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结合所在学校体育文化实践,阐述了加强高中校园体育意识文化建设、体育行为文化建设、体育物质文化建设和体育校本文化建设四个方面的重要性和实践性,并提倡从这四个方面推进学校素质教育,把体育精神和学风建设融为一体,培养师生终身体育观念意识,营造健康的体育氛围并综合创新以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思路。
关键词:校园体育文化 体育校本课程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1–042–02
前言
体育是素质的主要内容和方面,体育文化的多起源说和丰富的内容即证明了人类在寻求自身发展过程对体育的依赖。终身体育是体育素质教育的主要体现,接受体育思想,继承健身文化。营造健康的校园体育文化、倡行终身体育理念对于我们高中教育尤为重要和迫切。
一、加强校园体育意识文化建设,把体育精神和学风建设融为一体
校园体育意识文化集中反映了文化为一体的精神、道德观念、知识等。师生们的体育道德是对体育目的的自觉反映,它在体育的实践中产生,校园体育文化为体育观念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我校积极倡导健康的体育精神,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拼搏精神,敬业笃学精神,竞争开拓精神等,引导学生把体育精神与学风建设融为一体。
1.进行体育知识专题讲座
体育知识讲座是丰富学生体育知识的重要手段。一学年内体育组的老师结合学校内竞赛或国内外体育比赛、体育形势进行了多次专题讲座。如陈爱东老师、陈松平老师利用多媒体制作的《足球竞赛规则》、《风靡世界的NBA》进行专题讲座。培养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程度,使大家都了解体育,参与体育,享受体育,具体参看表一。
表一:多媒体体育知识讲座

2.组织观摩体育比赛
观摩校内各年级比赛和组织学生在校内通过录像或实况转播来观摩比赛。在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中,以公平竞赛、公开竞争、遵守规则、尊重对手的体育道德精神来培养教育和感化师生。特别是当看到NBA赛场上中国的球员出现时,当北京申奥成功后,学生欢呼雀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3.发挥媒体的重要作用
体育文化的传播需要媒体的配合。校刊、校广播站、黑板报、网站等均是媒体传播的主要方法。通过媒体介绍有关体育新闻、政策法规性、学校体育工作计划和学校体育活动信息等。如中午时间通过广播站,向学生介绍一周内体育新闻,利用橱窗向学生展示校内竞赛成绩公告,使学生充分了解体育影响。
二、加强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建设,培养终身体育观念意识
1.深化体育教学改革
体育课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认真组织体育教师贯彻实施新教材,体育课上确立以学生的学习和锻炼为中心,培养学生树立体育意识、养成锻炼习惯、提高锻炼能力的指导思想。体育课程发展上注意体育文化、卫生保健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具有全面体育文化修养。改革体育成绩考评办法,变单纯的技评、达标与技评、达标与增强体质实效相结合转变。不仅要使学生把体育课理解为教育的组成,还要把它理解为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
2.重视校园体育组织系统的建设
健全学校的校学生会体育部及学生自发组织的各种体育团体,支持学生和教职工成立各种体育社团并为他们的活动提供方便,创造条件。制定学校体育的各项规章制度,使学校的体育工作纳入规范化的运行轨道。如如学校高一年级几位学生自发组织成立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对“足球为什么会是世界第一大运动?”研究心律不齐门徒客串上,体育教师积极配合、指导。当学生自发组织参加时期篮球半场“三对三”比赛中学校和体育教师给予大力的支持和帮助。
3.丰富师生员工的体育活动
师生们学习和工作之余的体育活动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对学生的体育兴趣、能力和观念的培养,从而对体育文化素养的提高非常有利。学校通过运动会和各种小型多样、生动活泼、师生员工喜爱的活动来丰富大家的余暇生活。
表二:五年内学校组织小型竞赛和参加人数

如体育活动课实行有特色的传统运动队常常成为凝聚学校师生员工的一块磁石,又是学校对外的一个窗口。我校充分发挥了它的作用,如学校非常重视男女篮球队、田径队等的训练和比赛工作,运动队在比赛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特别是当我们学校莫月红同学在“浙江省重点中学田径运动会”上取得好成绩时,全校师生都为此感到自豪和骄傲。
三、加强体育物质文化建设,营造健康的体育氛围
