗静告诉记者,草莓各个生长阶段的温度和湿度控制十分严格,开花时白天温度要控制在22~25℃,夜间是8~10℃,到了果实生长期温度要略降,白天最低温不低于20℃,夜间不低于5℃就可以了。遇到前一段时间的连续雾霾天气,大棚里就要用电灯进行补光,维持植株的生长态势。“我们支持农户采用透光度好、具有防雾效果的棚膜和保温效果好、有效防雨的棉被,达到标准的生产资料才能给草莓提供标准的生长环境。”
崔维国告诉记者,在他们合作社基地里,草莓“喝水”都很有讲究。灌水时间以9—10点为好。而且水温不宜太低,在寒冷的冬天里,水抽上来后要先在水窖“缓一缓”,温度升上来了,才敢让草莓“喝”。“日常管理到位,草莓秧苗就长得壮,不生病,化肥农药自然就没有用武之地了。”
3 防控标准更严苛:百万捕食螨基地上岗灭虫
在昌平区小汤山镇的草莓立体栽培架上,一个个透明的小药罐引起了记者的兴趣。宗静告诉记者,这些小药罐里装的,是一种能够防治红蜘蛛的捕食螨。年前,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联合昌平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将新引进的一百万头捕食螨施放到小汤山镇、崔村镇和兴寿镇的草莓种植基地。捕食螨能防治红蜘蛛,对草莓、益虫、人畜无害,能有效保护生态环境。
针对红蜘蛛施放捕食螨,针对白粉虱施放丽蚜小蜂,针对白粉病进行短时间闷棚,各种生物防治技术令病虫害不得不偃旗息鼓。这种绿色物防治技术,已经在全区推广开来。 在农户大棚间调查的过程中,宗静细心地提醒一户农户在大棚通风口上加盖防虫网。虽然通风口只有一米宽,宗静却说一点也不能大意。在北京市的草莓生产技术规程中,物理防治是防治病虫害的主要方式。在草莓的沟畦之间悬挂黄板诱杀白粉虱和蚜虫,在棚室的防风口处设置防虫网、悬挂银灰色地膜条都是将害虫抵御于“国门之外”的有效方式。王崇旺在田间调研时常叮嘱种植户,最好的灭虫是不见虫,把发生病虫害的可能性降到最低,不需农药灭虫,自然也就没有农残问题了。
一位来自北京城区的王先生总喜欢带着孩子到昌平来采摘,一来是可以吃到新鲜可口的草莓,二来可以给孩子上一堂生动的“生物课”。“孩子看到蜜蜂在花蕊上采蜜,还有各种不知名的小昆虫,甭提多高兴了。”不光是孩子,连王先生自己都觉得现代农业真的蕴含了太多的科技元素,自己受益匪浅:“大棚里挂着二氧化碳气体施肥袋帮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还有施放药物的恒温熏蒸器,‘农民’可不是谁想当就能当的了。”
◎ 声音
昌平果农:
育苗亟需标准化
虽然昌平的草莓产业发展的红红火火,可农户们也有犯愁的事儿。果农魏国来去年从房山某公司购买了几百株草莓种苗,却染上了炭疽病,成活率相当低。赔钱事小,耽误了一季的草莓种植事大。
怎样才能购买到脱毒种苗,是昌平果农目前最头疼的事情。果农张仕芳的办法是“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每年都要购买不同公司的种苗,“就算买到了劣质种苗,也不至于损失太严重。”
据了解,从2008年开始,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就开始了草莓避雨育苗和基质育苗技术的研究,开发了塑料大棚营养钵育苗、高架网槽式育苗和现代化温室工厂化育苗等先进技术。但是种苗的供应量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许多果农苦于买不到优质种苗而自己进行育苗,效果并不理想。
果品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销售还盼大平台
面对果品礼盒销售渐冷的趋势,昌平区兴寿镇鑫城缘果品专业合作社的草莓走进了超市,售价高达160元/千克依然供不应求。然而进超市的成本却让资金力量薄弱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感觉吃不消。水果的季节性也使合作社难以满足超市柜台长期不间断供货的要求。
