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来源 :广东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_owen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党和国家确立的坚定不移的发展方针,是我国在世界竞争中争取主动和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重大决策。所谓创新精神,是在已经取得的精神成果的基础上或者在其感召下,思维所进行的一种延伸。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每个教师必须正视和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就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略作阐述。

一、 重视创设情境,要让学生主动学习


  主动学习是学生素质养成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内在动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借助计算机、电视机、录像机、录音机等多种媒体进行教学,为学生创设情境,把创新性、知识性、科技性融为一体,寓趣味性于其中,使学生思维活跃。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获取知识并且在接受过程中享受获得知识的乐趣。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的特征后,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自行车车轮是圆形的?”“不是圆形的将会怎样呢?”学生带着问题看多媒体演示,会从生动形象的画面中得到启示:椭圆形车轮和正方形车轮行驶起来不平稳,速度也慢,而圆形车轮能平稳、较快地行驶,这是因为同一圆的半径都相等的缘故。这样,给学生创造出一种情境氛围,使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对圆的特征有更深刻的认识。

二、关注教学过程,让学生尝试自主探索


  “自己去发现是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因为自主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发现和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联系。”因此要关注教学过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教师可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猜想: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然后让学生动手做实验进行验证。
  首先,实验材料准备要充足,種类要多样,不仅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实验中来,而且符合“个别到一般”的认识过程。在本课的实验中,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多准备几个不完全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当然要有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以及沙土和水。
  其次,要精心选择适当的实验材料。本课有个小组的实验没有成功,这是因为他们选出的实验物体不符合等底、等高这一必要条件。
  然后,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己借助实验去探索。传统的做法是由教师进行演示或让学生到讲台前面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实验,其他学生认真观察。但是如果教师改变这种方式,让学生自己认真猜想、观察、操作、分析、推理、判断并证明结论: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用字母表示为V=■Sh。这样的学习过程会使学生自己在探求和研究中,既学到知识又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三、关注学生提出问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要重视联系实际,帮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用好奇心认识世界和探究世界,把学习的权利真正充分地交给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如对于《圆锥的体积》一课的教学,教师可先请学生根据桌上的沙土堆成一个圆锥体,然后复习圆锥体特征。紧接着让学生仔细观察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并猜想:它们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学生的答案有多种:有的认为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三倍;有的认为是两倍……通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后,再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观点。这样,学生从实际出发,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克服定势思维,提倡一题多解,多题一解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注重开发、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定势思维是一种心理倾向性,它对问题的解决有着积极作用,同时也有消极影响。因此,在解数学题时,在引导学生进行同类问题解法归纳的同时,要特别注意思维的多向性、可逆性、灵活性,提倡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等,引导学生提出新思路、新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灵感和热情。只有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他们才会在思维发散的过程中找出一条既省事又准确的途径来解决问题,达到扩展、灵活运用知识的目的。
  创新精神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的特点,充份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其他文献
广东省中小学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第三次走进乡村教育活动,是广东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推进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和“强师工程”的重要举措。目前,广东省中小学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走进乡村教育活动已连续举行三年,培养对象支教足迹遍布粤东西北各地市。三年来,520人次的培养对象参加了活动,深入230余所乡村中小学和幼儿园,3.
期刊
生态课堂是以学生为主體,以强调每一个学生的需求、欲望和意识,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现代课堂教学手段,实现教学与学生发展的真正统一的课堂。如今,生态课堂已成为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移动微学习时代,教师可以在生态课堂中通过多种方式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在兼顾本地区本学校的软硬件环境的前提下,我校英语课题组结合信息技术和传统课堂两者的优势,设计了互动的电子练习,以克服传统的纸质静态练习的缺陷。  此种互
期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大力推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让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相辅相成,能够促进语文课堂高效化。然而,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也存在一定的误区。那么,怎样才能让信息技术成为语文教学的“良伴”呢?一、 巧用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让教学事半功倍
期刊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的学生学习成绩更好了,也掌握了各种各样的技能,但是,身体素质和体育运动安全意识却没有很大的提升。目前,不少体育课面临着“小强度,保安全”的局面,体育教师过着“因噎废食,如履薄冰”的生活,这必定会导致学生身体素质不断下降和安全事故频发的恶性循环[1]。本文对中山市火炬开发区13所小学体育活动发生的安全事故进行分析,总结事故原因,提出合理建议,
期刊
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一环。语文教师应树立正确的阅读教学观念,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不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课内外勾连式”阅读,是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巧妙结合,是实现课内外知识交融共通的重要渠道。运用这一阅读策略,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语文核心素养落地生根。一、勾连背景,拓展阅读添趣味  “勾连背景式”的阅读,能够在增加学生阅读积累的同时,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期刊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必须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直接的经验,增强数学学习的体验。综合实践活动内容是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重要载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以学生活动为主要形式,它的灵魂在于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思维能力逐步提高,从而提升核心素养。本文以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营养午餐”综合实践课为例,阐述如何让学生在实践中提
期刊
推进小学阶段“整本书阅读”,有利于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近年来,佛山市禅城区参加了广东省“十一五”规划课题“儿童文学资源促进小学语文有效教学实践研究”,以推进小学阶段“整本书阅读”的有效性探索作为子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本文结合区域实际和该课题研究情况,简述推进小学阶段“整本书阅读”的有效策略。一、 选择合适的阅读书籍  就推进“整本书阅读”而言,选书是第一要素。我们以推介学界公认的、
期刊
PIRLS(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由国际教育成就评估学会发起并组织,由美国波士顿学院统筹,用于评价一国(地区)9~10岁儿童( 相当于四年级学生) 的阅读素养。本文结合PIRLS阅读素养测评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从明确阅读目的、建构心智活动、培养思维品质、审视阅读教学四个方面阐述PIRLS阅读素养测评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评价的启
期刊
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培训与研究院副院长卢勃告诉记者,此次活动亮点纷呈。第一是按需送教,共同成长。在活动筹备时,“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项目执行办公室和带队机构就已经向参与送教的培养对象强调,送教的内容要贴近教学实际,符合乡村教师的教学需求。并且“按需送教”的取向也一直贯穿在活动实施过程当中。本次活动设计理念有所创新,走进乡村不仅是为了“帮扶”,更是“共通、共享、共进和共赢”,通过建立名师与乡村教育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