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由于行业新闻专业性强、读者面窄,如何避免只用材料和数据堆砌,将行业新闻写得生动、鲜活,这对行业新闻采写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以行业新闻如何既体现行业的权威性、专业性,又贴近读者、贴近大众生活为切入点,寻求行业新闻的专业性与社会性的结合。在新形势下,做好行业新闻需要将行业的发展成就置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以行业成就来凸显社会发展成就;需要记者深入基层,植根行业沃土;在行业新闻的写作中,要有人文情怀。
【关键词】行业新闻 行业成就 深入基层 人文情怀
很多做行业新闻报道的同仁都有一种困惑,那就是行业新闻专业性强、读者面窄,写来写去就那么些内容,千篇一律,很难写出新意。同时,行业新闻由于受所涉及领域和范围的限制,社会影响力常常无法淋漓尽致地释放出来。作为《中国交通报》的一名记者,笔者多年的体会是,只要真正植根于行业,把行业吃透,在写作中突出人文情怀,行业新闻还是大有文章可做。
一、行业新闻的特点
行業新闻,是指报道各行各业生产、经营、发展等方面的新闻。与其他任何新闻一样,行业新闻也要“新”,也强调时间新、内容新、角度新,而这种“新”来源于行业本身,体现行业新的特点、新的变化和新的趋势。相对于其他社会新闻来说,行业新闻的另一个特点是“特”。这个“特”表现在与众不同,能够体现行业独有的、区别于其他行业的特征。比如交通运输行业的公益性决定它不能像一般行业那样,单纯以获得最大赢利为目标而发展。另外,行业新闻更注重专业性和权威性,在内容为王、读者至上的时代,行业新闻更应该关注读者的需求。
行业新闻内容的取舍除要紧密联系行业,为读者提供及时、权威的行业信息和资讯外,还要从专业的角度审视大众关心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并找到与行业的契合点,为读者做好延伸服务与导向工作。
二、行业新闻写作的着力点
(一)以行业成就展示社会发展
行业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一个缩影。因此,在采写行业新闻时,不能将行业发展与社会发展割裂开来,而应把行业的发展成就置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以行业成就来凸显社会发展成就,从行业发展轨迹中寻找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路径。心中有全局,才能高屋建瓴。例如,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程度和发展水平,取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平,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又会起到拉动内需,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定经济增长、增强发展后劲的积极作用。因此,在做交通行业新闻报道时,不能只关注一条路的建设过程及建成后对出行的影响等这类简单的表现,而应该关注这条路的建设对机械、建材、物流等相关产业的拉动效应,能够带来的直接就业和间接就业岗位,及公路建成后对当地产业结构调整、招商引资条件的改变,甚至沿线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交通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公路建设、道路运输、物流等等,这些无不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宏观经济的变化体现在各行业的发展上,而各行业的发展数据最终汇聚成宏观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事实胜于雄辩,在做行业新闻时,只有抓住行业的脉搏,通过鲜活的事例来解读交通行业发展在宏观经济中的作用。行业新闻受众面窄,这是其天然的局限性。但各行各业之间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行业之间息息相关,行业中的很多问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稍加分析就会发现,每一个事件的背后都隐藏着一系列机制、体制等深层次的因素。因此,在交通行业新闻的写作中,不能将交通行业新闻孤立起来,而应与其他行业发展联系起来,所报道的内容也就远远超越了“在交通而言交通”的范畴,从而使交通新闻达到宽幅传播。
(二)深入基层,离不开行业沃土
新闻界一直倡导深入深入再深入,就是要求记者深入一线、深入基层。好的新闻,离不开基层,离不开一线。要想让读者感同身受,身临其境,记者绝不能靠坐在办公室、靠电话采访或根据材料完成采访报道,必须深入基层、深入一线,亲身去经历、去体验,才能使新闻有贴近性,与读者产生共鸣。
