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整合点
本微课程设计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将重点内容生活化、形象化、可视化和趣味化。生活化体现在最大程度地降低了知识的难度,成功地将抽象复杂的知识转化成为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现象,实现了抽象知识生活化;形象化体现在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观看动画,边看边学,实现了知识的形象化生动化;可视化主要体现在充分利用了智慧云平台“一对一”的互动功能,将学生做题的情况变成可视化的数据,有利于教师有的放矢进行讲解,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趣味化体现在导入的趣味性、过程趣味化、巩固趣味化和收获趣味化,使整个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我们强调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以致用,回馈生活,多方面多角度加深知识理解,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核心素养的要求,更好地促进学生自我发展。
教材分析
本内容取自鲁教版五四制教材六年级上册课本第一章第二节。本部分内容主要讲述地球公转产生的昼夜长短变化,它既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又是本教材的难点,同时又是学习后面知识的重要基础,所以如何激发学生兴趣、突破难点尤为重要。学习本部分内容需要调动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并多次进行动态与静态思维的转换。针对知识特点,需要采用从生活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问的导入方式,意在把抽象知识和学生生活建立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微课主体部分利用动画演示,引导学生列表总结,建立立体、动态的知识观,最后利用所学知识,解释课前提出的疑问,让学生领略地理学习的魅力。整体设计思路是降低难度,从学生切身感受的生活现象入手,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生动。
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经过小升初进入初中阶段,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面对知识容量的剧增和对经纬线、经纬网、地球自转等抽象知识的学习,往往会对地理学习产生一种恐惧心理,而且地球公转本身是更加抽象的知识,所以学生在本部分知识的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主要是难以把抽象性的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而很难将知识充分理解并运用到生活中。因此,对于本部分内容的处理,我们一是有意识地将教学中的一些难点问题进行简化处理,二是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把抽象的内容直观化,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乐意参与学习。课堂实践也表明,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比较容易接受,也更能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地球公转过程中昼夜长短变化规律;掌握同一地点、不同时刻昼夜长短变化规律,深化理解同一时刻、不同地点昼夜长短的比较。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搜集淄博市、广州市相关日期日出、日落和昼长的信息,并分析信息背后的规律,对不同季节日出时间差异的解释,培养利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提升生活品味的能力。
情感態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搜集地理信息和解释生活困惑,培养地理综合思维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
1.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
通过观看教学视频(或阅读教材,或分析提供的学习资源)自学,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任务一:小组合作,通过网络,查阅表1中淄博市各日期的日出、日落时间及昼长。
任务二:把上述日期用不同颜色标注到下页图1中对应的位置,结合数据你能发现淄博市昼夜长短有什么变化规律呢?
思考:为什么昼夜长短会有这样的变化规律呢?是不是北半球的其他地方昼夜长短也有这样的变化规律呢?
任务三:观看微课资源1,结合图2完成表2。
任务四:观看微课资源1,依据图2,完成表3,并总结北半球各地昼夜长短随地球公转的变化规律。
