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课堂“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以其特有的教学吸引力和教学活力为很多教师所采用,在受到学生欢迎的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成效。但是,从教育总体目标和教学设计总体效果来看,的确还需要进行更为系统的分析和总结。
大学课堂“双主体互动式”教学实践的现状分析
目前大学课堂实施“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方法的情况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积极追求理想的师生关系
古语有云:“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教育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要素首先体现在理想的师生关系上,而宽松的学术环境又是创造力生长的最佳土壤。因此,师生关系的状态直接关系着教育的层次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实践中,实施“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方法的教师,大都能从淡化知识的权威性出发,以民主的原则追求教师与学生在心理上、人格上和真理面前民主平等的关系。通过卓有成效的努力,精心设计实施“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方法的教师,通过一定时间的教学实践,都不同程度逐步培养了授课班级,至少在该门课上没有绝对真理、没有绝对知识的学风,培养了师生共同探索真理、追求发展的学术氛围,形成了“教学相长”的学习气氛。
2.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实现教学互动
实践中,实施“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有这样一些特点:一是形式多样、风格有变。积极设计多种形式、多样风格、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创造和发掘学生愿意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的机遇和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创造条件、激发潜能。通过多样多次教学活动的设计,引导学生挖掘自身的创造潜能,使之经常获得创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如在侧重理论研究的课程中,就某一类问题由学生将教学内容在实际生活中的表现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然后教师根据情况予以相应的引导,运用相关知识来解决上述问题,最后师生共同从中归纳总结出所学基本原理及知识。这种“问题归纳法”的互动式教学方法从教学中的答疑解惑出发,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将解决问题与学习新知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以发展自我、激发潜能、培养自信的教学活动设计,促进学生对学习过程的欣赏,不仅能理论联系实际,而且能很快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意照顾学生个体潜质因材施教
教育的目的在于知识的传授和学生能力的提高,在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作为独立“人”的大学生,虽然同在大学学习,但其个体差异,诸如性格、能力、水平等,却不容教育者,尤其是实施“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教育者的忽视。实践中,多数教师能够考虑到个体之间的区别,对每个个体予以应有的尊重,注重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如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中通过“情景创设法”进行教学活动时,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知识积累、班风、学生个性等适时调整教学活动进度和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并有所期待,使学生从教学活动中得到超过单纯知识获得的个体创造能力的激发和展示。
大学课堂“双主体互动式”教学实践的困惑分析
1.教师对“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的理解和实施不够科学
任何教学方法都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既可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也可因实施不当而造成混乱无序、自由无为、难以完成教学计划的局面。最常见的问题有两个方面:
(1)设计“双主体互动式”课堂教学缺乏必要的科学性
教学活动是对某一完整成系统的教学内容所进行的知识传授和理论思考的过程,因而,“双主体互动式”课堂教学应该是围绕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对教学全过程所做的总体设计,而不是单纯为活跃课堂气氛,对某一两种互动式教学方法的形式模仿或简单运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教师的课堂教学气氛非常热闹,学生情绪也较为高涨,但有张无收的互动延伸,却无法使学生沉淀出应有的知识总结和能力提升。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单元课堂设计不合理。没有将本次课堂互动的教学内容与本门课程的教育教学目标真正结合起来,优化教学元素,实现对本单元教学内容的强化,而是一时半次地为活跃课堂气氛而作的调整。二是总体设计欠缺。未能根据本门课程自身教学整体的系统性从总体上予以“双主体互动式”教学设计,围绕知识点、互动点、兴趣点、创新点,设计双主体互动教学的脚本及其备用方案,使所设计的所有互动式教学活动依照教学总体设想相互联系促进、延展深入,形成完整的本课程的互动式教学体系。实践中较多的是零星单次的设计,彼此之间的联系较少,不能真正实现“双主体互动式”教学的目标。三是学科关联不足。由于对本门课程与相关课程之间的关系掌握不准确,使得互动式教学设计或单薄乏力,或交叉重复,不能体现出大学所学知识专业性与综合应用性的特点,无法真正实现“双主体互动式”教学的意义。
(2)实施“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时缺乏合理的组织性
