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发端于英国的清教主义作为一种适应于当时时代发展且具有完整体系的理念,逐渐在北美大陆上生根发芽,不仅对美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美国作家。本文旨在研究清教主义对各个时期美国文学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 清教主义 美国文学 影响
一、清教主义思想简介
清教主义源于16世纪晚期在英国教会内部进行的一场宗教改革。由于当时激进派提出的政教分离的思想不被采纳并且受到政府的迫害,因此,组成这一派别的中、小资产阶级只得向外移民,寻求他们的宗教自由。他们来到了北美这片大陆上,希望通过自己的双手重新建立一个真正的、纯洁的“伊甸园”。“作为欧洲宗教改革產物的清教主义,在北美这块特殊自由的土地上却孕育出三个层面的价值体系。其一是神学层面,表现为教规教义等基本的宗教信条;其二为世俗精神层面,表现为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与平等精神;其三为道德伦理层面,表现为勤俭、内省、努力以及禁欲主义等”[1]。这些清教主义思想不仅仅在北美人民的生活方式上有很大影响,同时也给美国文学的文体风格烙上深深的印记。
二、清教主义对美国早期殖民地时期文学的影响
清教主义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早期殖民地时期的文学写作内容与风格特点上。“殖民初期的美国文学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和清教徒的宗教热情”[2]。本杰明·富兰克林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其著作《自传》是一个清教徒的传记,全面地讲述了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从贫穷走向富有并且获得声望的故事。从这篇传记中,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出富兰克林是通过写作的方式和上帝交流的,他也“常常自省自己的行为,并弄清楚为了得到救赎还要付出多少努力”。这本书还对清教徒的道德观作了说明:“要想在世世上生存,人们必须努力工作,勤俭谨慎”。此外,《自传》具有典型的清教写作风格:“简单、直接、明朗。风格平实,比喻通俗,措词句法简洁”。在《自传》中的一段文字如此体现:“现在我要感谢上帝。我虔诚万分,由于上帝的慈爱,我过去才获得了幸福,取得了成功。这样的信仰给我希望,尽管我不能奢望以后幸福还会继续降临在我身上,或者我的命运会发生扭转,就像其他人曾经经历的一样。只有上帝才知道我未来的命运,只有他才能决定我们的幸福和痛苦”[3]。从这段告白中可以洞察出以富兰克林为代表的早期清教徒的写作内容和写作风格。
三、清教主义对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
美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始于18世纪末,结束于19世纪60年代美国内战的爆发。首先是欧洲的浪漫主义思潮传入美国,“它推崇个人、重视精神世界、赞美大自然”[4],这些价值观念与当时经济政治都有所繁荣的美国社会相契合,促进了美国文学发展到了浪漫主义时期。这些思想也促使文学家们开始审视清教主义的利弊,对其进一步地发展。
“像爱默生和梭罗这样的超验主义者一直教导者人们,如果想要为完善自己而付出努力,那么就必须依靠自身的力量,这是因为在他们看来,每个人的灵魂都因为和超灵的联系而变得神圣”[3]。对于他们而言,通过自然,人类就可以直接和上帝对话。梭罗的《瓦尔登湖》足以证明这一点,只有在自然中,人类才能找到与上帝的联系,从而使灵魂和精神都得到升华。梭罗在瓦尔登湖边过着简朴的生活,就是为了寻找到上帝-人-自然的最高统一,“这其实就是爱默生所谓超灵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本质是精神道德的升华”[5]。
另一个浪漫主义时期深受清教主义影响的作家就是纳撒尼尔·霍桑。霍桑生长在一个清教氛围极其浓厚的地区,其祖先都是狂热的清教徒,由于清教徒祖先们参与过对人们迫害的“塞勒姆驱巫案”,在霍桑的心中始终认为自己有罪,并一直持着“人性本恶”的观点。霍桑的大部分作品都在描写人的“恶”,即“原罪”。他的代表作《红字》就明显体现了这种原罪意识。海丝特的丈夫齐林沃斯就是“恶”的代表,他利用妻子和牧师犯通奸罪的秘密迫害他们,最后逼疯了牧师丁梅斯德。犯了错不敢承认并且备受清教教义折磨的牧师就是“原罪”的代表,他最终只得向众人揭露自己的罪行,以死来获得解脱。唯有从海丝特身上,读者才能看到些光亮,她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救赎和人们的谅解。“霍桑的小说体现了清教主义悲剧命运观, 尽管他对清教主义的批判是矛盾的, 他自身也始终没摆脱其清教主义立场, 仍然可以看出他对人性本质的探索以及对人类道德信仰的某种期盼”[5]。
