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究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本院自2012年1月到2012年12月收治的新生儿呼吸衰竭患者104例,依照患者胎龄将其分为三组,对每组患者症状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头罩氧气使用率达到31.4%,辅助NCPAP、机械通气使用率达到63.4%与5.2%,治疗有效率达到86.5%,不同胎龄胎儿住院时间存在明显差别(P<0.05)。结论:新生儿呼吸衰竭疾病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通过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可以明显改善呼吸状况,提高治疗有效率。
关键词:呼吸衰竭 新生儿 诊断 通气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296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208-02
呼吸衰竭是当前临床中的常见新生儿急症之一,对新生儿的生命安全具有非常严重的威胁。在新生儿呼吸衰竭的过程中,缺氧及二氧化碳在细胞内的潴留可以造成患儿机体脏器受损,引起其他并发症产生。在对呼吸衰竭进行早期治疗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常通过取气插管的方式或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的方式实施治疗,但治疗效果并不显著[1]。本文就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临床指征进行观察,对其无创通气治疗效果进行研究,现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自2012年1月到2012年12月收治的新生儿呼吸衰竭患者104例。患儿中包括早产儿56例、足月儿48例。依照患者胎龄对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及对比,其中胎龄<34周 40例;34~36周晚期早产 20例;37~42周足月儿 44例。
1.2 诊断标准。诊断过程中主要选取86年全国新生儿学术会议(杭州)拟定的新生儿呼吸衰竭诊断方案作为依据,患儿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发绀、反复性呼吸暂停、轻微呻吟。选取患儿在没有进行吸氧治疗的过程中血气分析显示各项指标:PaO2<50mmHg(1mmHg=0.133kPa)且PaCO2>50mmHg。
1.3 治疗方法。对选取患儿均实施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监测,定期观察患者指标变化及血气、电解质变化。保证患者呼吸道通畅,及时对出现的酸中毒现象进行纠正,维持机体电解质平衡。实施营养支持,在维持正常血压的基础上实施控制入液量,保证血压在正常范围内,对24h内的出入量进行记录。对存在心功能不全的患者适当使用多巴酚丁胺;对存在合并细菌感染的患者适当使用针对性抗生素。依照患者呼吸衰竭状况给予头罩吸氧、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或机械通气治疗,对比观察患者治疗效果。
1.4 统计学处理。本次研究主要选取SPSS19.0统计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通过均值±标准差对计量资料进行表示,使用X2对单因素状况进行分析,进行卡方检验。当患者资料差异P<0.05,存在明显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原发疾病。选取患者中胎龄<34周早产儿RDS急症为20/36,晚期早产儿RDS急症为8/20,肺炎达到6/20,足月早产儿肺炎达到24/48,患者之间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患者病因构成分析
2.2 治疗结果。在本次治疗的过程中,头罩氧气使用率达到31.4%,辅助NCPAP、机械通气使用率达到63.4%与5.2%。患者中治愈84例、好转6例、放弃治疗14例,治疗有效率达到86.5%。放弃治疗患者中包括胎龄<34周8例,胎龄34~36周4例,足月儿2例,没有出现死亡患儿。
胎龄<34周患者住院时间为20.2±5.4d;胎龄34~36周患者住院时间为12.4±2.0d;胎龄>37周患者住院时间为10.2±2.2d,不同胎龄胎儿住院时间存在明显差别,其间差异P<0.05,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呼吸衰竭是由各种原因导致严重呼吸功能障碍,引起动脉血氧分压降低,伴或不伴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增高而出现一系列病理生理紊乱的临床综合征。新生儿在出生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的肺容量及功能残气量较小,非常容易产生肺泡萎缩状况,导致呼吸困难,出现呼吸衰竭,造成患者生命安全受到威胁[2]。
当前新生儿呼吸衰竭主要表现为血清钾浓度增高,血清氯浓度降低,患者内环境稳态发生明显转变。新生儿呼吸衰竭可以造成患者出现不同程度酸中毒,导致代谢过程中低氧血症出现,对患者脏器具有非常严重的损害。
在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发现不同原发疾病是引起新生儿 呼吸衰竭产生的关键因素。本次病因构成分析的过程中可以发现,总体中RDS患者达到40例,占总体的38.5%、肺炎达到34例,占总体的32.6%、窒息达到12例,占总体的11.5%、湿肺达到8例,占总体的7.7%。
在对新生儿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医护人员要针对患者个体差异,实施合理控制。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要全方位加强自身专业技能,提升人员治疗素质及能力,降低在治疗过程中产生的食物。新生儿呼吸衰竭患者中治愈84例、好转6例、放弃治疗14例,治疗有效率达到86.5%。胎龄<34周住院时间为20.2±5.4d;胎龄34~36周住院时间为12.4±2.0d;胎龄>37周住院时間为10.2±2.2d,住院时间总体上较常规资料得到明显改善。
除此之外,在对新生儿进行呼吸衰竭治疗的过程中,医护人员还要对给氧治疗进行合理运用。要去除诱发因素的作用,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纠正酸碱平衡紊乱与水电解质平衡紊乱;要针对患者缺氧状况及二氧化碳潴留状况对患者给氧流量进行明确,确保在新生儿耐受范围内适当给氧,降低患者不良症状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在对新生儿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医护人员要针对呼吸衰竭症状,对治疗方案进行明确。要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上辅助给予适量浓度氧气,提高对新生儿患者治疗的有效率。
参考文献