“只有销路稳定,种植户才能安心地进行草莓种植管理。”该合作社的理事长崔维国和他的农友们正在探索如何为季节性水果建立一个稳定开放的销售平台,“别再让种植者操心销售的事儿。”
——美国女诗人狄金森《篱笆那边》
被誉为“水果皇后”的草莓以鲜嫩诱人的外形、清爽的气味和甜美的口感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当“周末去郊区采草莓”成为越来越多都市人的休闲选择时,人们对这种风味浓郁的鲜食浆果的食用安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标准化生产”,成为草莓产业健康发展的必经之路。
果形端正、饱满,果面光泽亮丽,果肉质地细腻,口感纯正、香味浓郁,果实硬度较大,耐贮运,果实着色度≥90%,大果型品种单果重≥25克,中小果型单果重≥20克——想要做一枚合格的“昌平草莓”,必须达到这些近乎苛刻的“硬标准”。北京市昌平区真顺村仕芳农家乐观光采摘园的种植户张仕芳告诉记者,在今年果品礼盒需求量整体下滑的大环境下,她家的草莓一直保持着不低于120元/千克的价格:“哪里来得及装盒?每天接待的采摘游客就把地里的鲜果‘包圆儿’了。”
在北京市昌平区,一栋栽培面积为400平方米的日光温室草莓,每年能给果农带来2.5万~3万元的收入,经营好的甚至能收入五六万元,草莓已经成为昌平乃至北京市郊各区县效益最好的特色种植业之一。
昌平的草莓卖得贵,但是贵得有道理。昌平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王崇旺告诉记者,昌平的草莓产业已建立起一整套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日光温室的建设标准、土壤的持续改良、农药肥料的规范使用,乃至包装销售,都有严格细致、可操作性强的标准及规范。
1 产地有标准:北纬40°的草莓生长黄金带
昌平草莓的风味独特得益于当地特殊的产地环境。昌平地处北纬40°的国际公认“草莓生产黄金带”,燕山和太行山在昌平境内蜿蜒成百里山前暖带,显著的昼夜温差有利于草莓糖分的积聚和风味的形成。当地微酸性的沙质土壤和燕山麦饭石中渗透而下的纯净水源给草莓生长提供了优良的水土资源,2010年“昌平草莓”成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仅仅天时地利还不够。为了使种植草莓的土壤条件达到“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在15克/千克”的标准,昌平的果农都掌握了一套改良土壤的操作规范。
43岁的宋俊次种植草莓已有七八个年头,每年5月份草莓的生长季告一段落,宋俊次一家便要开始一场“攻坚战”。在十几个大棚里种上玉米,一个月后,将齐膝的秸秆打碎,把鸡粪和蚯蚓粪配比好的农家肥连同玉米秸秆一起施入土壤,深翻,灌水,再将灌透水的土壤覆膜扣棚进行“闷棚”。
土壤在7、8月份的烈日下升温到70℃,40天的“闷棚”之后,土壤中的病虫害被高温消除在萌芽状态,各种有机肥也都充分腐熟,这样健康肥厚的土壤孕育出的草莓自然芳香馥郁,味道醇厚。说起这“闷棚”的技术,宋俊次可是毫不含糊,农家肥要如何配比,灌水要达到多少深度全有讲究:“不能舍不得人工和物力,如果舍不得用水,灌水深度不够,土里的病虫害一准儿灭不干净。”
2 管理有标准:秧苗长得壮,不生病,化肥农药自然没有用武之地
在辛庄村魏国来的草莓大棚里,已经快70岁的魏国来老两口正忙着给草莓疏果、劈杈。拇指大的草莓青果,瞅准了,毫不吝惜地揪下来,扔到一边儿成了沤农家肥的原材料。
“这些都不要了?”
“不要了!果子太多,长不开!”边干活,魏老汉边给记者比划:“匍匐茎、花穗顶上的花都是没用的,还有多余的果子也要及时清理。多余的茎叶少了,病虫自然就少,透光透气效果好,这样长出的草莓才个大味甜!”
