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生成资源,让课堂“活”起来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sprite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澜教授曾说过:“新的课堂需要我们教师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动态生成。”因此,教师应善于捕捉课堂中的生成资源,把学生的随堂生成当作一种教育的契机,让生成资源变成宝贵的课堂教学资源,让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
  一、把握“优质资源”,让课堂“活”起来
  新课程指出: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应该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我在教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识字2》时,开始出示图片导入课文,我问: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第一个学生回答:图上有绿树和花。我问的是什么地方,这名同学是看到图上有什么就说什么,没有针对我的问题来回答。第二个学生回答:这张图画公园里有的。我知道他的意思,但他没有很好地组织语言,听上去似乎有些答非所问。第三个学生回答:图上画的是公园。我马上表扬他,并对大家说:谁能像他一样来说,并且能说得比他更好?接下来的回答就比较准确、完整了:“图上画的是美丽的公园。”“图上画的是美丽的公园,公园里有绿树和红花。”……细想一想,在低年级教学中,这种现象普遍存在。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表达能力弱,解决某个问题时往往说不出自己是怎样想的,或者不能完整地表达出来。这个时候我们要善于发掘优质资源,并放大优质资源,让学生模仿学习,模仿是孩子们的天性,让好的优质资源变成全体资源,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二、把握“个性资源”,让课堂“活”起来
  由于每个学生所处的环境及生活背景等各不相同,他们的知识面有宽有窄,学习水平有高有低,认知能力有强有弱。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同一内容时,常常会从自己的理解和感情出发,表达不同的见解。在课堂教学时,我们要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珍惜学生个性的体验与思考,把它作为教学资源去开发,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一次课堂拓展练习中,其中有一题是从“公鸡、鸽子、老虎、喜鹊”中划去不是同类的词语,孩子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意见,都一致认为老虎不是与“公鸡、鸽子、喜鹊”同类的词语。但他们的理由却是迥异的,有趣的,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一:因为“公鸡、鸽子、喜鹊”都是比老虎体型小的动物,老虎比它们大多了,所以老虎不是同类的。学生二:因为“公鸡、鸽子、喜鹊”都不要吃肉,但老虎是要吃肉的,所以老虎不是同类的词语。学生三:因为“公鸡、鸽子、喜鹊”都有翅膀,而老虎没有翅膀,所以老虎不是同类的词语。学生四:因为“公鸡、鸽子、喜鹊”它们的嘴巴都是尖尖的,而老虎的嘴巴不是尖尖的,所以老虎不是同一类的词语……这时,我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公鸡、鸽子、喜鹊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学生一致认为它们都有鸟类的特征,属于鸟类。这时有好多学生抢着说:因为“公鸡、鸽子、喜鹊”是鸟类,而老虎不是鸟类,所以老虎不是同一类的词语。如果我一开始就把模式化的解读强加给学生,就会限制孩子们的思考和想象,我真是被孩子们奇特的发散思维所折服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把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多样化的探索策略作为教学资源,这样既有助于实现学生间的资源共享,还有利于学生生成个体性的知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三、把握“意外资源”,让课堂“活”起来
  新课程的改革强调了课堂生成的重要性。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活生生的力量,带着他们自己的知识、经验、情感等参与了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生成了许多课前教师没有预料到的情况。教学时教师要及时捕捉课堂的“生成点”,巧抓各种有价值的“意外”资源,引导学生去探索,去研究,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在教《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课时,我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1.文中的挖井人是谁?2.吃水的人又是谁呢?读完后,学生很正确地回答:“挖井人是毛主席,吃水的人是老百姓。”我发现还有一只小手举着,起来回答的是王昕源同学,他忽闪着眼睛,好奇地问:“老师,我家门口也有一口井,是不是也是毛主席挖的?”面对孩子提出的跟课堂似乎无关的问题,我微微一愣,心想:孩子的想法可真天真啊!我没有对他的问题置之不理或者直接告诉他不是,而是鼓励他说:“这个老师也不知道啊,你回去调查调查,知道了告诉我们好吗?”这孩子大声说:“好的!”第二天一来到学校,王昕源同学就兴奋地跑过来告诉我:“老师,老师,我知道我家门口的井是谁挖的了!”“是谁呢?”同学们也都很好奇地想知道答案。“我问了我爷爷,是我爷爷和村子上的人一起挖的,爷爷说以前村子里的人洗衣服、洗澡、洗菜都用这井水……”王昕源同学很自豪地说。这时,还有同学也议论纷纷,说自己村子上也有井,也要去问一问是谁挖的。我想当孩子有疑问的时候,我们老师不要认为他们的问题是那么幼稚和无知,我们应该把这份“意外资源”利用起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鼓励他们去调查,去发现,相信他们会在这样的过程中获得真知。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敏锐地捕捉教学中宝贵的课程生成资源,及时调整教学行为,充分利用自己的教学机智,使师生张扬起自主的个性,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让课堂真正“活”起来。
  作者简介: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雪堰中心小学语文教师,小学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郭根福)
其他文献
“构造法”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归手段,在数学解题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构造函数”、“构造方程”、“构造复数”等出发,例谈构造法在数学解题中的运用。 As an importan
笔者在教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5(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第5版)“简单的线性规划”时,发现了以下两个结论,如有不妥,请读者批评指正.
有人喜欢红色,有人喜欢蓝色,有人喜欢绿色,有人喜欢白色……你猜我喜欢什么颜色?rn我喜欢浅灰色,因为我有很多关于浅灰色的记忆.马路是浅灰色的,红军的衣服也有浅灰色的.以前
期刊
综观目前的文言文教学,往往只注重“死记硬背”,忽略了文言文内在的人文价值。这种文言文教学的错位,不但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更重要的是失去了继承传统文化这一重要途径。  如何走出这一尴尬局面?笔者认为,最为主要的就是教师需要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从语文的人文性出发,让文言文教学重新回到正常轨道上来。笔者对此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尝试一:强调兴趣,注重内涵,避免刻板字词教学  1.结合古今差异,关注
从上影厂摄制的《哈森与加米拉》到合拍片《绿洲凯歌》,再到完成的《两代人》等,这几部影片说明新疆电影制片厂从无到有、从依靠拐杖到独自拍片的历史缩影。更重要的是,该厂
忆起80年代中国的文学环境,作家们都会有多少的惜春感觉.rn时值百废俱兴,现代艺术如强劲的风,使我们都陶醉在它的沐浴之中.穿着草原的靴子、冻疤尚未褪尽的我,那时对自己教养
最近几年,我校大力提倡“生本课堂”,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文化,在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上,针对每一个孩子独特的学习风格“因材施教”,提高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能力。  一、蹲下去看——  1.以“儿童的姿态”营造人文润泽的课堂  教育民主是陶行知先生一贯强调的。他曾指出:“你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成为乐园;谁也不觉得你是先生,你便成了真正的先生。”有些教师往往端着“知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长篇叙事诗,编选在高中语文必修2的第二单元.它讲述了建安年间发生在庐江的一个凄美的爱情婚姻悲剧:主人公刘兰芝不受婆婆喜欢,被迫与深爱的丈夫分
期刊
窗外,风余寒犹厉,我独自踏着尚未化尽的残雪,去寻找春天.rn五彩斑斓的花儿呢?遥看近却无的草色呢?啄春泥的燕子呢?没有,而映入眼中的是萧瑟苍凉的大地,看不出一丝生命活力的
期刊
新课程改革的施行,网络教育的发展,给语文教育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也深深的影响着语文课堂教学.那么,如何全面提高学生语文整体素质?我认为语文教学特别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把握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