微课资源1中导入采用两个动画人物对话,提出问题:为什么当日(4月20日)六点起床天已经非常亮了,但是寒假的时候同样是六点钟起床,天还是很黑的呢?学习过程:观看动画,黄线代表白昼,绿线代表黑夜,观察春分、夏至的昼夜长短状况,用同样的方法自主解决秋分、冬至的昼夜长短状况,进而以北半球为例总结四个节气的昼夜长短状况,完成任务三。接下来分段总结昼夜长短变化情况,具体方法是:在北半球任取一点A,以A点为例观察北半球昼夜长短变化情况,首先观看春分至夏至期间,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然后引导利用相同的学习方法分析总结夏至至秋分北半球的昼夜长短变化情况,最后自主完成秋分至冬至以及冬至至次年春分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完成任务四,从而全面掌握同一地点,不同时刻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导入时提出的问题,从而解决生活中的疑问,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任务五:完成推送到智慧云平台的相关练习题,结合做题情况观看微课资源2。
2.课堂学习任务单
(1)课始检测
①北京天安门的五星红旗每天都与太阳同时升起,下列日期中升起时间最早的是( )。
A.1月10日 B.4月18日
C.6月20日 D.9月23日
②下列节日淄博市日落时间最早的是( )。
A.三八妇女节 B.五一劳动节
C.六一儿童节 D.十一国庆节
③下列节日中,北京昼长和夜长相差最小的是( )。
A.国庆节 B.八一节
C.五一节 D.春节
④从右侧地球公转示意图中(如图3),选出符合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白昼越来越长,黑夜越来越短的位置范围( )。
A.A-B之间 B.B-C之间
C.C-D之间 D.D-A之间
课始检测的实现,主要按照推送精选习题、完成练习题目、查看习题反馈、答疑解惑四个步骤进行:教师针对知识点精选习题,利用智慧云平台推送给学生;学生利用学到的知识完成教师推送的练习题目;教师查看智慧云平台数据,掌握学生答题的正确率,选取出错率较高的题目;对出错率较高的题目进行重点答疑解惑,并提供变式练习,进一步巩固知识。课前观看微课,课上做推送的练习题,根据学生的做题反馈情况,采用合作学习、答疑解惑的形式,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同一地点、不同时刻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进而时空转移,理解递进,学习同一时刻、不同地点昼夜长短的比较。 (2)进阶作业
①结合“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中学生搜集的淄博市日出、日落及昼长数据,小组合作现场查阅广州各日期的日出、日落及昼长信息,并对比淄博和广州市各月同一天日出、日落时刻及昼长的差异,归纳同一时刻、不同地点昼夜长短的差异。
②比较图4中A、B两点的昼夜长短状况,并说明依据。
(3)协作探究,学以致用
①在山东,同样是17:10放学,冬天时已经夜幕沉沉,而夏天时还艳阳高照,为什么呢?②为什么南极科考站大都选择在2月份建站?
小组竞赛:每个小组搜集生活中与本节知识相关的地理现象,自由选择任一小组解释分析。(采取小组积分制,每成功解答一个提问积5分,对优胜小组进行激励和表扬)
(4)展示准备
①用思维导图梳理盘点个人学习收获。
②小组内交流个人学习收获,并迅速整理出本组协作学习成果的要点。
③小组竞赛中的优胜小组代表率先展示学习成果,然后利用电脑随机点名方式,在其他小组中抽取一至两名小组代表展示小组交流成果。
(5)课后作业
小组协作整理开学初教师布置的作业:每天正午影长(杆长1米)的观测数据,初步分析淄博市正午影长的变化规律,并有步骤地完成下节课的“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为下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教學反思
1.结合学情,不宜挖掘过深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接受能力,对知识的讲解不宜挖掘过深,引导学生掌握地理现象和一般规律,不需要过度挖掘背后的原理。
2.设置情境,提升学生兴趣
根据这节课的实施效果可以看出,设置情境、联系学生生活对提升学生兴趣、激发学习动机作用明显。
3.注重生成,不必机械记忆
引导学生动手动脑、积极观察总结、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4.活学活用,解释地理现象
引导学生利用学习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有利于维持学生对地理学习的持久动机,让课堂更加生动活泼。
设计亮点
①在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中,任务一和任务二是本设计的第一个亮点。任务一:小组合作,通过网络,查阅表格中淄博市各日期的日出日落时间及昼长。任务二:把上述日期用不同颜色标注到地球公转轨道图中的相应位置,结合数据总结淄博市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目的是引导学生查阅数据,总结规律,为学习和理解知识做好铺垫。
②在课堂学习任务单中,进阶作业、协作探究、课后作业环节是本设计的第二个亮点。在进阶作业环节,阅读广州相关信息的任务,进而与淄博市的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并归纳同一时刻、不同地点昼夜长短的差异。在协作探究环节,增设小组竞赛,让每个小组搜集生活中与本节知识相关的地理现象,自由选择任一小组解释分析,目的是回馈生活,多方面加深知识理解,培养知识运用能力。在课后作业环节中,小组协作整理开学初教师布置的任务,初步分析淄博市正午影长的变化规律,为后面学习做好知识铺垫。
