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分析了时间副词“刚刚”的语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刚刚”的指称点以及时间参照点重新进行了界定,使其更具合理性。另外,文章还讨论了《现代汉语八百词》等著作对“刚刚”的释义。
关键词:时间副词“刚刚” 指称点 意义
邢福义《时间词“刚刚”的多角度考察》一文(《中国语文》 1990年第1期)认为“刚刚”可以分化为时间副词“刚刚1”和时间名词“刚刚2”,我们赞同这一观点,但对文章中时间副词“刚刚1”的语义分析,存有两点疑义:第一,副词“刚刚”的指称点,是否是事件“最开始的那个时点”;第二,“刚刚”的时间参照点应怎样选定才合适。
本文把时间副词“刚刚”和“刚”看作一个词,为行文简便,都写作“刚刚”。
一、关于副词“刚刚”的指称点
邢福义先生认为,“刚刚”的指称点,即“刚刚”所表示的时间位置,处在事件时间的始发点上。例如:
(1)晓云刚刚分到科里。(王安林《办公室里有蜜蜂》)
事件时间是“分到科里”所发生的时间,“分到科里”这一事件有一个持续段,而“刚刚”的指称点是最开始的那个时点。我们发现,如果按此观点,很多语言事实无法解释。如:
(2)晓云刚刚分到科里,就遇到了一项重要任务。
如果“刚刚”指称的仅仅是“最开始的那个时点”,即刚分到科里的“那一刻”,那么,只有当晓云在“那一刻”接到任务,例(2)才可成立;事实上,假如晓云第二天或者第三天接到重要任务,例(2)依然是成立的。看来,邢先生如此解释“刚刚”的意义,与语言事实有所出入。
我们认为,“刚刚”所指称的时间位置是“事件发生后不久”,换句话说,是从“事件发生那一刻”算起的一段短暂时段内。因为,“刚刚”的指称点如果仅是“最开始的那个时点”,则无法解释以下句法和语义现象。
(一)“刚刚”所修饰的动词性成分后可有动量、时量宾语成分。例如:
(3)布,近似于医用的纱布,刚穿几天就磨了几个窟窿,现在又硬得跟甲壳一样,我缩在这样一套棉衣棉裤里,如同一只蛹没有成熟就死在茧里似的。(张贤亮《绿化树》)
(4)刚来几天就跟老板娘勾搭上了。(《北京人在纽约(电视剧记录)》)
(5)松林外的壕沟刚刚挖了几丈,河边上就打起仗来。(老舍《火葬》)
从句意来看,“刚穿几天”中“刚刚”不可能指“刚一穿上”这一时点,而是“穿上后不久”;“刚刚挖了几丈”指“挖了一小会儿”“开始挖不久”,而不是指 “动手挖”那一时点。动词性成分后可带有动量、时量宾语成分,说明“刚刚”不可能只指称最开始的那个时点,而是“动作开始后不久”或“事件发生后不久”。
下面的句子能更明显地看出“刚刚”所指称的时间位置不是最开始的那个时点:
(6)他们刚走了一段路,风来了,雨也跟着来了,大雨点子铜扣子一般大,刷拉拉地往下落。(浩然《夏青苗求师》)
(二)动词性成分后有“好”“完”等补语成分,或者“了”“过”等助词,如:
(7)他刚刚磕完头,父亲就提出给我办满月的困难。(老舍《正红旗下》)
(8)不过,这歌声倒勾起了金枝要唱的愿望——恰恰是童安格这首歌启发她刚刚写好了一首《我在想什么》,不接着唱出来,更待何时?(陈建功、赵大年《皇城根》)
(9)那个刚刚在纪念堂上读了哀词的朋友,突然从人丛中跑出来,把他的手掌也放在灵柩下面。(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
