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HBV模型的太子河流域致洪临界雨量的确定

来源 :沙漠与绿洲气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b4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太子河流域为研究区域,基于流域内的气象水文数据、数字高程模型及土地利用等资料,采用HBV水文模型对流域的水文过程进行模拟,通过对模型参数的率定与验证,评估了HBV模型在该流域径流模拟的适用性,确定了适合太子河流域的最优化参数,结合水位—流量关系曲线,推算太子河流域不同等级洪水致洪临界雨量.结果 表明:HBV模型对太子河流域的径流模拟效果较好,率定期与验证期Nash效率系数与确定性系数均超过0.60,模型中积雪和融雪模块(CFR)、土壤含水量计算模块(BETA)与响应模块(KUZ2、UZ1、PERC)中的这些参数最为敏感,模型基本模拟出了洪水对降水的响应过程.通过建立的HBV水文模型,结合小林子水文站的水位—流量关系曲线,以警戒水位、保证水位作为不同等级洪水的判别条件,推算得到了不同起始水位下太子河流域动态临界雨量指标,临界雨量随起始水位的升高而有所减小.
其他文献
利用1980-2016年站点观测数据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秋冬季广西暴雨进行天气学分型,并用合成分析方法给出了各类暴雨的天气形势特征.结果 表明:广西秋冬季暴雨可分为台风类、切变类和副高边缘类3类,其中前两类暴雨发生次数最多,主要发生在9-10月.高低空系统配置显示秋冬季暴雨发生时,对流层上层都伴有较强的高空急流,而对流层中低层的影响系统不尽相同;暴雨期间,前两类暴雨副高减弱东退,第三类暴雨副高则加强西伸;3种类型暴雨在水汽、热力、动力及形成机制方面也各有异同,但与汛期暴雨相比,各类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位
利用1970-2019年南疆59个气象观测站逐日降水资料及NCEP再分析月平均垂直速度资料,采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小波分析、EOF分析等方法,分析夏季南疆上升运动和降水量的时空特征及相关关系.结果 表明:近50 a夏季南疆降水量由“暖干”向“暖湿”转变,且在1990年发生突变,具有5~10 a年际尺度和21~27 a、14~18 a年代际尺度的周期变化规律,空间上呈现北多南少、西多东少的分布特征.低空上升运动由弱转强,850 hPa上升运动在2004年发生突变,700 hPa无显著突变点,
利用2016年1月—2017年12月天津市国家气象观测站资料和欧洲中心数值模式资料,基于降水与相对湿度的统计关系,建立两者之间协同订正算法并检验评估,结果表明:观测资料显示小时降水量级越小,其相对湿度的离散度越大,日变化特征越明显.累积雨量越大,降水持续时间越长,相对湿度越稳定.模式预报有降水时相对湿度分布有较大离散度,无法直接业务应用,需应用协同算法进行订正.对订正结果检验可知,对于小雨天气的相对湿度订正效果较好,而对于中雨以上订正结果偏低.
针对北疆呼图壁、精河以及吉木乃3个气象站迁址前后的观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利用旧址20 a(1997-2017年)气温数据和新址3~5 a(2013-2017年)气温数据作对比分析、相关性分析及均一性检验,结果表明:3个气象站新旧两址同期观测所得的气温资料具有极高的相关性;从总体趋势上看,新址3~5 a气温的平均值与旧址20 a平均值对比,月平均气温总体契合度高;从季节变化来看,冬季新址同期对比观测的气温低于旧址,夏秋两季高于旧址,且个别月份存在显著差异.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法,将新址3~5 a的平均值按月订正
基于天津市蓟州区大气电场探测数据和闪电定位数据,利用功率谱分析、小波降噪和快速傅里叶变换等信号处理方法,分析了雷电天气过程中地面大气电场变化特征.结果 表明,雷电过程中大气电场能量主要集中在低频部分,利用sym5小波函数进行7层或8层分解,提取的低频信号能够反映大气电场的主要变化特征.在首次闪电发生前1h,大气电场的频谱幅值起伏变化明显,且远高于非雷电天气电场频谱幅值.通过欧氏距离判别法,判断大气电场频谱特征更接近雷电天气还是非雷电天气,可为雷电预报预警提供参考.
基于昌吉地区10个气象站点1970-2020年的气象观测数据,运用气候倾向率、5 a滑动平均趋势分析、M-K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以及ArcGIS10.7环境下的反距离加权(IDW)插值法探究昌吉地区日照时数时空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 表明:昌吉地区日照时数多年平均值为2840.3 h,空间分布特征为“东部多、中西部少,山区多、平原少”;1970-2020年昌吉地区年平均日照时数呈显著减少趋势,其速率为-62.8 h/10 a;日照时数夏季最高,其次是春季和秋季,冬季最低;下降速率冬季最快,其次是
利用2016-2018年6-8月ECMWF细网格、GRAPES_GRAPES(简称GRAPES)、黑龙江省822个自动站资料研究黑龙江省6-8月短时强降水(一般短时强降水和极端短时强降水)的预报方法和各影响因子指标与它们之间的融合.采用双线插值法或临近格点法、分位数法、配料法、排除法、多重分析法等形成以水汽、不稳定、抬升为框架的客观预报方法.研究发现,强降水的环境背景不仅受限于各物理因子阈值,还与它们之间融合密切相关.各因子间存在一定旬差异和日较差,与水汽相关的各阈值夜间大于白天,热力不稳定性白天高于夜间
采用统计学方法以及ArcGIS的精细化空间插值技术,对1961-2016年天山北坡酿酒葡萄成熟期(8-9月)降雨日数、降雨量、连阴雨天气次数及连阴雨天气降雨量等要素的时空变化进行研究,并结合前人关于该区域酿酒葡萄种植气候适宜性区划成果,对不同适宜种植区酿酒葡萄成熟期降雨特征及其影响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天山北坡酿酒葡萄成熟期降雨日数、降雨量、连阴雨天气次数、降雨强度、大量以上降雨日数的空间分布均呈现随海拔升高而增加的特点.过去56 a研究区酿酒葡萄成熟期除降雨日数以-1.16d/10 a的倾向率极显著(P
利用2009-2018年酒泉市逐日08时(北京时间,下同)和20时L波段雷达探空秒级数据资料,统计分析了近10a酒泉市大气边界层内(5 km以下)逆温变化规律特征及其与沙尘天气的关系.结果 表明:酒泉市一年四季均有逆温出现,逆温日的出现频率高达84.1%,其中接地逆温频率72.9%,悬浮逆温频率29.5%;08时逆温频率、逆温厚度高于20时,秋冬高于春夏;逆温强度08时和20时差异较小,但接地逆温平均逆温强度是悬浮逆温强度的2.2倍,>5℃·hm-1的强逆温主要出现在秋季.酒泉市逆温(双层逆温)的出现频率
分析气象条件差异变化对蜜脆苹果品质的影响,以期为区域苹果气候品质评价和适宜种植气候区划提供指标依据.利用2013-2019年伊犁地区不同果园蜜脆苹果品质数据,结合相应站点的气象资料研究了气象条件对蜜脆苹果品质的影响.结果 表明,气温、降水、日照时数和相对湿度是影响蜜脆苹果品质的关键气象因子,影响时段主要集中在5-9月.果实生长不同阶段,影响果实大小、酸度、硬度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气象因子有所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