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拓宽习作训练的渠道、充分挖掘课文中的习作资源、强化创新思维训练、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模式等方法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作文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策略
学生的习作是他们对日常生活感悟后的产物。这样的习作往往有着鲜明的个性色彩,并体现着表现自我的创造性,它没有时间的限制。学生的习作冲动绝不会只等到作文课时才产生。如果把学生的习作都框定在作文课上,学生也许因为缺乏兴趣而走上为文而文的歧途。因此,作文课上,教师要指导学生将观察到的素材进行加工、润色和提炼,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拓宽习作训练的渠道
1、绘画。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写想象作文时,可先出示“小桥、花卉、动物、游人、天空……”等词语,让学生根据这些词语借助想象画成图画,然后要求将这些图画剪下来拼成一幅完整的、自己喜爱的图画,最后让学生把这幅图画的内容写下来。这种训练使文字与形象配合,画面与习作互补,从而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2、阅读中学到的某一科学知识自己做一个科学小实验,然后让他们把实验的过程写下来。
3、制作。有的课文在学习之后,可让学生完成一个小制作,如学了《琥珀》,才让学生制作一个琥珀,并让学生把制作的过程、感受和新的发现写下来。
4、操练。小语课文中安排了不少说明文,在学习了这类课文后,我们不妨让学生亲自实践操作一下,如学了《我们的新朋友----电脑》一课后,有条件的学校可让学生操练一下,并让他们把操作后的感受写下来。
5、表演。好动、好表演是小学生的天性。小语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有很强的故事性,非常适合学生表演,学生表演的过程也是对教材语言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因此,要提供学生表演的机会,在表演中提高创新能力,在表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表演后的感受和发现写下来。
二、充分挖掘课文中的习作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文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可供学生进行创新习作的资源,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结合课文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习作的主要形式有:①情节扩展式。②文尾续写式。如,根据《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的结尾,让学生续写《卖火柴的小女孩子真的来到了天堂》。③多向改写式。根据课文内容,有的可以改变人称;有的可以改变叙述的顺序;还有的可以改变体裁。
三、强化创新思维训练,是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1、冲破定势,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所谓发散性思维,是指以某一事物为触发点,多角度、全方位引出问题,展开思路,提炼创意的一种思维方式。发散性思维的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同一题目多角度选材。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作文指导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同一题目多种角度选择材料。例如,写《我的妈妈》,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从妈妈的性格、脾气、品德、才能、爱好、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选材。学生一旦学会了发散思维,就会从“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觉得有写不完的材料。
(2)同一中心多种选材。有些作文题由于限制了文章的中心,学生在习作时更容易出现雷同。这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写出各具特色的习作来。
(3)同一材料多种立意。为了克服学生习作思维的单一,不善于变通的弊病,教师在指导学生写同一材料的习作时,要引导学生挖掘同一材料的多义性。
2、启发相关联想,训练思维的变通性。相关联想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某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形式。
3、充分展示个性,训练思维的独特性。从选材来看,异向思维就是一个新路子。例如:写《我的一家》,大多数学生都可能会写家庭的和睦幸福、尊老爱幼、互敬互爱等。如果反向写家庭父母之间,妈妈和奶奶之间的“摩擦”,希望自己的家庭和谐起来,这将会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四、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模式
1、营造氛围,诱发创新的热情。创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必须要有良好的氛围环境。为此,教师应采取生活再现、表演展示、实物演示、音乐渲染等手段。并用充满情感的教学语言,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诱发学生创新的热情,让所有的学生进入“我要写”的精神状态。
2、放胆表达,拓展创新思维动空间。所们放胆表达,就是教师提供一种或几种习作的范围,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命题,自己选材立意,不限体裁,不规定字数、时间,学生爱写什么就写什么,爱怎么写就怎么写,让学生的习作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这时,学生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就会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
3、交流合作,激活创新思维的火花。交流合作就是让学生之间的信息和情感通过交流产生思维碰撞,从而激活他们创新思维的火花。合作的形式通常有小组合作和全班合作两种形式。小组合作的成员构成,可以按学生的作文程度搭配成组,也可以采取自愿组合的形式。
4、评优激励,激发创新动机。目前的作文教学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习作产生畏惧心理,这与教师在批改和评语中惯用的“纠谬法”----只罗列学生习作中的不足,不肯定学生习作中闪光点有很大的关系。据心理学家分析,缺乏肯定与鼓励的批评,会使人的情绪低落,而情绪会直接影响人的行为。就作文教学而言,激励应贯穿在习作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而在作文的批改和讲评环节尤其需要激励,通过高分、给予鼓励性评语、提供“发表”机会等激励形式,让学生树立“我能写”“我能写好”的自信心,从而激发学生新的创新动机,使作文教学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关键词:作文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策略
