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现世的小情致

来源 :中学生百科·悦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t_8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一部电影
  如果我想邀你一起看《奇幻精灵事件簿》,你会不会觉得太幼稚?其实我是认真的,毕竟,生活总是需要调剂的。
  故事的开端,男孩杰瑞德心不甘情不愿地跟随母亲、姐姐、同胞兄弟搬进了森林里的老屋。这里阴森古怪,落叶能无风卷动,封闭的墙壁里时有怪响。
  杰瑞德出于好奇,打开了一本被藏匿的图册,解开了关于森林精灵的秘密,也惹来了危及生命的麻烦。守护老房子的小精灵告诉他,一个觊觎图册的妖魔集结了一帮小妖怪,在房子的保护圈外伺机而动。
  和大部分的探险故事一样,主角们陷入险境。妖魔虎视眈眈,三个孩子必须同心协力才能化解危机。
  他们遇见的,有疯疯癫癫、爱吃飞鸟的猪精,有轻盈美丽、善于伪装的花仙,还有惧怕食盐和番茄汁的小妖怪。精灵们维护着自己的利益,受到事件簿的威胁后,甚至囚禁了作者亚瑟。孩子们找到亚瑟,拿出事件簿,想让他销毁这一切的祸源,他却舍不得放弃自己毕生的心血。
  “因为那本书,你的女儿度过了没有父亲的一生。”表面莽撞却内心敏感的杰瑞德脱口而出。他之前一直盼着父亲接他离开,然后在等待和失望中冒险、成长、学着理解母亲,在妖怪入侵时,他认出伪装的父亲,成功铲除了妖魔,让人既心疼又欣慰。
  故事的最后,被精灵簇拥的老人亚瑟接走了已经年迈的女儿,两人返老还童,从此与精灵同住,这是奇幻世界里的弥补,现实中的我们可没有这样的机会,实在应该好好珍惜亲人的陪伴。
  读一本好书
  我是从图书馆偶然摸出《樱花寓言》这本随笔的,作者新井一二三,一个曾移居多国的日本作家,擅用中文写作,实属罕见。看外国人写中国,又没有翻译的滤镜,这本身就很有意思,何况作者还很有情调,一顿飞机上的日式晚餐都能吃出仪式感,一次萍水相逢也能发现陌生人的可爱,字句间显露的从容与幽默、通透与真诚,令我这个纯粹的中国人自愧不如。
  作者无疑是个“贪心”人,每到新的城市,自嘲成了语言不通、习惯不同的“婴儿”,于是一边孜孜求学,一边用清醒自持的眼睛捕捉尘世百态,直至将自己活成当地人。
  文中既写香港、东京等地的风土人情、城市差异,也写旅居异乡的窘迫和无奈,既写亲情,也写爱情与婚姻,既写百味美食,也写百种人生,多数单篇都专注于描绘单一现象或某一生活片段,随性而写,并不轻易拔高思想,这使得整本书简明易读。
  我对于是否该推荐这本书犹豫了很久,它出版于十余年前,作者笔下的“十方烟火地”可能早已面目全非,好在世俗的烟花从不停歇,有心的我们,总能从书中找到现世的小情致。
  去一个地方
  家附近有条小支流,很早就修了堤岸,种了杨柳,水岸的风总有股清爽气,我初中走读,吹了三年,很喜欢风中的水声和水声中的柳条牵衣。


  大学毕业前我送行李回家,傍晚吃撑了想散步,凑到窗边一看——还和从前一样,天上少云,满天云霞像无数匹笔直铺开的彩缎,交相辉映,实在好看。
  我匆匆拉上我爸出门,又游了一次当年的水岸。
  我爸是那种木讷的人,眼界不够宽,在外人面前沉默寡言,在女儿面前倒是喋喋不休。
  毕了业,胆子要大,手脚要利索,同学间别断了联系,多个朋友多条路……
  我们挑错了时候,左顾右盼,入眼的是半黄不青的柳条,风也憋着气,不肯放肆地吹,我走出了汗,索性停下歇歇。
  老天爷太小气,很快将晚霞收走了大半,微弱的夕光中,来散步的人渐渐冗杂,我一边希望周围再喧闹些,最好能盖过耳畔的念叨,一边唯恐我爸他老人家提高音调。