本微课程设计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将重点内容生活化、形象化、可视化和趣味化。生活化体现在最大程度地降低了知识的难度,成功地将抽象复杂的知识转化成为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现象,实现了抽象知识生活化;形象化体现在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观看动画,边看边学,实现了知识的形象化生动化;可视化主要体现在充分利用了智慧云平台“一对一”的互动功能,将学生做题的情况变成可视化的数据,有利于教师有的放矢进行讲解,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趣味化体现在导入的趣味性、过程趣味化、巩固趣味化和收获趣味化,使整个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我们强调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以致用,回馈生活,多方面多角度加深知识理解,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核心素养的要求,更好地促进学生自我发展。
教材分析
本内容取自鲁教版五四制教材六年级上册课本第一章第二节。本部分内容主要讲述地球公转产生的昼夜长短变化,它既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又是本教材的难点,同时又是学习后面知识的重要基础,所以如何激发学生兴趣、突破难点尤为重要。学习本部分内容需要调动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并多次进行动态与静态思维的转换。针对知识特点,需要采用从生活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问的导入方式,意在把抽象知识和学生生活建立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微课主体部分利用动画演示,引导学生列表总结,建立立体、动态的知识观,最后利用所学知识,解释课前提出的疑问,让学生领略地理学习的魅力。整体设计思路是降低难度,从学生切身感受的生活现象入手,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生动。
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经过小升初进入初中阶段,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面对知识容量的剧增和对经纬线、经纬网、地球自转等抽象知识的学习,往往会对地理学习产生一种恐惧心理,而且地球公转本身是更加抽象的知识,所以学生在本部分知识的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主要是难以把抽象性的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而很难将知识充分理解并运用到生活中。因此,对于本部分内容的处理,我们一是有意识地将教学中的一些难点问题进行简化处理,二是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把抽象的内容直观化,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乐意参与学习。课堂实践也表明,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比较容易接受,也更能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地球公转过程中昼夜长短变化规律;掌握同一地点、不同时刻昼夜长短变化规律,深化理解同一时刻、不同地点昼夜长短的比较。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搜集淄博市、广州市相关日期日出、日落和昼长的信息,并分析信息背后的规律,对不同季节日出时间差异的解释,培养利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提升生活品味的能力。
情感態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搜集地理信息和解释生活困惑,培养地理综合思维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
1.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
通过观看教学视频(或阅读教材,或分析提供的学习资源)自学,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任务一:小组合作,通过网络,查阅表1中淄博市各日期的日出、日落时间及昼长。
任务二:把上述日期用不同颜色标注到下页图1中对应的位置,结合数据你能发现淄博市昼夜长短有什么变化规律呢?
思考:为什么昼夜长短会有这样的变化规律呢?是不是北半球的其他地方昼夜长短也有这样的变化规律呢?
任务三:观看微课资源1,结合图2完成表2。
任务四:观看微课资源1,依据图2,完成表3,并总结北半球各地昼夜长短随地球公转的变化规律。