学生的习作是他们对日常生活感悟后的产物。这样的习作往往有着鲜明的个性色彩,并体现着表现自我的创造性,它没有时间的限制。学生的习作冲动绝不会只等到作文课时才产生。如果把学生的习作都框定在作文课上,学生也许因为缺乏兴趣而走上为文而文的歧途。因此,作文课上,教师要指导学生将观察到的素材进行加工、润色和提炼,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拓宽习作训练的渠道
1、绘画。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写想象作文时,可先出示“小桥、花卉、动物、游人、天空……”等词语,让学生根据这些词语借助想象画成图画,然后要求将这些图画剪下来拼成一幅完整的、自己喜爱的图画,最后让学生把这幅图画的内容写下来。这种训练使文字与形象配合,画面与习作互补,从而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2、阅读中学到的某一科学知识自己做一个科学小实验,然后让他们把实验的过程写下来。
3、制作。有的课文在学习之后,可让学生完成一个小制作,如学了《琥珀》,才让学生制作一个琥珀,并让学生把制作的过程、感受和新的发现写下来。
4、操练。小语课文中安排了不少说明文,在学习了这类课文后,我们不妨让学生亲自实践操作一下,如学了《我们的新朋友----电脑》一课后,有条件的学校可让学生操练一下,并让他们把操作后的感受写下来。
5、表演。好动、好表演是小学生的天性。小语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有很强的故事性,非常适合学生表演,学生表演的过程也是对教材语言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因此,要提供学生表演的机会,在表演中提高创新能力,在表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表演后的感受和发现写下来。
二、充分挖掘课文中的习作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文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可供学生进行创新习作的资源,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结合课文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习作的主要形式有:①情节扩展式。②文尾续写式。如,根据《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的结尾,让学生续写《卖火柴的小女孩子真的来到了天堂》。③多向改写式。根据课文内容,有的可以改变人称;有的可以改变叙述的顺序;还有的可以改变体裁。
三、强化创新思维训练,是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1、冲破定势,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所谓发散性思维,是指以某一事物为触发点,多角度、全方位引出问题,展开思路,提炼创意的一种思维方式。发散性思维的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同一题目多角度选材。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作文指导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同一题目多种角度选择材料。例如,写《我的妈妈》,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从妈妈的性格、脾气、品德、才能、爱好、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选材。学生一旦学会了发散思维,就会从“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觉得有写不完的材料。
(2)同一中心多种选材。有些作文题由于限制了文章的中心,学生在习作时更容易出现雷同。这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写出各具特色的习作来。
(3)同一材料多种立意。为了克服学生习作思维的单一,不善于变通的弊病,教师在指导学生写同一材料的习作时,要引导学生挖掘同一材料的多义性。
2、启发相关联想,训练思维的变通性。相关联想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某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形式。
3、充分展示个性,训练思维的独特性。从选材来看,异向思维就是一个新路子。例如:写《我的一家》,大多数学生都可能会写家庭的和睦幸福、尊老爱幼、互敬互爱等。如果反向写家庭父母之间,妈妈和奶奶之间的“摩擦”,希望自己的家庭和谐起来,这将会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四、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模式
1、营造氛围,诱发创新的热情。创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必须要有良好的氛围环境。为此,教师应采取生活再现、表演展示、实物演示、音乐渲染等手段。并用充满情感的教学语言,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诱发学生创新的热情,让所有的学生进入“我要写”的精神状态。
2、放胆表达,拓展创新思维动空间。所们放胆表达,就是教师提供一种或几种习作的范围,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命题,自己选材立意,不限体裁,不规定字数、时间,学生爱写什么就写什么,爱怎么写就怎么写,让学生的习作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这时,学生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就会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
3、交流合作,激活创新思维的火花。交流合作就是让学生之间的信息和情感通过交流产生思维碰撞,从而激活他们创新思维的火花。合作的形式通常有小组合作和全班合作两种形式。小组合作的成员构成,可以按学生的作文程度搭配成组,也可以采取自愿组合的形式。
4、评优激励,激发创新动机。目前的作文教学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习作产生畏惧心理,这与教师在批改和评语中惯用的“纠谬法”----只罗列学生习作中的不足,不肯定学生习作中闪光点有很大的关系。据心理学家分析,缺乏肯定与鼓励的批评,会使人的情绪低落,而情绪会直接影响人的行为。就作文教学而言,激励应贯穿在习作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而在作文的批改和讲评环节尤其需要激励,通过高分、给予鼓励性评语、提供“发表”机会等激励形式,让学生树立“我能写”“我能写好”的自信心,从而激发学生新的创新动机,使作文教学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