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思政理论课考核模式弊端分析研究

来源 :科学时代·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q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思政理论课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为更好地担负起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责任,思政课课程改革在高校中纷纷展开。传统考核体系无法承担相应任务但改革相对滞后。必须探索考试考核方法的改革, 通过改革, 掌握学生真实的思想状况, 锻炼和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思政课改革 考核 弊端 思考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主要途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考核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检验教师是否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是否达到学习目标的一个重要手段。如何构建具有高校特色而又符合实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考核方式,准确地检验出教与学在知识目标、能力素质目标方面的实现情况,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必须研究的实践性课题。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考核体系的主要弊端及影响
  1.传统考核体系的主要弊端
  第一,单一性,即考核形式呆板固定,一般只采用笔试和做作业的方式,在内容上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且偏重书本知识、记忆性知识和共性知识的再现。基本上用期末考试的一张试卷来一纸定评价学生的学习。 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平时表现。在考试内容上, 重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概念、 特征等基本原理方面的知识的记忆,忽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運用这些知识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忽视了学生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信仰,外化为自己的行为的实际表现。
  第二,终结性,即一次期末考试定成绩。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 基本上采取了与一般的文化课程类似的方式。而实际上,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应该是文化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品德教育的一体化教育。整个教育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即知、信、行。第一阶段达到掌握理论知识的目的; 第二阶段要求把已有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理想信念;第三阶段是将信念外化为实际的行动。教育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不是孤立的,知是前提,,信是关键,行是目的。知、信、行相互作用、相互转化构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基本规律。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必须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否则就会不彻底。现行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恰恰是停留在了知(还不是真知)的层次上, 导致出现知行分离的尴尬现象[1]。
  第三,分离性,即思政课的“教”与“考”分离。在考试组织上,通常采取考教分离流水阅卷的方式,,更是引导老师和学生把教学及复习重点集中于统编教材。这种只重视知识记忆,方法单一的考试,显然不能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规律,无法真实地检测出老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就难以对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起到实际的促进作用。
  单一固定的考核内容和形式无法全面考查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难以受到重视;一次考核定成绩使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中直接将目光投向期末考核,将过关的希望和精力放在考前突击上;教与考的分离影响了教与学的协调一致,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充分发挥其自主性和主导作用。传统考核模式存在的这些弊端直接导致学生在思政课学习中“重考核、轻学习”、“重复述、轻思考”、“重结果、轻过程”、“重记忆、轻理解”“重成绩、轻评鉴”,其结果就是“考前背、考后忘”。
  2.传统考核方式的不良影响
  首先,缺少诚信度,造成学生的双重人格。由于传统的考核偏重于知识的记忆,所以考核结果主要反映的是学生的记忆水平,而不是实际的信仰,更不是学生平时的真实表现。为了取得高分,学生更愿意在试卷上填写正确答案,而不是真实感受。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的普遍存在,严重损害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造成了学生的双重人格,也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成绩发生了“信任危机” 失去了评价的意义。
  其次,忽视了四门课程不同的特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由马克思主义原理、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四门课程组成。就教学内容来说,自成体系; 就教学目标来说,, 各有侧重。而传统的考核,基本上采取同一方式。一般高校所有的课程,最终成绩的评定,都是由教务系统按照平时 30 % ,期末 70% 的规定自动生成。
  二、建立科学完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体系的思考
  “05方案”是将改进和完善考试方法作为实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方和方法!的一个分项目提出来的,思想政治理论的考试改革,最终的目的是要通过考试改革带动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改革,促进教学和学习,从而有效地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一份试卷或一篇论文不可能判断学生是否具备较全面的认识和正确的观念,更不可能判断学生在日常行为中是否以正确的思想、观念为指导。从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来说,他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都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他们讲现实、重实效;喜欢独立思考,反对死板教条,喜欢创新。大学生的这些特点是当代社会发展的许多新思想、新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的反映,教育者若脱离实际,我行我素,就难以保证教学效果。因而高校思政课考核体系的改革应考虑大学生的特点,使青年学生主动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这是思政课教育工作者的主要任务。
  1.坚持知识评价与价值评价统一的原则。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既要系统、 有效地向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道德修养的科学知识又,要引导学生内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道德规范,按照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去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更好地满足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发展的需要,形成合目的性认识,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这种双重任务也就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成绩的评价是知识评价和价值评价的统一[2]。
  2.坚持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统一的原则。有学者指出,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方式对考核作了孤立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系统之外的狭隘理解,看不到考核本身也应该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3]。考核应该是教学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实现教学目标不可或缺的环节,为了实现以考促学的目的,就必须在传统的期末考试之外,注重对学生平时学习的考核,即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统一。可以看到,很多高校在改革传统考试方式的过程中,纷纷强调了学生的平时出勤、课堂发言、日常表现等学习过程在成绩评定中的比重。
  3.坚持知行合一的原则。总结当代大学生们的政治理论和思想道德素养, 最鲜明的一个特点可能就是“知行脱节”。所以, “ 05方案”中特别提出要: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表现。这里所说的理解既包括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基本知识的了解,更包括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认识社会分析问题的能力。而实际表现!则是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的外在行为表现。这也就意味着我们的改革在着力纠正传统考试方式中忽视对学生的实际表现即行的考评的同时,也不能走向放弃“知”的极端,即放弃对学生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
  参考文献:
  [1] 周 海.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的功能缺失与体系重构[ J]. 高教研究, 2005 ( 36) : 55.
  [2] 骆郁廷. 试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特殊性 [ J] . 教学与研究, 2007( 4 ) : 71 .
  [3] 杨现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 J] . 黑龙江教育, 2007( 6 ) : 79 .
  注:
  本文为安徽新华学院校级教研课题 项目编号:2011jy016
  
其他文献
专业课程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程内容,挖掘思政元素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本文以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课程为例,探讨如何将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相结合,实现课程教学与思政育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