“刚刚磕完头”不是指“刚一开始磕头”,“刚刚写好”“刚刚在纪念堂上读了哀词”也不会指称“一开始写”“一开始读”那个时点。这说明“刚刚”的指称点不会是动作或事件最开始的那个时点。
(三)有些句子语义上无法分出哪是“事件最开始的那个时点”,如:
(10)我赶到渡口那里,摆渡刚刚靠近了这面的岸,从那上面只有三个人走下来,而在等候摆渡的人也只有我一个。(靳以《渡家》)
(11)刚刚进入夏季,濑户内海沿岸的阳光就火辣辣的。(邓友梅《别了,濑户内海!》)
(12)金枝刚刚走红,她还体会不到那些“老”歌星们所深感的疲惫和厌倦,即便是懒洋洋地靠在“的士”里吃面包,实际上她的心里也是期待的,兴奋的。(陈建功、赵大年《皇城根》)
哪一点算是“刚刚靠近”?哪一时点是“刚刚进入夏季”“刚刚走红”?恐怕找不出来。“刚刚”只能说是表示“靠近事件发生点的短暂时段”。
从以上分析来看,“刚刚”的指称时间应是“事件发生后不久”。
二、关于“刚刚”的参照点
如果“刚刚”的指称时间是“事件发生后不久”,那么“刚刚”有个天然的参照点,即“事件所发生的时间”。这里用邢福义先生所举的例子:
(13)那件事出现得很突然。当时武光东刚刚率领一个代表团访问日本回来。(水运宪《裂变》)
“刚刚率领一个代表团访问日本回来”表示“访问日本回来不久”,“刚刚”以“访问回来”为参照点。文章认为“刚刚”的参照点是“当时”,即“那件事出现”所处的时间。我们认为,这里“刚刚”联系前后两个事件,先发生事件是“访问日本回来”,后发生事件是“那件事出现”,如下图所示:
在时间轴上,b表示“访问日本回来”那一时点,b到c表示“刚刚回来”后的短暂时段,那件事可以出现处在b到c之间任何一点上。“刚刚”是联系“访问回来”和“那件事出现”两点的,理论上讲,“刚刚”可以任选其中一点作为参照点,但从逻辑上来看,以发生在前的事件为参照更合情理,更符合逻辑顺序。因为“刚刚”参照“前一事件”先确定自己的“指称时间”,然后再以此确定“后一事件”,的发生时间,是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和时间“相似性”的。
我们主张以“发生在前的事件”为参照点的第二个理由是,从结构上说,“刚刚”与发生在前的事件动词关系更亲密,因为这个动词就是“刚刚VP”里的动词。
第三方面的原因,从语义和语篇上看,“刚刚VP”表示的事件往往处于篇章的背景信息中,起补充说明、烘托、背景介绍的作用。如:
(14)有一天,天刚刚发亮,他就起来了,吃了一块昨晚剩下的贴饼子,喝了半瓢凉水,他到林中去,看看有什么工作。(老舍《火葬》)
(15)那正是“文化大革命”初期,最疯狂的“红八月”旋风刚刚卷过不久,我和当时任教的那所中学的一批教师被“红卫兵”遣送到北京远郊一个偏僻的山村进行劳动改造。(刘心武《炸酱面》)
例(14)中“天刚刚发亮”交待“他”活动的时间;例(15)中“‘红八月’”旋风刚刚卷过不久”交待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在例(13)中也是如此:“武光东刚刚率领一个代表团访问日本回来”是为“那件事出现”交待时间和背景情形的,现在却让“那件事出现”的时间为“刚刚”作参照,有点本末倒置,不容易让人接受。更何况,照此说的话,如果没有“那件事出现得很突然” 一句,“刚刚”岂不没了参照点?