[1] 霍敏,李晓玲.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畸形呼吸衰竭48例临床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10,2(3):89-90
[2] 丁海珍,毛旭琴.新生儿呼吸衰竭临床比较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3(17):118-119
关键词:呼吸衰竭 新生儿 诊断 通气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296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208-02
呼吸衰竭是当前临床中的常见新生儿急症之一,对新生儿的生命安全具有非常严重的威胁。在新生儿呼吸衰竭的过程中,缺氧及二氧化碳在细胞内的潴留可以造成患儿机体脏器受损,引起其他并发症产生。在对呼吸衰竭进行早期治疗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常通过取气插管的方式或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的方式实施治疗,但治疗效果并不显著[1]。本文就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临床指征进行观察,对其无创通气治疗效果进行研究,现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自2012年1月到2012年12月收治的新生儿呼吸衰竭患者104例。患儿中包括早产儿56例、足月儿48例。依照患者胎龄对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及对比,其中胎龄<34周 40例;34~36周晚期早产 20例;37~42周足月儿 44例。
1.2 诊断标准。诊断过程中主要选取86年全国新生儿学术会议(杭州)拟定的新生儿呼吸衰竭诊断方案作为依据,患儿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发绀、反复性呼吸暂停、轻微呻吟。选取患儿在没有进行吸氧治疗的过程中血气分析显示各项指标:PaO2<50mmHg(1mmHg=0.133kPa)且PaCO2>50mmHg。
1.3 治疗方法。对选取患儿均实施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监测,定期观察患者指标变化及血气、电解质变化。保证患者呼吸道通畅,及时对出现的酸中毒现象进行纠正,维持机体电解质平衡。实施营养支持,在维持正常血压的基础上实施控制入液量,保证血压在正常范围内,对24h内的出入量进行记录。对存在心功能不全的患者适当使用多巴酚丁胺;对存在合并细菌感染的患者适当使用针对性抗生素。依照患者呼吸衰竭状况给予头罩吸氧、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或机械通气治疗,对比观察患者治疗效果。
1.4 统计学处理。本次研究主要选取SPSS19.0统计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通过均值±标准差对计量资料进行表示,使用X2对单因素状况进行分析,进行卡方检验。当患者资料差异P<0.05,存在明显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原发疾病。选取患者中胎龄<34周早产儿RDS急症为20/36,晚期早产儿RDS急症为8/20,肺炎达到6/20,足月早产儿肺炎达到24/48,患者之间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患者病因构成分析
2.2 治疗结果。在本次治疗的过程中,头罩氧气使用率达到31.4%,辅助NCPAP、机械通气使用率达到63.4%与5.2%。患者中治愈84例、好转6例、放弃治疗14例,治疗有效率达到86.5%。放弃治疗患者中包括胎龄<34周8例,胎龄34~36周4例,足月儿2例,没有出现死亡患儿。
胎龄<34周患者住院时间为20.2±5.4d;胎龄34~36周患者住院时间为12.4±2.0d;胎龄>37周患者住院时间为10.2±2.2d,不同胎龄胎儿住院时间存在明显差别,其间差异P<0.05,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呼吸衰竭是由各种原因导致严重呼吸功能障碍,引起动脉血氧分压降低,伴或不伴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增高而出现一系列病理生理紊乱的临床综合征。新生儿在出生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的肺容量及功能残气量较小,非常容易产生肺泡萎缩状况,导致呼吸困难,出现呼吸衰竭,造成患者生命安全受到威胁[2]。
当前新生儿呼吸衰竭主要表现为血清钾浓度增高,血清氯浓度降低,患者内环境稳态发生明显转变。新生儿呼吸衰竭可以造成患者出现不同程度酸中毒,导致代谢过程中低氧血症出现,对患者脏器具有非常严重的损害。
在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发现不同原发疾病是引起新生儿 呼吸衰竭产生的关键因素。本次病因构成分析的过程中可以发现,总体中RDS患者达到40例,占总体的38.5%、肺炎达到34例,占总体的32.6%、窒息达到12例,占总体的11.5%、湿肺达到8例,占总体的7.7%。
在对新生儿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医护人员要针对患者个体差异,实施合理控制。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要全方位加强自身专业技能,提升人员治疗素质及能力,降低在治疗过程中产生的食物。新生儿呼吸衰竭患者中治愈84例、好转6例、放弃治疗14例,治疗有效率达到86.5%。胎龄<34周住院时间为20.2±5.4d;胎龄34~36周住院时间为12.4±2.0d;胎龄>37周住院时間为10.2±2.2d,住院时间总体上较常规资料得到明显改善。
除此之外,在对新生儿进行呼吸衰竭治疗的过程中,医护人员还要对给氧治疗进行合理运用。要去除诱发因素的作用,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纠正酸碱平衡紊乱与水电解质平衡紊乱;要针对患者缺氧状况及二氧化碳潴留状况对患者给氧流量进行明确,确保在新生儿耐受范围内适当给氧,降低患者不良症状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在对新生儿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医护人员要针对呼吸衰竭症状,对治疗方案进行明确。要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上辅助给予适量浓度氧气,提高对新生儿患者治疗的有效率。
参考文献
[1] 霍敏,李晓玲.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畸形呼吸衰竭48例临床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10,2(3):89-90
[2] 丁海珍,毛旭琴.新生儿呼吸衰竭临床比较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3(17):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