有人也许会说,行业新闻最好做,因为行业主管部门会提供一大堆材料和数据,但事实上,只有深入现场报道,去倾听行业建设者、管理者的声音,将自己的所见、所闻都记录下来,这样的稿件才会更加生动、鲜活,具有生命力。闭门造车,用材料和数据堆砌而成的稿件,只会是行政味浓、缺乏亲和力的“干条条”。
2013年夏天,博克图至牙克石高速公路正在紧张建设中,对于施工期只有三个多月的大兴安岭地区来说,时间弥足珍贵,然而,各施工单位到夜间都停了工。施工方介绍说,夏秋季节是施工的黄金季节,也是野生动物孕育生命的季节,如果夜间施工,机械噪声会影响孕育期的野生动物。在建设一线采访时,笔者发现到这个细节,认为这与坚持科学发展,建设绿色交通、和谐交通的理念相契合,于是采写了《内蒙古公路建设处处重环保 草原的夜晚静悄悄》的报道。这篇稿件获得了第二十七届产业好新闻三等奖和全国交通运输好新闻三等奖。
(三)要体现人文关怀
记者要有人文情怀,这是老报人范敬宜先生提出并倡导的。行业新闻本来是专业性很强的“硬”新闻,如何突破“硬”新闻的“藩篱”,让行业新闻软一些,就需要记者带着感情、含着温度来采写稿件,让硬梆梆的新闻变成有温度、有感情,读者愿意读、愿意看的新闻。
一年一度的春运,被称为人类的大迁移。春运期间,笔者多次深入客运站体验窗口排队买票、三品安检等,甚至乘坐长途客车,体验旅客回家的艰辛;也曾深入收费站,体验收费人员为司乘人员护航,加快通行进程及检验绿色产品通过绿色通道的情况,通过这些现场报道反映广大旅客的心声。
对于交通行业新闻报道来说,应该体现人文关怀,应该把专业性和社会性的结合点落到“人”上。在交通行业内部需要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双向沟通,同时行业也要对社会发声,回应社会关切,取得社会各界的理解与支持。交通新闻要想让读者想看、爱看,记者要抓住交通行业公益性与人性化服务的一面,拉近行业与读者的距离。比如路政人员救助事故受伤者、收费站工作人员为司机送上一杯热水等,都是记者需要捕捉和关注的。这种人性化服务既体现了人文关怀,还拉近了交通与社会的距离,形成与群众的亲和力。
三、要为行业改革发展鼓与呼
一个行业的发展需要舆论作先导,为行业发展鼓与呼。“十三五”时期,是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发展、服务水平提高和转型发展的黄金时期,更需要行业新闻工作者为行业发展树碑。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在新的发展规划中提出,要聚力推进铁路网、公路网、航空网等“七网”同建,此刻,整个行业的期盼与梦想与家国情怀交互激荡。当我们以一名交通运输行业新闻工作者的身份活跃在行业中时,我们更应不忘初心,奋力前行。
为了梦想,笔者将继续沉下去,聚焦行业变革,记录行业发展,更加努力地接地气,以更有思想、有温度的作品讲好交通故事,传播交通正能量,为交通运输改革发展营造出良好的舆论氛围。
参考文献:
[1]杨志勇.行业报驻站记者如何做好行业新闻?[J].今传媒,2006(11).
(作者单位:《中国交通报》内蒙古记者站)
编辑:王洪越
【关键词】行业新闻 行业成就 深入基层 人文情怀
很多做行业新闻报道的同仁都有一种困惑,那就是行业新闻专业性强、读者面窄,写来写去就那么些内容,千篇一律,很难写出新意。同时,行业新闻由于受所涉及领域和范围的限制,社会影响力常常无法淋漓尽致地释放出来。作为《中国交通报》的一名记者,笔者多年的体会是,只要真正植根于行业,把行业吃透,在写作中突出人文情怀,行业新闻还是大有文章可做。
一、行业新闻的特点
行業新闻,是指报道各行各业生产、经营、发展等方面的新闻。与其他任何新闻一样,行业新闻也要“新”,也强调时间新、内容新、角度新,而这种“新”来源于行业本身,体现行业新的特点、新的变化和新的趋势。相对于其他社会新闻来说,行业新闻的另一个特点是“特”。这个“特”表现在与众不同,能够体现行业独有的、区别于其他行业的特征。比如交通运输行业的公益性决定它不能像一般行业那样,单纯以获得最大赢利为目标而发展。另外,行业新闻更注重专业性和权威性,在内容为王、读者至上的时代,行业新闻更应该关注读者的需求。
行业新闻内容的取舍除要紧密联系行业,为读者提供及时、权威的行业信息和资讯外,还要从专业的角度审视大众关心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并找到与行业的契合点,为读者做好延伸服务与导向工作。
二、行业新闻写作的着力点
(一)以行业成就展示社会发展
行业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一个缩影。因此,在采写行业新闻时,不能将行业发展与社会发展割裂开来,而应把行业的发展成就置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以行业成就来凸显社会发展成就,从行业发展轨迹中寻找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路径。心中有全局,才能高屋建瓴。例如,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程度和发展水平,取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平,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又会起到拉动内需,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定经济增长、增强发展后劲的积极作用。