互动课的最大特点是课堂气氛活跃,发言人多,观点和看法也丰富多样,甚至可能出现学生提出的问题难度较大,所涉及的知识面较宽的情况,这就对教师组织互动教学的能力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践中,在实施“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时,教师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驾驭课堂互动的能力不够理想。所设计的课堂互动内容与实施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出入较大,不能完全做到课前指导、课中引导、课后点评的互动式教学的过程要求。分析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教师在知识水平、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控制课堂能力等方面缺乏应变综合的能力。二是备课不够充分合理。所备课程的内容,不能综合掌握教材、学生心理、相关的课程资源等方面的信息,从而使课堂教学不能体现出开放性和互动性的特点,使得互动式课堂教学活表现出或难“放”或难“收”的局面。三是教学活动设计,不能落实在备课的教案中。实践中,教学互动大多体现为一种粗线条的设计思路,甚至是灵感闪现的临时实施,而不能对课堂教学的单元时间作出科学、优化、系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安排,并写出详细的教学计划和组织学生互动的“脚本”,因而在实施过程中总会由于各种各位样的变故冲突,难以保质保量完成教学计划。
2.学生对“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的适应性有所不足
“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引导者是教师,但学生积极有效的参与,是这一教学模式真正实施且产生积极效果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中,由于学生一方存在的问题而导致互动式教学难以推进,也是“双主体互动式”教学实践存在的困惑。总体来说,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学习习惯的改变引发的不适应
众所周知,学习是带有一定惯性的活动。许多学生已经习惯于传统的老师讲、学生记、期末考试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尽管已跨入大学,但在进行专业知识以及带有研究性思维的学习活动的时候,往往会自然沿袭多年养成的学习习惯,对“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表现出某种程度的不适应;更有少数学生由于懒惰,往往表现出被动应付或者寻找各种理由不参与的行为,致使双主体难“双”。对此,要实现“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活动的目标,授课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了解他们的需求,积极营造适合学生特点,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性的宽松、和谐、热烈的课堂气氛。
(2)特有年龄所具有的心理特点引发的不适应
在读大学生正处于自认为成人,需要独立、追求尊严,但又缺乏完整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经验的年龄阶段,因而,在课堂上往往表现出想发表意见又怕出丑、不好意思,甚至一旦出错便不愿再“抛头露面”的现象,从而出现“启而不发”、“调而不动”的尴尬局面,致使“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活动难以善始善终。针对学生这一情况,授课教师一定要注意利用各种方式方法启发、调动学生的兴趣,克服学生怕出错和害羞的心理,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一是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问题的内容、类型和难易程度,可选一些大部分学生都能熟悉的内容,最好是社会热点的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二是要欣赏学生的勇气,包容学生的不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勇于表现,在探索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
大学课堂“双主体互动式”教学实践的现状分析
目前大学课堂实施“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方法的情况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积极追求理想的师生关系
古语有云:“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教育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要素首先体现在理想的师生关系上,而宽松的学术环境又是创造力生长的最佳土壤。因此,师生关系的状态直接关系着教育的层次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实践中,实施“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方法的教师,大都能从淡化知识的权威性出发,以民主的原则追求教师与学生在心理上、人格上和真理面前民主平等的关系。通过卓有成效的努力,精心设计实施“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方法的教师,通过一定时间的教学实践,都不同程度逐步培养了授课班级,至少在该门课上没有绝对真理、没有绝对知识的学风,培养了师生共同探索真理、追求发展的学术氛围,形成了“教学相长”的学习气氛。
2.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实现教学互动
实践中,实施“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有这样一些特点:一是形式多样、风格有变。积极设计多种形式、多样风格、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创造和发掘学生愿意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的机遇和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创造条件、激发潜能。通过多样多次教学活动的设计,引导学生挖掘自身的创造潜能,使之经常获得创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如在侧重理论研究的课程中,就某一类问题由学生将教学内容在实际生活中的表现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然后教师根据情况予以相应的引导,运用相关知识来解决上述问题,最后师生共同从中归纳总结出所学基本原理及知识。这种“问题归纳法”的互动式教学方法从教学中的答疑解惑出发,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将解决问题与学习新知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以发展自我、激发潜能、培养自信的教学活动设计,促进学生对学习过程的欣赏,不仅能理论联系实际,而且能很快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意照顾学生个体潜质因材施教