  不知什么时候,一群黑鸟扑棱棱地飞起来,飞得很低,盘旋成大片的乌云。
  我瞥一眼,闷闷地埋怨,日落的时候不归巢,偏飞到人前来讨嫌,抬头再一看,终于寻到契机打断了我爸。
  “那是蝙蝠吧。”
  “啊?”他一怔,下意识地多走一步,挡在我前面,“……啊,是蝙蝠,不咬人吧。”
  于是,一時间,风吹得清爽,柳条柔韧,觅食的蝙蝠也变得可爱起来。
  认识一个人
  罗宏明,艺名白客,很多人叫他王大锤,还有人戏称他是低配版的黄景瑜。
  因为网剧《万万想不到》,白客走进大众视野,用一张看似面瘫的脸,演绎喜剧故事里的悲欢离合,而我会关注他是因为他的艺名取自我童年最钟爱的作家郑渊洁的小说《白客》。
  白客不像光芒加身的明星,更像个常见的邻家少年,貌不惊人,气质普通,喜爱足球和《海贼王》,和人攀谈还有些羞涩,但他始终在学习和改变,低调地进步。
  他以配音演员的身份出道,业务能力很能打。我在《声临其境》中见识过他扎实的专业功底,很喜欢他干净而沉稳的声线,也很难忽略节目里他的谦虚和亲和力,所以意犹未尽地搜来他在国漫中的配音作品。
  他也有撕掉标签的能力。在《建国大业》中,白客饰演淡泊、温润的革命者瞿秋白,银幕上的他戴着圆框眼镜,文质彬彬,一改往日灰头土脸的形象,观众也许有些惊讶,原来这个擅长冷幽默、搞怪的“王大锤”,其实有一双沉稳的眼睛,有一身清爽内敛的文艺气质。
  编辑/梁宇清
其他文献
哈尔滨之行,印象最深的是吃。  锅包肉久负盛名,事实证明,“见面不如闻名”。我一直怀疑,有可能是我俩没找对地方,或者是期待太高,总而言之,肉太硬,酸太呛,糖太腻。  豆豉鲮鱼油麦菜,这道菜,把豆豉、鲮鱼、油麦菜分开,三个都是好样的,但是当它们仨凑到一起,鲮鱼稳稳地压住了油麦菜的清香,油麦菜略带挑逗地勾引出了鲮鱼的腥,豆豉冷静地问它俩:“你俩是不是不够咸?”于是,奋不顾身地投入其中。  吸取了之前的
期刊
曾经以为,我一生最爱的季节是秋天,就像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所写的那样:“秋天,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也许是受了他的影响,以至于我每逢秋季,总有满心的诗意。然而,更多的却是满腹惆怅,遇秋感伤,总觉得秋季太过悲凉,太过萧索。身处秋日,感觉自己像一个历经风雨沧桑的天涯浪子,孤独地望着夕阳。秋风吹拂脸颊,仿佛世界除了落寞,再无其他内容了。  秋天
期刊
常听人说,我们这一代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网络让我们彼此发声亦彼此听见,算法则帮助我们在数据之海中与喜欢的人和事“同声相应”。而谁知,眼界开阔的同时也暗藏作茧自缚的危险,“同气相求”的背后也有误入歧途的隐忧。学会选择与学会包容,是我们这一代“原住民”的必备素养。  互联时代,百家争鸣。我愿在此中,既学会求同声,亦懂得听万籁。  首先要学会的是“选择”。人不是生来就完整的,时刻都受外界的塑造。而
期刊
人类总是向往着未知,总想去探索自己不曾了解的事物。有多少人或事因为探索未知而被人们所津津乐道,甚至是家喻户晓?我们,一直在探寻的路上。  张骞奉命出使西域,葡萄牙的船队第一次航海,他们对自己将前往的地方,都是一无所知的,但他们都选择了义无反顾。“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云涛雪浪蹙天浮,隐隐征帆去未休”,如此这般的情景,总是那么动人,似乎就是为最美的诗词而生。  还有我们最熟悉的牛顿,亦是如此。
