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的“北漂”生活

来源 :文史春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duolian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称“昆山三贤”之首的顾炎武(另二贤为归有光、朱柏庐),一生信奉仁义,精忠爱国,并在经学、史学、哲学、文学等领域均有深厚造诣,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他不仅学厚,而且气高,为后人所景仰,被尊为“伟大的爱国主义思想家”。他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在他70年的生命历程中,其作为可歌可泣,其业绩可赞可颂,为国人所崇拜、为世人所瞩目。
  令人不解的是,顾炎武从45岁开始北上游学,居无定所,食无定餐,骡马相伴,沉卷相随,人称“北漂”。在外闯荡25年,没有衣锦还乡,也没有叶落归根,最后客死异乡。不是他不爱家乡,而是在通过北上苦旅,实践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人生追求。25年中,顾炎武辗转山东、陕西、山西等地,完成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伟大壮举,最后留下了著作等身、豪言满腔的英名。
  反清复明
  顾炎武反清复明的追求由来已久,从他一系列的改名就能略见一斑。顾炎武(1613-1682),汉族,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人,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字忠清、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南明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其为“亭林先生”。顾绛是顾炎武出生时,父母为他取的姓名,寄托儿子能像早晨升起的太阳一样冉冉腾达的美好祝愿。后过继给同族王夫人为嗣子,在族人的教诲下,顾炎武顺利地进入县学读书,注册报名时,顾炎武自取“继坤”和“忠清”字号,以蕴含“重振乾坤”和“忠贞清正”的用意。
  顾炎武少年得志,17岁考中秀才,但随后的两次乡试不第,顧炎武发誓不再冲击举人头衔,而移情别恋于读书撰文,立志以真才实学去圆救国梦想。
  就在他发奋攻读时,世道大乱,大明王朝摇摇欲坠,满清铁蹄一路南下,昆山城池危在旦夕。面对失守险境,顾炎武和他全家毅然投身于反清行列,最后满门忠烈——生母被砍右臂,爱妻被辱,两位胞弟英勇就义,顾炎武和嗣母夺围后,逃至常熟语濂泾避难,在悲观失望中嗣母绝食而亡,临终前留下了“勿为异国臣仕”的遗言,让顾炎武一生刻骨铭心。
  亡国岁月,顾炎武忍辱负重,看到还有抗清英烈在南方另立中央,觉得应该站出来为复明做点实事。故而撰成《军制论》《形势论》《田功论》《钱法论》,准备为南明弘光皇帝出谋划策。谁知刚赴金陵,就遭沦陷,此时的顾炎武已看不到复明希望,但心中的意念还是一如既往地坚挺着。首先,对他原有的名号十分反感——顾绛有“降”的谐音,岂能运用:“继坤”已难以为继:“忠清”会有误解为忠于清廷的嫌疑,出于多方面的考虑,顾炎武决定改名。为了寄托远大抱负,自命了两个号,一为“炎武”,表达了信仰武力救国的意念:二为“宁人”,表达了甘当明朝(当时南明金陵简称“宁”)臣民的意愿。
  据说,昆山顾姓都是江东望族顾野王的后代。顾炎武经常讲起顾野王的隐居之地——亭林湖畔一片亭亭玉立的梧桐林,那里的“亭林”是顾炎武经常留恋的风水宝地,于是大家都称他为“亭林先生”,成为家喻户晓的亲切别号。
  顾炎武的反清复明思想不但隐伏在字号上,而且还落实在行动上。 “北漂”期间,曾10多次前往拜谒明皇陵地,有“问君何事三千里,春谒长陵秋孝陵”的诗文为证。据“顾炎武年表”反映,每到南京或北京,必去叩拜孝陵或长陵,其反清复明的思想一览无遗地表现在这些虔诚的祭奠行动上。
  “北漂”期间,顾炎武的3个外甥先后“鼎甲”,相继在清廷荣升大官,当得悉亲舅在外颠沛流离时,曾多次向他发出归朝理政的邀请,但顾炎武牢记嗣母的临终嘱托,与当朝对抗到底,坚决不仕。
