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清代道光十年(1830)纂修的《武强县新志》卷10《杂稽志》下《附急救方》中,用大量篇幅收录了中医急救方法,共计13 000余字,分列14个条目.在每个条目下,先抄录宋代《洗冤集录》中的急救内容,接着补充了很多具体急救方法.这些方法总结了宋代以来的中医急救技术和经验,集清代中国北方地区急救疗法之大成,代表了当时中医急救医学的真实水平.在一部县志中全篇收录中医急救方法实属罕见,对《洗冤集录》的版本沿
【机 构】
:
100700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道光十年(1830)纂修的《武强县新志》卷10《杂稽志》下《附急救方》中,用大量篇幅收录了中医急救方法,共计13 000余字,分列14个条目.在每个条目下,先抄录宋代《洗冤集录》中的急救内容,接着补充了很多具体急救方法.这些方法总结了宋代以来的中医急救技术和经验,集清代中国北方地区急救疗法之大成,代表了当时中医急救医学的真实水平.在一部县志中全篇收录中医急救方法实属罕见,对《洗冤集录》的版本沿革研究也具有重要价值。
其他文献
脏腑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之一.以历史语境分析,明末清初以前,中国人所讲的五脏六腑,应当是解剖学意义的脏器.明末清初以后,西方医学开始传入中国,中西医学的碰撞累积到20世纪初,触发了影响深远的中西医大论争.在这种特定背景下,恽铁樵明确提出中医脏腑不是解剖学的脏腑,而是以“四时”气化为特征的理论模型,成为以功能单位阐释中医五脏六腑实质的开端,推动了近代中医理论体系的演变.准确把握人们对中医脏腑概念
《备急千金要方》为唐代医书集大成者,内容涵盖十分广泛,其病证分类方法,上承《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诸病源候论》,下启后世诸家,有很多独创之处,从一个侧面体现出当时的临床医学对很多疾病的认识已相当成熟,直到现代,对于今人认识疾病,探讨疾病病机仍有很大的意义。
1.身体观研究的缘起及范畴身体观的研究,起源于西方。追溯身体观研究的缘起,不得不将目光重聚于西方历史,回顾西方文明的发展历程。文艺复兴以来,人类主体意识的过度张扬,导致自身生存境遇的急剧恶化,作为与意识对立存在的身体,被视为人世一切罪恶和丑陋的渊薮。后现代主义的部分代表人物在批判现代性的过程中,主张回归身体,身体哲学即随之兴起。
《东医宝鉴》是朝韩最负盛名的传统医籍,由医家许浚采撷中国明以前医籍及其他汉籍文献的精华分类编纂而成.书中引文均标出了所引文献的来源出处,其中标记为“本草”的引文情况比较复杂.从“本草”引文的分布、来源、征引方式、药学特色等几方面入手,对《东医宝鉴》引录的“本草”进行初步考证发现,在全书正文23卷中,每卷均有源于“本草”的引文;许浚所谓“本草”,多数出自《证类本草》,少数混入了其他医书的内容;许氏摘
明代,边镇事务的中心是城墙、军备、粮饷,因而边镇的医疗资源比较缺乏,管理机构缺失,医生及药品时常短缺,军队及王府亦是如此.虽然中央不时向各边镇拨发药品,派遣医生,但均属临时性举措.由于医疗资源不足,边镇不得不从内地抽调医生,或是培养本地医生,或是从军队中选取通医者充当医生。
史泠歌《宋代皇帝的疾病、医疗与政治》于2013年12月由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在古代中国,皇帝一直是政治的核心,以皇帝为中心的政治史研究一直是历史研究的重镇。抛开帝王的身份,皇帝也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也有着生老病死。但与普通人的生老病死不同,作为政治权力的核心,皇帝所患的疾病、致病因素,以及他所能享受的医疗条件,都与普通人有着一些区别,都与他的身份有着密切的关系。
1906-1944年间,柔济端拿护士学校共有毕业生35届,计281人.受国内社会经济及国际国内形势的影响,1924-1938年是柔济端拿护士学校毕业生人数增长最快的时期.历届毕业生中,有明确就业地点者161人;绝大多数护士毕业后留在广州工作,共101人,占62.7%;包含住宅楼、善堂、医社、中医局、私人公馆、医馆、各类医务所、护养院、治疗院等在内的“楼、堂、馆、所”,是毕业护士的主要就业场所,合计
汉唐时期含有丹参的方剂,主要用于疮痈瘙痒、妇人胎前产后、小儿外感寒热或惊痫、腰脚痹痛及腹胀肠鸣不食,这与今天关于丹参功效的认识有较大差异.结合社会背景和学术背景进行解读,这种差异与时代的疾病谱、医学发展水平、遣方用药的思路密切相关.除个别功效的失传属于临床实践的“优胜劣汰”之外,汉唐时期确认的丹参功效大体上是可靠的,应当引起临床及科研工作者的重视。
《脉诀刊误》,元代戴启宗撰著。该书撰成后近200年,未能刊刻,后由汪机加以校核,并附以诸家脉书要语和《矫世惑脉论》,于1523年刊刻。该书对《脉诀》在脉形描述、脉体主病等方面的谬误加以修订,并对“七表八里九道”的分类进行了驳斥。对于研究学习脉学,该书还提出了“分、合、偶、比、类”的方法。
1843年11月17日,上海开埠,外国人纷至沓来,随着上海的城市近代化发展,西医药知识也相继传入沪上,20世纪上海是近代中国工业、经济、商业、文化最发达的城市,沪上西医药各类医教研机构和学术团体开始建立,各类西医药期刊也开始创刊.上海各医学研究机构进行世界水平的研究,随着海外留学医师和各地名医来沪,20世纪30年代上海西医药力量之雄厚甲于全国.上海成为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的桥梁,也成为中国西医药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