教育的目的在于知识的传授和学生能力的提高,在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作为独立“人”的大学生,虽然同在大学学习,但其个体差异,诸如性格、能力、水平等,却不容教育者,尤其是实施“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教育者的忽视。实践中,多数教师能够考虑到个体之间的区别,对每个个体予以应有的尊重,注重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如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中通过“情景创设法”进行教学活动时,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知识积累、班风、学生个性等适时调整教学活动进度和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并有所期待,使学生从教学活动中得到超过单纯知识获得的个体创造能力的激发和展示。
大学课堂“双主体互动式”教学实践的困惑分析
1.教师对“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的理解和实施不够科学
任何教学方法都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既可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也可因实施不当而造成混乱无序、自由无为、难以完成教学计划的局面。最常见的问题有两个方面:
(1)设计“双主体互动式”课堂教学缺乏必要的科学性
教学活动是对某一完整成系统的教学内容所进行的知识传授和理论思考的过程,因而,“双主体互动式”课堂教学应该是围绕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对教学全过程所做的总体设计,而不是单纯为活跃课堂气氛,对某一两种互动式教学方法的形式模仿或简单运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教师的课堂教学气氛非常热闹,学生情绪也较为高涨,但有张无收的互动延伸,却无法使学生沉淀出应有的知识总结和能力提升。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单元课堂设计不合理。没有将本次课堂互动的教学内容与本门课程的教育教学目标真正结合起来,优化教学元素,实现对本单元教学内容的强化,而是一时半次地为活跃课堂气氛而作的调整。二是总体设计欠缺。未能根据本门课程自身教学整体的系统性从总体上予以“双主体互动式”教学设计,围绕知识点、互动点、兴趣点、创新点,设计双主体互动教学的脚本及其备用方案,使所设计的所有互动式教学活动依照教学总体设想相互联系促进、延展深入,形成完整的本课程的互动式教学体系。实践中较多的是零星单次的设计,彼此之间的联系较少,不能真正实现“双主体互动式”教学的目标。三是学科关联不足。由于对本门课程与相关课程之间的关系掌握不准确,使得互动式教学设计或单薄乏力,或交叉重复,不能体现出大学所学知识专业性与综合应用性的特点,无法真正实现“双主体互动式”教学的意义。
(2)实施“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时缺乏合理的组织性
互动课的最大特点是课堂气氛活跃,发言人多,观点和看法也丰富多样,甚至可能出现学生提出的问题难度较大,所涉及的知识面较宽的情况,这就对教师组织互动教学的能力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践中,在实施“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时,教师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驾驭课堂互动的能力不够理想。所设计的课堂互动内容与实施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出入较大,不能完全做到课前指导、课中引导、课后点评的互动式教学的过程要求。分析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教师在知识水平、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控制课堂能力等方面缺乏应变综合的能力。二是备课不够充分合理。所备课程的内容,不能综合掌握教材、学生心理、相关的课程资源等方面的信息,从而使课堂教学不能体现出开放性和互动性的特点,使得互动式课堂教学活表现出或难“放”或难“收”的局面。三是教学活动设计,不能落实在备课的教案中。实践中,教学互动大多体现为一种粗线条的设计思路,甚至是灵感闪现的临时实施,而不能对课堂教学的单元时间作出科学、优化、系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安排,并写出详细的教学计划和组织学生互动的“脚本”,因而在实施过程中总会由于各种各位样的变故冲突,难以保质保量完成教学计划。
2.学生对“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的适应性有所不足
“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引导者是教师,但学生积极有效的参与,是这一教学模式真正实施且产生积极效果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中,由于学生一方存在的问题而导致互动式教学难以推进,也是“双主体互动式”教学实践存在的困惑。总体来说,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学习习惯的改变引发的不适应
众所周知,学习是带有一定惯性的活动。许多学生已经习惯于传统的老师讲、学生记、期末考试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尽管已跨入大学,但在进行专业知识以及带有研究性思维的学习活动的时候,往往会自然沿袭多年养成的学习习惯,对“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表现出某种程度的不适应;更有少数学生由于懒惰,往往表现出被动应付或者寻找各种理由不参与的行为,致使双主体难“双”。对此,要实现“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活动的目标,授课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了解他们的需求,积极营造适合学生特点,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性的宽松、和谐、热烈的课堂气氛。
(2)特有年龄所具有的心理特点引发的不适应
在读大学生正处于自认为成人,需要独立、追求尊严,但又缺乏完整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经验的年龄阶段,因而,在课堂上往往表现出想发表意见又怕出丑、不好意思,甚至一旦出错便不愿再“抛头露面”的现象,从而出现“启而不发”、“调而不动”的尴尬局面,致使“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活动难以善始善终。针对学生这一情况,授课教师一定要注意利用各种方式方法启发、调动学生的兴趣,克服学生怕出错和害羞的心理,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一是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问题的内容、类型和难易程度,可选一些大部分学生都能熟悉的内容,最好是社会热点的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二是要欣赏学生的勇气,包容学生的不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勇于表现,在探索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