四、清教主义对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
文学的写作主题和写作风格的发展总是离不开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的发展变化。美国内战后,文学发展进入到了现实主义阶段。“内战的爆发使很多人开始怀疑超验主义者的观点---人性的善良、对人和自然抱乐观的态度、仁慈的上帝。内战使人们认识到,生活并非那么美好,人类和上帝都不完美”[3]。在马克·吐温的两部历险记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与《哈克·贝恩历险记》中,可以看出马克· 吐温对清教主义的嘲讽。首先是那个调皮捣蛋,不爱学习,不爱干活,不爱整洁,就爱冒险,还总让老师头疼的孩子汤姆,这样的汤姆形象却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他们深深羡慕着这样一个可以自由自在创造出自己的梦幻童年的孩子汤姆。另一个就是那个自由散漫,爱流浪,讨厌做寡妇道格拉斯的养子哈克。他讨厌学习没完没了的清规戒律,后来制造自己被淹死的假象乘木筏漂流,最终解救了黑奴吉姆。这样的人物形象也受到读者的喜爱。讽刺的是汤姆的“模范表弟”,虽然遵守着清教规范,接受着较为虔诚而又严格的清教主义思想的教育和熏陶,但他却成为一个虚伪势力的孩子,令人唏嘘。这是很多清教徒们所没有想到的教育结果,也蕴含着马克·吐温对严苛的清教主义对人天性束缚的思考和批判。
五、清教主义对美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
清教主义在美国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的影响甚微,但是依然能够寻到清教主义在文学作品中的影子。当时经历过一战的美国民众变得精神空虚,同时也面临着一场巨大的信仰危机。清教主义的教义对于当时的时代来说显得苍白无力,整个20世纪20年代笼罩着迷茫、失望的氛围。“清教主义价值体系虽然也在与时俱进,但美国20世纪的知识分子们仍认为它是保守和反动的象征,是抵制社会变革的思想根源,是遏制美国文化发展的人的道德枷锁”[6]。一时间,清教主义成了保守、虚伪、功利的代名词。许多作家也开始批判这不合时宜的清教思想。在以福克纳为代表的南方作家的作品中,反清教思想随处可见。尤其在福克纳的代表作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脱离了时代的“南方淑女”艾米丽依然恪守着曾经属于她那个阶级的家族父权制和妇道观念,但是她死死守护的清教思想已经不适应了工业社会的发展。所以福克纳认为在南方这样的清教社会里“享受被等同于罪孽”,“生活成了人们自己把自己不断钉在十字架上的过程”[7]。
结 语
清教思想“不仅是美国早期最具连贯性和最为强大的唯一元素,它也是欧洲历史进程中一个关键时期的重要表达,谁如果想要理解现代就必须对它和它所遗留给现在的遗产有所了解”[8]。纵使清教主义在美国文学的发展中有正面影响,亦或是成为被批判的角色,但无可否认,清教主义塑造着美国独特的文学精神。
【参考文献】
[1] 孙芳.清教主义思想与美国文学[J].品牌(理论月刊),2011,(3):134-135.
[2] 汪小英.清教主义对美国文学的影响[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1,(2):67-68.
[3] 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指南(第二版)[M].赵红英,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6.
[4] 宫桂梅.简析美国文学发展历程中的清教主义思想[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60-62.
[5] 李安斌.清教主义对美国文学的影响[J].求索,2006,(6):199-201.
[6] 虞建华.美国文学的第二次繁荣[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7] 何晓鹏.清教思想对于美国小说本土化的影响[J]. 河北理工学院学报,2004,(4):155-156.