  在“北漂”的25年中,顾炎武反清复明的思想贯彻始末,他一身正气,两袖清风,铮铮铁骨,堂堂硬汉,为同仁所仰慕,为朝廷所折服。
  消仇言和
  祸起萧墙的“顾叶之争”是促成“北漂”的直接动因。顾炎武和叶方恒是同代同地的一代志士,两家名门相当,名誉相近,都是官宦之弟,都是饱学之士,而且两家祖上有亲,日后过往甚密,谁知“六十年风水轮流转”,两家近况大不一样——顾家日益衰败,而叶家日益兴旺,顾炎武屡试不第,而叶方恒高中进士。再加上天灾人祸,顾炎武已临困境,而叶方恒却趁火打劫,妄想霸占顾家田产,半价收购,还不肯及时兑付。而且,叶方恒还心狠手辣地串通顾家帮佣,诬告顾炎武私通南明。眼看大祸即将临头,一怒之下,顾炎武将这位诬陷主人的帮佣砍下了头。文弱书生竟然惹出了人命,知情好友心急如焚,经多位好友暗中周旋,才使顾炎武免于牢狱之灾。但叶方恒还是不依不饶地穷追不休,不但烧毁了顾炎武在语濂泾(一条位于常熟古镇东唐市永安桥、万安桥之间与尤泾河交汇的小河)的临时住所,而且还派人追杀这个已经弱不禁风的落难文人。
  顾炎武无奈弱者有人欺的现实,只能远走高飞,走为上策。他准备“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去完成考察社会、寻求学问的使命,于是踏上了“北漂”征程。周围已是腥风血雨,为了安全考虑,只得乔装改扮。顾炎武曾有诗文“稍稍去鬓毛,改容作商贾”为凭,描述他装扮成商人模样,才逃过围追堵截,可见当时处境之险恶。
  因他崇尚儒学,首先直奔山东,游崂山、登泰山、谒孔林、拜孟庙,所到之处,抄录墓志铭、查考地方志,每次寻访都满载而归。正当顾炎武落脚莱州准备著书时,叶方恒被朝廷派往附近的莱芜就任县令,真是冤家狭路相逢。但家乡的结仇已过数年,大家都在深刻反省,特别是叶方恒谋得了当朝的一官半职,已良心发现他过去的做法太过绝情。同时由于此时的顾炎武声名更大,既同属山东移民,应该多加关心、示好才是。叶方恒便主动发出了“共游泰山”的邀请。顾炎武知道对方想重修和好,但一时还放不下曾经的针锋相对,便婉言谢绝,但写了一封颇有姿态的回信,说是应该“明大节于当时,立清风于后世”。叶方恒读后如沐春风,从心底感激顾炎武的宽恕和大度。于是,叶方恒带上礼品登门拜访了顾炎武,将陈年旧仇一笔勾销。从此,顾炎武的游学兴趣更浓,效率更高。每天读史不止,摘抄不止,使他的著作日益丰满。   会友求学
  顾炎武的“北漂”路线并非盲目,他要约会好多文友,那是在曾经的复社活动中相识的知音。复社为明末文社,结社宗旨为“东林党”精神的延续。表面上提倡复古文风,实际上在弹劾朝中误国权贵。后来复社涉政,已有大乱天下的预兆。于是朝廷下旨严察,直至下令取缔。很多复社成员后来被迫害致死,或在抗清斗争中殉难,下场都很悲惨。
  顾炎武和归庄是复社中的活跃分子,不但都旗帜鲜明地张扬反清复明的观点,而且两人脾气怪异,另类不群,或醉酒狂言,或声嘶阔论,所以人称“归奇顾怪”。他俩由于志同道合,同时参加了复社,但还沒来得及实现抱负,就遭明灭国亡的厄运,只得另谋出路。
  当顾炎武准备北上远游时,立即得到了归庄的支持,不但设宴饯别,而且还作诗送行。不久,归庄也为反清牵连,只得远离故土,投奔淮阴执教。最后两位好友的归宿如同一辙,都被迫流亡,苦度余生,直至客死异乡。归庄命短,先去十年,当顾炎武得知归庄去世的消息十分悲痛,曾撰诗一首以寄哀思:
  弱冠始同游,文章相砥历。
  中年共墨衰,出入三江汭。
  悲深宗社墟,勇画澄清计。
  不获骋良图,斯人竟云逝。
  可见他们情同手足,不愧是一对傲骨义士。有幸的是,在以前的复社活动中,顾炎武还结识了多位北方文友,当他“北漂”中走投无路时,就直奔他们求援,还有机会请教这些天下豪杰。
  山东莱州曾是复社活动的中心,那里有顾炎武复社老友,所以“北漂”第一站就选择的是莱州。此后,顾炎武几乎游历了山东各地,并对那里的风土人情进行了深入了解。他在走访期间广交名士,大多是资深学人或布衣隐士,经过深入采访,写出了《山东考古录》,并协助编辑了《山东通志》《德州志》《邹平县志》,为鲁地留下了一份厚重的文化遗产。顾炎武寓居山东时,常有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危急事端发生,所以他想寻觅一个更加安全又更有文化底蕴的藏身之地。经郑重选择,华阴不但集聚各地饱学之士,而且还有各抒己见的研讨氛围。最重要的是那里还有与他相好的大学者李因笃,可以前往取经修学。移民关中后,果然经常得到秦地高人的指点迷津,常使顾炎武茅塞顿开。