努力创造条件加强体育物质文化建设,包括建造体育场馆、添置设施和精心合理地使用好已有的场地设施和用品。校园里的体育设施,它们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同时,它们又成为意识文化的载体,凝聚和展示着人类的知识、思想和智慧,体现着人们的情操、意志、价值观念等多种文化特质,这些特质会折射人们的,对人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此外,体育建筑、设施、场地等,作为一种依托,又承受着师生们体育锻炼的实践。学校虽然在办学经费不是很充足的情况下,大力支持学校的体育设施建设,添置了许多健身器材。同时学校也为新兴体育项目的开展,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四、加强体育校本文化建设,体现学校的办学思路
体育校本文化,指的是一个学校在体育方面形成传统和特色并重,并在新时期内既有创新又延续着带有普遍性、重复出现的相对稳定的一种独具特点的文化形态,表现出自觉、经常的基本特征,并具有教育、导向、规范、凝聚和激励的力量。由于各个学校的类型、规模、办学条件、师生构成等不同加上学校所处的地区、环境、地理气候等差异,决定了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具体思路会有所不同。因此,在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过程中,我校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发展校园体育文化,大力加强伪编译个性化的教育,形成自己的传统和特色。
结束语:没有校园体育文化对社会文化的主动适应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校园体育,没有校园体育文化对社会文化的超越,校园体育文化便没有了生命力。超越是校园文化的精神,综合创新是超越的精神主旨,因此综合创新是校园体育文化的核心。学校体育的是终身体育,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达到终身体育的最佳途径。国为文化的精神实质是人的价值观,文化的影响可以强化和改变人对客观带我的认识,树立正确、良好的健康观将使师生受用终身。
参考文献:
[1]刘铮 滕炜莹等.论校园体育文化[J].体育文史,2001(4)
[2]徐禄新.高品位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和实施策略[J].教育现代化,2002(10)
[3]陶华滨等.体育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8
[4]王艳云 左成.探析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9)
[5]杨俊涛.校园体育文化探析[J].天中学刊,2002(2)O
关键词:校园体育文化 体育校本课程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1–042–02
前言
体育是素质的主要内容和方面,体育文化的多起源说和丰富的内容即证明了人类在寻求自身发展过程对体育的依赖。终身体育是体育素质教育的主要体现,接受体育思想,继承健身文化。营造健康的校园体育文化、倡行终身体育理念对于我们高中教育尤为重要和迫切。
一、加强校园体育意识文化建设,把体育精神和学风建设融为一体
校园体育意识文化集中反映了文化为一体的精神、道德观念、知识等。师生们的体育道德是对体育目的的自觉反映,它在体育的实践中产生,校园体育文化为体育观念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我校积极倡导健康的体育精神,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拼搏精神,敬业笃学精神,竞争开拓精神等,引导学生把体育精神与学风建设融为一体。
1.进行体育知识专题讲座
体育知识讲座是丰富学生体育知识的重要手段。一学年内体育组的老师结合学校内竞赛或国内外体育比赛、体育形势进行了多次专题讲座。如陈爱东老师、陈松平老师利用多媒体制作的《足球竞赛规则》、《风靡世界的NBA》进行专题讲座。培养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程度,使大家都了解体育,参与体育,享受体育,具体参看表一。
表一:多媒体体育知识讲座

2.组织观摩体育比赛
观摩校内各年级比赛和组织学生在校内通过录像或实况转播来观摩比赛。在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中,以公平竞赛、公开竞争、遵守规则、尊重对手的体育道德精神来培养教育和感化师生。特别是当看到NBA赛场上中国的球员出现时,当北京申奥成功后,学生欢呼雀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3.发挥媒体的重要作用
体育文化的传播需要媒体的配合。校刊、校广播站、黑板报、网站等均是媒体传播的主要方法。通过媒体介绍有关体育新闻、政策法规性、学校体育工作计划和学校体育活动信息等。如中午时间通过广播站,向学生介绍一周内体育新闻,利用橱窗向学生展示校内竞赛成绩公告,使学生充分了解体育影响。
二、加强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建设,培养终身体育观念意识