我们统计了当代作家余华的15篇作品,有“刚刚”的句子共51句,其中介绍事件的时间、地点等背景信息或用在环境描写、比况映衬的有33句,占64.7%,如:
(16)她是在这个时候醒过来的,这时候黎明刚刚来临,她看到房间里正在明亮起来。(余华《现实一种》)
(17)灰衣女人是在这时起身的,那时司机和他的母亲刚刚来到,她没有注意他们,所以也就无法知道自己已被司机深深地注意上了。(余华《世事如烟》)
(18)这位老人是我最初遇到的,那时候我刚刚开始那段漫游的生活,我年轻无忧无虑,每一张新的脸都会使我兴致勃勃,一切我所不知的事物都会深深吸引我。(余华《活着》)
关键词:时间副词“刚刚” 指称点 意义
邢福义《时间词“刚刚”的多角度考察》一文(《中国语文》 1990年第1期)认为“刚刚”可以分化为时间副词“刚刚1”和时间名词“刚刚2”,我们赞同这一观点,但对文章中时间副词“刚刚1”的语义分析,存有两点疑义:第一,副词“刚刚”的指称点,是否是事件“最开始的那个时点”;第二,“刚刚”的时间参照点应怎样选定才合适。
本文把时间副词“刚刚”和“刚”看作一个词,为行文简便,都写作“刚刚”。
一、关于副词“刚刚”的指称点
邢福义先生认为,“刚刚”的指称点,即“刚刚”所表示的时间位置,处在事件时间的始发点上。例如:
(1)晓云刚刚分到科里。(王安林《办公室里有蜜蜂》)
事件时间是“分到科里”所发生的时间,“分到科里”这一事件有一个持续段,而“刚刚”的指称点是最开始的那个时点。我们发现,如果按此观点,很多语言事实无法解释。如:
(2)晓云刚刚分到科里,就遇到了一项重要任务。
如果“刚刚”指称的仅仅是“最开始的那个时点”,即刚分到科里的“那一刻”,那么,只有当晓云在“那一刻”接到任务,例(2)才可成立;事实上,假如晓云第二天或者第三天接到重要任务,例(2)依然是成立的。看来,邢先生如此解释“刚刚”的意义,与语言事实有所出入。
我们认为,“刚刚”所指称的时间位置是“事件发生后不久”,换句话说,是从“事件发生那一刻”算起的一段短暂时段内。因为,“刚刚”的指称点如果仅是“最开始的那个时点”,则无法解释以下句法和语义现象。
(一)“刚刚”所修饰的动词性成分后可有动量、时量宾语成分。例如:
(3)布,近似于医用的纱布,刚穿几天就磨了几个窟窿,现在又硬得跟甲壳一样,我缩在这样一套棉衣棉裤里,如同一只蛹没有成熟就死在茧里似的。(张贤亮《绿化树》)
(4)刚来几天就跟老板娘勾搭上了。(《北京人在纽约(电视剧记录)》)
(5)松林外的壕沟刚刚挖了几丈,河边上就打起仗来。(老舍《火葬》)
从句意来看,“刚穿几天”中“刚刚”不可能指“刚一穿上”这一时点,而是“穿上后不久”;“刚刚挖了几丈”指“挖了一小会儿”“开始挖不久”,而不是指 “动手挖”那一时点。动词性成分后可带有动量、时量宾语成分,说明“刚刚”不可能只指称最开始的那个时点,而是“动作开始后不久”或“事件发生后不久”。
下面的句子能更明显地看出“刚刚”所指称的时间位置不是最开始的那个时点:
(6)他们刚走了一段路,风来了,雨也跟着来了,大雨点子铜扣子一般大,刷拉拉地往下落。(浩然《夏青苗求师》)
(二)动词性成分后有“好”“完”等补语成分,或者“了”“过”等助词,如:
(7)他刚刚磕完头,父亲就提出给我办满月的困难。(老舍《正红旗下》)
(8)不过,这歌声倒勾起了金枝要唱的愿望——恰恰是童安格这首歌启发她刚刚写好了一首《我在想什么》,不接着唱出来,更待何时?(陈建功、赵大年《皇城根》)
(9)那个刚刚在纪念堂上读了哀词的朋友,突然从人丛中跑出来,把他的手掌也放在灵柩下面。(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
“刚刚磕完头”不是指“刚一开始磕头”,“刚刚写好”“刚刚在纪念堂上读了哀词”也不会指称“一开始写”“一开始读”那个时点。这说明“刚刚”的指称点不会是动作或事件最开始的那个时点。