[8] 查尔斯·博哲斯.美国思想渊源---西方思想与美国观念的形成[M].蒋鸿令,朱光骊,译. 山西: 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
作者简介:范悦(1992—),女,汉族,河南省开封市人,在读研究生,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关键词】 清教主义 美国文学 影响
一、清教主义思想简介
清教主义源于16世纪晚期在英国教会内部进行的一场宗教改革。由于当时激进派提出的政教分离的思想不被采纳并且受到政府的迫害,因此,组成这一派别的中、小资产阶级只得向外移民,寻求他们的宗教自由。他们来到了北美这片大陆上,希望通过自己的双手重新建立一个真正的、纯洁的“伊甸园”。“作为欧洲宗教改革產物的清教主义,在北美这块特殊自由的土地上却孕育出三个层面的价值体系。其一是神学层面,表现为教规教义等基本的宗教信条;其二为世俗精神层面,表现为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与平等精神;其三为道德伦理层面,表现为勤俭、内省、努力以及禁欲主义等”[1]。这些清教主义思想不仅仅在北美人民的生活方式上有很大影响,同时也给美国文学的文体风格烙上深深的印记。
二、清教主义对美国早期殖民地时期文学的影响
清教主义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早期殖民地时期的文学写作内容与风格特点上。“殖民初期的美国文学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和清教徒的宗教热情”[2]。本杰明·富兰克林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其著作《自传》是一个清教徒的传记,全面地讲述了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从贫穷走向富有并且获得声望的故事。从这篇传记中,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出富兰克林是通过写作的方式和上帝交流的,他也“常常自省自己的行为,并弄清楚为了得到救赎还要付出多少努力”。这本书还对清教徒的道德观作了说明:“要想在世世上生存,人们必须努力工作,勤俭谨慎”。此外,《自传》具有典型的清教写作风格:“简单、直接、明朗。风格平实,比喻通俗,措词句法简洁”。在《自传》中的一段文字如此体现:“现在我要感谢上帝。我虔诚万分,由于上帝的慈爱,我过去才获得了幸福,取得了成功。这样的信仰给我希望,尽管我不能奢望以后幸福还会继续降临在我身上,或者我的命运会发生扭转,就像其他人曾经经历的一样。只有上帝才知道我未来的命运,只有他才能决定我们的幸福和痛苦”[3]。从这段告白中可以洞察出以富兰克林为代表的早期清教徒的写作内容和写作风格。
三、清教主义对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
美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始于18世纪末,结束于19世纪60年代美国内战的爆发。首先是欧洲的浪漫主义思潮传入美国,“它推崇个人、重视精神世界、赞美大自然”[4],这些价值观念与当时经济政治都有所繁荣的美国社会相契合,促进了美国文学发展到了浪漫主义时期。这些思想也促使文学家们开始审视清教主义的利弊,对其进一步地发展。
“像爱默生和梭罗这样的超验主义者一直教导者人们,如果想要为完善自己而付出努力,那么就必须依靠自身的力量,这是因为在他们看来,每个人的灵魂都因为和超灵的联系而变得神圣”[3]。对于他们而言,通过自然,人类就可以直接和上帝对话。梭罗的《瓦尔登湖》足以证明这一点,只有在自然中,人类才能找到与上帝的联系,从而使灵魂和精神都得到升华。梭罗在瓦尔登湖边过着简朴的生活,就是为了寻找到上帝-人-自然的最高统一,“这其实就是爱默生所谓超灵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本质是精神道德的升华”[5]。
另一个浪漫主义时期深受清教主义影响的作家就是纳撒尼尔·霍桑。霍桑生长在一个清教氛围极其浓厚的地区,其祖先都是狂热的清教徒,由于清教徒祖先们参与过对人们迫害的“塞勒姆驱巫案”,在霍桑的心中始终认为自己有罪,并一直持着“人性本恶”的观点。霍桑的大部分作品都在描写人的“恶”,即“原罪”。他的代表作《红字》就明显体现了这种原罪意识。海丝特的丈夫齐林沃斯就是“恶”的代表,他利用妻子和牧师犯通奸罪的秘密迫害他们,最后逼疯了牧师丁梅斯德。犯了错不敢承认并且备受清教教义折磨的牧师就是“原罪”的代表,他最终只得向众人揭露自己的罪行,以死来获得解脱。唯有从海丝特身上,读者才能看到些光亮,她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救赎和人们的谅解。“霍桑的小说体现了清教主义悲剧命运观, 尽管他对清教主义的批判是矛盾的, 他自身也始终没摆脱其清教主义立场, 仍然可以看出他对人性本质的探索以及对人类道德信仰的某种期盼”[5]。