1.深化体育教学改革
体育课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认真组织体育教师贯彻实施新教材,体育课上确立以学生的学习和锻炼为中心,培养学生树立体育意识、养成锻炼习惯、提高锻炼能力的指导思想。体育课程发展上注意体育文化、卫生保健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具有全面体育文化修养。改革体育成绩考评办法,变单纯的技评、达标与技评、达标与增强体质实效相结合转变。不仅要使学生把体育课理解为教育的组成,还要把它理解为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
2.重视校园体育组织系统的建设
健全学校的校学生会体育部及学生自发组织的各种体育团体,支持学生和教职工成立各种体育社团并为他们的活动提供方便,创造条件。制定学校体育的各项规章制度,使学校的体育工作纳入规范化的运行轨道。如如学校高一年级几位学生自发组织成立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对“足球为什么会是世界第一大运动?”研究心律不齐门徒客串上,体育教师积极配合、指导。当学生自发组织参加时期篮球半场“三对三”比赛中学校和体育教师给予大力的支持和帮助。
3.丰富师生员工的体育活动
师生们学习和工作之余的体育活动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对学生的体育兴趣、能力和观念的培养,从而对体育文化素养的提高非常有利。学校通过运动会和各种小型多样、生动活泼、师生员工喜爱的活动来丰富大家的余暇生活。
表二:五年内学校组织小型竞赛和参加人数

如体育活动课实行有特色的传统运动队常常成为凝聚学校师生员工的一块磁石,又是学校对外的一个窗口。我校充分发挥了它的作用,如学校非常重视男女篮球队、田径队等的训练和比赛工作,运动队在比赛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特别是当我们学校莫月红同学在“浙江省重点中学田径运动会”上取得好成绩时,全校师生都为此感到自豪和骄傲。
三、加强体育物质文化建设,营造健康的体育氛围
努力创造条件加强体育物质文化建设,包括建造体育场馆、添置设施和精心合理地使用好已有的场地设施和用品。校园里的体育设施,它们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同时,它们又成为意识文化的载体,凝聚和展示着人类的知识、思想和智慧,体现着人们的情操、意志、价值观念等多种文化特质,这些特质会折射人们的,对人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此外,体育建筑、设施、场地等,作为一种依托,又承受着师生们体育锻炼的实践。学校虽然在办学经费不是很充足的情况下,大力支持学校的体育设施建设,添置了许多健身器材。同时学校也为新兴体育项目的开展,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四、加强体育校本文化建设,体现学校的办学思路
体育校本文化,指的是一个学校在体育方面形成传统和特色并重,并在新时期内既有创新又延续着带有普遍性、重复出现的相对稳定的一种独具特点的文化形态,表现出自觉、经常的基本特征,并具有教育、导向、规范、凝聚和激励的力量。由于各个学校的类型、规模、办学条件、师生构成等不同加上学校所处的地区、环境、地理气候等差异,决定了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具体思路会有所不同。因此,在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过程中,我校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发展校园体育文化,大力加强伪编译个性化的教育,形成自己的传统和特色。
结束语:没有校园体育文化对社会文化的主动适应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校园体育,没有校园体育文化对社会文化的超越,校园体育文化便没有了生命力。超越是校园文化的精神,综合创新是超越的精神主旨,因此综合创新是校园体育文化的核心。学校体育的是终身体育,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达到终身体育的最佳途径。国为文化的精神实质是人的价值观,文化的影响可以强化和改变人对客观带我的认识,树立正确、良好的健康观将使师生受用终身。
参考文献:
[1]刘铮 滕炜莹等.论校园体育文化[J].体育文史,2001(4)
[2]徐禄新.高品位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和实施策略[J].教育现代化,2002(10)
[3]陶华滨等.体育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8
[4]王艳云 左成.探析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9)
[5]杨俊涛.校园体育文化探析[J].天中学刊,2002(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