  山西有一个顾炎武仰慕的国学大师傅山先生,明亡后他居家奉母,坚不出仕。他博通百家经史,擅长诗文书画,又是名闻遐迩的大医家,因此顾炎武曾“三顾茅庐”,与傅山先生纵论天下、激扬文字,收获颇丰。
  “北漂”的最后一站是山西曲沃,那时的顾炎武不幸患上了上吐下泻的肠胃病,但他还念念不忘“会友求学”的使命。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正月初四,顾炎武带病外访一位韩姓友人家时,不慎从马背上重重地摔了下来,由于伤势严重,延至初九溘然离世,结束了他命运多舛又波澜壮阔的一生。
  著书立说
  顾炎武年轻时就有著书立说的远大抱负,27岁起就断然弃考从文,准备写出巨著流芳百世。由于志存高远,所以选题宏大。首先着手于《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的撰写。前者总结前朝成败原因,后者撰写各地物产资源。为了写好这两本巨著,他遍览历代史乘、郡县志书,以及文集、章奏之类,特别关注有关农田、水利、矿产、交通方面的记载。编撰时,既尊重历史,又提出新解。
  为了完成他梦寐以求的鸿篇大作,在25年的走南闯北中,日以继夜地考察、书写,终于完成了《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日知录》 《音学五书》等著作,取得了令人惊叹的丰硕成果——总共完成了了370卷的文字规模,而且很多著作学术分量厚重,学术观点震撼。
  顾炎武最振聋发聩的名言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语出《日知录》卷十三《正始》: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后被清末国学大师梁启超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而成为一句弘扬爱国主义的惊世名言。
  “经世致用”是顾炎武提倡的又一个鲜明观点,就是学问应该富有实用价值,反对学问与社会脱节。这是顾炎武大力提倡的新学风,为后人所追捧。
  “博学于文”是顾炎武信奉的一个求知观点,认为只有博览群书,才能积累厚实学问。他崇尚读书与考察相结合的治学方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行事法则。“行己有耻”是顾炎武告诫大家的行为准则,指出如为自己谋私利,就是丑恶的耻辱行为。这个观点成为当今反腐倡廉的座右铭,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可以说,顾炎武25年的“北漂”生活是他因祸得福的一段传奇经历。由于顾炎武是带着著书立说的重任而北上,因此使他的“北漂”生活更充实,追求更明确,收获更丰硕。
  顾炎武“北漂”25年,一路播撒他的智慧,一路扩大他的影响,一路收获他的感悟,一路留下他的经典。虽然昆山最后没有看到他凯旋而归,但看到了他留下的数百卷的学术著作,终于理解了——他胸怀反清复明的理念而鞠躬尽瘁,他肩负著书立说的重任而呕心沥血。如果没有这段浪迹天涯的经历,就不可能有名震华夏的声誉。所以,大家对顾炎武经历的25年动荡岁月深表敬意。
其他文献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曾任蜀国军师丞相,受封为武乡侯。东汉建安十二年(207年),27岁的诸葛亮经司马徽和徐庶的推荐,又经刘备“三顾茅庐”的一番“隆中对策”后,被恳请出山,投身于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中,从而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足智多谋:用激将法说服孙权,实现孙刘结盟,赤壁败曹,形成三国鼎立之势;施以“占据险要,徐图发展”的战略,使刘备称雄西蜀;采用“攻心为上”的方略,七擒七纵孟
“细菌战”亦称“生物战”,是利用细菌或病毒作武器,以毒害人、畜及农作物,人工造成瘟疫的一种灭绝人性的罪行。“细菌战”成为人类的公敌。1925年,在日内瓦召开的国际会议上,通过了《关于禁用毒气或类似毒品及细菌方法作战议定书》,世称《日内瓦公约》。公约明确规定禁止使用细菌武器,并界定细菌战“其行径完全背离了科学和人类文明的准则,是反人类和反道德的。”  但是,一些霸权主义、军国主义者为了侵略扩张而不惜