因此,在做交通行业新闻报道时,不能只关注一条路的建设过程及建成后对出行的影响等这类简单的表现,而应该关注这条路的建设对机械、建材、物流等相关产业的拉动效应,能够带来的直接就业和间接就业岗位,及公路建成后对当地产业结构调整、招商引资条件的改变,甚至沿线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交通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公路建设、道路运输、物流等等,这些无不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宏观经济的变化体现在各行业的发展上,而各行业的发展数据最终汇聚成宏观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事实胜于雄辩,在做行业新闻时,只有抓住行业的脉搏,通过鲜活的事例来解读交通行业发展在宏观经济中的作用。行业新闻受众面窄,这是其天然的局限性。但各行各业之间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行业之间息息相关,行业中的很多问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稍加分析就会发现,每一个事件的背后都隐藏着一系列机制、体制等深层次的因素。因此,在交通行业新闻的写作中,不能将交通行业新闻孤立起来,而应与其他行业发展联系起来,所报道的内容也就远远超越了“在交通而言交通”的范畴,从而使交通新闻达到宽幅传播。
(二)深入基层,离不开行业沃土
新闻界一直倡导深入深入再深入,就是要求记者深入一线、深入基层。好的新闻,离不开基层,离不开一线。要想让读者感同身受,身临其境,记者绝不能靠坐在办公室、靠电话采访或根据材料完成采访报道,必须深入基层、深入一线,亲身去经历、去体验,才能使新闻有贴近性,与读者产生共鸣。
有人也许会说,行业新闻最好做,因为行业主管部门会提供一大堆材料和数据,但事实上,只有深入现场报道,去倾听行业建设者、管理者的声音,将自己的所见、所闻都记录下来,这样的稿件才会更加生动、鲜活,具有生命力。闭门造车,用材料和数据堆砌而成的稿件,只会是行政味浓、缺乏亲和力的“干条条”。
2013年夏天,博克图至牙克石高速公路正在紧张建设中,对于施工期只有三个多月的大兴安岭地区来说,时间弥足珍贵,然而,各施工单位到夜间都停了工。施工方介绍说,夏秋季节是施工的黄金季节,也是野生动物孕育生命的季节,如果夜间施工,机械噪声会影响孕育期的野生动物。在建设一线采访时,笔者发现到这个细节,认为这与坚持科学发展,建设绿色交通、和谐交通的理念相契合,于是采写了《内蒙古公路建设处处重环保 草原的夜晚静悄悄》的报道。这篇稿件获得了第二十七届产业好新闻三等奖和全国交通运输好新闻三等奖。
(三)要体现人文关怀
记者要有人文情怀,这是老报人范敬宜先生提出并倡导的。行业新闻本来是专业性很强的“硬”新闻,如何突破“硬”新闻的“藩篱”,让行业新闻软一些,就需要记者带着感情、含着温度来采写稿件,让硬梆梆的新闻变成有温度、有感情,读者愿意读、愿意看的新闻。
一年一度的春运,被称为人类的大迁移。春运期间,笔者多次深入客运站体验窗口排队买票、三品安检等,甚至乘坐长途客车,体验旅客回家的艰辛;也曾深入收费站,体验收费人员为司乘人员护航,加快通行进程及检验绿色产品通过绿色通道的情况,通过这些现场报道反映广大旅客的心声。
对于交通行业新闻报道来说,应该体现人文关怀,应该把专业性和社会性的结合点落到“人”上。在交通行业内部需要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双向沟通,同时行业也要对社会发声,回应社会关切,取得社会各界的理解与支持。交通新闻要想让读者想看、爱看,记者要抓住交通行业公益性与人性化服务的一面,拉近行业与读者的距离。比如路政人员救助事故受伤者、收费站工作人员为司机送上一杯热水等,都是记者需要捕捉和关注的。这种人性化服务既体现了人文关怀,还拉近了交通与社会的距离,形成与群众的亲和力。
三、要为行业改革发展鼓与呼
一个行业的发展需要舆论作先导,为行业发展鼓与呼。“十三五”时期,是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发展、服务水平提高和转型发展的黄金时期,更需要行业新闻工作者为行业发展树碑。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在新的发展规划中提出,要聚力推进铁路网、公路网、航空网等“七网”同建,此刻,整个行业的期盼与梦想与家国情怀交互激荡。当我们以一名交通运输行业新闻工作者的身份活跃在行业中时,我们更应不忘初心,奋力前行。
为了梦想,笔者将继续沉下去,聚焦行业变革,记录行业发展,更加努力地接地气,以更有思想、有温度的作品讲好交通故事,传播交通正能量,为交通运输改革发展营造出良好的舆论氛围。
参考文献:
[1]杨志勇.行业报驻站记者如何做好行业新闻?[J].今传媒,2006(11).
(作者单位:《中国交通报》内蒙古记者站)
编辑:王洪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