四、清教主义对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
文学的写作主题和写作风格的发展总是离不开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的发展变化。美国内战后,文学发展进入到了现实主义阶段。“内战的爆发使很多人开始怀疑超验主义者的观点---人性的善良、对人和自然抱乐观的态度、仁慈的上帝。内战使人们认识到,生活并非那么美好,人类和上帝都不完美”[3]。在马克·吐温的两部历险记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与《哈克·贝恩历险记》中,可以看出马克· 吐温对清教主义的嘲讽。首先是那个调皮捣蛋,不爱学习,不爱干活,不爱整洁,就爱冒险,还总让老师头疼的孩子汤姆,这样的汤姆形象却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他们深深羡慕着这样一个可以自由自在创造出自己的梦幻童年的孩子汤姆。另一个就是那个自由散漫,爱流浪,讨厌做寡妇道格拉斯的养子哈克。他讨厌学习没完没了的清规戒律,后来制造自己被淹死的假象乘木筏漂流,最终解救了黑奴吉姆。这样的人物形象也受到读者的喜爱。讽刺的是汤姆的“模范表弟”,虽然遵守着清教规范,接受着较为虔诚而又严格的清教主义思想的教育和熏陶,但他却成为一个虚伪势力的孩子,令人唏嘘。这是很多清教徒们所没有想到的教育结果,也蕴含着马克·吐温对严苛的清教主义对人天性束缚的思考和批判。
五、清教主义对美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
清教主义在美国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的影响甚微,但是依然能够寻到清教主义在文学作品中的影子。当时经历过一战的美国民众变得精神空虚,同时也面临着一场巨大的信仰危机。清教主义的教义对于当时的时代来说显得苍白无力,整个20世纪20年代笼罩着迷茫、失望的氛围。“清教主义价值体系虽然也在与时俱进,但美国20世纪的知识分子们仍认为它是保守和反动的象征,是抵制社会变革的思想根源,是遏制美国文化发展的人的道德枷锁”[6]。一时间,清教主义成了保守、虚伪、功利的代名词。许多作家也开始批判这不合时宜的清教思想。在以福克纳为代表的南方作家的作品中,反清教思想随处可见。尤其在福克纳的代表作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脱离了时代的“南方淑女”艾米丽依然恪守着曾经属于她那个阶级的家族父权制和妇道观念,但是她死死守护的清教思想已经不适应了工业社会的发展。所以福克纳认为在南方这样的清教社会里“享受被等同于罪孽”,“生活成了人们自己把自己不断钉在十字架上的过程”[7]。
结 语
清教思想“不仅是美国早期最具连贯性和最为强大的唯一元素,它也是欧洲历史进程中一个关键时期的重要表达,谁如果想要理解现代就必须对它和它所遗留给现在的遗产有所了解”[8]。纵使清教主义在美国文学的发展中有正面影响,亦或是成为被批判的角色,但无可否认,清教主义塑造着美国独特的文学精神。
【参考文献】
[1] 孙芳.清教主义思想与美国文学[J].品牌(理论月刊),2011,(3):134-135.
[2] 汪小英.清教主义对美国文学的影响[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1,(2):67-68.
[3] 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指南(第二版)[M].赵红英,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6.
[4] 宫桂梅.简析美国文学发展历程中的清教主义思想[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60-62.
[5] 李安斌.清教主义对美国文学的影响[J].求索,2006,(6):199-201.
[6] 虞建华.美国文学的第二次繁荣[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7] 何晓鹏.清教思想对于美国小说本土化的影响[J]. 河北理工学院学报,2004,(4):155-156.
[8] 查尔斯·博哲斯.美国思想渊源---西方思想与美国观念的形成[M].蒋鸿令,朱光骊,译. 山西: 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
作者简介:范悦(1992—),女,汉族,河南省开封市人,在读研究生,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研究方向:英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