(三)有些句子语义上无法分出哪是“事件最开始的那个时点”,如:
(10)我赶到渡口那里,摆渡刚刚靠近了这面的岸,从那上面只有三个人走下来,而在等候摆渡的人也只有我一个。(靳以《渡家》)
(11)刚刚进入夏季,濑户内海沿岸的阳光就火辣辣的。(邓友梅《别了,濑户内海!》)
(12)金枝刚刚走红,她还体会不到那些“老”歌星们所深感的疲惫和厌倦,即便是懒洋洋地靠在“的士”里吃面包,实际上她的心里也是期待的,兴奋的。(陈建功、赵大年《皇城根》)
哪一点算是“刚刚靠近”?哪一时点是“刚刚进入夏季”“刚刚走红”?恐怕找不出来。“刚刚”只能说是表示“靠近事件发生点的短暂时段”。
从以上分析来看,“刚刚”的指称时间应是“事件发生后不久”。
二、关于“刚刚”的参照点
如果“刚刚”的指称时间是“事件发生后不久”,那么“刚刚”有个天然的参照点,即“事件所发生的时间”。这里用邢福义先生所举的例子:
(13)那件事出现得很突然。当时武光东刚刚率领一个代表团访问日本回来。(水运宪《裂变》)
“刚刚率领一个代表团访问日本回来”表示“访问日本回来不久”,“刚刚”以“访问回来”为参照点。文章认为“刚刚”的参照点是“当时”,即“那件事出现”所处的时间。我们认为,这里“刚刚”联系前后两个事件,先发生事件是“访问日本回来”,后发生事件是“那件事出现”,如下图所示:
在时间轴上,b表示“访问日本回来”那一时点,b到c表示“刚刚回来”后的短暂时段,那件事可以出现处在b到c之间任何一点上。“刚刚”是联系“访问回来”和“那件事出现”两点的,理论上讲,“刚刚”可以任选其中一点作为参照点,但从逻辑上来看,以发生在前的事件为参照更合情理,更符合逻辑顺序。因为“刚刚”参照“前一事件”先确定自己的“指称时间”,然后再以此确定“后一事件”,的发生时间,是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和时间“相似性”的。
我们主张以“发生在前的事件”为参照点的第二个理由是,从结构上说,“刚刚”与发生在前的事件动词关系更亲密,因为这个动词就是“刚刚VP”里的动词。
第三方面的原因,从语义和语篇上看,“刚刚VP”表示的事件往往处于篇章的背景信息中,起补充说明、烘托、背景介绍的作用。如:
(14)有一天,天刚刚发亮,他就起来了,吃了一块昨晚剩下的贴饼子,喝了半瓢凉水,他到林中去,看看有什么工作。(老舍《火葬》)
(15)那正是“文化大革命”初期,最疯狂的“红八月”旋风刚刚卷过不久,我和当时任教的那所中学的一批教师被“红卫兵”遣送到北京远郊一个偏僻的山村进行劳动改造。(刘心武《炸酱面》)
例(14)中“天刚刚发亮”交待“他”活动的时间;例(15)中“‘红八月’”旋风刚刚卷过不久”交待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在例(13)中也是如此:“武光东刚刚率领一个代表团访问日本回来”是为“那件事出现”交待时间和背景情形的,现在却让“那件事出现”的时间为“刚刚”作参照,有点本末倒置,不容易让人接受。更何况,照此说的话,如果没有“那件事出现得很突然” 一句,“刚刚”岂不没了参照点?
我们统计了当代作家余华的15篇作品,有“刚刚”的句子共51句,其中介绍事件的时间、地点等背景信息或用在环境描写、比况映衬的有33句,占64.7%,如:
(16)她是在这个时候醒过来的,这时候黎明刚刚来临,她看到房间里正在明亮起来。(余华《现实一种》)
(17)灰衣女人是在这时起身的,那时司机和他的母亲刚刚来到,她没有注意他们,所以也就无法知道自己已被司机深深地注意上了。(余华《世事如烟》)
(18)这位老人是我最初遇到的,那时候我刚刚开始那段漫游的生活,我年轻无忧无虑,每一张新的脸都会使我兴致勃勃,一切我所不知的事物都会深深吸引我。(余华《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