几年前魏老汉还是开出租的司机,种草莓是他想都没想过的事。2012年世界草莓大会在昌平举办,区里鼓励老百姓发展草莓标准化生产,棚里装滴灌设备、安卷帘机,还有买种苗、有机肥,政府样样给补贴。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和昌平区农业服务中心的技术员一次次在田间开展草莓种植大讲堂的活动,魏老汉老两口从草莓种植的“门外汉”变成了“行家里手”,今年年初还作为草莓骨干农民参加了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组织的赴台考察学习。“草莓就是咱的孩子,你对它好,它才能长好,才有回报咱的一天。”
兴寿镇鑫城缘果品专业合作社是一家拥有300多家社员的合作社,理事长崔维国有这样一条管理思路——想给市场提供优质安全的农产品,得先培育有安全生产理念的生产者,“昌平草莓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一套规范化的流程来规范农户的种植行为,我们合作社的果农已经成为有着标准化生产理念,严格按照规程从事‘甜蜜事业’的生产者。”
随便走进鑫城缘果品专业合作社的一个草莓大棚,都会看到大棚里挂着温度计和湿度计。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的推广研究员宗静告诉记者,草莓各个生长阶段的温度和湿度控制十分严格,开花时白天温度要控制在22~25℃,夜间是8~10℃,到了果实生长期温度要略降,白天最低温不低于20℃,夜间不低于5℃就可以了。遇到前一段时间的连续雾霾天气,大棚里就要用电灯进行补光,维持植株的生长态势。“我们支持农户采用透光度好、具有防雾效果的棚膜和保温效果好、有效防雨的棉被,达到标准的生产资料才能给草莓提供标准的生长环境。”
崔维国告诉记者,在他们合作社基地里,草莓“喝水”都很有讲究。灌水时间以9—10点为好。而且水温不宜太低,在寒冷的冬天里,水抽上来后要先在水窖“缓一缓”,温度升上来了,才敢让草莓“喝”。“日常管理到位,草莓秧苗就长得壮,不生病,化肥农药自然就没有用武之地了。”
3 防控标准更严苛:百万捕食螨基地上岗灭虫
在昌平区小汤山镇的草莓立体栽培架上,一个个透明的小药罐引起了记者的兴趣。宗静告诉记者,这些小药罐里装的,是一种能够防治红蜘蛛的捕食螨。年前,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联合昌平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将新引进的一百万头捕食螨施放到小汤山镇、崔村镇和兴寿镇的草莓种植基地。捕食螨能防治红蜘蛛,对草莓、益虫、人畜无害,能有效保护生态环境。
针对红蜘蛛施放捕食螨,针对白粉虱施放丽蚜小蜂,针对白粉病进行短时间闷棚,各种生物防治技术令病虫害不得不偃旗息鼓。这种绿色物防治技术,已经在全区推广开来。 在农户大棚间调查的过程中,宗静细心地提醒一户农户在大棚通风口上加盖防虫网。虽然通风口只有一米宽,宗静却说一点也不能大意。在北京市的草莓生产技术规程中,物理防治是防治病虫害的主要方式。在草莓的沟畦之间悬挂黄板诱杀白粉虱和蚜虫,在棚室的防风口处设置防虫网、悬挂银灰色地膜条都是将害虫抵御于“国门之外”的有效方式。王崇旺在田间调研时常叮嘱种植户,最好的灭虫是不见虫,把发生病虫害的可能性降到最低,不需农药灭虫,自然也就没有农残问题了。
一位来自北京城区的王先生总喜欢带着孩子到昌平来采摘,一来是可以吃到新鲜可口的草莓,二来可以给孩子上一堂生动的“生物课”。“孩子看到蜜蜂在花蕊上采蜜,还有各种不知名的小昆虫,甭提多高兴了。”不光是孩子,连王先生自己都觉得现代农业真的蕴含了太多的科技元素,自己受益匪浅:“大棚里挂着二氧化碳气体施肥袋帮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还有施放药物的恒温熏蒸器,‘农民’可不是谁想当就能当的了。”
◎ 声音
昌平果农:
育苗亟需标准化
虽然昌平的草莓产业发展的红红火火,可农户们也有犯愁的事儿。果农魏国来去年从房山某公司购买了几百株草莓种苗,却染上了炭疽病,成活率相当低。赔钱事小,耽误了一季的草莓种植事大。
怎样才能购买到脱毒种苗,是昌平果农目前最头疼的事情。果农张仕芳的办法是“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每年都要购买不同公司的种苗,“就算买到了劣质种苗,也不至于损失太严重。”
据了解,从2008年开始,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就开始了草莓避雨育苗和基质育苗技术的研究,开发了塑料大棚营养钵育苗、高架网槽式育苗和现代化温室工厂化育苗等先进技术。但是种苗的供应量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许多果农苦于买不到优质种苗而自己进行育苗,效果并不理想。
果品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销售还盼大平台
面对果品礼盒销售渐冷的趋势,昌平区兴寿镇鑫城缘果品专业合作社的草莓走进了超市,售价高达160元/千克依然供不应求。然而进超市的成本却让资金力量薄弱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感觉吃不消。水果的季节性也使合作社难以满足超市柜台长期不间断供货的要求。
“只有销路稳定,种植户才能安心地进行草莓种植管理。”该合作社的理事长崔维国和他的农友们正在探索如何为季节性水果建立一个稳定开放的销售平台,“别再让种植者操心销售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