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识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又是思维的工具。学习知识和训练思维既有区别,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它们是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同步进行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每节课、每个教学环节不同的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基础知识,训练技巧的同时,通过学生的看、想、说、做等,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在自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自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为了获取新知识而独立开展的学习活动。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可以从学生的自学中进行。开始时,教师可提出自学要求或编拟自学提纲,让学生在教师正式授课之前按自学要求或对照自学提纲在课前或课内自学课本。自学时可以讨论,看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然后问问老师或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可以逐步从依赖自学提纲过渡到不依赖自学提纲,最后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这个途径,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就可以提出这样的自学要求和思考问题:(1)例1中的两个图形各是什么形?(2)长方形和平行四边行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3) 比较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再比较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你发现了什么?(4)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平行四边形面积应该怎么求?可以互相讨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看书、思考、辅以议论、质疑、操作,达到了掌握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自学能力的目的。
二、在探讨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在学习新知阶段,教师重视加强操作感和知识迁移的指导,从整体到局部设计有坡度、有层次、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系列问题和操作要求,让学生经历探索新知识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自己想问题、寻方法、作结论,发现新知识的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发展学生智力。如在教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时,我先复习了加法中各部分的名称,然后引导学生从35+25=60中得出:60-25=35;60-35=25。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后两算式的得数实际上分别是前一个算式中的加数,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求加数的公式: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这样,将新知识纳入原来的知识系统中,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思维也得到了发展。又如,在教学“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时,先让学生计算134×56(一学生板演、其余座练)这道题,复习了两位数乘多位数的计算法则后,我就把板演竖式中的积擦去,在乘数上添上百位数2,如下式:134×256使学生呈现新问题。接着,提出自学探讨问题:①现在乘数增加了一个百位数,应该怎样继续乘下去?②乘数的百位上的数是在什么情况下去乘的,它是怎样去乘的?③它和用个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去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④ 为什么百位上的数乘被乘数所得的积的末位要与百位对齐?在教师的明确指导下,学生的自学思考过程就进入到一个有意义的、有序的信息系统中,然后在展开观察、分析、综合、比较、议论、动手尝试等一系列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在训练中培养学生灵活思维能力
这里所说的训练是指课堂练习。练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这是沟通知识与能力的桥梁。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精心巧设有指导性的课堂练习是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和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小学生的独立性较差,他们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看到什么就想到什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示范、引导、指导,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获得一些思维的方法。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在思维的活跃状态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提出深浅适度,具有思考性的问题,这样就将每位学生的思维活动都激活起来,通过正确的思维方法,掌握新学习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学习过一个新知识后,可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从这几个方面精心设计练习:①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专项练习;②针对易混易错知识设计对比性练习;③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设计变式练习;④根据不同程度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通过训练,巩固基础知识,克服思维定势,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教学”乘法简便计算”时,我是这样设计练习:
(一)判断题。
1、125×32×25=125×8+25×4 ( )
2、3.5×10.1=13.51×0+0.1 ( )
3、35.54-(37.54-13.64)=135.54-37.54-13.64 ( )
(二) 计算下面各题,能用简便算法的用简便算法。
1、10.64+7.65×2.4+11.76
2、9.83×(3.8-2.3)+1.5×6.17
3、1.25×3.2
4、1.56×1.7+0.44×1.7-0.7
四、在表达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是分不开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外壳,思维过程要靠语言表达,而语言的发展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加强数学课堂的语言训练,特别是口头说理训练,是发展学生思维的好办法。在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多地说理因此,如:说定义、定律、法则、公式、过程、算理、方法、规律、题意、思路、数量关系、式义等,从说理中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目的。如,在教学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梯形面积的计算”时,当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后,教师启发学生看图用准确简炼的数学语言,有条理、有根据地叙述公式的推导过程。即,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形四边形的底等于这两个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高等于梯形的高,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这样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让学生学习、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更要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这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
一、在自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自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为了获取新知识而独立开展的学习活动。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可以从学生的自学中进行。开始时,教师可提出自学要求或编拟自学提纲,让学生在教师正式授课之前按自学要求或对照自学提纲在课前或课内自学课本。自学时可以讨论,看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然后问问老师或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可以逐步从依赖自学提纲过渡到不依赖自学提纲,最后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这个途径,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就可以提出这样的自学要求和思考问题:(1)例1中的两个图形各是什么形?(2)长方形和平行四边行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3) 比较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再比较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你发现了什么?(4)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平行四边形面积应该怎么求?可以互相讨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看书、思考、辅以议论、质疑、操作,达到了掌握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自学能力的目的。
二、在探讨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在学习新知阶段,教师重视加强操作感和知识迁移的指导,从整体到局部设计有坡度、有层次、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系列问题和操作要求,让学生经历探索新知识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自己想问题、寻方法、作结论,发现新知识的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发展学生智力。如在教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时,我先复习了加法中各部分的名称,然后引导学生从35+25=60中得出:60-25=35;60-35=25。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后两算式的得数实际上分别是前一个算式中的加数,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求加数的公式: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这样,将新知识纳入原来的知识系统中,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思维也得到了发展。又如,在教学“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时,先让学生计算134×56(一学生板演、其余座练)这道题,复习了两位数乘多位数的计算法则后,我就把板演竖式中的积擦去,在乘数上添上百位数2,如下式:134×256使学生呈现新问题。接着,提出自学探讨问题:①现在乘数增加了一个百位数,应该怎样继续乘下去?②乘数的百位上的数是在什么情况下去乘的,它是怎样去乘的?③它和用个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去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④ 为什么百位上的数乘被乘数所得的积的末位要与百位对齐?在教师的明确指导下,学生的自学思考过程就进入到一个有意义的、有序的信息系统中,然后在展开观察、分析、综合、比较、议论、动手尝试等一系列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在训练中培养学生灵活思维能力
这里所说的训练是指课堂练习。练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这是沟通知识与能力的桥梁。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精心巧设有指导性的课堂练习是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和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小学生的独立性较差,他们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看到什么就想到什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示范、引导、指导,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获得一些思维的方法。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在思维的活跃状态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提出深浅适度,具有思考性的问题,这样就将每位学生的思维活动都激活起来,通过正确的思维方法,掌握新学习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学习过一个新知识后,可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从这几个方面精心设计练习:①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专项练习;②针对易混易错知识设计对比性练习;③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设计变式练习;④根据不同程度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通过训练,巩固基础知识,克服思维定势,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教学”乘法简便计算”时,我是这样设计练习:
(一)判断题。
1、125×32×25=125×8+25×4 ( )
2、3.5×10.1=13.51×0+0.1 ( )
3、35.54-(37.54-13.64)=135.54-37.54-13.64 ( )
(二) 计算下面各题,能用简便算法的用简便算法。
1、10.64+7.65×2.4+11.76
2、9.83×(3.8-2.3)+1.5×6.17
3、1.25×3.2
4、1.56×1.7+0.44×1.7-0.7
四、在表达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是分不开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外壳,思维过程要靠语言表达,而语言的发展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加强数学课堂的语言训练,特别是口头说理训练,是发展学生思维的好办法。在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多地说理因此,如:说定义、定律、法则、公式、过程、算理、方法、规律、题意、思路、数量关系、式义等,从说理中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目的。如,在教学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梯形面积的计算”时,当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后,教师启发学生看图用准确简炼的数学语言,有条理、有根据地叙述公式的推导过程。即,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形四边形的底等于这两个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高等于梯形的高,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这样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让学生学习、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更要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这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