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侨民对放弃在华治外法权的意见(1919-1926)

来源 :民国档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cwf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19-1926年间,对于中国废除治外法权的要求,在华西方侨民意见多元.面对非基督教运动的冲击,为了在华传教事业,越来越多的传教士倾向于立即放弃治外法权,拒绝接受治外法权的庇护.非传教士群体出于商业利益的考虑,特别是顾及到与日本的竞争,考虑逐渐放弃治外法权,但以中国司法、法律、政治等方面的状况不能令人满意为由,反对立即放弃治外法权,一些人设计出了以任用外国法官为核心的渐进放弃的方案.多数西方侨民受帝国主义思想的影响,非理性地拒绝放弃治外法权,没有意识到中国人民的友谊与善意才是他们在华利益最可靠的保障.英美对华治外法权政策主要代表了跨国性商业利益.
其他文献
3.国民参政会第三届第三次大会粮食部口头报告rn(1944年9月)rn粮食部报告rn自上年九月间贵会第三届第二次大会以后,迄本年八月底止,关于粮食之管理、储备、仓运、供应等各项行政与业务上之措施及其进展情形,业经择要编列行政院工作报告,不再赘陈.兹拟补充陈述者,首为本年全国丰收,五六月以来,各地粮价普遍下跌,值此抗战第八年头,凡百艰困之际,得此天助,使我经济上发生莫大之安定力量,实予我人以无限之感奋.其次为过去一年间若干困难问题,或事前预筹,或临时补救,幸免陨越,关于业务上之改进、机构人事之整饬,以及营私
期刊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是国共合作共同抗战的产物,1938年4月至8月间主要在武汉地区活动,在中国共产党的实际领导下,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各界爱国人士,从事抗日宣传.该报告记录了第三厅在武汉期间开展各类宣传活动的情形,可为抗战史、新闻传播史等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史料支撑.
在中共党、团组织的积极推动与引导下,1924年到1926年初,北京蒙藏专门学校的一批蒙古族青年学生的政治身份,先后经历了从中国国民党员到社会主义青年团(共产主义青年团)员的转变,在革命的震荡中经受了严格的洗礼后,并在大革命洪流中完成了向中国共产党员的转变.这些史实只有置诸当时国内政治环境和中共政策变动的背景下才能看得更为清楚,而不能只是依托某些回忆文章.
关于陈独秀等人是否于1920年在上海建立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党史学界对此问题历来有着截然不同的说法,形成中共创建史上一桩长年疑案.综合国共两党资料及最新在俄罗斯发现的史料可知,1920年5月成立的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起初是以理论研究为主的秘密性小团体,此后发展成以建立共产党为宗旨的核心组织,其团体性质和组织形态区别于同时期其他城市成立的相关组织.随着1921年4月青年团中央成立和建党工作初步完成,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转变为中共早期组织领导下偏重理论宣传的公开机关.
民国前期的历史教科书对于辛亥革命与民国建立之史实的叙述,是切近于事件发生之时同代人最初的历史表述,是后来所有叙述的基础.这一叙述主要围绕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而展开,强调民国建立、清朝结束的历史,是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的过程,可谓“共和”叙事.其特点非常鲜明,突出民主共和制度之建立对于中国历史变迁的划时代意义的同时,在共和制取代君主制的关键环节的表述上,突显袁世凯的地位,把袁氏当政视为共和制最终建立的标志,相对弱化孙中山的作用.尽管这样的表述具有历史局限性,但在辛亥革命史的学术研究尚未开展的情况下,用“共和”
电报能迅速传递信息,是近代中国社会非常重要的通讯工具.武昌起义爆发后,革命军充分认识到电报的重要性,在与清政府的斗争中,会迅速占领电报通信机关,整顿电报局所及线路,拍电各方号召响应与支持,向清政府拍发“伪电”,扰乱对方人心等.与此同时,清政府也会加强所属区域内电报机关管理,严防涉及革命信息的电报传递.电报通信在辛亥革命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是革命参与者用以及时交流信息,推动革命迅速发展的重要工具.
1932年湖南省建设厅厅长谭常愷被国民政府监察院弹劾,最终被政务官惩戒委员会予以免职并停止任用10年之处分.复原本案全过程,自监察院的弹劾、审查、移付,到政惩会的调查、申辩、议决,所有程序大体依法办理.林森、叶楚伧等元老主持的监察院与政惩会不仅处分了谭常愷,还顶住了蒋介石等人的多次干预,显示出了国民党元老是一股不可轻视的力量,亦说明监察权已初步独立于行政权.以往研究国民政府监察制度多集中讨论监察院,仅把惩戒机关当作附庸,有未窥全豹之弊.党治无疑制约着监察制度的运行,但党治下的监察制度亦有其韧性.流行已久的
辛亥鼎革之际,汤寿潜秉持反对专制的一贯立场以及通过国会请愿测出清廷无立宪真心的政治判断,与江浙立宪派一起迅速响应革命拥护共和.其最大的担忧是政局动荡导致社会陷入无国之惨,所主张的共和则接近中国原典的本义.汤寿潜认为调整的重要方面有三:促成各省独立政权的共和,以便尽快组建统一的民国政府,恢复秩序,争取国际承认;提倡五族共和,维护国家统一;一步到位实现政体的最高形式,防止不断革命.这与掌握政权的革命党人的政治论调大体合拍.而汤寿潜较为坚定的反袁态度以及坚决主张北伐,防止清廷将权力私相授受,则与孙中山等人同调,
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内部在侵华战略及具体策略上存在多重分歧.1937年11月7日,日本考虑到淞沪会战中上海派遣军的疲劳现状、限制第十军激进的用兵意向以及用较小代价实现“城下之盟”战略目标等要素,由陆军参谋本部在编组华中方面军的同时出台“制令线”,以限定该军的作战区域.然而为歼灭西撤的中国军队,以第十军为代表的华中现地日军争相突破“制令线”,并相当程度地影响参谋本部先后作出废除“制令线”、进攻南京的决策.至12月1日,“制令线”经历了颁布、突破、废除及荡然无存之过程,这些过程既浓缩了日本在对华问题上的多重分歧
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四行人员生活状况较一般工薪群体为优,被认为捧着“镶了金边的饭碗”.随着全面抗战的爆发,通货膨胀的产生,四行人员的“金饭碗”开始褪色.抗战结束后,四行人员的“金饭碗”日益褪色,甚至多次发生为争生存权而罢工、绝食的现象.1948年高级行员收入已下降至与战前初级职员收入相当.四行人员生活状况的演变,于曾供职于中行人员的回忆录中得到印证.战争破坏了金融业正常运行的外部环境,是四行人员“金饭碗”褪色的远因;战争造成了金融业的大量损失属近因;南京国民政府对国营金融业“饮鸩止渴、杀鸡取卵”式的管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