期刊
雪花肆意,寒风吹冷了微弱的灯光,吹散了一个完整的梦。  我知道,世上有很多事很难抉择,有很多事是不得已。我没资格去怨什么,因为时间确确实实缝合了我的伤口。可我没办法,赤裸裸的伤痕就在这儿,我没办法忘掉。  那天,母亲带着懵懂的我离开了家。坐在公交车上,我扭头望向窗外,看见父亲僵硬地笑着冲我挥手,满头白雪。不知道为什么,泪水突然就流了下来。直到我们消失,父亲仍一动不动地站在那儿,影子格外孤单,格外无
期刊
我怎么可能错  很多人总喜欢犯错,但我不会。从小到大,从小事到大事,我始终走在正确的路上。如果你觉得我吹牛皮了,那么我想用事实说话。  小时候,我趁爸妈上班,把家里的录音机给拆了。我妈下班回到家,发现我刚装好,便問:“少没少零件啊?”我说:“没少,还多出来好几个呢。”我妈一副极其复杂的表情,说:“你要是敢动电视机我就把你屁股打成四瓣。”  小学三年级,期末考试的时候,老师说:“难的可以先不做。”过
期刊
[知趣]  问:假期在家睡个懒觉真的好难啊,被父母以各种方式要挟起床。他们最不能容忍的就是我睡懒觉。为什么我的父母这么奇怪呢?  答:不是你的父母奇怪,而是全国的父母都是这样。即便你有一千个睡懒觉的理由,他们也能用一万种方式喊你起床。睡懒觉就是原罪,这是全国父母的信仰。  学习和生活的双重压力,让年轻人每天都很困,难得有假期能补个觉,仍然免不了被父母叫起床。起初,父母会连哄带骗叫你起床。比如,夸张
期刊
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注意消毒……疫情发生后,很多人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一项调查显示:98.0%的受访者更加注重个人卫生了,养成了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和多通风等好习惯,77.6%的受访者表示疫情结束后仍会继续保持这些习惯。  习惯作为一种惯性的力量,建立新习惯或打破旧习惯通常比想象的要困难。疫情之下,大敌当前,一系列卫生防疫行为的重复能让人们养成好习惯。但压力下的重复,则可能使一些人存在潜意
期刊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往往会因为性格、兴趣、观念上的相似而彼此吸引、集聚,在群体交往过程中不断磨合,产生群体凝聚力,在兴趣和观点上越来越趋于一致。在互联网时代,这样的群体集聚现象表现得更为明显。一方面,人们越来越依靠朋友圈、群组、关注,主动获取与自己观点类似的信息;另一方面,人们在网络上被算法的自动化推荐被动“投喂”自己感兴趣的信息。然而,这样的志趣相同、气味相投,在不知不觉间却为我们自己建起了
期刊
1  之前,我很喜欢用“漫漫人生”一词,因为发自内心地认为人生漫漫看不到尽头,可以尽情挥霍。然而,2020年,全世界疫情暴发,我看人挣扎求生,看人落寞死去,终于明白,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拥有明天。  在关于疫情的所有新闻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老人。他的女儿因肺炎去世,他和老伴、13岁的孙女均被感染。老人在深夜学会了用微博,向外界发出了第一条消息:“你好。”他的求助消息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转发,一家三口顺
期刊