北海疍家,一支被称为“水上吉卜赛人”的族群。他们撑船摇橹,落地生根,守望着蔚蓝广阔的北部湾,倚海而生,面海而旺,繁衍生息,演绎生命。其所形成的完整系统的疍家婚礼习俗,体现了北海疍家人对生命的崇拜,对情感的敬重,对生活的追求。与陆地族群的婚俗有很大区别的北海疍家婚俗,属于海洋生活习俗的一部分,海洋文化的一部分。  我作为在北方生活了50多年的内陆人,走进北海,走进疍家,我感怀他们在与大海荣辱与共的命
摘要:为了筛选抗除草剂草铵膦棉花品种,使棉田化学除草时对棉花安全。通过使用不同浓度(2.0~20 g/L)的草铵膦除草剂对棉花5份组合材料进行田间筛选和鉴定,观察喷施后棉花的药害反应情况。结果表明,草铵膦的浓度在20 g/L时,对所有棉花材料的伤害最严重,药害导致棉花无法正常开花现蕾;在2.2 g/L及以下时,对抗性材料棉花材料的药害反应几乎不明显;在2.9 g/L时,抗性材料在3~5天时会出现药
1860年英法联军攻进北京,闯入圆明园后,还是英国的“绅士”们比较“聪明”,他们在放火烧圆明园之前,首先开始搜索抢夺宝物,要运回国去。然而就在此刻,他们发现了一件令他们感到非常惊讶的事情。在圆明园的一个角落里,他们竞然发现了大批刻有英文字母的令他们哭笑不得的东西:两颗榴弹炮,炮上还刻着一行Woolwich1782。除了两颗榴弹炮,还有两架英国马车、一台精密的天文仪器、一把英国手枪,正是这几样让“英
1949年4月23日下午,国民党海军海防第二舰队军舰9艘、巡防艇21艘、官兵1271人,在少将司令林遵的率领下,在南京东北笆斗山江面举行起义。这一“南京江面上的壮举”,对人民海军的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1949年1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目前形势和党在一九四九年的任务》的决议中,明确指出要争取建立“一支保卫沿海沿江的海军”。同年3月24日,毛泽东、朱德在给原国民党海军“重庆”舰起义官兵的复电中再次
知道南侨机工在滇缅公路上抢运大批抗战物资事迹的人很多,却鲜有人知南侨机工与广西也有颇多渊源。  柳州一度成为南洋华侨集散地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初期,沿海重要城市和港口大多沦陷,中国与外部海路交通几近中断。1938年底,连接昆明和缅甸仰光的滇缅公路建成通车,成为联系中国和外界的“抗战输血管”。  得知祖国需要大量汽车司机和修理人员,南侨总会于1939年2月7日发出《征募汽车修机驾机人员回国服务》的通
解放战争期间,柳北人民解放总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先后在广西的融县(今融安与融水两县)、三江、柳城、罗城、中渡(今鹿寨县)等地开展游击战争,与国民党反动派作殊死的战斗,取得了重要战绩,为解放柳北地区和广西作出了贡献。笔者当年曾是柳北人民解放总队队员,作为亲历者,很多往事仍历历在目——  香粉——“河西走廊”战略要地  解放战争期间,柳北地区武装斗争的革命烽火已熊熊燃烧在融江两岸。1949年夏秋,以
在江苏省兴化市茅山镇东南500米处,曾有一座雄伟高大的陵墓,上面遍植绿树,墓前的青石碑上刻着几个大字“陆军中将李公其实之墓”。当地人俗称“司令坟”。  投笔从戎,成为少将司令  李其实(1904-1943年),广西临桂县六塘人。1918年考入桂林中学,即广西省立第三中学。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中,参与组织桂林学生爱国会和学生演讲团。1921年中学毕业,应聘回母校六塘小学任教。1923年冬,与同
今天,我们来到了喀纳斯5A级旅游风景区,一下大巴,脑袋一晃,我的帽子便被风儿衔住,摔得远远的。好劲的风!  坐上区间车,我们慢慢进入了群山之中,这里距离喀纳斯湖还有32千米。将窗户微微打开,清新的富含负离子的空气被我吸进肺里,这是山上无数云岭雪杉、欧洲山杨等树木共同努力的结果。听着车上导游的介绍,我知道了喀纳斯湖的下游有几道河湾,它们分别是神仙湾、卧龙湾、月亮湾。  车驶过一座大桥,桥下碧绿的河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