微课资源1中导入采用两个动画人物对话,提出问题:为什么当日(4月20日)六点起床天已经非常亮了,但是寒假的时候同样是六点钟起床,天还是很黑的呢?学习过程:观看动画,黄线代表白昼,绿线代表黑夜,观察春分、夏至的昼夜长短状况,用同样的方法自主解决秋分、冬至的昼夜长短状况,进而以北半球为例总结四个节气的昼夜长短状况,完成任务三。接下来分段总结昼夜长短变化情况,具体方法是:在北半球任取一点A,以A点为例观察北半球昼夜长短变化情况,首先观看春分至夏至期间,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然后引导利用相同的学习方法分析总结夏至至秋分北半球的昼夜长短变化情况,最后自主完成秋分至冬至以及冬至至次年春分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完成任务四,从而全面掌握同一地点,不同时刻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导入时提出的问题,从而解决生活中的疑问,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任务五:完成推送到智慧云平台的相关练习题,结合做题情况观看微课资源2。
2.课堂学习任务单
(1)课始检测
①北京天安门的五星红旗每天都与太阳同时升起,下列日期中升起时间最早的是( )。
A.1月10日 B.4月18日
C.6月20日 D.9月23日
②下列节日淄博市日落时间最早的是( )。
A.三八妇女节 B.五一劳动节
C.六一儿童节 D.十一国庆节
③下列节日中,北京昼长和夜长相差最小的是( )。
A.国庆节 B.八一节
C.五一节 D.春节
④从右侧地球公转示意图中(如图3),选出符合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白昼越来越长,黑夜越来越短的位置范围( )。
A.A-B之间 B.B-C之间
C.C-D之间 D.D-A之间
课始检测的实现,主要按照推送精选习题、完成练习题目、查看习题反馈、答疑解惑四个步骤进行:教师针对知识点精选习题,利用智慧云平台推送给学生;学生利用学到的知识完成教师推送的练习题目;教师查看智慧云平台数据,掌握学生答题的正确率,选取出错率较高的题目;对出错率较高的题目进行重点答疑解惑,并提供变式练习,进一步巩固知识。课前观看微课,课上做推送的练习题,根据学生的做题反馈情况,采用合作学习、答疑解惑的形式,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同一地点、不同时刻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进而时空转移,理解递进,学习同一时刻、不同地点昼夜长短的比较。 (2)进阶作业
①结合“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中学生搜集的淄博市日出、日落及昼长数据,小组合作现场查阅广州各日期的日出、日落及昼长信息,并对比淄博和广州市各月同一天日出、日落时刻及昼长的差异,归纳同一时刻、不同地点昼夜长短的差异。
②比较图4中A、B两点的昼夜长短状况,并说明依据。
(3)协作探究,学以致用
①在山东,同样是17:10放学,冬天时已经夜幕沉沉,而夏天时还艳阳高照,为什么呢?②为什么南极科考站大都选择在2月份建站?
小组竞赛:每个小组搜集生活中与本节知识相关的地理现象,自由选择任一小组解释分析。(采取小组积分制,每成功解答一个提问积5分,对优胜小组进行激励和表扬)
(4)展示准备
①用思维导图梳理盘点个人学习收获。
②小组内交流个人学习收获,并迅速整理出本组协作学习成果的要点。
③小组竞赛中的优胜小组代表率先展示学习成果,然后利用电脑随机点名方式,在其他小组中抽取一至两名小组代表展示小组交流成果。
(5)课后作业
小组协作整理开学初教师布置的作业:每天正午影长(杆长1米)的观测数据,初步分析淄博市正午影长的变化规律,并有步骤地完成下节课的“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为下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教學反思
1.结合学情,不宜挖掘过深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接受能力,对知识的讲解不宜挖掘过深,引导学生掌握地理现象和一般规律,不需要过度挖掘背后的原理。
2.设置情境,提升学生兴趣
根据这节课的实施效果可以看出,设置情境、联系学生生活对提升学生兴趣、激发学习动机作用明显。
3.注重生成,不必机械记忆
引导学生动手动脑、积极观察总结、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4.活学活用,解释地理现象
引导学生利用学习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有利于维持学生对地理学习的持久动机,让课堂更加生动活泼。
设计亮点
①在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中,任务一和任务二是本设计的第一个亮点。任务一:小组合作,通过网络,查阅表格中淄博市各日期的日出日落时间及昼长。任务二:把上述日期用不同颜色标注到地球公转轨道图中的相应位置,结合数据总结淄博市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目的是引导学生查阅数据,总结规律,为学习和理解知识做好铺垫。
②在课堂学习任务单中,进阶作业、协作探究、课后作业环节是本设计的第二个亮点。在进阶作业环节,阅读广州相关信息的任务,进而与淄博市的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并归纳同一时刻、不同地点昼夜长短的差异。在协作探究环节,增设小组竞赛,让每个小组搜集生活中与本节知识相关的地理现象,自由选择任一小组解释分析,目的是回馈生活,多方面加深知识理解,培养知识运用能力。在课后作业环节中,小组协作整理开学初教师布置的任务,初步分析淄博市正午影长的变化规律,为后面学习做好知识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